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综合观察中医辨证皮肤瘙痒症治疗效果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综合观察中医辨证皮肤瘙痒症治疗效果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综合观察中医辨证皮肤瘙痒症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探究中医辨证治疗不同证型皮肤瘙痒症的效果。方法: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皮肤瘙痒症患者1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试验组根据中医不同证型选择不同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中医辨证分析的临床指导,对证型不同的皮肤瘙痒症患者采用不同对症药物进行治疗,可获得显著疗效。

关键词:中医辨证分型;皮肤瘙痒症;临床效果

皮肤瘙痒症为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其类似于中医文献中所提到的“痒风”,这种皮肤病是一种主观感觉上的瘙痒,但不存在原发性损伤,其主要临床症状可表现为局部或全身皮肤瘙痒,由于皮肤瘙痒患者会忍不住抓挠,导致皮肤出现抓痕、血痂、苔癣样变等继发性损伤[1]。传统治疗方法通常采用抗过敏和镇静等药物,可使患者临床症状在一段时间内得到有效缓解,但却无法治愈[2]。

本文研究

选择我院皮肤科近两年收治的皮肤瘙痒症患者,分组对其采用西医治疗方案和中医辨证理论分型实施辨证治疗的不同效果进行对比,得出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皮肤瘙痒症患者1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90例。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诊断,确诊为皮肤瘙痒症,排除由严重脏器疾病等因素所导致的皮肤瘙痒。对照组男47例,女43例;平均年龄(51.4±1.5)岁。试验组男49例,女41例;平均年龄(52.2±3.4)岁。试验组按照中医不同证型分为血虚肝旺型、血热风燥型及湿热内蕴型各30例。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各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

⑴对照组采用盐酸左西替利嗪口服液治疗,每晚服用10mL,1次/d。1个疗程为2周,连续接受4个疗程治疗。⑵试验组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各证型临床症状及药方组成:①血虚肝旺型:多见于年老患者,秋冬季节易发,由于血虚、精血亏损使肌肤不得濡养,导致燥风内动,加之外界风燥之气盛,诱使皮肤干燥瘙痒,抓挠时起糠状脱屑,抓痕显出条条白印或血痂累累。通常伴随体形消瘦、无华面色、失眠心慌、头晕目涩、脉息细弦、唇白舌淡等症。药方为当归、熟地、白芍、玄参、荆芥、白蒺藜、鸡血藤各30g,甘草、川芎、夏枯草、地骨皮、钩藤各20g,外加防风15g。对于顽固性瘙痒情况应该加蝉蜕、皂角刺、僵蚕各15g。②热风燥型:多发于青壮年,由于机体蕴热偏盛,值血气方刚之际,或许因为心绪烦扰、性情急躁(心火内生,精神因素);或许因为恣食辛辣、鱼腥之品,伤到脾胃,郁而化热;或许因为复感风热邪气等等,致使的内盛血热,热盛生风化燥,外发于肌肤,因而出现红斑、丘疹等为主症的证候。药方为白芍、龙葵、灵芝、柴胡、生地、当归、夜交藤、牡丹皮各30g,苦参、防风各15g,甘草、荆芥各10g。对于瘙痒严重患者可增加刺蒺藜30g,白藓皮20g;如果患者有口渴症状应加芦根、玄参各30g;如果患者大便干燥可增加生大黄15g或虎杖20g。③湿热内蕴型:多发生于外阴、肛门、阴囊等处,局部瘙痒不止,抓挠后滋水淋漓,女性带下增多、口苦胸闷、大便溏而不爽、尿赤短少、气味较重、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药方为生地、龙葵、黄芩、白藓皮、茵陈、土茯苓各30g,柴胡、苍术、甘草、陈皮、苦参、秦艽各20g。如果患者瘙痒情况严重还应加马齿苋、地肤子各30g;如果在暑湿季节用药可增加薏米30g,藿香、佩兰各20g。这些方剂加水煎服,控制其剂量为1剂/d,180mL/次,每日分早中晚3次,饭后30min服用,15d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4个疗程[3]。治疗期间应叮嘱患者不能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及牛肉、羊肉、鱼等腥荤食物,嘱咐患者不能用力抓挠瘙痒处皮肤,也不能用热水烫洗患处;贴身应当注意穿纯棉质衣服,不能穿化纤类衣物;注意洗澡频率,尽量避免频繁洗澡;要时刻保持良好心态,并保证充足睡眠,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平时要注意劳逸结合。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及试验组三种证型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积分按照患者瘙痒部位、发作频率、严重程度等对其进行评分,满分为10分,瘙痒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分值呈正相关[4]。

疗效判定标准:

①治愈:治疗后,瘙痒和继发性皮肤损伤情况全部消失;②显效:瘙痒情况有所缓解,继发性皮肤损伤超过80%的面积消失;③无效:症状无变化,继发性皮肤损伤消失面积不超过20%。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总例数×100%。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19.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试验组三种证型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三种证型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讨论

皮肤瘙痒症发病较多,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且湿热证患者多于夏季患病,老年患者秋冬季节患病较多。该病在中医学中属于“痒风”,也叫作“诸痒”或“痒症”,是一种无原发性皮肤损伤自觉性瘙痒的疾病,较难治愈[5-6]。中国古典《黄帝内经》中指出痛痒之症皆出痒症的病因主要包括血虚和脾虚两种类型,因此在治疗时间主要侧重健脾[7]。血虚肝旺型患者所用的药方中川芎祛风止痛效果较好,钩藤可发挥止痉息风作用;地骨皮可达到凉血除蒸目的;熟地可滋阴补血;玄参的疗效是降火解毒、清热凉血;夏枯草可产生散结、清肝等疗效[8-9]。血热风燥型患者使用的药方中,荆芥、防风解表祛风作用较好,苦参可起到清热燥湿作用,对瘙痒症状起到缓解效果;生地可起到养阴生津、清热凉血效果;柴胡可疏肝解郁、和解表里、退热截疟;夜交藤可以养心安神,并发挥通络祛风效用[10-12]。本次研究中,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的试验组临床疗效和症状积分均优于采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说明中医辨证分型法对皮肤瘙痒症进行对症治疗有明显作用,较少出现各种并发症,患者治疗更加有安全保障,可在临床治疗中作为首选。

参考文献

[1]韩冬雪.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皮肤瘙痒症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7,44(2):344-346.

[2]宋玮,黄慧敏,余倩颖.基于“症状病机方证”分型辨治皮肤瘙痒症[J].中医杂志,2019(18):18.

[3]何勇.分型辨治老年皮肤瘙痒症40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9(3):288-289.

[4]马春林,胡巧玲.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皮肤瘙痒症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3):44.

[5]武宗琴,彭勇,王英杰,等.中医内、外治法治疗湿疹的研究进展[J].世界临床药物,2017,38(3):149-153.

[6]孔丹暘.养血祛风汤联合润燥止痒胶囊治疗血虚风燥型老年性皮肤瘙痒症[J].中医药信息,2018,35(6):34-38.

[7]郭业鹏.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皮肤瘙痒症的效果[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9(4):48-50.

[8]许力文,连青.中医辨证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30例临床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1):184.

[9]宋玮,黄慧敏,余倩颖,等.基于"症状病机方证"分型辨治皮肤瘙痒症[J].中医杂志,2019(18).

[10]叶谦益.中西医结合治疗80例老年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饮食保健,2018,5(46):77-78.

[11]胡赛升,覃永健,冯颖颖.中医中药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44例临床观察[J].皮肤病与性病,2018,40(2):239-240.

[12]米宁,邓微.玉屏风颗粒联合盐酸氯环利嗪片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9,16(14):82-85.

作者:张梅英 单位:聊城市皮肤病防治院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