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浅析中医研究生培养模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浅析中医研究生培养模式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浅析中医研究生培养模式

摘要:以中医妇科学为例对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探析。从人文素质和医德、经典知识学习、心理健康教育、中西医结合、培养创新能力、加强就业指导这几方面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格素质及内在修养,掌握更合适的医患交流技巧,使人才更具有独立性。要积极开展以经典为中心的活动,定期开展经典研讨和比赛,让学生沉浸在中医经典的浓厚氛围中。要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全面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要加强对中西医妇科交叉学科的学习,拓宽临证诊断思路,增强动手能力。要将提高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列为中医妇科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可通过沙龙讲座或课程来对研究生进行辅导。要对当前就业形势做出判断,打破自身局限性,满足行业需求,以培养出综合素质过硬的中医复合型实用人才。

关键词:中医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医妇科学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疗体系对于临床医生的要求逐步提高,需要具有高综合素质和临床成熟临证思维的中医复合型研究生人才。中医复合型研究生人才是指掌握专业知识、非专业知识与技能,集知识、能力、素质于一身的医学生。中医妇科复合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在数十年的摸索与反复实践中经历了理论-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过程,对传统的单一式医学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开始实行德、育、研、经、思的培养模式[1]。

1人文素质和医德

古人云“医乃仁术”,新培养模式把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医德教育作为首个培养目标,这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必由之路。中医妇科复合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中,医德教育极为重要,医学生医德教育应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理想信念方面的教育应作为医德医风建设的核心工作[2]。中医妇科复合型研究生人才要具有爱国情怀,突出责任意识,掌握医学伦理学、大众心理学、医患沟通学等多种学科,在临床工作中正确面对医患关系,避免或妥善解决医患纠纷,通过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学习牢记医德信念和医学职业精神。教师要以身作则,让学生拥有职业认同感、自豪感。医德是社会关系之间的行为准则,是一种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和特殊表现。医德医风教育是一项贯穿医学生整个教育阶段长久而艰巨的任务。通过新型培养模式,可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格素质及内在修养,以培养出具有多面性、立体性的中医妇科复合型研究生人才,发挥中医传承优势,引经据典,牢记“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的道理,培养学生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优良品格。要全面普及《中医药法》《卫生法学》等多种卫生法律,使新型复合型研究生人才在日后工作中有法可依。开展医学实践是提升复合型研究生人才人文素质和医德的重要举措,可以使学生多方位了解基层医疗卫生水平,更为直观地了解新形势下的医患关系,掌握更合适的医患交流技巧,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复合型人才更具有独立性。

2经典知识学习

加强经典知识学习是德、育、研、经、思培养模式中的首个加强目标。中医的人才培养一直以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为主要培养模式,纵观古今名医名师,皆广读经典,熟记于心,并以此为基,推陈出新,各抒己见。掌握经典知识是中医妇科复合型研究生人才的必备技能,是研究生成才必不可少的一步。作为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医妇科经典数不胜数。复合型人才除了要熟读熟记中医四大经典之外,更要广泛阅读其他经典著作,如《妇人大全良方》《傅青主女科》《女科证治准绳》,其理论价值和指导临床实践价值巨大。以《妇人大全良方》为例,其中不仅将妇产科疾病明确分类,还继承和补充了《黄帝内经》中“治未病”的思想,如“盖被惊则血气错乱,经脉斩然不行,逆于身则为血分、痨瘵等疾……若恚怒则气逆,气逆则血逆,逆于腰腿,则遇经行时腰腿痛重,过期即安也。”(《良方•调经门•月经绪论第一》)[3]。“惊则气乱、怒则气上”,这表示气血运行与七情变化密切相关,故经期应注意调畅情志,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闭经、痛经等疾病的发生[4]。在博览群书的同时,要实行双向导师制,导师与名中医的共同培养可使学生准确、快速了解经典给予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让学生少走弯路,避免学生过度解读、错误解读。导师在临床方面的亲授,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与经典解读,使得学生在临床中有典可依、有方可鉴。在平时的课外活动中,要积极开展以经典为中心的活动,定期开展经典研讨和比赛等活动,让学生沉浸在中医经典的浓厚氛围中。加强经典知识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可以让经典在现代临床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实用性。经典著作是中医学的根基,必须通过多种举措让学生将经典铭记于心,掌握中医学的精髓,并将其正确应用到临床指导当中。

3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医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学制长,课程多,易引发多种心理问题[5],对此,应开展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医学心理学等课程,让学生具备心理咨询与心理干预的能力。要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全面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为医学生建立灵活有效的心理测试,并对测试结果不理想的学生进行专业心理辅导。对于已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多与其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疏导,查找问题根源,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并向家长提供相关建议。要动态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开展多样化的集体活动,培养医学生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分辨能力,使其具有健全的人格,为日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做好完备的心理建设。

4中西医结合,提高学生临证能力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特有的学科。随着中西医文化学科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成为了治疗疾病的首选方案。完善的中西医基础理论体系是临床应用的前提,亦是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前提。目前,中西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中医院校学生所接受的中西医理论知识仍是机械地按照中医与西医理论体系分别学习,这种教育模式容易造成学生临床思维混乱,不能很好地把中医与西医结合起来。在基础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要注重复合,要在中西医各自的基础理论传授过程中融入彼此[6]。中医妇科学形成了以脏腑气血、冲任、胞宫为主的理论体系,在古代医家上千年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经方验方基础上传承发展,对妇科疾病的预防及治疗等具有显著成效。西医妇科是现代科学的产物,是通过科学的理论知识、客观的实验室辅助检查、操作熟练的外科手术来对一些传统中医妇科无法及时救治的急病、重症进行治疗,效果显著。中医学基础学科中的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诊断学、方剂学均是中医妇科学的基础组成部分,和中医临床学科中的中医儿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男科学、中医急诊学等学科密切相关[7]。在临床诊疗或科学研究中,都时常借助西医学基础及西医临床学科的内容,如西医妇产科学、生殖内分泌学,等等。新模式下培养的中医妇科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将中医知识熟记于心,西医妇科技能和专业知识也要牢牢掌握。要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熟练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妇科临床疾病的中医妇科复合型人才,即遇到疾病时运用西医技术快速解除外部病痛,急则治其标,还可根据中医知识诊出病因病机,辨证施治,从根本上治疗疾病,标本兼治。例如,将气滞血瘀证与输卵管炎性不孕症相联系,论证输卵管炎性不孕女性因输卵管僵硬、扭曲甚至闭塞而不能摄精成孕[8]。炎症的形成机制可结合中医的“肝主疏泄”理论进行阐释。肝的疏泄功能可调畅气机,促进血液运行。血液的正常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气机条达则血液循行通畅,也就是中医常说的“气行则血行”。妇女以血为本,气血相互为用,若肝脏疏泄功能失调,气机不利,血液运行受阻,气滞血瘀相合,瘀滞蕴热,冲任受阻,瘀滞胞脉,或发为浊毒,则以致不能摄精成孕。通过建立完善的基础理论体系,使中医妇科学学生的临床专业基础知识更加完备和扎实。将中西医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中医妇科学生的临床能力,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要加强对中西医妇科交叉学科的学习,拓宽临证诊断思路,增强动手能力。

5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就业指导

中医院校研究生大多数是在现有的知识框架中思考问题,缺乏一定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自信心,缺乏积极性,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处于被动状态,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临床轻科研的问题[9]。目前,已将提高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列为中医妇科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对培养中医妇科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0]。在该培养模式下,可通过文献检索、明确科研创新思路及方法、撰写论文等方面的沙龙讲座或课程来对研究生进行辅导,注重培养研究生的临证思维、临床诊治能力、实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精神,还要引导学生建立自信心,提高意志力[11]。中医妇科复合型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科研创新能力,能够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实践能力强、临床能力突出的高层次中医妇科人才。当代中医妇科研究生既要做好医学的传承者,又要做好发扬者,发挥创新精神,以科学专注的态度投身于医学研究,善于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将学科研究成果更好的应用于临床实践[12]。面对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医疗市场,中医妇科研究生不仅要具备基础能力,还要对当前就业形势做出判断,打破自身局限性,满足行业需求。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毕业生在就业形势中的竞争力起决定性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科研的发展,传统模式下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普遍缺乏实践能力,不能满足人才市场需求[13],需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为临床输送更多的中医复合型研究生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丽,文雁,吴效科.中医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新方向[J].光明中医,2015,30(04):897-898.

[2]杨佳黎,龙兴跃.浅析医学实习生医德医风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学术),2007,(02):49-50.

[3]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刘道英.《妇人大全良方》治未病思想探析[C]//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第四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论文集,2018.

[5]逄丽红,杨志昌,李鹏辉,等.90后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0):6-7.

[6]卫靖靖,朱明军,于瑞,等.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医教育,2019,38(06):26-29.

[7]赵伟.广义科学哲学视野中医本性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8]李硕熙,胡喜姣,陈婧,等.刘丽教授论治气滞血瘀型输卵管炎不孕症经验[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7(08):863-865.

[9]张红,戴其舟,郑红斌.中医药研究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06):1163-1164.

[10]韩永梅.浅谈如何提高中医妇科研究生综合素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09):21-22.

[11]江晓玲,李建栋,俞守义,等.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原因之浅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7,(01):56-57.

[12]肖育众,郭奇,黄燕,等.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素质及创新精神的培养[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10):78-81.

[13]黄勤.研究生培养机制与就业保障问题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09,(06):75-79.33

作者:刘丽 董书含 亢华楠 李慕白 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