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医学心理疗法连系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医学心理疗法连系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医学心理疗法连系分析

中国古代心理疗法始终坚持“身心并调”、“治养结合”的原则,体现了中医学的两大特色,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从而形成了不同于现代心理疗法的鲜明特征。当历史的车轮行驶至19世纪之时,现代医学心理学诞生了,但岁月长河并没有掩盖东方古老智慧的光芒。在历代医史文献中记载了很多中医学治疗心理疾病的验案,其中与现代医学心理疗法有很多不谋而合之处。移念疗法与暗示疗法移念疗法即移精变气法,是在医生的指导下,转移患者精神,排遣情思,改移心志,以移精气,变利气血而治疗疾病的一种心理疗法。《素问•移精变气论》:“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1]。其要旨为通过语言、行为等形式以达到转移注意,自我暗示的作用。以调动患者的积极因素,转移病人对疾病的注意力,发挥患者的主观想象力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古代医家擅长移念疗法者不乏其人。如某公子生二十余年,素席丰厚。父为某省制军……公子两目忽红肿,痛不可忍,延天士诊之。天士曰:目疾不足虑,当自愈。所虑者,愈后七日内,足必生痈毒,一发则不可治。天士决生死如烛照,不差累黍,公子闻是言,不觉悲惧求救。天士曰:此时不暇服药,当先拟方散毒。如七日内不发,方可再议。急求其方,曰:息心静坐,以左手擦右足心三十六遍,以右手擦左足心三十六遍,每日如是七次,候七日后,再来诊治。如法至七日,延天士视之,曰:目疾如先生言已愈矣,未审痈毒能不发否?天士笑曰:前言发痈者,妄也。公子为富贵中人,事事如意,所惧者,死耳。惟以死动之,则他念俱绝,一心注足,手擦足则心火下行,目疾自愈。不然,心益躁,目益痛,虽月服灵丹,庸有效乎[2]。此病案就是通过移念疗法来转移患者注意力而达到治疗目的的。

现代医学心理学中的暗示疗法,分为他人暗示疗法和自我暗示疗法两大类:①他人暗示指由心理医生对患者施加的暗示。它主要是通过心理医生在患者心目中的威望,把某种观念暗示给患者,从而增进和改善他的心理状态,调节他的行为和机体的生理机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现代心理疗法中常使用的安慰剂疗法便属于这一范畴。②自我暗示疗法指的是由患者通过自己言语、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调节和改变心理状态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由于暗示的作用很大,所以,在心理治疗过程中,一方面,心理医生的诊疗语言和行为十分重要,应当慎重使用,以免发生消极的暗示作用;另一方面,心理医生必须启发和引导患者发挥自我意识的调节能力,消除那些使自己增加精神负担,不利于心理健康的自我暗示,培养积极、乐观的自我暗示,使之朝着符合治疗要求和有利于祛除病邪的方向发展。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暗示疗法与我国传统的移念疗法在原理和实施方法上存在一致性。开导劝慰疗法与疏导疗法我国的传统医学很早就认识了语言对于心、身的积极作用,并以此作为心理治疗的基本工具。在运用这种方法时,中医强调应注意患者个性特征的差异。《灵枢•师传》中指出:“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从欲,轻人,而无能禁之,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便之奈何?治之何先?”岐伯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1]。

这段话指出医生在进行语言劝慰疗法时所应遵循的四个步骤。首先,“告之以其败”是指给患者指明疾病的性质、程度、危害以引起其充分注意;其次,“语之以其善”即医生应耐心地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避免由于“告之以其败”导致的不良后果;再次,“导之以其所便”即对患者的治疗、调养提出合理的指导;最后,“开之以其所苦”进一步帮助患者消除恐惧、紧张和焦虑的不良情绪,防止对躯体产生危害。以上四步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现代医学心理学中的疏导疗法又叫言语疗法,是对患者的病理心理状态进行疏通引导,使之畅通,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疏导疗法要求心理医生根据患者的病症,用准确、鲜明、生动、灵活、亲切的语言,分析疾病产生的根源和形成过程、疾病的本质特点,教给患者战胜疾病的方法;激励、鼓舞患者增强同疾病作斗争的勇气和信心,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逐步培养激发患者自我领悟、自我认识和自我矫正的能力,进而促进患者自身心理病理转化,减轻、缓解、消除症状;并帮助他们认清疾病的运动规律,改造个性缺陷,提高主动应付人脑应激反应的能力,巩固疗效。疏导疗法对患者的心理疏导主要有四点:①指出疾病的危害,引起患者重视,并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态度。②指出患者要与医生合作,及时治疗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③指出治疗的具体措施,并劝告患者如何调养。④指出患者的消极心理状态,帮助患者从疾病的痛苦中解放出来。我们不难发现语言劝慰疗法与疏导疗法可以说是同出一辙。后世医家运用此法,屡有奇效。习见习闻疗法与系统脱敏疗法突发事件常可导致过度惊恐而诱发多种疾病。《黄帝内经》认为:“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等。俗话说“习以为常”,对于这样的疾病,与其逃避,不如让患者面对。一旦患者正视恐惧,其恐惧感自然就会减轻。也就是应使患者提高耐受程度以消除恐惧带来的不良反应。

如张子和治卫得新之妻,旅中宿于楼上,夜值盗劫人烧舍,惊坠床下。自后每闻有响,则惊倒不知人,家人辈蹑足而行,莫敢冒触有声,岁余不痊。诸医作心病治之,人参、珍珠及定志丸皆无效。张见而断之曰:惊者为阳,从外而入;恐者为阴,从内出也。惊者,谓自不知故也;恐者,自知也。足少阳胆经属肝木。胆者,敢也。惊怕则伤胆矣。乃命二侍女执其两手,按高椅之上,当面前置一小几。张曰:娘子当视此。一木猛击之,其妇大惊。张曰:我以木击之,何以惊乎?伺少定,击之,惊又缓,又斯须连击三、五次,又以杖击门。又遣人击背后之窗,徐徐惊定而笑。曰:是何治法?张曰:《内经》云:惊者平之。平者,常也,平常见之,必无惊。是夜,使人击门窗,自夕达曙。夫惊者神上越,从下击之,使其下视,所以收神也。一、二日虽闻雷亦不惊[3]。系统脱敏疗法属于现代医学心理治疗方法中的行为疗法,又称满灌疗法,常被用来治疗强迫症、焦虑症和恐怖症[4]。是通过鼓励患者直接接触引起恐怖焦虑的情景,坚持到紧张感觉消失的一种快速行为治疗法。系统脱敏疗法,一开始就应让患者进入最使他恐惧的情境中,可采用不同的方式如鼓励病人想像最使他恐惧的场面,或者心理医生为其讲述他最感恐惧情境中的细节,也可使用录像、幻灯片放映最使患者恐惧的情景,以加深患者的焦虑程度,同时不允许患者有逃避行为。在反复的恐惧刺激下,即使患者因焦虑紧张而出现心跳加快、呼吸困难、面色发白、四肢发冷等植物性神经系统反应,而患者最担心的可怕灾难却并没有发生,这样焦虑反应也就相应地消退了。也可以把患者直接带入他最害怕的情境,经过体验,使他觉得并没有出现想象中可怕的后果,焦虑和恐惧自然也就慢慢消除了。通过对系统脱敏疗法的论述,我们很容易找到其与中国传统的习见习闻疗法的相通性。两者在适应症、实施方法上是极为一致的。

宁神静志法与放松疗法宁神静志是我国养生思想的核心。如“清静无为”、“顺应自然”的思想反映到养生方面,就是归真反璞、不淫其性、不溢其情、节欲去奢。这些思想对中医养生学及中国古代心理思想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主张“归真返璞”,回复到婴儿状态,无欲无知无为,恬淡虚无,强调心理摄养,这确是一种有积极意义的心理摄生方法。如《黄帝内经》中养生的核心就是恬淡虚无,很多篇章都可体现这一观点,“恬淡无为,乃能行气”;“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圣人者……内无思想之患”;“圣人……乐恬淡之能”等。以《素问•上古天真论》最为突出,其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1]。气功是通过练功者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对身心进行自我锻炼的一种方法。其特点为将人的精神、形体、气息三者能动地结合起来,从而对机体施以整体性的影响。尤其是其中的静功,没有一般肢体的运动,而是通过一定的练功姿势、呼吸方式和意守活动使机体在静的状态下,进行“内部”锻炼[5]。

放松疗法同样属于现代心理疗法的行为疗法,又称松弛疗法。它是通过训练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降低唤醒水平、改善机体紊乱功能的心理治疗方法。可治疗各种焦虑性神经症、恐怖症,且对各系统的身心疾病都有较好的疗效。放松疗法认为:一个人的心情反应包含“情绪”与“躯体”两部分。假如能改变“躯体”的反应,“情绪”也会随着改变。躯体的反应,除了受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内脏内分泌”系统的反应,不易随意操纵和控制外,受随意神经系统控制的“随意肌肉”反应,则可由人们的意念来操纵。我国传统心理摄生中所倡导的宁神静志以及健身运动中的气功在原理、方法、作用等方面与放松疗法是极为一致的。传统音乐疗法与现代娱乐疗法《黄帝内经》中有“角、徵、宫、商、羽”的记载。《素问•金匮真言论》指出:“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音角……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音徵……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音宫……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音商……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音羽……”[1]。《灵枢•邪客》云:“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1]。以上表明《黄帝内经》时期对于不同音律的特性与人体不同的生理特性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较为明晰的认识。

祖国医学认为,音调与五脏的生理、病理是息息相关的。五音声波振荡的特点是:角音顺应木气而展放,徵音顺应火气而高亢,宫音顺应土气而平稳,商音顺应金气而内收,羽音顺应水气而下降[6]。所以听角类的音乐对于气血有疏散、宣泄的作用;听徵类的音乐能使人产生兴奋、热烈的感觉,以提高心神的机能活动;听宫类的音乐能使人舒缓、放松;听商类的音乐给人清澈、肃穆的感觉;听羽类的可以使神气收敛而更加健旺。现代医学心理学的娱乐疗法中音乐疗法较有影响。音乐之所以能够起到治疗心身疾病的作用,是因为它不但能反映和振奋人的精神,而且它的不同节奏、旋律、音调、音色等,都可以对人的心身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音乐能改善人的心理功能及生理活动,故用音乐治疗疾病,称之为音乐治疗[7]。传统的音乐疗法除具有与现代娱乐疗法的相通之处以外,还将情志相胜、因势利导纳入其中,因此其治疗范围更加广泛。

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心理疗法与现代医学心理疗法不仅有很多不谋而合之处,而且我国古代心理疗法有些方面是现代心理疗法望尘莫及的。通过以上的论述除了进一步验证中国古代心理疗法的科学性、实用性外,旨在发扬祖国医学中的心理学思想,促使中医心理学走出自己的道路,建立自己的体系,使之真正满足大众健康的需求,担当起拓展中医生存新空间的重任。唯愿祖国传统医药学和中医心理学之花在新世纪中开得更加馨香!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