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医药传承发展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1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医药事业迎来了新的生机,无论是社会、政治、经济的环境,还是医药卫生事业自由竞争的空间,都为中医药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中医药事业开始迅速发展起来。
1.1在社会经济环境中的发展
中医药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医药事业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长足进步。首先是中医药管理体制的日趋完善,国家中医管理局于1986年成立(1988年更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此我国中医中药开始实行统一管理;其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在2003年10月1日的颁布与施行,为中医药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了法规依据。再有就是中医药教育体系的基本确立,至20世纪末,中医药教育已经形成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并举的办学格局,教育结构更加合理化,现代中医药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同时中医药学术研究体系不断完善,经过50年的努力,以科研院所为主体、以学会及学术刊物为辅的中医药学术研究模式已经建立;还有中医药服务领域也不断的扩展,形成了预防保健、社区医疗、健康教育和医疗为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建国以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放,使中医药产业逐步商业化,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在疫情、灾情、军需等用药方面也得到充分保证。据统计,2000~2005年,中药产值年均增长12%,2006年,我国中药出口总值达到10.35亿美元。经济的腾飞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1998~2005年,中医药事业经费用从18.08亿元增长到41.42亿元,经济体制的改革也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1]。现代科技水平的进步推动了中医药事业发展。现代科技进步促进了中医病因病机学、诊断学的进步,使传统的宏观唯象辨证发展到与实验研究及微观、微量、超微结构检测、观察等高新技术相结合的水平,使中医诊断学在宏观与微观方面实现了辨证统一;而且现代科学技术的丰富还使中医治疗学得到发展,如中医经穴磁疗、中药离子导入等等先进的治疗方法不断产生;中药注射剂、气雾剂、滴丸等多种中药剂型的丰富,标志着中药制药的研究已经向现代化方向迈进;现代科学技术还推动了中药的研发与生产,从整体上提高了中药的水平;国家实行的GMP、GSP、GAP、GLP等现代管理制度,对中药质量的全面监督与管理有了更加科学地制约,从各方面保证了人们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
1.2在医药卫生事业大环境中的发展
建国以后,党和政府确立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建立了由西医院、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卫生院、门诊部(所)、疗养院(所)、专科防治机构、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等卫生服务机构组成的中医药学与西方医学并存互补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截止到2005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中医药医疗机构3792个,标准病床21万张,中医药人员46.5703万人[3]。中医药在慢性病、疑难病、老年性疾病、功能性疾病、亚健康干预等方面的药效优势,以及中医“治未病”、中医药的诊疗特点得到社会广泛认同,并在急性传染病的防治中取得了较好效果。中医药在我国医药卫生服务体系的作用领域越来越广。中医药在我国疾病防控体系中的优势独具特色。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疾病预防控制领域里中医药始终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防治传染病及一些重大疑难疾病、非手术治疗的急腹症、针刺麻醉与中药麻醉、重症肌无力的治疗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医药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逐步增强。2003年,非典型性传染性肺炎(SARS)在我国部分地区爆发流行,中医药界探索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SARS的方法,不断完善中医药防治技术方案,通过抗SARS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医药在SARS治疗中,具有早期介入恢复快、效果好等优势;同时中医药在防治人禽流感、艾滋病、肝炎、难治性结核等重大传染病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医药卫生服务中,中医药丰富的行之有效的各种保健方法,以及药物非药物干预等措施,在整个医药卫生服务体系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4]。中药以其简、便、验、廉的特点,在社区、在农村卫生服务方面,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药学无论是从前还是现在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华夏儿女的生命与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我们要继承并使之发扬光大。但是要传承中医药学,发展中医药事业,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中医人才,发展中医药教育事业[5]。
2.1建立传承中医药的平台,发挥中医药教育特色
中医药教育的核心是遵循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将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保持中医药教育的自身特色。师承教育是在长期实践中证明可以而且有效地继承与发展中医药学的一种形式,与现代教育紧密结合是中医药独具特色的教育形式。我们纵观中医学的发展史,师承教育方式几千年来不仅培养了大量的中医临床人才,也造就了历代著名医家,为中医药学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6]。即使在院校教育十分发达的现代,在中医人才培养方面,师承教育仍然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深入挖掘师承制教育的内涵,发挥其重视临床、重视个性培养优势的同时,应发挥院校教育标准化、规模化的优势,使两者扬长避短、互为补充、相互融合,从而形成我国独特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高质量、高层次的中医师,发展中医药事业作出更大贡献。中医药院校教育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重要基地。今后中医药院校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努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良、德才兼备的中医药人才队伍。这支队伍既包括医德高尚、中医药理论功底深厚、临床疗效好、群众公认的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也包括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中医药学术和学科带头人,以及为城市社区、农村医疗保健服务的各级各类中医药复合型人才、外向型人才等。
2.2加强中医药学科建设,建立中医药创新平台
中医药学是最有希望为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优势学科之一。卓有成效的中医药学科建设是中医药创新的基础和平台,也是中医药教育办学水平、办学特色的体现。中医药学科建设是中医药教学、科研、医疗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学科的学术水平是衡量中医药教学、科研、医疗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医药学科建设包括专业建设、教研室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专科专病中心建设、实验室建设等。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扩大学科建设的示范性和辐射性,形成学科建设团队,探索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是铸造中医药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基础[7]。加强中医药学科建设要把中医药基础学科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促进和建设中医特色鲜明、符合时展的中医学科群。
2.3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中医药人才库
中医药传承与创新需要培养和汇聚一批具有鲜明中医药特色优势的人才队伍[8]。要建立中医药学科人才库,发挥学科带头人的领军作用,推进中医药学原始创新;要建立名医、名师人才库,发挥名医、名师的示范作用,为中医药事业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要建立专科、专病、一技之长人才库,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为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新领域;要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形成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3结语
总之,传承和发展中医药的关键是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多年来,中医药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已经向规范化、规模化发展,以满足社会不同层次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即能掌握中医药理论、又懂得现代科学和现代医学知识为目标,提高了中医药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为继承发扬中医药学这一伟大宝库,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