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西医结合模式对比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西医结合模式对比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西医结合模式对比

1全面认识中医和西医是发挥中西

医各自优势和研究中西医结合的前提全面了解和正确分析中医和西医形成的历史和现状,是研究中西医结合的基础。只有把二者进行比较,才能清楚的看出中西医各自的优势,进行相互补充,才能形成中西医结合医学。

1.1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

1.1.1产生的时代、特点和作用:中医学产生于古代科学技术时代,以形象思维思辨学为指导,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母体,通过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体现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从宏观整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以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形神统一的整体观,辨证施治的治疗观为其特点。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并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和人类健康做出了贡献。目前在我国医学中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学的“医哲交融”,形成了“哲学思想-理论体系-临床实践”为一体,这在自然科学体系中,此种独特的理论体系是非常罕见的。

1.1.2中医学发展的时代机遇:医学发展的大概念,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为中医重新确定了它的重要的地位,提供了时代机遇。表现在:医学模式的转变: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与中医学以人为本的整体观;人口谱的变化: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与中医学的摄生、养生、保健学的独特的理论和技术;疾病谱的变化: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的主要疾病,与中医学整体调节;心身健康的心理学与中医五脏和五志相关性的心理学特点;现代医学高度分化的研究方法,需要高度综合,还原论分析方法的局限性与中医学对人体的整体性的研究;文化建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综合与中医学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融为一体等。以上种种变化,说明了现代医学所追求的方向,恰是中医固有的特色和优势。时代对中医学的要求,它必然在思想上和理论体系上,将会进一步得到丰富、发展和创新。

1.1.3中医学面临挑战与危机:在国务院国发【2009】22号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医药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可概括为以下表现:中医学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从主流医学变为辅助医学;随着地位变化,作用也发生了变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中医学的辨证施治受到西医药治疗的干扰;使某些证成了“变证”或“坏证”;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缺乏现代研究;自然哲学的指导思想“取类比象”的观察法,有很大的主观臆测的推理性,需要发展和去伪存真;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要求改革中医药院校的教育,任重而道远;目前对中医学发展有两种极端的认识,否定中医药和反对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有碍中医药学的健康发展。

1.1.4中医学的发展:从自身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讲,必须做到“两个坚持”:在思想认识上:“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既要保持特色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继承是前提,创新是目的。必须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促使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创新,与当代科学技术同步发展。在方法上:“坚持中医、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是发展中医药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

1.2西医学的形成和发展

1.2.1产生的时代、特点和作用:西医学产生始于近代科学时代,使传统的经验医学进入了实验医学阶段。用实验的分析方法,研究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病因、病理变化,并引进现代的生物物理、化学检测方法,促进了整个生物科学的发展。西医学(现代医学),对生命的认识、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特别是外科学和急、危、重疾病的治疗等方面,已成为当代的主流医学。

1.2.2西医学发展的时代机遇:21世纪将是生物科学的时代。医学作为生物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而得到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完成,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进入了基因水平。从理论到应用,扩展到多种疾病和遗传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重组DNA,克隆动物,干细胞移植等方兴未艾。分子生物学已成为生物科学中的带头学科。蛋白质、核酸、多酶体系的深入研究、多种细胞因子的发现和应用,实验科学促进了西医学的发展。

1.2.3西医学面临的困境:西医学作为实验医学,其研究方法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表现在:还原论的分析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忽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有“盲人摸象”之嫌;“基因决定论”的片面性,忽视基因突变与环境的关系;代谢性疾病的防治缺乏整体调节机制;医疗方法主要是“对抗疗法”、“替代疗法”,虽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非以人为本的“调动疗法”,以及治疗不当,带来的“药源性疾病”和“医源性疾病”;新技术诊疗方法的应用给人带来了伤害(如放化疗法);器官移植、人工受精、克隆等研究和应用,涉及到诸多的伦理道德等社会问题。

1.2.4西医学发展值得思考的问题:医学模式的转变,在西医学中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转型,仍是生物医学模式,如何扩大医学研究的内涵,注重心理和社会因素在致病和治病中的作用;树立医学的整体观,把“治病”转变为“治病人”;研究方法上,分析与综合的统一;吸收中医学的整体观,发展互补医学(Complementarymedicine)等,值得西医学借鉴和应用。

2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我国中西医并存的产物

以上分析了中医和西医产生的时代、特点及现状,为讨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2.1中西医结合产生于实验医学向整体医学过渡的时代。任何一门科学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继承发扬、引进借鉴、互相渗透和本身自生殖性的基本原则。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产生也不例外。何谓中西医结合?从“学科”来讲,要有一个定义。作者于20年前,根据对事物下定义的原则,曾给中西医结合下了一个定义,即: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一门研究中医和西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对象内容和观察方法,比较二者的异同点,吸取二者之长,融汇贯通,创建医学理论新体系,服务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的整体医学,简称为中西医结合。用研究、比较、吸取、创建和服务10个字概括地说明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对象、内容、方法和目的,并代表了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整体医学。中西医结合是在研究和发展中医和西医的基础上,是二者在提高中的结合,前进中的结合,是促使中医药现代化和丰富西医学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并推动整体医学的形成和发展。

2.2中西医结合发展的时代机遇:如上所述,对中医和西医发展的历史机遇,危机做了分析。中西医结合就是要吸取二者的特色和机遇;并把中西医二者单独存在的“危机”结合起来,进行互补,转变成“机遇”,这就是中西医结合的生命力所在。

3中医药学发展和中西医结合研究思维模式

在明确了什么是中西医结合医学和为什么要创建中西医结合医学以后,就要回答怎么搞中西医结合。方法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有不同层次、不同途径、不同方法,属于方法学,中西医结合同道做了许多探索,取得了不少经验。作者通过40多年基础理论实验研究和临床医疗实践的体会,特别是通过对肾藏象理论传承与现代研究得到启示,扩展为中医药学发展与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思维模式。概括为五句话:以中医形象思维思辨学为指导,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体”,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用”,以临床疾病为切入点,以“法”求“理”。从而达到尊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在继承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创新。以下分别对思维模式的依据加以简要解读:

3.1形象思维是认识事物的突破口。中医学医哲交融,自然哲学是中医学的指导思想,形象思维,取类比象的思维方式,具有其特点。首先,感官是对事物认识的第一性。从事物的表象形状、颜色、大小、轻重等的认识,给人留下一个初步的印象,所谓感性认识,这是第一步;其次,从对各种事物的表象认识,联想其间的关系和属性。如金木水火土与中医心肝脾肺肾五脏的联系,说明其属性和生克制约关系,五色、五味归属与五脏等;第三,从表象可提供对其内在本质的研究。“有诸内必形于外”,外在表现的性质可以反映内在的本质。第四,形象思维的联想和推理,具有原创新思想的超前性,可指导去发现新物质,阐明人体新功能,如经络、气化等研究。中医学有许多原创新思想,后来用现代科学理论、技术方法进行研究,在国外而获诺贝尔奖者,不乏其例。

3.2中医的理论体系构建成了中医学整体框架。中医学根据其形象思维,取类比象,医哲交融的自然哲学思想,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情志等构成以功能为主的理论体系。阴阳五行本属哲学范畴的概念,但引用到人体,从阴阳的依存、对立、互根和转化,五行与五脏的属性和生克,就又构成中医的理论,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并取得疗效。如前所述,“哲学思想—理论体系—临床实践”,医哲交融为一体,这在其他自然科学中是罕见的。经络的功能总是与脏腑联系在一起的,称为脏腑经络系统,又是气血的通道。气与气化既包括物质又含有功能。五脏与五志的关系;把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落实到脏腑,成为独特的中医心理学。上述中医理论体系的内涵,均为中医的特色,是中医需要研究的内容,也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结合点和创新点。

3.3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方法进行中医学研究才能得到发展。中医学的取类比象思路,多为主观臆测推理,是否反映了主客观一致,仍须进行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才能去伪存真,得到发展,并与现代科学同步发展。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