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复兴中医药学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医药学是否具有科学价值?本来是一个实践中的客观效果问题,应该由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去判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的实践证明,中医药学不仅在理论上是正确的,而且在实践中也无数次地证明了它的真理性、有效性。当今国际上好些著名研究机构,如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心脏病研究中心、英国卡迪夫大学、荷兰莱顿大学医学专家等,对中医药学的确切疗效、专利申请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广泛认可和热忱参与,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说得好:“中国对世界是有很大贡献的,我看中医是一项。中医尽管有些道理还说不清,但行之有效就是真理。”可是,近代以来特别是鸦片战争中,传统的优秀的文明古国被西方坚船厉炮的强攻下打败后,一些学习西方、主张革命的先进知识分子,出于当时救亡图存的需要,却对包括中医药学在内的传统文化也丧失了信心,产生了疑问。连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倡导者、领导人也对中医药学的科学性,提出了疑问。陈独秀说:中医“既不能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胡适说:“西医能说清楚他得的什么病,诊断病在什么地方、什么性质、什么原因,而且可以看得见—显微镜下可以看得见。中医能治好病,但就是说不清楚得的什么病,所以中医不科学。”正是由于种种复杂原因而提出的这些误判的影响,中医药学无科学价值的认识一直危害着中医药学事业的繁荣和昌盛。为什么时至今天,仍有人会将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药学视为无科学价值的呢?依笔者看来,要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这一错误倾向产生的特殊历史条件和认识根源,从而对症下药,拨乱反正。笔者认为,这些复杂认识根源中最为主要的是4个方面:一是落后挨打,被打懵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医药学地位作用的认识出现了误判。这种认识上的误判,是一些人认识上片面化、走极端的体现,不仅未能真正找到中华民族求亡图存之道,反而导致丧失民族自信和自尊,贻害无穷。二是西学东渐的异化现象。西学东渐本来是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东方国家,通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民主、自由、人权等先进思想和技术,与愚昧落后腐朽的封建专制思想作斗争的一种途径和方法,其目的是求得人民群众自身的思想解放,本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进而促使社会进步,人民幸福。但由于西方帝国主义入侵东方的目的,不是让东方的人民站起来与西方人平起平坐,而是要东方人作西方人的附庸和奴仆,故而先进的东方人不断地学习西方,不仅未能改善国家民族的状况,反而不断地遭遇先生的打击,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和反抗,出现西学东渐的异化现象。在这种异化心态下,中国人老觉得自己一切都不如别人,一切旧的东西都应该被打倒、被丢弃,甚至觉得外国的月亮也比中国的园。三是科学主义盛行而带来的恶果。中国人民大学哲学教授笛东升说得好:“如果以400年来盛行的还原论科学为标准去衡量,中医没有什么科学性可言,五四先贤早己把问题说清了。”“但是,如果你以正在兴起的复杂性科学为标准衡量,不难看出,中医在许多方面具有西医所缺少的科学性。”科学主义推行的还原法标准曾盛行一时,但却早在二十世纪中后期就已经被系统论、耗散论、自组织论等复杂科学理论所取代,说明科学主义推行的还原法不符合科学发展的实际和规律。可是当初科学主义的盛行,却使得科学“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他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科学作为一种新的类宗教,在近现代失落的中国迖到“几乎全国一致的崇拜”。在这样的气氛和环境下,中医药学的科学价值也就难以得到人们的认同了。四是一些不懂中医药学的人们对中医药的缺陷和不足作了片面的夸大。中医药学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与西医药学相比确实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再加上农耕社会的手工工艺包括中医药的特效配方和独特经验,常常具有保密性,一般只传给嫡系子孙,不许外传,这就更加增强了中医的神秘性,使得一些不懂中医药学的人们不能透过现象把握其科学的价值。
2复兴中医药要科学认识和对待中西医的差异
彻底克服中医药无科学价值的错误倾向,尤其要从思想上正确认识和对待中西医的差异。中医和西医,是亚洲和欧洲两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体系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各有其特长、优势和不足。两者的关系不是科学和非科学、有价值和无价值的关系,更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不同地区、不同文明体系之间的共存、共容、互补的关系。近代170多年来,西医在中国的传入和推广,己经成体系地存在于全国各地。中医对西医一直采取了客观、包容、开放的实事求是态度,做到了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各美其美。但也有一些人出于不同立场和观点,有的褒西医贬中医,有的褒中医贬西医,也有较多的人用西医的观念与方法去“改造”中医,用西医的评价标准去“修正”中医,违背中医与西医各自不同的科学原理,不能科学认识两者的差异,不能独立自主地去发展和丰富中医与西医。这就要求我们对两者作正确的对比。这种对比青年时期就提出过精当见解:“医道中西各有所长,中言气脉,西言实验。然言气脉者理太微妙,常人难识,故常失之虚;言实验者专求质,而气则离矣,故常失其本,则二者又各有所偏矣。”类似青年这样的科学对比还可从多种不同角度去作分析。
2.1从形成时代背景看
西医是在欧洲经过文艺复兴运动之后,资产阶级兴起、产业革命盛行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有其雄厚的经济社会基础和文化教育条件。西医在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地区推广,是西方发迖国家经济、政治、文化侵略的组成部分。它是以海洋贸易作通道,坚船利炮作后盾,先进文化作先声,基督教的传入作手段,而逐步进行的。既有其先进性的优势,又有其强势的霸权特色。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农耕文明的产物,是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经验结晶,具有强烈的实践性、人民性、民族性。简便快捷,价亷物美,适合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但由于近代中国工业化现代化落后,中医药没有经过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与时展的需求存在一个时代差。故而在西方势力入侵、西学东渐的强大压力下,抵挡不住西医的挑战,在资金投入、政策倾斜、人才培养、市场营销上失去优势,致使人才短缺,民间传统医学优秀技艺被迫失传。
2.2从研究的对象看
西医研究的对象是人体,特别是人体的疾病,可以说是疾病医学。其哲学思想来源是古希腊自然哲学,把自然万物何以生成、何以存在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西医对人体的研究是把人当成一部机器去作分析,分成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其中主要分为骨骼、肌肉、神经、循环、呼吸、消化、泌尿、内分泌与生殖等九个系统。19世纪的西医学还形成了以物为本的医学观。“用‘人体构造’的知识建立其病理学及其解剖定位,用‘菌素传染’的知识建构起病原学和毒理学,用‘药性分析’的化学成分知识建立起其药理学和愈病之理”。其治疗思想是针对疾病使用对抗性疗法。如,“消除病因”,用抗生物代谢的化学疗法;“纠正病理”,通过受体或阻滞剂的应用纠正病理亢进;“清除病灶”,使用针对靶点的化学药物;外源性的直接替代或补充等。其基本方法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多数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易于为人接受,受人欢迎。但100多年的实践证明,西药物的广泛使用带来的后果十分严重:一是药物服用过多对人体产生化学污染;二是出现“多元抗药”,加速药物淘汰和病原体变异;三是出现“受体超敏”,加重对药物的依赖;四是诊断用的医疗手段(医学仪噐、疾病化验等)价格昂高,增加病人负担,普遍感到看病贵、看病难。1966年世界卫生组织《迎接21世纪的挑战》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当以人的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而这正是中医的优势。中医研究的对象是人的生命运动、变化之道。重点是研究人的健康,研究“人在与其生存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的健康和疾病互相转化的规律。”可以说是健康学,是健康之道。它涵盖奍生之道(上工治未病),保健之道(中工治将病),治病之道(下工治已病)。其哲学思想来源是中国原始朴素的辨证法经典《周易》。《周易》强调宇宙间万事万物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万物一体是一个大系统。宇宙万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其变必有其相对不变的东西。视天地人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具有各自变化的规律,分别称之为天道、地通、人道。人居天地之中,应自觉地效法天地,择善而行。我国产生最早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受《周易》影响,“用‘道’字269次,多以本原、过程、相互作用的意义出现,并反复强调天道、地道、人道及医道、诊道、治道。”中医把人的生命运动放在自然、社会、历史这个大系统中去考察,采取综合的、整体论的方法去研究人的生命运动。认为人的生命是形、气、神的统一。神不仅包括思想意识,更重要的是包括自在的精神意志。气是物质的运动,特别是人的生命运动。形不仅指的是人的形体,还包括生命空间和生命场。用系统科学的术语,形是生命的容器,是人的形态结构系统。气充满人体的各个部分,是人的信息控制系统,它以经络为运行通道,控制人体的功能,具有“决死生,处百病”的作用。神是生命的制约者、调节者,是人的指挥中心系统,它是人的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价值取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西医研究的重点是形,是人体结构、物质基础、功能形态,特别是疾病的病因、病理与治病上。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研究重点不像西医那样重在形,而在形与神气的关系及其作用。认为人体除了是物质能量系统即形态结构系统(“形”)外,更重要的是信息控制系统即功能活动系统(“气”)和心理精神系统(“神”)。这就要求治病时不仅要考察形,还要考察气和神,考察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方面。
2.3从研究方法论看
十九世纪西医的基本观点是机械唯物论,其基本方法是用观察、实验和分折,把人体分解为各个器官、组织、部分,分门别类地进入实证的、系统的考察与研究,从而获得了关于人体健康与疾病、病因与预防、治疗与康复、生命与死亡等方面细节和实证的知识,形成了近代西医学相对稳定完整的体系。中医学是在实践中数千年临床经验的荟萃和积累。其基本方法论是实践论、整体论、辨证论、系统论,强调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所谓整体观就是把人的强身健体、防病治病、与人自身内部的平衡、外部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等方面统一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去考察。认为人的健康有赖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外部的天地人相应。一旦相对有序的稳定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发生病理变化而出现疾病。故而,中医强调人的自我健康、自我预防,自我调节。即使发生了疾病,也要通过整体调节功能来迖到治疗局部疾病的目的。把调动患者自我痊愈能力放在首位,而用药只是个辅助手段,要做到“三分治,七分奍”。所谓辨证论治就是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四诊八纲、治则治法等基本理论和方法去指导治病。强调对症状体征进行综合辨证分析,四诊合参,因人、因地、因时制宜,采用多种治疗手段,如服药、针灸、按摩、气功、心理治疗等,随症施治。中医治疗的这些特色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和关注。
3.4从发展方向和趋势看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就。如分子生物学的产生与发展,使得生命科学研究深入到分子层次;生态学与人类生态学的发展,提出了人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的问题;系统科学的发展,突破了机械论与还原论数百年的统治,促进了西医学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而在这一医学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趋势中,传统中医搞得好,可能比西医更易于实现新的重大突破。因为中医历来主张天道、地道、人道的统一。比之西医的重点只是局部,而不大强调整体与全局,更加处于优势地位。钱学森在《人体科学与现代科学发展纵横观》中说:“人这么一个复杂的系统,再加上人和环境的关系就变成一个超巨系统,在研究这样一个对象时,简单的还原方法怎么行呢?还原论是没有系统观点的,我们要坚持系统论的观点,从这个观点出发去看待外国人的工作,去评价它,要一分为二,好的吸取,不那么正确的不能跟着跑。”还说:“中医的现代化可能引起医学的革命,而医学的革命可能要引起整个科学的革命”,“21世纪医学的发展方向是中医”。中医中的整体系统思维优势在未来世界科学发展中将起引领作用。“中医的优点,它的突出贡献,或者它的成绩,就在于它从一开始就从整体出发、从系统出发,所以,它的成就,它的正确就恰恰是西医的缺点和错误。”但“中医是一个自然哲学,而不是一个自然科学。它的许多东西是猜想的。”“应该用现代科学各个领域的知识跟中国的经典理论、经络理论和经络学说结合起来”,用系统观点与系统科学来观察人体,阐述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问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借鉴阴阳五行学说,揭示中医脏腑、经络、病理、生理间的联系,应用五行生克理论,阐明维持人体内部环境平衡的机理,使之现代化。这就有可能取得突破性的重大进展。
3复兴中医药学当前要采取问题倒逼机制,扶持和促进中医药
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问题究竟在那里呢?据我我看来,就在于我们相关部门单位有的领导干部对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未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如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老中医药专家很多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中医中药发展不协调,野生中药资源破坏严重;中医药发展基础条件差,人才匮乏等等。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扶植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也是这样,应该采取问题倒逼机制,将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勇于并善于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八报告精神,2006年科技部会同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向全球的《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要》,和科技部等16部委联合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2009年国务院依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发表的《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特别是2013年,国家主席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时提出的,“要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在海外发展,推动更多中国生产的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指示精神,坚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做到坚持中西医并重,把中医药与西医药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辨证统一,既要保持特色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坚持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坚持统筹兼顾,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发展;坚持发挥政府扶持作用,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要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推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加快中医药科技进步与创新,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项目组织管理模式,整合中医药科技资源。推进中医药科研基地特别是国家和省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支持中医药科技创新,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诊疗技术、疗效评价等系统研究,推动中药新药和中医诊疗仪器、设备的研制开发,加强重大疾病的联合攻关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推行中医药科研课题立项、科技成果评审同行评议制度。要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完善中医药师承和继续教育制度,加铁中医药基层人才和技术骨干的培养,完善中医药人才考核评价制度。要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加强民族医药发展,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推进中医药走问世界,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保障措施。我们坚信,只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扶植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规划和方针政策,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努力,一定能实现中医药的复兴,实现中国梦。
作者:荣开明 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