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造纸技术传承保护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造纸技术传承保护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造纸技术传承保护

摘要:通过对文化、非物质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内涵进行梳理和回顾,强调中国传统造纸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一种类别。提出对作为“非遗”技艺的造纸技术的传承保护的四个原则:生产性保护原则、活态性保护原则、整体生态保护原则以及“创新转化”原则。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造纸技术;传承与保护;创新转化

一、文化及非物质文化的定义

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文化”具有多重定义及特征。1952年,美国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克鲁伯和克莱德•克拉克洪合著《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探讨》一书,专门探讨并梳理了164个文化定义[1]。爱德华•泰勒、马林诺夫斯基、格尔茨、哈维兰、怀特等人类学家从各自的理论流派出发给出了文化的定义,彰显了文化的多样性(CulturalDiversity)特征。泰勒首先提出了复合文化的定义,他指出“文化是一个复合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2]。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文化是一个组织严密的体系,同时它可以分成基本的两个方面,器物和风俗”[3]。克利福德•格尔茨提出“‘文化’是从历史上沿袭下来的、体现于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是有象征符号表达的传承概念体系”[4]。哈维兰认为“文化是共享的理想、价值和信念,人们用它来解释经验、生成行为,而且文化也反映在人们的行为之中”[5]。怀特指出,文化是由一组符号组成的,符号使用构成的思想、信念、制度等事件组成文化领域。从“文化”的诸多定义梳理可知,文化具有多样性、共享性、传承性、符号性、变迁性等特征。就文化的结构划分,文化具有物质性和非物质性。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非物质文化可以是人类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6]。有的文化因既不属于物质文化,也不能归为精神文化,故而学界采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概念划分[7]。非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既有关联,又有区别。从物化的过程和结果两个维度加以区分,非物质文化是通过物质化来实现的,同时在物质化过程中受到检验的文化为物质文化,文化成果不以物质来呈现的,即“物”背后的“非物”的部分就是非物质文化,是隐藏在物质背后的“看不到的文化”[8]。非物质文化体现在“物质”产品之中,通过“物质交流”实现共享,二者都体现在“人”的生产劳动中。非物质文化的特点是具有“共享性”[9]。比如传统造纸技艺是人的“身体技术”,为非物质文化,但是这种非物质文化又必须借助于“物”(纸张)而共享、交流和表达。因此,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是人在劳动生产中的不同阶段,二者相生相倚、紧密联系。

二、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源自于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为“《遗产公约》”)的推行过程。早在197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通过了《遗产公约》[10];1998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定义了非物质遗产(IntangibleHeritage)(以下简称“非遗”)的定义,指的是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这些形式包括语言、口头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竞技、神话、礼仪、风俗习惯、手工艺、建筑术及其他艺术。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为《公约》)中正式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被各社区群体、个人视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活动;(4)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技艺。从1972年到2003年,近30年形成的《公约》意义重大,强调:(1)保护并尊重群体和个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增进各国、地方、国际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提升、开展国际合作;(3)尊重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尊重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4)全面认识自己的历史文化,弘扬传统优秀文化。“非遗”保护的意义还在于借助于文化规律为人类社会寻求一个超越物质独占、消弥人与人之间不平等和纷争、推进人类文化繁荣发展的有效途径[11]。“非遗”保护、促进、增强群体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促进形成文化自觉意识。由此,“非遗”保护是促使人类珍贵的、民族的、多样的文化可以得到可持续的保护传承的一项重要举措。“非遗”是人类的祖先留给后代的共有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对其进行保护、传承是一项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类文化实践行动。唯有如此,人类的遗产文化才能代代传承、繁荣发展。

三、传承保护作为“非遗”的传统造纸技艺

“非遗”体现在五大领域,第五个领域即传统手工艺。传统手工艺(traditionalcraftsmanship)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物质的体现[12],保护传统手工艺需要技艺的生产者(传承人)和“非遗”技艺的倡导者(学术界人士)的合力加盟。“非遗”技艺以是一种历史传承下来以活态的方式存续于物质载体之中的“技术与工艺”,是一种技艺、一门手艺。“非遗”虽然产生于昨天的时代,但反映的是民众的、活生生的、今天的生活现实[13]。造纸术既是“技术”,也是“技艺”,不仅是传统科学技术,也是民间传统技艺。20世纪80-90年代,随着科技的进步、机器工业化大生产的盛行,机器化造纸对本国传统手工造纸形成巨大冲击,传统造纸技术衰退、市场低迷、销路狭窄、代际无人继承,传统造纸技艺濒临失传的境遇。2009年,我国将传统手工造纸制作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说明了国家层面对作为“非遗”技艺的传统造纸技术的重视。基于此,保护传统造纸技艺就是在保护“非遗”技艺、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研究认为,保护传统造纸技术应该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注重造纸技艺、原料工具和市场的“生产性保护”。吕品田认为,“生产性保护”就是要在生产中保护和发展传统手工技艺[14]。在“生产中保护”就是能够让手工劳动产品进入市场,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传统造纸工艺通过市场化、产业化的渠道为人所使用和消费,纸张才能焕发生命力、复“活”起来,增加市场价值就是要增加手工纸的用纸需求,需求增加、生产才能源源不断,此为“生产性保护”。第二,强调“非遗”传承人的“活态性保护”原则。非遗保护,核心在人。传承保护传统造纸技艺要关注老人、扶持新人。一方面要注重培育造纸技艺传承人,使得传统技艺不被失传;另一方面也要尊重老一辈造纸工匠的家族技艺和手工劳动,在不打扰老匠人的日常生活和经济生产的情形下习得、宣传造纸技艺,使老匠人的造纸技艺充分展示、为人所知、拥有继承人。传承技艺要在最大空间、最大程度、最高效率的实现技艺的“复制”和“活态”生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第三,强调非遗技艺的“生态整体性”保护原则。非遗技艺的“整体性原则”既要保护文化的物质层面,也包括保护其非物质的文化。可通过地方政府的支持、补贴建立传统造纸技艺博物馆,展示传统手工造纸技艺的流程、工具、原料、生态环境。宣传、展示、普及传统造纸技艺的知识。此外,要注重保护古法手工造纸的“生态空间”,包括保护古法手工造纸的自然、人文和市场生态环境,此为造纸技艺保护的“生态整体性”原则。第四,强调传统造纸技艺保护的“创新转化”原则。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强调“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物质技艺的生产同样遵循着“适者生存”的原则。机器化生产纸冲击传统手工造纸生产,前者富有“积累性和正确性”,带来的结果是“人格的丧失”,使得社会组织生活“被动和不安”,机器化大生产“反客为主”,使人成为“机器的奴役”[15]。随着时代的变迁、纸的用途转型,人们用纸需求更替,价廉物美、批量生产的机器纸取代了手工纸的使用。如果不能使纸张的功能推陈出新、创新转化,传统手工纸则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势必被市场所淘汰。因此,传承“非遗”技艺要将传统工艺和现实需求结合起来,将传统手工纸改良成为具有多重价值(审美价值、包装价值、实用价值、书写价值)的工艺品和生活品,唯有“创新转化”才能让“手工纸”物尽其用、复活再生、为人所用。比如将原来在乡村内用于上坟挂清、祭祖祭祀的普通白皮纸改良成为花草纸,设计为书画用纸或酒坛封皮纸或者礼品包装纸;充分发挥传统纸张的包装、装饰、书画、体验等用途,使得手工纸张功能多样化,纸张走出基层市场、古法造纸技艺可以传承、创新、发展,实现了传统工艺的“守正创新”。唯有如此,才能够使传统手工纸不被“机器纸”所取代,使纸复活,焕发生命力,赢得市场,传统技艺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综上,传统的造纸技术既是古代科学技术,也是一项传统“非遗”手工技艺,对其加以传承和保护是必要且可行的。在乡村振兴实施的背景下,保护传承传统手工造纸技艺有利于促进乡村非遗技艺和文化的再生产,充分发挥文化持有者的文化主体性,促进乡村文化自觉意识的提升,将传统技艺“创造转化”为乡村文化振兴的“软实力”和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硬生产力”,以技载道、以文化人,通过传承传统造纸技艺来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本民族文化自信。

作者:张洁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