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制造业智能化创新人才培养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提要]制造业智能化创新离不开人才,学校是人才的主要来源,为更好地适应制造业智能化创新对人才的需求,在目前产教融合视域下,针对重庆市当前高校状况,提出开展校企协同育人、推行教师企业锻炼、构建定向人才培养等建议,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对接企业的人才需求。
关键词:制造业;智能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
教育是创新的来源,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科技革命、产业革命与教育密切相关。2017年,国家几大部委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指南和意见中相继提出,要加快产教融合提升制造业人才能力和素质。自此,产教融合开始上升成为国家层面的计划安排。2018年,重庆市“创新百强”中,制造企业有81家,目前制造业智能化已经是大势所趋,而制造业智能化离不开创新,人才是创新的根本,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才培养都极其重要。截至2020年底,重庆市高等院校的数量是71所,其中本科院校26所,职业技术院校42所。在这26所本科院校中,既有教育部直属的重点院校、双一流建设高校,也有应用型本科院校,其中拥有研究生培养资格的院校达17所,且大部分研究生培养院校开设了智能化相关专业,还有9所院校与国内一些知名企业如阿里、腾讯、科大讯飞等合建了人工智能或大数据研究院。从重庆高校数量及高校种类可见,重庆市教育资源丰富,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和保障。而且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重庆市和四川省在高校合作、人才培养、人才使用等方面可以互帮互助,这些都有助于重庆市制造业智能化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发展。通过以重庆市为例,探索产教融合视域下重庆制造业智能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有助于重庆市制造业智能化人才队伍建设,并为其他地区的制造业智能化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一、产教融合视域下重庆制造业智能化创新人才培养探析
(一)开展校企协同育人,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制造业健康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技术技能人才。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来说,其本身就是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所以更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但是,企业才是创新的发源地,制造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要熟悉及了解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需要对各种制造设备进行实际演练。同样,制造业智能化所需的科研队伍,也需要深入一线,只有熟悉生产一线,才能够知道哪些是一线需要解决的问题,才知道如何通过创新去解决这些问题,但是目前重庆大部分的学校并不具备自己的制造企业,所以就需要与当地的制造企业展开合作,通过协同育人的培养方式,将学生从课堂带到制造现场,将学生的学习从理论灌输转到实践演练。具体可采取如下步骤来开展校企协同育人:第一步,课堂理论讲授。无论何种创新,都离不开理论知识作为基础,而课堂是最重要的理论讲授场所,但是目前很多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甚至还存在为考试而学的心理,知识的熟悉度和掌握情况并不理想,甚至每次考试结束之后,学生就将所学内容忘得一干二净,而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就无从谈论创新,所以校企协同育人的首要环节就是要抓好课堂上的理论讲授,让学生能够积极消化吸收所学的本专业知识内容,并通过课堂讲授,带动学生对生产技术的热爱,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汲取,从死记硬背到活学活用。第二步,实验室软件模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所学的理论知识,应及时针对知识的具体运用进行练习,但考虑到生产现场的成本损耗,所以应在进行企业实践操作之前,先在实验室对学生开展软件模拟,这样的教学平台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智能制造全部生产形态与组织流程,学生在数据收集、分析、决策和执行方面的能力会通过实践操作有所增强,并对信息化技术的作用有更深刻的认识,以相对低的成本使学生取得更大的收获。目前,重庆市的大部分高校都有相应的实验室教学场所并购置了相应的教学软件,但在实验室软件模拟中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就是,因为软件模拟大多以分组的形式展开,部分学生会存在搭便车的心理,所以在开展实验室软件模拟环节之前,要让学生对学习的意义有正确的认识,并制定相应的学习效果评价标准及目标考核要求。第三步,企业实践操作。目前,重庆市的很多学校也采取了让临近毕业的学生走进企业进行实习锻炼的方式,但是因为大多是让学生自己去联系实习单位,这就存在学生实习的单位水平参差不齐、实习的效果无法保障等问题,同时也因为没有制定明确的学习内容和评价标准,一些学生在企业实践锻炼期间存在走过场的心理,学好学坏、学与不学全凭个人喜好和心情,无法将生产制造企业、尤其是制造一线看作是大学的第二课堂,而对着抱这样心态来实践锻炼的学生,企业里的领导、生产现场的师傅等也无法将他们和其他企业正式员工和学徒进行同等看待,不好管也不愿管,所以最后无论学生在企业实训锻炼的时间有多久,对企业仍然一无所知,既无法掌握企业生产要领,也无法对企业的管理提出任何见解,反而是给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带来了干扰、增加了麻烦,最终造成对校企双方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浪费,也是对学生宝贵时间的损耗。鉴于此,学生企业实践环节,可考虑由学校统一安排,并在实习之前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最终考核标准,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明确学生具体怎么学,并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制定详细具体的考核评价要求及标准,让学生通过企业实训过程,对企业工作从不知到详知、从陌生到熟悉、从不知所措到得心应手。
(二)推行教师企业锻炼制度,提升教师教学水平。随着我国近几十年来本科教育的扩招,整体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近年来,随着研究生的扩招,高校中硕士博士研究生教师的比例也快速增加,但这些师资队伍大都是“从学校(读书)到学校(教书)”,往往是“理论知识有余,实践技能不足”,尤其是一些应用型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本应该具有丰富的“应用”经历和实践技能,但现状却截然相反。老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是学生的参照标杆,是学生前进的灯塔,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同时,也应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产教融合能够为学校提供机会选派老师深入生产制造企业进行学习交流,这样老师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丰富自己的实践阅历,还能够通过在制造企业尤其是制造一线的学习交流,掌握制造业最新的、前沿的行业标准与发展趋势,进一步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库。第一,推行“双师型”教师上岗制度。对于很多高校教师,因长期以来在求职、职称评聘中被考核和要求的多是学历证明和资格条件,所以导致他们大多注重的是学位考试和资格证书考试,而忽视对实践经历的培养。一些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为主的应用型高校和职业技术类院校应转变用人观念,可以通过在选人、用人、上岗、职称评聘等环节推行实践技能的考察,支持鼓励教师到制造企业进行交流学习,并尝试推行“双师型”教师上岗制度,让教师能够从“重学轻术”转为真正的“学术并重”。此外,学校也可以聘请企业里懂技术、会讲课的员工来学校为学生授课,可以采取开办讲座、师生交流研讨、答疑解惑等形式,解答学生最关心的企业相关问题,介绍企业存在的技术难题,对学生的学习提出期许,还可通过为来学校授课的企业员工发聘书或进行相应的职称认定等奖励,提升企业员工来学校传道授业解惑的积极性。第二,组织相关专业教师进企业交流。目前,很多相关专业的教师大多缺乏实践经历和实践技能,而闷头在校园内做学问的习惯也让部分教师丧失了主动去企业进行工作实践的积极性。另外,重庆属于直辖市,高校的教师来自全国各地,很多教师,尤其是一些乡缘学缘血缘等都在外地的教师,自身并没有能力联系到相应的企业去进行交流学习,所以即便有心去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也会受困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无法成行。产教融合可以将学校和相关的制造企业连为一体,这样就可以由学校协调安排教师去企业进行学习交流,从而既能够解决教师自己“求学无门”的困境,也能够对有关教师的学习交流做好统一规划,例如每次组织安排多少名教师、选派哪些专业的教师、每次去学习交流多长时间、选择去哪些企业、去了之后学习交流的内容是什么以及学习交流后的考核评价方式等。这样既能够让一些想去企业交流学习的教师实现愿望,又能够带动一些不想甚至根本就没想过去企业、对企业不感兴趣的教师动起来。
(三)构建定向人才培养体系,对接企业人才需求。目前,在制造业人才培养规模上我国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在人才结构上却存在和产业需求脱节的现象,尤其是缺乏拥有职业工匠精神和掌握企业核心技术的人才,因此改革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当前极为迫切的需求。完善岗位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产教融合的根本。重庆几乎每个区都有高校资源和相应的制造企业,可以让这些高校和企业合作开展定制化的人才培养方式,实现企业所需正是学校所给,学校所教正是企业所用,让学生所学不与社会脱钩,不仅能够减少、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是教育机构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第一,根据企业需求进行定制化人才培养。学校可以根据所在地区的产业布局开设相关的专业,并根据当地相关产业的规模来考虑当年的招生规模,同时针对企业需求来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这样既可以解决目前很多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而一些学生找不到对口工作的两难问题,又能够让学生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解决了部分学生关于就业的后顾之忧,间接地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第二,组织开设培训班,提升企业现有人才水平。学校可以利用自己的高校资源优势,针对区域内企业的不同知识需求,组织短期的培训班,联络聘请重庆市乃至全国各地相关领域的专家来为这些企业学员授课,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当前困境,通过产教融合,让企业员工不断充电,只有员工不断进步,企业的技术升级才具有可持续性。第三,完善人才档案,建立人才共享机制。学校是人才的蓄水池,也是人才的供应库。产教双方都具有资源共享的主观愿望,希望能够通过长期合作弥补自身的不足,因此学校还可以作为桥梁,在产教融合中模仿现阶段比较成熟的MBA管理体系,针对制造业智能化人才,构建相应的制造业智能化人员校友库,将当地的企业人才凝聚为一个整体,彼此之间做到资源共享、信息共通,共同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
二、未来研究展望
对制造业来说,无论是传统的生产方式、现在的智能化制造方式,还是未来各种先进的生产制造技术,都离不开人的作用。所以,要提升制造业智能化创新能力,首先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在产教融合视域下,采取开展校企协同育人、推行教师企业锻炼、构建定向人才培养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对接企业的人才需求。此外,目前求学的这批学生的父母基本上都是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且在他们刚刚步入岗位的时候,正是社会上用金领、白领、蓝领等来划分社会阶层的时候,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和阶层意识的固化,部分学生的父母仍存在重学轻术现象,潜意识存在对制造业的抵触,不能正确认识和看待子女到制造一线的学习实践,这种认识传递到学生中,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中也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出现抵触心理。如果学生的思想意识得不到提升,无论学校的教学模式有多好,都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达成更是无处可谈。因此,未来可以就如何改变学生思想观念方面进行探索,让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和认识在制造一线的学习和工作,从而培养出能创新、爱创新的制造业智能化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张祺午.为“互联网+”与智能制造战略提供人才支撑:转型高校的重大使命———第三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16(15).
[2]郭联金,唐方红,孟鑫沛.产教融合智能制造教学平台的构建[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20(11).
[3]马陆亭.加强产教融合,共同培育先进制造业亟需的技术技能人才[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06).
[4]林海龙.基于“一横两纵”互链产教融合机制的智能制造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9.28(06).
[5]王鑫,王华新,于家臻.教育决策视角下的高等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实施路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09).
作者:王竞一 单位:重庆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