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园林艺术中的园林意境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园林艺术中的园林意境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园林艺术中的园林意境应用

摘要:中国园林艺术是园林美学研究的主体,园林意境是园林艺术中最重要的造园手法,四川省成都市新都桂湖是唯一传世隋园林,历史悠久,风韵犹存。本文经过整理分析新都桂湖的景观特色,归纳得出了园林意境的造园手法:即扩大景深,虚实结合、比拟联想、诗文题句与绘画艺术。

关键词:中国园林艺术;园林意境;应用;桂湖

园林艺术是依照美的规律改造和创造园林环境,对环境加以艺术处理的理论与技巧,与功能相结合的艺术,是融汇多种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所以园林艺术具以下特征:综合性,综合了自然环境、文学、诗画、楹联等多种艺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性,脱离了实用功能的园林,很难让人感受到园林的艺术美,当然也不能够一味强调实用功能,而忽略了审美,要做到二者兼备统一。园林意境是园林艺术中最重要的造园手法,园中通过融入造园者的主观意识(包括经历、学识、情感等)对园林的形象表达,运用观者心理活动规律,使观者产生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园林意境具以下特征:具生动形象,生动的园林景观形象经过情感过滤,唤起观者某种特殊的情怀;具造园者的情感,运用植物比德的手法,将自己的品质与植物联系在一起,如:莲花寓意高洁清廉,桂花象征吉祥如意和财富。具意匠精神,想充分表达情感必须要有意匠精神;具备唤起观者的想象的特征,如:齐白石画虾并没有画水,但其形态栩栩如生,留下空白让观者想象,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桂湖历时1300余年保存至今的早期古典园林,始建隋唐时期的亭驿园池,桂湖是以明代学者杨升庵命名,清代演变成纪念性公共园林,桂湖在清代以前一直为县府对面的驿馆园林,这是桂湖留存下来的经济基础。桂湖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北部的新都区内的一座约3hm2的古典园林,园子不大,但很精巧,以湖为中心,因园内不具备居住功能,所以园内建筑不多,依托园子,疏落点缀,协调于湖、岛、堤、树之间,构成了桂湖的骨架。宋代诗人陆游《新都驿》诗有两首,一首《暑行憩新都驿》中“脱巾高卧避氛埃”。比喻隐居,要避开污浊之气,在新都园林找到解脱,说明当时新都的桂湖已是诗人心神向往的地方。

1园林意境的创造手法

1.1园林意境之扩大景深,虚实相生

近3hm2的桂园通过模拟自然山水,以桂湖为中心疏朗开阔,湖滨有桂林密可藏针,道路疏扩,不觉桂园小而局促,反而有游不尽之体会,使游者产生“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千里”的感受,达到“咫尺山林之内而瞻万里之遥”的效果。所谓“实”,就是具象实在,易感知,有时也指植物的密实和充盈;“虚”,就是清空或是无,飘忽不定,不易被感知;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论“大众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漏,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可以看出疏密、藏露、深浅、明暗和虚实[1]有联系。建筑中的虚指空间,实指形体,植物造景中密林为实,疏林为虚,假山中虚为谷,实为山。湖岸种植柳树倒映水中,湖、影为虚,柳、桂为“实”,湖中有交加亭障景,抑制视线,多重景观的相互渗透、过渡、融合,形成藏与露,虚实的对比,从而使湖水(图1)有深远一望无际之感;屏风墙(图2)运用框景将外部的大空间即桂湖有选择的借到小空间来,体现一种朦胧意境之美感,其中框为实,框中景为虚;百米紫藤廊架(图3)春季紫穗悬垂,夏季遮阴纳凉,紫藤廊架下为暗,走过廊架为明,明暗形成对比,也是虚与实的对比。翠屏山(图4)是我国唯一一座清代川派鹅卵石假山,假山挖塘取土,选用普通常见的鹅卵石装饰,形成土石相间的假山,也因此成为川派园林一大特色之一。山峰东西走向,由高到低,不同的纵深形成崇俊的感觉,假山所在的位置十米之内有三个建筑,体量上由大到小分别为升庵祠、杭秋、亭亭,假山在园林结构上运用障景,起到重要景观的分隔作用,抑制视线,使之三个建筑相互陪衬,相辅相成。

1.2园林意境之比拟联想

运用人物事迹和植物特征产生联想,继而引人深思,这与社会意识形态有着密切联系。据记载,百米长紫藤廊架上的紫藤是杨升庵亲自种下,这一左一右,一大一小的两株古藤相互守望,真是上天在做比翼鸟,在地化作连理枝,紫色又象征着浪漫,用古老的紫藤让后人联想到夫妇两人忠贞不渝的爱情,引发观者情感,进而升华情感;桂湖最著名非对称双亭建筑交加亭(图5),悬水一亭高,靠岸一亭低,两亭共用一柱,形态上错落有秩,浑然一体,交加亭比拟杨升庵夫妇,人、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和谐统一;桂湖中红、白荷交相呼应,迎面微风徐来,在此亭中观景,无论是观微波荡漾激起涟漪的湖水,还是嗅荷花的清香,都予观者在炎炎夏日带来心旷神怡的感受,让自然与观者融为一体,将植物拟人化,寓意人的高尚品德,荷象征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体现造园者想远离世俗,暂且在这咫尺山林中享受自然所带来心灵的慰籍。

1.3园林意境之诗文题句与绘画艺术

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造园如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陈从周先生认为研究中国园林,应先从诗文入手[2]。可见诗文在园林艺术中是造景的重要材料和重要的指导作用,诗文往往能点明园中主题思想,引发观者联想体悟,从而产生深远的园林意境美。所谓“诗画同源[3],”清代画家郑板桥的诗句中“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对处理园林的整体构图和创造意境之美有着重要的启示,中国画讲究留白,精于取舍,给予观者想象的空间,园林景观也应与诗画相通。桂湖的入口便是近代文豪郭沫若的一副楹联“桂蕊飘香,美哉乐土。湖光增色,挽了人间”[4]。一副简单的楹联和园中桂花树的清香,点明桂园主题。观品楹联,闻木樨,为吸引观者入园继续欣赏园内的湖光美景奠定感官基础;另外,桂树象征吉祥美好,也寓意高尚的道德品质,运用植物比德的手法,比喻园者具桂花般高尚的品质;屏风楹联为“平湖擅风月,半城桂树百亩荷花”,楹联在抓住了园内的主要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夸张的题词,体现了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心里感受。

2结语

现如今随着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物质生活得到较大提升,精神生活要与物质生活相统一,精神和物质生活协调稳步发展。园林意境重在写意,从自然形象上升到艺术形象,从物质空间到感觉空间,做到以形传神,情景交融[5]。中国园林艺术在园林美学中具重要地位,桂湖之所以留存千余年,正是综合了中国园林艺术中实用与审美的统一,用意境美等多种要素创造出不朽的“园林艺术品”,让在享受科技所带来快感的同时,也不忘留给精神上一片乐土。

参考文献:

[1]冯荭.园林美学[M].气象出版社,2007.

[2]周艳芳.陈从周江南园林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3]羊笑亲.古代艺术家对中国园林的影响[D].东南大学,2018.

[4]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742-743.

[5]冀曼.我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艺术的意境美浅析[J].现代园艺,2018,(10):103-104.

作者:李佳洵 刘雪梅 单位: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