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公共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会导致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业加重会使得学生尤其是刚刚脱离义务教育管理的在校大学生,产生归属感不强、自控能力差、容易受诱惑等问题。因此,我们借助公共艺术的手段,响应国家文化艺术发展的新文化趋势,将公共艺术引入高校校园,以实现引起共鸣、陶冶情操、心理疏导等正面积极的意义。文章重点对公共艺术教育手段介入当代高校大学生教育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研讨公共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未来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中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心理健康;艺术共鸣
引言
当代中国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提倡多元化发展,着重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然而,学生的压力众多,不仅有课业繁重、竞争激烈引起的心理压力,更有人际关系和原生家庭等方面导致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与未来的发展。开放、共享、民主、交流是公共艺术教育在公共空间中精神和态度的体现。公共艺术最重要的是价值取向的表达,而不拘泥于形式,它是为公众服务的艺术,是一切具有公共性质的艺术活动。它是以艺术为社会公众服务为前提,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参与程序来设计、创作融合于特定公共环境的艺术品,并以此来提升、陶冶公众的视觉审美经验[1]。公共艺术教育是介入大众日常生活,通过丰富多变且易接受的形式提升审美标准、提高公民自身素质的重要教育手段。20世纪80年代末,公共艺术教育逐渐在中国各大高校教育中初露头角。随着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美育”教育,公共艺术教育渐渐成为“美育”教育的主体阵地,通过丰富的手段助力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同时也成为了校园里学生缓解心理压力的一角。
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1.1大学生所处的心理健康阶段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阶段,大部分学生心理建设尚未完全,自控力与调整能力较弱,并且存在着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特点。(1)大学生的独立思维苏醒。开始产生个人主义意识,能够借助自我逻辑进行对事物的观察与理解,形成与周围的人、环境等因素之间的良好联系。(2)大学生大脑跳跃性思维渐强。在网络信息发达的时代,精力充沛的大学生对于身边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同时对一些未知领域也充满了求知欲,用自己活跃的思维延伸感知周围的新鲜事物。(3)大学生心理起伏变化大。大学生的蜕变需要种种挫折来实现,但面对挫折,大多数人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学习环境较为复杂,社会给他们的压力和困难逐渐增多,也进一步促使其各种心理问题的滋生和扩大化。面对普通意义上的健康心理,标志性因素就是“适应能力”,指的是与环境、人群交际、社会时局等的相处能力如何,而这种能力的适应程度也是心理健康与否的标志。截至目前,各项调查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对自身心理建设不够完整,可以总体概括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较差。
1.2影响中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学生步入大学后,经历了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迅速脱离家长的管束,开始变得自由。根据中国特色教育体系,义务教育结束后,继续深造学习便成为一种抉择。大多数学生在“填鸭式”与“赶着跑”的教育模式中没有形成自我督促的习惯,在进入新环境后面对种种诱惑就会变得不知所以,迷失自我。由于自我定位并不明确,很多大学生开始变得消极,面对学习的疲惫心理愈演愈烈。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两点:(1)人际网络的竞争关系。大学生步入校园后,面对的老师、同学不再是身边最熟悉的人,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相聚在一起,各个地区有不同的文化习惯,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无可避免地会产生文化差异与生活方式的碰撞,从而引发矛盾。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方面,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势必会造成利益冲突和矛盾激化。(2)科技媒体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媒体时代的影响力越来越强,人们汲取知识的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书籍,更多会选择容易理解的媒体娱乐。互联网上的信息内容量虽然丰富,但却良莠不齐,大学生涉及和接触的方面越多,越容易被媒体娱乐同化,产生三观扭曲的言论和想法。所以,针对我国当下的文化发展方向,国家应积极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创新,不仅仅以“德智体美劳”为基准,更要以整体发展为目标,通过发展公共艺术教育,实现更好的知识体验感和互动性,从不同层面理解文化,明晰发展的意义与自我提升的价值。
2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
对于“公共艺术”,很难有一个权威、精准的界定,英文术语中公共艺术的名词有很多,广义来看,在公共空间中的所存在艺术方式都属于公共艺术。根据近几年我国公共艺术发展情况来看,艺术形式多为城市内部的装饰雕塑、景观互动装置等。随着各大高校进行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公共艺术开始出现在学生的视野和生活中,公共艺术空间也越来越受重视。因此,对现代高校环境艺术再创造,进而使其成为集体审美对象,是公共艺术的重要任务。公共艺术教育的首要问题是,从艺术的角度使校园公共空间成为学生最重要的与艺术交流的场所。例如,校园中出现的木栈道与具有艺术感的长椅,既美观又舒适,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休息、交谈的场所。大学校园环境内的公共艺术作品,引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共鸣的同时,又能增强其文化艺术造诣。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中的艺术创作是高度要求美观与实用的结合,一切以学生为服务对象。总之,校园公共艺术教育是在空间中发生的使学生产生代入感和舒适感的形式。对比有着传统艺术氛围的国外高校,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还不够系统、不够成熟,但是现如今的发展现状仍然值得肯定。
3公共艺术教育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领域的综合性分析
3.1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治愈作用
临床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主宰健康,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稳定的情感是人体内最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力量之一[2]。促进心理健康有两种途径:一是提升自身抗挫强度,使自身在面对各种障碍时更具主动性;二是控制接受外界压力的程度,使压力与自身抗挫程度相当。作为年轻、新颖的心理疏导手段,艺术治疗与艺术干预所展示出来的潜力和作用正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理解和接受。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在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成长方面的价值,是任何一种教育形式也无法替代的。促进个人的心理健康成长,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公共艺术的介入,使高校学生在接受传统教育的同时,接受艺术空间的环境熏陶,艺术课程的欣赏与实践课程逐步融入到传统课业当中,达到学生与艺术作品近距离接触的目的。通过艺术作品产生的无形共鸣,在学生群体当中产生影响,引起人与人之间的话题讨论,使陌生的相处氛围被柔和化解。调节性情,释放不良情绪,转变心情。面对课业压力和各种社会竞争,处于义务教育中的学生没有足够的业余时间进行娱乐消遣,步入大学之后的迷茫情绪和自主学习的方式也让许多学生摸不着头脑,上学离家的远距离思念以及宿舍环境的人际关系等,都是容易使学生产生不良情绪的因素。公共艺术课程的加入,使得这些情绪得以调节,充分利用校园环境的艺术氛围,排解不良情绪,完善个人品格素质。净化心灵,提升人格,完善自我。蔡元培先生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3]生活感、娱乐感、场所感、亲和感是衡量高校公共艺术是否合格的标准,切身感受艺术内涵能够放松身心,使学生长期接受艺术熏陶,建立对审美观念的正确理解。以洒脱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现实,恰到好处地调节自身情绪状态和意志因素。公共艺术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情感智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与心理问题治疗方面,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有突出的作用。将公共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时展的趋势和必然选择。这就是苏珊•朗格所说的:“艺术可以使情感明朗化和对象化,从而使人得以关照和理解它。”[4]
3.2公共艺术教育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领域的实践
20世纪90年代,公共艺术教育疗法在我国崭露头角并发展至今,在高校各大心理治疗领域都得到了应用,例如教师通过绘画、心理剧、音乐、舞蹈、沙盘等艺术形式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引导学生更好地认知和发展自我,为高校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治疗性公共艺术教育能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已经达成了共识。汕头大学在学校开展公共艺术展览与教育项目,并提出公共艺术教育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也能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黑龙江工程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的心理健康协会,通过心理健康的文艺诗歌写作或配乐诗朗诵、针对小组中数量较少的理工科女生开设“女性心理健康”心理团体辅导、线上媒体的公共艺术教育传播等多方面的公共艺术形式,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公共艺术教育相辅相成,互为指导,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3.3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发展和实施的可行性
心理治疗,简单来说就是对心理问题的治愈和调整。自我可怜的外控力人群可能有抑郁风险,过度在乎别人的看法,心理学上将其定义为外控力导致的心理问题。很多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中都面临这一问题,主要原因是他们承受着很多方面的压力,例如社会的竞争压力、环境带来的心理压力以及人际关系压力等。特定的场所在一定意义上有引导性作用,以建筑或场所的特性吸引群众的参与,有固定的模式和人群效应。但是,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所以公共艺术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是比较有限的。在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进行规划时,大学生的审美心理、心理状态以及接收方式都是需要考虑的。由于所处年龄和社会身份的影响,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相较而言更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对艺术的理解能力较强。公共艺术教育能否适应高校学生心理,能否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校园文化涉及的艺术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健康身心的塑造。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需要贴合学生生活、不矫揉造作,真实的情感流露是最好的艺术交流方式,让艺术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环境,让校园提升成为艺术空间的集散地,以此来缓解学生的压力。
结语
公共艺术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应当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的普遍心理问题,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良好的适应能力、高雅的审美情操。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者,首先要让学生主观感受良好,促进其好奇心的生成,进而达到共鸣与理解。搭建一个使学生与艺术便捷交流的平台,尽可能最大限度地确保公共艺术与不同学生之间交流的权利平等。
参考文献:
[1]张佳妮.关于公共艺术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6(02):16-17.
[2]陈靖.美术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26):79-80.
[3]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肖建宗.论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成人教育,2009(17).
作者:叶洪图 王传泽 张滨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