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正定高照制作工艺和造型艺术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正定高照制作工艺和造型艺术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正定高照制作工艺和造型艺术浅析

摘要:正定高照是河北省正定县的一种民间杂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新城铺镇最具代表性。文章基于正定高照的相关资料、实地调研以及对非遗传承人的访谈,从艺术设计学的视角对其材料工艺、审美特征两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而探寻其中的艺术价值和体现出的设计思想。

关键词:正定高照;工艺;造型艺术;审美

正定高照,又叫中幡,是古代皇帝出征打仗时的一种战旗,源于古时候皇室仪仗队的旗杆,后逐渐演变为民间庙会中的表演节目。在古代,旗手们会在行军打仗或打猎休息期间,挥舞耍动大旗以博皇上和头领们的欢心,并鼓舞三军斗志。它起源于唐宋年间,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中已有记载。清代《百戏竹枝词》中也有:“幡为四五尺高,上悬铃锋,健儿数辈舞之,指挥甚如意,佐以金鼓声,观者如堵墙焉。”后来这一技艺传到正定,被喜爱的村民们相传沿习,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经有了较强的地域性,成为河北省正定民间花会表演的代表性节目,常在传统节日、喜庆、农闲之时进行表演,还有鼓、乐、锣作为伴奏。这一杂技艺术的主要道具——“高照”,无论在制作工艺还是造型审美上都有着鲜明的特色和极高的研究价值。下面,本文将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对高照的材料工艺、审美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一、正定高照的形态与结构

传统的正定高照整体高9.9米左右,有九五之尊之意,宽0.5米,总重约73公斤,整体呈长条形,主要由雉鸡翎、五蓬帆、角旗、幡衣、竹竿等几部分组成。其主体是一根上细下粗的竹竿,底部直径约15厘米,上部约9厘米,上竖五把彩色花伞,每把伞高30至50厘米不等,伞下斜插两把角旗,并悬挂幡衣,幡衣长约3.3至3.6米,正面绣有吉祥图案或祝福语句,竿顶再插10根雉鸡翎作为装饰(图1、图2)。其整体形态围绕中轴对称,因此可以在表演时最大程度地保持平衡。表演过程中,艺人们将高照竖起托在手中,舞出不同花样,包括“霸王举鼎”“金鸡独立”等50多个动作,对表演者的技艺要求极高。因此,后来出于表演的需要,也对高照的重量做了适度减轻,因而常常将五蓬帆简化为三蓬帆,高照的高度也有所降低。高照的形态是由古代的中幡演变而来的,大体上沿用了中幡的形制和结构。这一点在文献中均可考证。据《天津皇会考纪》记载,“中幡是高有三丈的竹杆,杆上扯着幡。幡是青缎子面,约5尺宽,红布里子。上有旗子二面、灯笼两个、伞三个在上面点缀,并系铃铛多个,为是一动就响。全幡重有百多斤,一个人练,很不容易。”清代《天后宫过会图》画册中“第五起”更是有直接的图像描绘(图3)。可以看出,在整体形态上两者并无二致,但在高度和幡面图案,以及其余装饰上有所变化。古代的中幡由于缘起皇室指挥或仪仗队的旗帜,尤其是作为先导的大旗,因此在体量和高度上都是具有压倒性的,十分高大威猛。考究的中幡杆顶上还会有一层乃至数层由彩釉、锦缎、响铃、小旗、流苏组成的圆形装饰物,舞起来会发出悦耳的声音。这种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冲击,使得中幡表演不论何时何地都能吸引人们的目光。

二、正定高照的材料与工艺制作

(一)部件制作

1.竹竿

高照所用的道具主要是粗大的竹竿,一般要求直径约15厘米。在选材时,主要选择根粗竿直,生长时间较长的竹子,以保证高照整体的美观度和主干的坚实性,避免断裂等危险。在选择合适的竹竿后还需进行加工来防止干裂。较早的方法是用铁水槽将竹竿分三段煮,后改进为用酒精熏烤,将竹竿熏烤出竹油后再放置于门洞等通风干燥的地方自然晾干,使得竹竿表面形成一层自然的保护膜,防止崩裂。晾晒的时间需根据季节和光照来进行调整,一般夏季需要半个多月的时间,而冬季则需要三个月左右。

2.骨架

除此之外,还需要铁丝、木棍、绳子等常见材料来进行骨架的搭建,即在竹竿顶部两米处左右(依据三蓬帆实际高度而定)用木棍搭建一个长约0.6米、宽约0.3米的长方形骨架,并在左上和右上两角斜插两根木棍用来悬挂角旗,有时也会依据具体幡衣的长度在长方形骨架下等距离粘合多根长约0.6米的小木棍,用以束缚幡衣和悬挂中国结等小型装饰物。

3.幡衣

幡衣主要是印有彩色图案的长条花布,古时幡衣上的图案多由制作者手绘而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现在的幡衣图案多由印制而成,一般是一些祝福语句或者吉祥图案,包括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花布的选择以越轻薄越鲜艳的为好,一则减轻高照自身的重量,二则保证高照的美观程度,以鲜艳的色彩吸引人们观看,也契合喜庆的氛围和祝愿的寓意。

4.花伞

高照的花伞部分主要是由钢丝制成的支撑骨架和花布做成的。以前传统的正定高照是由竹子来做支撑骨架的,后来由于竹条易损坏,便改用钢丝制作。骨架呈圆形,中间留一个竹竿能够穿过的孔洞,将花布绷在上面,最后再与其他部件一起装配在竹竿上面。(图4)雉鸡翎、角旗、中国结等均为装饰材料,选择时灵活性较强,但整体上均以高照整体的美观度为导向,选择颜色以鲜艳、形态较为精美的为佳。

(二)装配方式

由于高照的结构形式较为固定,因而全部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安装,即先插雉鸡翎,再装五层花伞,由线分别穿过每层花伞的四个对称固定点,并将两头分别固定于雉鸡翎下的竹竿和幡衣处的骨架上,保证伞的连贯并控制间距,后插角旗,最后将幡衣挂至骨架上,使之与竹竿贴合,再根据实际需要将中国结或灯笼等小型挂饰挂至幡衣两侧。(图5)

三、正定高照的舞动方式

(一)表演套路

正定高照有多种表演套路,其主要内核是表演者利用手部、肩部、肘部、头部、下巴等身体的各个部位作为正定高照平衡稳定的支撑点,然后利用手臂的摆动和各个部位的发力推举使高照四处腾挪、上下飞舞,整个过程中要始终保证“幡不离身,杆不落地”,还要“扔得高,立得稳”。这种惊险性和美感并存的表演方式正是高照表演的巨大吸引力所在。传统高照表演分为单人练、双人对练和集体练,各种动作共有五十多个,且许多动作都有一个形象而有历史意味的名称。例如在单人练中,将高照抛起后用脑门接住称为“霸王举鼎”;单腿支撑地面用单手托住高照为“金鸡独立”;用双手将高照搁到背后称为“苏秦背剑”;将高照放置脚上踢起,落到鼻子上称为“擎天一柱”等等,在双人练中,前面一人将高照抛起而后面一人用肩部接住称为“落地生坑”,一人将高照用脚部踢起,另一人用头部接住称为“燕子啄泥”。除此之外,还有多人对耍,主要是将高照在多人间传递,包括用肩部将高照对传的串肩,用肘部对传的换件等等。由这些动作可以看出,高照表演对表演者身体各局部部位的承受力要求极高,还需要其拥有调节外界平衡的能力,因此需要在正式表演前进行大量的相关练习。表演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部位即是头部,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直接危及表演者的生命安全,因此表演者在练习时往往从头部开始练习,使用长条状的木板或藤条,甚至是家用的擀面杖反复地敲打头部,直到最后完全没有痛觉,长出一层厚厚的茧才算合格。到了后期,就通过一根和真正高照竹竿相近的竹竿进行抛接和腾挪练习,只是此时还没有装配其他的部件,竹竿本身也被固定在一定区域内,意在保证表演者安全的同时进行练习。正是这些严格的练习,才使得高照表演者在表演时,在这些动作中,高照被不断地抛起,接住,旋转,其上的花伞、角旗、幡衣和中国结等部件随着高照的运动而飞舞、旋转,加之色彩的辅助,形成独特的美感。(图6)

(二)理论支撑

正定高照的表演在科学上是有严密的理论支撑的。从物理学原理上来分析,将高照简化为一根质量忽略不计的细杆,高照的质量假设是位于细杆顶端的小球,那么细杆长为L,质量忽略不计,杆顶端小球质量为m。根据机械能守恒,有:转动角速度:可见,当L增大时,w减小,即倒得慢。即细杆长度L和细杆转动角速度w成反比关系。(图7)在高照表演过程中,不论高照是在接触表演者还是处于空中的状态下,高照基本都是保持竖直方向的,这样就保持θ角一直处在一个很小的角度,θ角越小,其余弦值就越大,进而可以得出2g(1-cosθ)就越小,从而可以得出w变化越小的结论。当中幡处于基本竖直方向的时候,θ基本恒定,也就是说w的大小只与高照的长度L有关,L越大,w越小,也就是说,高照的高度越高,其稳定性就越强。所以高照令人惊叹的高度恰恰是它能保持在竖直方向上屹立不倒的原因。

四、正定高照的审美特征分析

高照作为一种具有仪仗特色并用于表演的旗帜,具有独特的造型和较强的装饰性,后又经过民间的发展,融汇了民间百姓们最真实的祝愿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体现了民间智慧的艺术创造。正定高照的美感所在,不仅仅在于其静态下的造型特色,更在于动态中的灵动美感,下面将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来研究正定高照的审美价值。

(一)静态美

1.均衡和统一的整体造型

高照整体形制匀称统一,沿中轴线呈对称形态,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均衡的美感。同时,高照顶部的三层圆形花伞与下面长方形的幡衣形成对比,阴阳平衡,方圆有序,再加之两侧大小不一的三角形角旗,使高照在统一的造型中又充满了节奏与韵律感。除此之外,高照在造型中还加入了很多小型的装饰元素,例如幡衣两侧的中国结装饰和顶部的雉鸡翎等,作为正定高照整体造型的点睛之笔,与较为整体的幡衣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大小形制对比,使得整个造型大小有序,富有灵动感。(图8)

2.丰富的装饰与内涵寓意

高照作为一种用于表演的道具,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且每一部分的装饰都融汇着人们的美好寓意。高照顶部的十根雉鸡翎呈扇形插于竹竿顶,寓意着十全十美;下面的五蓬帆分别用红色、黄色、蓝色、紫色、绿色的布制成,分别代表着五行——金、木、水、火、土,伞下两侧分别缀两朵绣球并有两个角旗陪衬,代表幸福美满,国泰民安。高照上最为醒目的图案性装饰即为长条形的幡衣,上面印有祝福语句或吉祥图案,最常见的图案包括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图9),以中华民族的图腾——龙为主要形象,周围陪衬有祥云、海浪纹样等装饰,底部常用中国传统的海水江崖纹收尾,寓意着福山寿海,同时隐含着“江山一统”和“万世升平”的寓意。这些图案及纹样都有着较为宏大的寓意及祝愿,原因主要在于高照皇室仪仗队的起源,加之百姓们对于国泰民安的向往和期盼,使高照在传至民间后仍保留了这种国家层面上的寓意。(图9)

3.绚丽的色彩与构成

正定高照每一根高照上均会出现四种以上的颜色(图10),主要是红色、黄色、蓝色和绿色,且颜色纯度较高,搭配起来有华丽之感。整体主要以红色或黄色等暖色为主基调,营造喜庆、热闹的氛围,而面积最大的幡衣部分图案常常使用效果强烈的对比色,如红绿、蓝橙等,同时在祥云、装饰纹样等小面积陪衬图案上使用白色或其他属对比色色调但纯度较低的颜色作为调节,使得高照整体的色彩层次既和谐又丰富。(图10)

(二)动态美

作为表演的道具,高照中也加入了许多运动的元素。幡衣两侧会悬挂小型的挂饰,一般为带有流苏的中国结或小灯笼等,或是呈波浪起伏的布面花边装饰,在运动时较为灵活自由,会产生一种向外的张力,但面积较小,而面积较大的幡衣主体则完全围绕或跟随主干运动,两者在形成对比的同时增加了高照的运动感,但保证其始终统一于整体造型之中。除此之外,高照在表演中还常常出现旋转的形态,其顶部层层圆形的花伞与飘舞的角旗随着主体竹竿的运动形成动势,且由于大小的不一和位置的不同,顶部的三层花伞在运动时往往并不同步,而是在连接绳的范围内产生适度的错位,两侧细小的装饰物也会随着高照的旋转运动而不断地碰撞、摆动,为高照表演增添了一份灵动的美感。(图11)

五、结语

正定高照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民间杂技项目,源于古时皇帝仪仗队的旗杆,后来又经过民间的改造提炼,有了更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也融入了更多民间的朴素愿景,逐渐发展成为一项深受老百姓喜爱的民间艺术。从艺术设计的角度来看,正定高照是民间艺术审美和造物智慧的体现,其材料选择多半是普通人家中都可寻的材料,却通过巧妙的处理和搭配使其兼顾了美观度和耐用性,而且造型匀称统一、富有气势,色彩层次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设计借鉴意义,可以为现代设计带来一些启示。传统的高照表演曾经是香会中极为风光的存在,技高惊险、威武壮观,瞬间便能吸引大量的观众。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娱乐活动日益丰富,且高照表演技术难度极大,表演者须通过长期的训练才能驾驭,因而参与这一表演项目的人越来越少,了解这一门技艺的人也越来越少。所幸,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为正定高照的发展带来了契机。2008年6月,正定高照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扩展名录,正定县的许多学校也组织了“高照进校园”的活动,使得越来越多的孩子可以了解到正定高照这项民间体育娱乐活动,甚至在一些学校里还建成了学生的高照表演队,学生们一起跟着传承人学习高照表演,这也将成为正定高照重新发展的新机遇。笔者认为,实现正定高照表演的再次发展,需要做出一些适当的变革。尤其是在表演难度上,可以予以适当的降低,同时与时俱进地增强其观赏性,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希望本文对正定高照制作工艺和造型艺术的研究可以为其发展做出一点贡献,也希望正定高照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清〕李声振.百戏竹枝词[M]//路工,编选.清代北京竹枝词(十三种).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2]〔清〕金勋.妙峰山志(手抄本)[M].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

[3].中幡:一切人的游吟——清末以来士庶旗纛搬演及其物质、“非物质”形态考察之二[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7,38(05):15-27.

[4]李洪跃.论中幡[J].才智,2009(06):177.

[5]谷强.北京天桥中幡传承与发展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9.

作者:杨子潼 单位:南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