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丛刊》(季刊)是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国家文科基地)主办,中华美学学会、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全国高校东方文学研究会协办的学术季刊,自1992年2月创办以来,已出版33辑,以其正确的办学方向和高层次的学术质量在学术界具有广泛的影响。
《东方丛刊》面向国内外的文化研究及东方学专业研究人员,面向在高校开设东方文学、东方文化、东方美学、东方诗学的专业任课教师研究生以 及广大的东方文学和东方文化、美学理论的爱好者,以弘扬东方文化的优良传统,推动深入研究和阐发东方文化、东方美学、中国诗学理论的现代价值和意义为宗旨,以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为目标、倡导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坚持学术质量第一的方针,扶植具有原创性和民族特色的学术研究,为中国东方学和中国文化研究提供高层次的专业学术论坛。
东方文学、东方文化、东方美学、东方诗学、美学理论
地址:桂林市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东方丛刊>编辑部,邮编:541001。
1.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精炼,每篇论文必须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及邮政编码、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一般为导师)简介(包括姓名、性别、职称、出生年月、所获学位、目前主要从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页地脚处注明论文属何项目、何基金(编号)资助,没有的不注明。
2.论文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方面内容(100字左右),应具有独立性与自含性,关键词选择贴近文义的规范性单词或组合词(3~5个)。
3.文稿篇幅(含图表)一般不超过5000字,一个版面2500字内。文中量和单位的使用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最新标准。外文字符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角标应区别明显。
4.文中的图、表应有自明性。图片不超过2幅,图像要清晰,层次要分明。
5.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请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所引文献必须是作者直接阅读参考过的、最主要的、公开出版文献。未公开发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请采用脚注方式标明,参考文献不少于3条。
6.来稿勿一稿多投。收到稿件之后,5个工作日内审稿,电子邮件回复作者。重点稿件将送同行专家审阅。如果10日内没有收到拟用稿通知(特别需要者可寄送纸质录用通知),则请与本部联系确认。
7.来稿文责自负。所有作者应对稿件内容和署名无异议,稿件内容不得抄袭或重复发表。对来稿有权作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杂志一个版面2500字,二个版面5000字左右。作者需要安排版面数,出刊日期,是否加急等情况,请在邮件投稿时作特别说明。
8.请作者自留备份稿,本部不退稿。
9.论文一经发表,赠送当期样刊1-2册,需快递的联系本部。
10.请在文稿后面注明稿件联系人的姓名、工作单位、详细联系地址、电话(包括手机)、邮编等信息,以便联系有关事宜。
中国古代文学审美观念发生与流变述略
寻求审美目的与人生目的之和谐
意:中国古典诗学中的核心范畴
东西方艺术交流中的证异审美效应
视取向:视觉的艺术
边缘与中心的对话——狂欢化理论视域下的赵本山喜剧小品文化
中西会通的学术旨趣与人生境界——论王岳川教授守正创新正大气象的学术思想
接受美学在中国
多元视角中的东方美学——彭修银教授东方美学研究管窥
奥克瑞的“非洲美学”——以《饥饿的路》为例
李贽“亦穆亦商”思想与《古兰经》
当代美国文学批评领域的反多元文化主义潮流与论争——以哈罗德·布鲁姆为代表和中心
全球化与翻译策略:异化·归化·航入
威廉·琼斯对《诗经》的译介
科技与性别:哈拉维赛博理论与女性主义
交互叙事:数码时代讲故事的新策略
帕慕克创作的不确定性
资助课题 | 涉及文献 |
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04JZD0034) | 4 |
广西“人文强桂”工程课题(05111001) | 4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9BWW005) | 3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7BZW004) | 2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6BWW009) | 2 |
安徽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9SK224) | 1 |
安徽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科研项目(2007jqw034) | 1 |
安徽省教育厅项目(2005JQW106) | 1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6CZW002) | 1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3CZW005) | 1 |
资助项目 | 涉及文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 42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 8 |
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 | 4 |
广西“人文强桂”工程课题 | 4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 | 3 |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 3 |
广西壮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 | 2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 | 2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 2 |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