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安全法治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我们青年学生接触网络特别广泛,稍不留神即可陷入被动境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法制教育,警惕网络不良信息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有效预防大学生网络犯罪,减少网络陷阱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最终形成“一个认识”,“三个抓手”,“六项联动”的“136”大学生网络安全法治教育格局。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安全法治教育
网络空间是国家的“第五疆域”,事关国家主权,增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法治意识,是网络空间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在早期发展阶段,人们利用网络比较单纯的获取知识、技能、快乐,上网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娱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时代的大学生更是“网络土著”,与互联网联系密切,提升大学网络安全法治教育能力和水平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法治教育的认识
大学生对一些复杂的讯息识别能力不够,在使用网络的时候面临注意力削弱、对信息焦虑、数字压力、网络成瘾、隐私安全、网络暴力等诸多风险。思政工作者洞悉这些现实情况,积极有所思考,有所作为,才能树立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法治意识。曾指出,“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1]增强网络安全法治教育的效果,方能指引大学生在拥有言论自由的权利的同时,理所应当明确言论自由限度与保护及相关的法律,同时也有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基本意识。只有重视程度上来了,意识层面才能有所裨益。潜意识里都有记忆,那么冰山上的风景就会更美。重视程度不高,得过且过,蜻蜓点水,就不能走进学生,不会真正地对学生施以影响。
二、大学生网络安全法治教育的抓手
(一)警惕网络不良信息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伴随网络科技的不断进步,不良信息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出现网络违法信息,这些违法信息或者带有诈骗性质而谋求利益,或者是带有某种政治企图。面对这些网络违法信息,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法治意识养成方面相对薄弱,对违法和不良信息的免疫能力比较低,容易受到违法和不良信息影响,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很大挑战。首先从国家和社会层面,要警惕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引导大学生坚定祖国的网络安全和法治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加强舆论引领,应该保持警惕,勿要好奇,谨慎防范,莫要涉及;其次是从学校角度,要警惕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教育大学生要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对于网上蓄意编制、传播、散布谣言,对于扰乱公共秩序等违法犯罪行为,要坚决抵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和主题班会进行教育。充分发挥校园自媒体平台的价值引领作用,用喜闻乐见的形式,用有益信息温暖整个校园。最后是从大学生个人角度,加强正能量信息收集整理。大学生要做到避免陷入羊群效应境地,在不知事实真伪的情况下,不能进行一边倒跟风式评论。积极培养自身网络法治思维和意识,懂得网络安全法治基本常识,坚决同违法和不良信息作斗争。大学生引领时代风气,要带头传播科学知识,传递正面声音,加强自身网络足迹的内容管理,敢于举报网络谣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也应与时俱进,既要有惊涛拍岸的磅礴声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柔和效果,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聚焦核心素养,把握时代脉搏,紧扣学科特点,把爱国主义情怀、强国之志自然地渗透到课程教学中,是新时代赋予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研究使命。
一、信息技术课程思政的学科优势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对课程内容给出了详细的描述。《课标》提出了数据、算法、信息系统、信息社会四个学科大概念,为一线教师重构课程内容提供了重要抓手;对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水平进行了科学划分,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评价依据;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兼顾知识掌握、能力提升、价值引领多方面,立足以科学评价提升教学效率。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自主性较强,为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宽阔的施展空间,因此,在项目式学习实施过程中,项目主题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时事政治、热点问题、依法治国等案例中来,使学生在完成项目活动的过程中,既收获知识和技能,又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学科育人。
二、课程思政元素的多角度挖掘
1.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个不断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不断构建具有时代特征课程内容的学科。例如,可让学生搜索操作系统的更新或者计算机编程语言不断升级的相关信息,以及尝试使用各种APP,让其切身感受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的便利,让他们主动适应时代的发展,解放思想,接受新事物,主动学习并应用数字化工具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2.实事求是,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在实践创新中增长才干
摘要:在我国,未成年人正面临着空前严峻的网络风险。法律规制是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的根本手段,但目前,我国对于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的法律规制尚存在诸多困境。新时代,应从健全法律制度、完善执法体系、加大司法保障力度、提升法治素养等方面着手,在完善网络治理与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之间找到合理的切入点,构建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的法治空间。
关键词: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风险;网络安全保护;法律规制
一、我国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风险概述
新时代,未成年人不断通过网络来认识世界,放飞自我,智能互联网已经全面渗透到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娱乐、社交过程中,为其成长提供了多样化的资源和路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其中,10岁以下网民群体占比4.0%,10-19岁网民群体占比16.9%。[1]但应看到,在网络社会中,信息流动具有难以控制的风险,使得网络社会存在向风险社会随意转化与建构的可能,[2]未成年人极有可能成为网络安全风险的受害者。这是因为:未成年人有区别于一般网民的身心特点———价值观尚未形成,是非判断能力低,对外界环境的影响缺乏抵抗力;心理和人格发展尚未成熟,自控能力低,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猎奇的欲望强,容易受到蛊惑。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匿名性、全球性等特点与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叠加,给未成年人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确定的风险。[3]细言之,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的风险因素具体表现在:一是技术风险。如某些境内外不法分子大肆运用钓鱼、伪基站、植入木马等手段精心编造各种骗局,未成年人在网上下载文件、图片、视频或程序时点击不明链接往往“中招”。二是人际交往风险。如随着“狼人杀”等游戏在未成年人中走红,许多中小学生与成人玩家混玩游戏、多人群聊,过早接触成人玩家的网络圈子,使得不法之徒有了可乘之机。三是个人内在风险。未成年人的心智成熟程度有限,对安全信息的辨识能力不强,缺乏自制力,因而面对的网络安全风险也被放大。如:8岁男童因模仿短视频网站上“胶带粘门”的整人视频,导致6岁的弟弟绊倒摔伤;学抖音上的小姐姐浓妆艳抹,小女孩故作成熟说着“土味情话”;12岁女孩偷用父亲手机,3天打赏男主播10万元,等等。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风险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一是内容性风险,如血腥或暴力、成人色情、商业化等。二是联系性风险,如网络欺凌、骚扰、跟踪,被迫性行为,意识形态说服,个人信息滥用等。三是行为性风险,如不当评论、分享传播色情信息、网络赌博、网络侵犯版权等。实践中,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风险显然不可能通过阻断隔离的方式来化解,通过法律规制来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国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法律规制的价值功能
法律规制是指国家及政府通过法律的手段以解决市场失灵、维护社会秩序为目的,基于法律规则对社会主体的行为活动以及伴随其活动产生的社会问题进行干预和控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对网络空间进行有效治理,能够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社会的合法权益免受侵害。(一)法律规制有助于为未成年人构建法治化的网络秩序空间。新时代,从明确提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到突出强调“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再到明确要求“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系列的重大举措无不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视。[4]现实中,未成年人极易成为境内外敌对势力“侵蚀”和“利用”的对象。通过法律手段对网络进行规制,夯实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保障,能够为未成年人提供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环境并保障其合法的网络权益,进而实现“网络安全从娃娃抓起”的目标。(二)法律规制有助于塑造新时代未成年人的公民品格。目前,中青年以上的网民都是从线下移民到线上生活的,可以称之为“网络移民”;而青少年网民都是生来就伴随互联网一同成长、共同发展的,可以称之为“网络原住民”。无论“网络移民”还是“网络原住民”,都要自觉成为“网络公民”,在网络社会中既享有权利,更承担义务;既享受网络的自由便利,更维护网络的健康发展。[5]新时代,党和国家大力推动全体社会成员以公民之精神广泛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文化。同时,对于未成年人网络权益的保护也逐渐增强,2016年6月28日,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指出加强青少年的法治宣传教育,是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是在青少年群体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客观要求。这正是法律正义价值的具体实践。(三)法律规制有助于未成年人达成开拓创新与维护秩序的动态平衡。互联网时代,网络所造就的自由“飞地”大大增进了人们的自我赋权领域与能力,但秩序风险也相伴而来,对信息技术变革时代的法律规制形成了严峻挑战。[6]这就需要党和国家基于公共利益、公平正义和社会秩序的考量,对其进行合理的法律干预。未成年人是互联网时代最富有创新精神、最有活力的人类群体,自当成为互联网技术的主要运用者和技术开拓者。[7]对未成年人网络安全进行法律规制,能够在不牺牲网络行业整体利益的前提下,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的网络自由表达与利用等合法权益,进而实现网络安全个人利益、公共利益乃至社会利益的综合协调。
三、我国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法律规制的现实困境
摘要:高校法治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高校法治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应遵循对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的“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要求。本文以香港国安法在高校中的宣讲解读为例,探讨新时期高校法治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性,以及从政治性、理论性、思想性、针对性角度如何对教学内容和途径进行改革创新,以实例形式给新时期高校法治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供了借鉴。旨在提高新时期高校法治教育教学实效性,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
关键词:新时期;法治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香港国安法
法治国家需要高度法治素养的公民,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当前高校法治教育教学还存在方向不够明确、与法治新成果结合不够、途径不够多样、思政共性与法理个性的处理不够顺畅等问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还有待提高。本文认为,新时期高校法治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应以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的“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为方向和目标。以下以香港国安法在高校中的宣讲解读为例,探讨新时期高校法制教育教学如何改革创新。
一、新时期高校法治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传统的高校法治教育教学目标和内容比较单一,以传授法律知识为主,新时期高校法治教育教学应该能够满足更多功效。新时期高校法治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意义体现在:
(一)全面依法治国的需要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普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是全民法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香港国安法是我国法律法制建设的最新成果,学习好、宣传好、解读好这部法律,是依法治国、依法治港的需要。
(二)贯彻落实对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需要高校法治教育是思政教育的一部分,法治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是思政改革创新的应有部分,应以对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为目标和要求。香港国安法肩负维护香港国家安全的历史使命,其本身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理论性(法理性),讲好香港国安法,是贯彻落实相关要求的需要。
[摘要]法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基础化学实验中的法律资源,将化学实验教学与法治教育相互渗透融合,使学生在开展实验的同时接受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用法律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满足建设法治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法治教育;渗透;融合
1前言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1],法律素养是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法律素质的高低对于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已成为社会和学校所共同关心的问题。
2现状分析
在现实生活中,法治教育内化为法律素养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一些高校为给了非法律专业学生的挤出更多时间应付各种有利于就业的资格证考试,降低了包括法律在内的其他软素质课程的教学与考查标准,法制教育停滞在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注释法学层面,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体现在人类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在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等方面,化学实验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众多非法学专业中,化学与法律的关系尤为密切,如实验室安全、化学药品管理、废弃物排放等方面,都涉及到相关的法律知识。现阶段的化学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因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还未充分开发与利用实验教学课程中的法律资源。在实验开始前,一般是指导老师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和讲解化学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较少从法律层面去诠释化学实验方面的问题,使得实验实践与法律知识相脱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笔者从五个方面开展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与法治教育相互渗透融合的探索与实践。利用基础化学实验中的法律资源,使学生在开展实验的同时接受法治教育,提升法律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3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法律知识教学的措施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