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安全基础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计算机的普及让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成为一种必须,和外语一样,具有普及性,基础性、实用性和不可替代性。计算机基础教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课程作为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的专门课程独立提出,区别于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的现状在2000年到2013年间计算机的公共基础教育课程每年都在改革,教材也是一年一个新版本,改革的重点体现有:
教学模式的改革随着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高校在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上的投入也越来越大。授课方式从最初的多媒体演示授课的传统模式发展到计算机教室一人一机,老师教学生跟着做的同步教学模式。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了项目式的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的改革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要能随着时代的要求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学内容的更新将是第一要素。随着电脑的普及,新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平均水品也在提高。打字、上网发邮件、WindowsXP的操作、Of-fice软件应用等教学内容已不再能完全满足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的范畴。为此,我们将一部分计算机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逐步的添加到其中来以充实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如:计算机硬件结构、数据库的基本运用及原理等。
现如今的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看到这里可谓是发展良好,亮点颇多,但这只是教和学,真正运用起来又如何?是否真的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呢?社会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能力需求的变化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用人单位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能力的录用要求代表了社会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能力的需求,它是极具代表性的,因此也成为了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革新的重要依据。但是当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的不断进步将这一标准变为社会公众计算机公共基础能力的普遍水品之后,它不再能代表社会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能力的需求,它的代表性将被剥夺。然而社会对计算机基本能力的需求是不会终止的,新的需求代表是什么呢?我们来认识一下: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的覆盖,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做很多以前做不了的事情,比如上网看新闻、看电影、订票、交水电费、购物、炒股、聊天等等。计算机使用范围不再单一的局限于工作,更多的运用到了生活娱乐中,相应的对使用者的计算机能力的要求也越多元化:计算机的各种外部设备如何安装、台式电脑如何合理的升级换代,笔记本电脑如何挑选的价优物美,单一的学习计算机的应用已经很难满足需求了,需要更多的理论知识来补充。现如今社会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能力的需求不再是计算机怎么用,而是要知道什么样的计算机的好用,不好用的怎么变得好用。
现阶段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新认知新的社会时期,计算机公共基础能力的需求有了重大的变化,对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也有了新的要求,我们需要从新去定义,去认识:新的社会计算机公共基础能力,不再是简单的运用,还要知道如何更好地去运用,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是以在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的课程里简单的教会如何去使用计算机已经不是唯一的目标。在教学内容上,不再以基本的就业需求为目标,而是将它作为计算机概念传播的一种手段。通过教授计算机的基本理论,让同学们了解计算机的概念,懂得计算机的结构,知道计算机网络结构知识及市场营运模式。把运用计算机的动手能力提高到可以根据需要动手配置适合的机器、装载操作系统、对计算机的常见问题进行简单维护处理的能力。
在教学模式上,教会学生如何做的方式已经不在适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如何去学。教给学生的应该是如拼拼音、查字典一样的能力,让他们可以自己有能力去学。找到同学们有兴趣的运用方向加以引导,如:通过如何提高电脑游戏的体验效果来学习计算机的硬件知识、在网络购物平台上如何安全购物来学习计算机的网络安全知识、开网店创业学习网页制作和网络市场营运等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实践。总结上面的内容可以看到当现有的基础知识普及了,就会有新的教育要求提出来。计算机基础能力不仅是高校学生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在今后的工作生活过程中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还会有更多的新阶段,对于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师既是发展机遇,又是挑战。要认真对待,在每场改革中充分发挥作用。
作者:陈刘洋 单位: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国家现代财政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我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教育投入在注重数量的同时开始注重使用效益,通过资金效益的发挥,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保障。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专门文件,就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提出意见,并明确提出要加大教师队伍投入力度,确保教师工资发放,各级政府要落实好教育工资的保障责任。基础教育作为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促进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而且我国一直致力于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改善,投入硬件设施的经费持续加大。党的十八大后,我国开始逐步调整基础教育经费投入结构,由硬件投入逐步转向软性投入,软性投入主要是投向教师,要在师范教育、教师培训、教师待遇等方面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
一、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基本情况
1.教育经费实现稳步增长
2019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50178.12亿元,比上年的46143.00亿元增长8.74%。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主要包括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办学中的企业拨款,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等)为40046.55亿元,比上年的36995.77亿元增长8.25%;2019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990865.1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4.04%,这是自2012年以来连续八年保持在4%以上。
2.教师队伍建设成为投入重点
通过对2012―2019年全国中小学公共财政预算投入情况分析,全国各级政府公共预算用于普通小学、农村小学、普通初中、农村初中、普通高中(幼儿园的投入情况,自2018年开始纳入全国教育经费统计体系,故本文未涉及)的教育事业费投入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普通高中的增长比例最大,达到110.09%。各级政府安排的中小学校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主要用于中小学校两方面支出,一是中小学校的人员经费支出,二是中小学校的公用经费支出。目前,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中,只公布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中的公用经费支出,没有人员经费支出情况,从数据倒计推算可知,2012―2019年间中小学校用于人员的经费支出水平明显高于公用经费支出水平,说明近些年来中小学校经费的增长部分,主要用于了教师的人员经费支出。
3.教师队伍建设得到高度重视
摘要: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总体偏低,直接影响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此,必须从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培训资助政策等方面,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文化素质;职业技能
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60%以上[1],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虽然文化素质总体上有所提高,但相比城镇新增劳动力而言,其文化素质和人均受教育年限依然偏低,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只能在收人水平较低的非正规部门就业,而就业的不稳定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步履艰难。然而,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我国未来产业劳动力素质和技术水平,而且还直接影响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他们的冷暖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研究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服务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
职业教育的供给主体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各类社会培训机构等。从政府方面来看,在促进农民增收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富余劳力转移的同时,政府理应努力做好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一方面,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教育体制,教育资源分配明显偏向城市,尽管国家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基础教育长期发展滞后的格局依然没有改变;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农村普通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77.11元,全国农村普通初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63.56元,全国农村普通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9.74元,全国农村普通初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5.5元[2];城乡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直接导致了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不足,教学环境与条件无法满足农村教育的实际需要,导致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总体上较低,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进而限制了农民工进城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职业教育往往被忽视。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比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低6973.89元,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比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低4057.14元[2]。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导致职业技能培训发展滞后,总体规模较小,与新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不适应[3];农民工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整体偏低,其较差就业的稳定性,较低的收入水平严重影响了他们转移性就业。从企业方面来看,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和增加企业自身的竞争力,用工企业理应加强员工的职业教育培训,然而实际情况是,用工企业对农民工培训积极性不高。企业由于受资金、人员、机构、生产状况等影响,开展农民工培训多为岗前安全及规范教育,多数中小型企业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甚至不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仅有的少量教育培训也只是围绕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利益的职业技能展开,对农民工缺少企业精神、城市文化、城市生活常识等方面教育,未能从企业和农民工的长远发展来看待职业教育培训问题。从社会培训机构方面来看,社会培训机构的快速成长也为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了可供选择的途径。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新生代农民工进入社会培训机构的比例依然较低,究其原因在于大多数的社会培训机构都是以营利为目的,较高的职业技能培训费用将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拒之门外。
(二)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教育的有效需求不旺
摘要:针对煤矿安全教育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四位一体”安全教育培训模式,通过在常村煤矿抽采队的应用,表明“四位一体”安全教育培训模式能够有效提高职工安全生产意识、消除事故隐患和提升技能操作水平。
关键词:四位一体;安全教育;培训模式
1“四位一体”安全教育培训模式构建
“四位一体”是指文件与会议精神落实、基础教育培训、不放心人员管控、多专多能型人才塑造。文件与会议精神落实是前提,基础教育培训是根基,不放心人员管控是关键,多专多能型人才塑造是保障。
1.1文件与会议精神落实
1)强化文件管理,提高文件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文件管理是体现队组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文件管理方面,常村煤矿抽采队采用五步管理法,即编号、传阅、责任分解、监督落实和销号归档。采用该管理方法,保证了文件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合理性,同时,也确保了文件落实的高效性。2)强化会议精神学习,提升会议精神的传达和执行力。会议精神传达到每位职工是安全教育培训至关重要的一环,会议精神的学习传达可概括为“四个二”闭合管理法。两个传达:主要是传达会议精神,具体是队长或书记向副队长传达、值班队干向职工传达。两个签字确认:主要是对会议学习的签字确认,具体是副队长在会议精神记录本上签字确认、职工在会议精神学习本上签字确认。两项抽查:主要是抽查会议要求内容,具体是值班和跟班队干抽查职工学习情况,技术员抽查职工笔记记录情况。两个闭合:主要是对会议安排的内容进行闭合,具体是技术员闭合当日技术资料完成情况,生产队长闭合当日工作完成情况。
1.2基础教育培训的深入开展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理论教学不考虑中小学体育课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仅仅追求知识的高度与深度,使课堂教学成为空洞的理论说教。像担任培养师范技能的教学论或教学法的教师,多没有中小学体育课教学经验。课堂教学内容局限于就教材而教学,缺乏实践性,学生在其课堂中很难获得间接的经验,这样培养的师资,也无从针对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制定恰如其分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案。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教育学、心理学内容脱离中小学生实际。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采用的教育学、心理学教材内容脱离基础教育的实际需要,既缺少独生子女的教育与心理问题的研究,更缺乏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以及理解中小学生的知识和方法,导致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师资无法胜任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
围绕《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强化体育教育专业与基础教育的对接
增加健身与育人方法类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2]。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发挥课程的综合教育功能,是我们在《体育与健康》课中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择以及课堂的组织与实施、课堂的评价等各个方面,都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为此,就要求体育教师首先对“健康”的内涵、“育人”的目标有清醒的认识。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在选取教学内容时不会出现偏颇与失误。运动技能的学习和练习,是达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体育文化的主渠道[3]。每个人获得健康都需要有一定的体能,但是体能的获得与提高都离不开运动技能的学习和练习。与身体健康有关的体能有心肺功能、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分。认真研究发展与促进健康的方法,对提高中小学生的健康水平有很大的帮助。竞技运动项目是促进学生健康的积极有效手段之一,但是单一地教授竞技运动项目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安全性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运动项目健身和育人的功能价值。针对中小学生不同的身体能力、发育特点、心理问题与社会交往的需求,选择运动项目不断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年龄阶段学习的需要,以促进其各种行为、习惯的形成。
提高教学研究能力说课、评课以及课堂观察技术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高业务能力的有效途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增加说课、评课、课堂观察技术等教学研究性内容,既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教学研究的能力,也可以为日后大学生走上教师的岗位搭建教学研究的平台。它既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青年教师的最好途径之一,也最能体现教师的文化知识、理论水平、教学活动的综合实践能力等。即将出台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要求有效进行课堂评价的重要途径就是对课堂的有效诊断,即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观察与分析。由于学会批判性、创造性的评课是造就成熟教师和优秀教师的前提条件,所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强化说课、评课及课堂观察技术等能力,使培养出来的体育教师在工作岗位上能自觉运用课堂观察与评价的方法促进其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课程研究能力在泰勒[4]看来课程即学习经验。他认为“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学习经验,而不是向学生展示各种事物。”由于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的质和量决定于学生而不是课程,是学生与外部环境的互相作用的结果。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构建适合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学习情境,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它包括对课程本质、结构与功能、特定课程的性质与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课程评价,以及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等方面的基本看法、核心理念,以及在课程实施中的指导思想[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健康第一”。要落实这个理念,就必须在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课程的组织实施以及课程的评价上真正体现出“健康第一”的思想。尤其是今天课程改革与以往不同的是只有课程标准,没有课程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未来的体育教师,在具备课程意识的条件下,学会开发校本课程,设计与指导课外、校外活动。善于发现“健身”、“育人”的课程资源,才能使每堂体育课以及课外体育活动真正让学生掌握健身的手段与方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达成有效培养学生完整人格的目的。
深化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方法改革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吸收建构主义教学中的有益成分,借鉴后现代教学理念倡导的交往、互动、沟通、对话、反思、阐释、解构、建构等方法。把大学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目标,以运动技术规范化学习为课堂评价标准,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高等学校自己的课程资源,为本科生提供充分的条件,使其在独立思考和体验中学习。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通过引导大学生透视当前新课程实施中的热点问题、剖析教育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教学,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观察、分析、评价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加注重反映国内外新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去分析问题,注重转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教育理念和拓展其国际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