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安全危机管理范文

安全危机管理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安全危机管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安全危机管理

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安全保障对策

摘要:化学工业品应用广泛,与生产、生活领域深度融合,经济的增长带动了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和销售。而其在道路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已成为从生产到销售等各环节中最具危险性的节点。对危险化学品在道路运输领域的安全保障研究,就是设定良好的危机管理模式,展示出优化策略下交通运输的安全途径,保障危化品的道路安全。文章从危化品与道路运输的理论出发,阐述了目前我国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的影响因素和趋势,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从危机管理的缩减阶段、预备阶段、反应阶段和恢复阶段提出基于4R模型的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的安全保障对策。作为维持社会运输管理安全稳定的社会化问题,对危化品道路运输的具体管理方式和做法,影响到道路事故发生频率,对危险化学品的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危险化学品;安全保障;道路运输;对策

道路运输是最基本的支柱型产业,具有基础服务于国民经济社会生活、造福人民和创造就业、起到资源运行合理配置的作用[1]。对交通运输的安全管控,涉及经济运行效率和国民经济建设的水平。近年来,在道路运输中危险化学品(可称“危化品”)事故时有发生,是由多种原因所引起的——不但涉及人为因素,也牵涉到其他各方的公共管理对策。由于危险化学品的性质特殊,不同于普通货物的运输物流,其道路交通事故一旦发生,所产生的有毒、有害爆炸、燃烧等挥发物质,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甚至危害动植物的生命安危[2]。因此,需要加强危险化学品的运输安全保障,解决其在运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将可能危害公共安全的事故遏制在萌芽状态。随着危化品交易不断增加,道路运输频率和物流数量呈倍数增长,这对现代道路运输的管理带来了新的考验[3]。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涉及公共安全管控风险,发生事故的危害后果较大[4]。面对不同道路运输的安全问题,积极束紧危化品行业的检查关口,改善安全生产运输的调配措施,加强监测与监管,联合纠正隐患,才能实现危化品在道路运输过程中的专业和规范化。同时,危化品运输的高风险特征要求运转车辆及驾驶员、装运员应在工作中履行严格的质量标准规范,尽量减少天气和路面等外界条件对运输造成的阻碍[5]。近年来,我国对危化品道路运输安全保障的相关研究主要有危化品事故发生前的储存与装载,事故发生时需采取的有效措施、应急救援,危化品在道路运输途中时避免事故的安全管理等几个方面。叶先宝[6]评估了在危化品生产和存储中如何对装载运输环节进行流程监控,并使用存储定位系统,掌握危化品道路运输的前置情况;卢红奇等[7]提出了在危化品道路运输初始环节,车辆所驶入的环境对危化品的影响以及道路运输的重点管控范围如何划分;董艳春[8]介绍了道路运输应急救援的安全处置方法,对危化品的危险性质进行科学评价,提出了应针对不同级别的危化品施以不同救援措施;陈思莉等[9]阐释了建立合法危化品运营资质行业标准,设置危险评价和安全处置的评估响应机制和及时启动运输救援的事故救助预案;吴明娟等[10]介绍了危化品在道路运输时应注意避免随车通行里程时间和速度不匹配,或随车押运员配置不规范的情况;李晶石[11]根据道路运输的风险等级,提出安全监管干扰事故因素的可操作性,并以管理制度效能的创新防止危化品的运输风险;凌波[12]论证了危化品安全事故的源头管理要素以及其监管和监督的重要性,落实了交通运输安全体制改革的主体责任。本文分析和列举的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理论与实际问题,是我国在危化品运输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针对此提出的基于4R模型的措施,是在安全管理方面提升管理秩序和管理水平,对安全事故的防范与解决措施相统一的建议思路,对危化品运输安全管理理论与现实体系的构建具有意义。

1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相关理论

1.1基本概念

1.1.1危险化学品。根据安全管理条件与目录分类,危险化学品分为由不同元素种类引起反应的化学混合物。它是对人体或周边环境、设施等具有危害性质的,可燃烧和腐蚀、爆炸的化合物。危险化学品的理化性质多样,呈现出易腐蚀、易燃烧的特点,且状态由固体、液体和压缩气体等组成。危化品主要由人工合成的物质元素构成,也包含其他天然的易燃、易爆、易腐蚀的混合物。危险化学品的化学物质成分复杂,同时对社会人居环境和安全生产造成的隐患较高。一旦出现操作失误,不仅会对公路运输造成影响,还对自然环境和人身财产的安全造成不可忽视的破坏[13]。1.1.2危险化学品的道路运输。危险化学品的道路运输是指,使用专用车辆等专门规定的道路运输工具,依据交通法规或质量安全条例,在避免安全事故发生的基础上围绕危险化学品货物进行装卸、运输和管理的全过程。根据此类道路运输与危化品的特点,负责运输车辆的标准应将从管理部门取得资质和运输手续作为前置条件,使用专属装载车辆与运输司机,配备危险品专技管理人员协同保障运输条件。危化品的道路运输流程涉及人员均需具备较强的处置应急、突发问题的能力。其道路运输过程涉及的流通、存储等作业,要严格根据国务院相关安全管理条例实施并履行监督责任,与监管部门共同负责运输时突发的危化品泄露现象。

1.2理论基础

点击查看全文

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的展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绿色壁垒愈演愈烈,同时食品危机的频频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当下乃至今后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有关食品安全的研究在逐步增强。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今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研究的重点应放在以下七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构建;加大对企业伦理道德的研究;深入探讨消费者行为研究;加大食品安全危机公关研究;加强食品安全绿色物流与绿色供应链的研究;深化国际绿色营销研究以及探讨中国特色的绿色营销道路。

(一)加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构建的研究

不得不承认,其缺少科学性与合理性,存在着诸如“角色不清”、“权限不清”、“定义不清”等众多弊病。因此,要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构建。李晓安、钱星认为,要完善这一体系,必须在《食品安全法》的基本法律框架内,通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规章等的配套,建立若干具体完整的法律制度,且这些制度应着力于食品安全监督、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信息,食品安全服务(检测、鉴定)等方面[2]。王中亮主张重新制定一部《食品安全法》,对包括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食用消费各环节,即从农用到餐桌整个过程实施调节和规范;并且以这部法律为核心,建设多层次分门类的各种法律的法规配套组合,囊括立法、执法、监管、行政处罚以及刑罚的综合性法律体系[4]。雷方华主张以统一性和完整性为立法原则,本着降低执法成本和守法成本、加大违法成本的要求,进行科学理性的基本制度的设计,构建覆盖和规范整个食品链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7]。刘宏伟则从国际出发,认为我国需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外食品安全法制标准的研究,消化、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多层次法律体系,探索和发展既和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的理论、方法和体系[1]。综上所述,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是一项战略性、长期性的任务,其必将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加大对企业伦理道德的研究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其重要原因在于部分企业利欲熏心,一味追求短期、微观的经济效益,忽视市场需求的变化及企业的发展前景。茅于轼先生在《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一书中提出应该构建一种“自利但不损人”、“诚实、敬业、守信”的市场经济道德底线,在“民以食为天”这个中国传统饮食观念下,我们更应该发挥道德规范作用,构筑坚强的道德支撑,将“利己但不损人”作为道德准则来限制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14]123。陈杰认为,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观,坚持自律和生态伦理原则;企业的经营活动必须关注消费者需求的全面性,包括对健康安全、无害产品的需求,对美好生存环境的需求,对安全、无害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的需求以及对和谐社会关系的需求[15]。袁武林认为,企业应将绿色文化作为其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在绿色文化的建设中,企业目标与环境目标相融合,企业营销理念与生态理念相融合;同时,更要在企业内部培养员工的绿色理念,建立绿色管理制度,形成人人具有绿色理念,人人宣传绿色理念的绿色文化氛围[16]。王奇、秦效宏则认为,政府应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承担起加强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职责,通过法律法规的建设、行政机构的管理、奖惩机制的设置等多项措施促使企业树立绿色营销理念,保证食品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17]。综述而言,目前对于此领域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深入,尤其是在现代文化的大力冲击下,更应该加强对于伦理道德的研究,并且应更多地从可持续发展观、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等多角度进行研究。

(三)深入探讨消费者心理行为的研究

浙江大学周洁洪、江励卿认为,消费者是食品安全管理过程的最终目标指向,消费者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所体现的态度与消费者倾向会对政府和食品行业的行为选择产生深刻影响,而消费者自身的食品安全态度也决定着食品安全的效用程度[9]美国食品市场研究机构在1996年的消费者调查结果表明,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态度处于变化之中,且男性消费者比女性消费者更容易采取风险行为,其风险偏好随着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而增加。Brewer等研究表明,有六种主要因素影响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化学因素(例如乳制品中添加“三聚氰胺”)、健康因素(营养平衡性等)、污染因素(微生物污染)、政策因素(食品检验和标签管理)等。但是,国内在食品安全消费行为方面的研究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王向阳将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分为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阶段,并对此作了相应的营销策略分析[18]。周静、周虹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消费者选择绿色食品的原因各不相同:出于“营养价值高于普通食品”考虑的占11%;出于“保护环境”的占19%;出于“性价比”的占11%;出于“其他原因”的占6%;其中最高的是出于“食品安全”的考虑,占54%[19]。黎建新通过研究发现影响消费者绿色购买的因素有:价值观、环保态度、环境生态知识、人口统计变量、生活方式等,并得出了开发绿色产品的启示[20]。邱重植、杨焱的研究表明,食品信息对称是影响食品安全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消费者对于安全食品的价格支付意愿往往会根据自身情况全面衡量效用最大化[13]。而戴春山则从博弈论角度出发,通过建立消费者策略与企业生产策略模型,研究消费者购买欲对企业生产产生的理想状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21]。由此观之,关于食品安全领域中消费者行为的研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今后应多加强对某种具体食品的实证研究;加强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绿色食品的需求研究;加强消费者风险意识研究以及其支付意愿的研究。另外,在研究方法上要学会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方法及思路,例如结合分析法、假设评价法和实验拍卖法等,并将其与中国具体国情与实践相结合。

点击查看全文

建筑施工管理的现场应用探析(9篇)

第一篇:建筑施工管理中危机管理意识运用分析

摘要:就现在的建筑行业来说,建筑项目施工管理方面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的节奏。把危机管理意识融入到建筑施工管理中,可以把企业的危机管理能力提高,有效地规避由于施工管理不当而带来的风险,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关键是对危机管理意识在建筑施工管理的应用状况实施有关阐述,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建筑施工管理;危机管理意识;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建筑项目技术持续改革和发展,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将会面对着各种风险,假如不可以有效控制风险,假如不可以有效的控制风险,就会影响道建筑项目的施工质量,因此只有在建筑项目施工管理中融入危机管理意识,才可以保证建筑施工环境处于有利位置。

1建筑施工危机管理概述

建筑施工危机管理是指企业组织经过危机监测、危机预警、危机决策与危机处理,以达到防止或减轻危机形成的危害,甚至把危机转化为机会的管理过程。一般而言,就是施工过程中的潜在危机原因要尽力消除,从而避免危机的产生当施工危机初现时,可以立即使用措施,在解除危机以后尽量挽回损失,经过总结经验教训,持续完善工程的管理系统与危机管理系统,这些都是树立危机管理意识的各种表现。在建筑施工中危机管理的特征:①在建筑施工中发生的危机具有非常强的不确定性,所以需要层层递进,层层加强危机管理;②在建筑施工中危机的发生具备不间断性,因此一定要建设不断循环的危机管理模式;③在建筑施工中持续加深人们的危机意识,因此危机管理阶段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而不是单单的一个层面运动的过程。

2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危机问题

点击查看全文

公共关系下公安机关危机管理浅议

摘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级政府必须重视工作过程中的社会和谐氛围打造,提高危机管理意识,引导职能部门文明执法,才能做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有效应对公共关系危机发展,应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最大程度降低危机风险。要提高公共关系工作中危机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在实践中采用科学方法充分展现其适用性,以形式、渠道、角度的多样性实现统筹联合,以多方合作共同应对危机,化“危机”为“转机”,改善行政效能,提高工作润滑度,树立政府形象,推进公共关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公共关系视域;危机;管理措施

公共关系是一项管理功能,指的是通过制定程序及政策获取公众的接纳和谅解,它存在的意义在于协调、防范、解决公共危机,确保外部环境的和谐发展。公安机关在实际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肩负着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安定稳定的重要作用。如何提高公安机关危机管理能力,切实解决危机问题,是值得思考的。本文结合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力求做到工作效果的最大化。

一、公共关系视域下公安机关面临的危机

(一)缺乏群众信任感

公安机关的职能是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与破坏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进行斗争,以此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它的工作内容包括治安、刑事、消防、交通管理、出入境、国内安全、人口管理等工作。而公共关系主要是指某一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就是社会公众对于该组织的认可、理解和支持,最终树立起这一组织的良好形象。这是一种良好而和谐的社会的状态,是各个组织工作开展过程中的最终诉求。在实际工作中,公安机关会面临一系列问题,许多不和谐因素也会凸显出来,在处理具体事务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瑕疵会造成不好的社会效应,影响群众信任感[1]。

(二)突发事件导致的危机

点击查看全文

公共图书馆安全管理策略

[摘要]进入新时代,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公共图书馆事业驶入全面发展的快车道。公共图书馆事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安全问题也日渐突出。基于公共图书馆安全管理的现状,从不同角度对公共图书馆面临的安全危机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探究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安全管理安全危机新策略

1公共图书馆安全管理的现状

为贯彻落实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条例,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政策保障,助推公共图书馆事业驶入全面发展的快车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至2018年末,我国公共图书馆共有3176个,比上年末增加10个;图书总藏量10.37亿册,增长7.0%;全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流通总人次8.20亿,增长10.2%;全年共为读者举办各种活动179043次,增长15.1%;参加人次10648万,增长20.2%[3]。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公共图书馆全面进入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相对传统的图书馆而言,新时代公共图书馆正处在安全危机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2015年1月俄罗斯社会信息研究所图书馆发生火灾,约有200万册文献资料遭到损毁;2017年8月美国新墨西哥州图书馆发生枪击案件,造成两人死亡,4人受伤;2018年1月,河南新乡市封丘县图书馆网站遭到黑客攻击,网页被篡改。公共图书馆安全形势日益严峻,迫切需要我们通过相应的策略加以制约和引导。

2影响公共图书馆安全的因素

结合当前公共图书馆安全工作实际,笔者将影响公共图书馆安全的事件概括为自然灾害、网络安全、消防安全、卫生安全和治安事件五大类。

2.1自然灾害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