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班级活动观察范文

班级活动观察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班级活动观察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班级活动观察

自然环境下幼儿科学教育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空间”,这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主张“以大自然、大社会做教材”不谋而合。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我们以幼儿园自然环境为主要资源,带领幼儿走进自然、发现自然,在亲身实践中探求新的科学知识,让幼儿园自然环境成为幼儿学习自然科学的殿堂,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与教育的最大受益者。

【关键词】自然环境;幼儿;科学活动;亲自然

一、发现和收集自然环境下的科学资源

好奇是人的天性,求知是人的本能。当带领幼儿散步在百花园、百果园的小路上,穿行在植物园中,他们个个变得好奇、好问、好探究。比如,这是什么花?为什么花儿有的大有的小?长长的是什么呀?在幼儿的发问下,我们开始收集相关可供探究活动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随着植物生长的变化而变化。比如,花的生长规律,果树的开花到结果过程,蔬菜的播种到生长到采摘,树叶颜色变化的过程等等,这些收集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形成了一个个科学资源系列。除此之外,每个教室都有属于自己班级特色的自然资源,这些发芽类植物、观赏类植物、水培植物,也是一种科学资源,这种资源幼儿每天可见,有利于培养幼儿观察记录的能力。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探究和学习的原动力、内驱力,它不仅能提高科学认识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还能使科学活动成为快乐的事情。因此,用心发现和收集自然环境下的科学教育资源,为实施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组织和开展亲自然科学活动

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大自然是位神奇的老师,它可以培养孩子的美感,又可以启发孩子的悟性,它既可以向孩子展示伟大的规律,又可以使孩子的身体休整,让孩子充满灵气。”在大自然,每个幼儿都会通过自己的手、眼、脑,积极主动地汲取知识,积累经验。

1.户外探究活动。《指南》中指出“亲近自然,喜欢探索”,亲近自然的最直接方法就是户外活动,在适合的时间到有探究价值的自然资源环境中进行探究活动,这种活动能激发幼儿多种感官的发展,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春天,蚕豆发芽了,长出了嫩嫩的叶子,我们带领孩子一起去到蚕豆地,他们个个欣喜若狂,分头寻找自己最喜欢的蚕豆小苗,观察蚕豆叶子的形状,猜测着会结出几颗蚕豆。过了一段时间,孩子再一次来到这里,发现蚕豆长高了,又开花了,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了许多秘密:蚕豆花的颜色有些紫有些白,蚕豆的叶子竟然还有卷着长的,像个小喇叭。在与管理爷爷的交谈中,幼儿了解到种植蚕豆的秘诀,如:种蚕豆的时候要保持行距,方便蚕豆吸收营养,蚕豆喜欢湿润的环境,所以要经常给它们浇水。等到蚕豆成熟的时间,孩子们又一次来到蚕豆地,亲手采摘下一颗颗胖嘟嘟的蚕豆宝宝,大家兴奋不已。在剥蚕豆的过程中,孩子们产生了疑问:该从哪里剥开蚕豆的壳?很小很小的蚕豆能吃吗?为什么有的壳里有四颗蚕豆有的只有一颗?当城市里的幼儿置身于田间地头中,处处都是新奇的事物,他们的认知冲突不断发生,从而引发幼儿在自然环境中的主动观察、探索,完成知识经验的积累。

点击查看全文

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劳动教育探析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有诸多相同要素,结合学校实际,例谈依托综合实践活动方式,如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考察探究来开展服务性劳动、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劳动教育。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开展方法

一、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的关系

要素上,都是立德树人、重视全面发展的实践类课程;目标上,都具有价值属性,旨在使学生核心素养得以提升,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理念上,都强调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激发创新。所以可以依托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劳动教育。政策上,2015年《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将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开足开好。2020年《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实践环节中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重叠部分,可整合实施。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依托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方式开展劳动教育

(一)依托“社会服务”开展服务性劳动教育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中“社会服务”指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以自己的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要。依托“社会服务”开展服务性劳动教育。校园服务如卫生责任制,明确劳动基地的位置和劳动人数、劳动频率、劳动时间和劳动工具。又如,参与校园植树,认领养护树木并挂牌。拓展劳动基地,在班级建设“植物角”。培养学生服务校园意识,锻炼美化校园技能,培养学生爱校责任感。社区服务,如参加社区爱国卫生运动,清除广告、打扫卫生。在社区防疫中,学生学习防疫流程,申请楼道防疫执勤,珍惜维护防疫劳动成果。这些综合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自觉劳动的意识,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锻炼了服务技能,让学生学会了珍惜劳动成果,学会了履职尽责。

点击查看全文

新课程标准下幼儿园环创问题研究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幼儿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教育课程”,对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以长春市丰和国际幼儿园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进行现状调查,首先发现幼儿园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具有内容缺乏整合性;展现形式缺乏操作性、生成性;幼儿的主体地位体现不足的问题,并从认识和行为两个维度对这些问题进行剖析。其次基于现状和问题为幼儿园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思路和方法,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思想层面:理念更新与角色定位;二实践层面:幼儿园完善管理体制。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现状调查

1问题提出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创设出有利于幼儿发展、促进幼儿与环境和谐互动、实现幼儿和教师的共同参与的墙面环境成为研究者的关注点。创设过程中能否培养幼儿积极与人交往以及主动观察、探索的能力,能否实现环境创设的教育价值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2016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为《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互动”。因此,新课程标准下的学前教育工作者理应为儿童创造一个丰富多彩、开放互动的环境,从而使他们能够以自己的方式与环境互动。但由于学前教育并未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对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的认识和实践仍存在问题。

2新课程标准下幼儿园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2.1幼儿园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1)内容缺乏整合性。新课程标准下幼儿园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的内容依据幼儿的兴趣及需求进行选择,具有生活化、启蒙性的特点,但是也存在缺乏整合性的不足。①内容所涉及领域有所偏重。按照五大领域的划分,幼儿园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的内容涉及语言、社会、健康、科学、艺术,各领域间相互渗透。《规程》中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因此幼儿园的教育不是分科教学,而是相互融合的。活动室墙面健康领域的内容一方面将常识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另一方面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科学领域的内容包括认识周围的事物以及现象、感知生活中的数量关系,从而激发幼儿热爱自然,乐于探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语言领域主要是借助图画、符号引起幼儿对阅读、书写的兴趣。艺术领域则致力于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其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社会领域主要包括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帮助其更好的融入社会以及与他人和谐相处。通过调查发现,幼儿园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的内容偏重于艺术领域,其他四大领域依据主题活动适量穿插,其中健康领域所占比重较少。②社会文化内容较少采用。墙面环境是一个整体的生态环境,生态学理论认为幼儿园活动室的墙面环境理应与幼儿园教育课程、家庭以及社区文化、民族文化相结合。同时瑞吉欧教育体系也提倡环境生成课程,幼儿与环境的互动构成了课程标准内容。另外《纲要》也明确指出社会领域的目标包括让幼儿感受文化的多样性,激发其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等内容。但是通过实地观察和问卷调查发现,幼儿园活动室墙面环境的内容很少选择社会文化。家庭和社区是幼儿另一个生活环境,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争取家庭的配合和支持对于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新课程标准下活动室墙面环境应与家庭和社区相结合,鼓励幼儿发现身边人或事,积极探究社会热点,构建多元化的墙面环境创设。(2)展现形式缺乏操作性、生成性。调查发现,幼儿园观赏性环创所占的比重大于操作性环创。观赏性的环创只需要幼儿用眼睛“看”,幼儿通过观看来获取相关知识。而那些需要借助幼儿的肢体动作、观察记录等方式才能达到教育目的的环创属于操作性创设。操作性的环创有助于幼儿在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中获取经验。笔者通过观察幼儿与墙面环境的互动情况发现,墙面更换的第一天,新鲜感和好奇心引发了幼儿间的讨论,几乎全班幼儿都与墙面产生了互动,其中包括观赏、触摸、言语交流、模仿行为。一周后,虽然墙面环境仍能引起幼儿注意,但是能够明显看出观赏、言语交流、模仿、触摸行为在减少,无关行为大幅增长,操作行为稳中有升。三周后,观赏性环创的教育功能逐渐消失,而操作性环创依然能发挥其功能。由此可以看出操作性环创比观赏性环创更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有助于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3)幼儿的主体地位体现不足。①理念与实践之间脱节。新课程标准下,“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位老师”这一理念已经得到了幼儿教师的广泛认可,然而理念在具体操作中也出现了缩水、脱节甚至背道而驰的现象。在实习过程中,笔者发现部分幼儿教师并不愿意在墙面环境创设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还存在应付上级检查的情况。因此简单、速成变成了环境创设的标准。他们极少会思考如何让幼儿与墙面环境发生互动?如何让幼儿参与到墙面环境创设中?这些墙面环境具有怎样的价值?甚至在临近上级检查时,教师会告诫幼儿禁止触摸环创。由此可以看出教育理念与行为之间存在矛盾,环创在实施过程中成为应对成人的工具,幼儿并未被放在主体地位。②幼儿参与活动室墙面创设有限。新课程标准下示范幼儿园在创设墙面环境时倡导师幼合作,让幼儿参与到墙面创设一方面有助于幼儿在操作互动中获取经验,另一方面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但是调查发现幼儿参与活动室墙面创设有限,其中包括参与主体和参与方式两方面。就参与主体而言,由于示范性幼儿园不仅拥有一流的教育设施,而且具有较为高质的师资,因此其生源处于饱和状态,大部分班级都超过了《规程》中所规定的人数。基于此,教师会选择部分优秀作品上墙呈现,而其他幼儿的参与则无法体现。就参与方式而言,幼儿能够参与其中的环节主要集中在资料的收集和材料的制作,而在主题与内容的选择、墙面的布局方面则很少参与。

点击查看全文

英语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分析

摘要:小组学习即是将学生分成各个小组,组内合作交流互组学习,在英语学习中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为我国教育界的新课标改革中所倡导,应用于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课堂,但随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主要探究初中教育中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以便更加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提高课堂质量及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进而提高英语成绩。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为了实现高效英语课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积极参与英语对话、对问题踊跃发言的乐趣,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相互协作交流是一项重要教学措施[1]。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创建高效英语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探索英语知识并且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初级中学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每个班级学生人数较多,教师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但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解决了这一难题,在组内学生的交流互助中平衡每个学生的英语水平,这种帮带学习的模式有助于缓解课堂压力,提高学生的上课效率。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尊重他人的优秀品德

点击查看全文

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融入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情境这种教学方法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准确的理解学习目标,从而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此外,生活情境紧贴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学生可以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更加透彻的理解相关知识。为此,本文将对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融入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帮助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

【关键词】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分析研究

引言

在小学教育阶段,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同时小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情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就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了解,把握教学重点,将教学活动与生活情境进行有机融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积极性。同时生活情境的融入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学习阶段,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以及一定的思维拓展能力,因此,为了让学生的这些能力充分发挥,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融入生活情境,提升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构建一个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对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影响。对于小学生而言,部分数学知识是抽象的、不易理解的,但是通过生活情境的融入,这些知识就会变得具体化、形象化,从而便于学生理解。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