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班级特色文化范文

班级特色文化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班级特色文化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班级特色文化

多元智能下高职班级文化建设优化路径

[摘要]高职院校班级是提升院校建设内涵,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教学目标的基础机构。本文浅析了当前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困境,探索了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视域的班级文化建设优化路径,并结合“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五育体系,实现丰富班级文化建设实践的理论体系,推动落实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内涵式发展,促进学生顺应时代多元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多元智能理论;优化路径

如今,新时代背景下提出了新的文化建设要求,高职院校不仅要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更要担负起新时代文化建设使命,要高度重视“大学精神”塑造,在办学实践过程造中不断进行文化价值体系理念创新。班级文化建设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强培育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路径。班级文化的建设要坚持以班级学生为主体、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班级文化建设为抓手,共同推动新时代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群体文化建设。

一、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困境

(一)学校侧重团务建设,淡化班级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对班级学生干部培训管理弱化、班级自我教育功能发挥不足、班级文化建设程度不够等现状,学生社团组织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侧重于各级团组织的建设,而疏于对班级文化建设的指导,对于班级活动设计组织、主题班会开展等工作的指导力不足及参与度较低,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班级凝聚力、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多主体作用发挥乏力

点击查看全文

多元智能理论下班级文化建设优化浅析

[摘要]高职院校班级是提升院校建设内涵,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教学目标的基础机构。本文浅析了当前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困境,探索了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视域的班级文化建设优化路径,并结合“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五育体系,实现丰富班级文化建设实践的理论体系,推动落实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内涵式发展,促进学生顺应时代多元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多元智能理论;优化路径

如今,新时代背景下提出了新的文化建设要求,高职院校不仅要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更要担负起新时代文化建设使命,要高度重视“大学精神”塑造,在办学实践过程造中不断进行文化价值体系理念创新。班级文化建设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强培育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路径。班级文化的建设要坚持以班级学生为主体、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班级文化建设为抓手,共同推动新时代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群体文化建设。

一、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困境

(一)学校侧重团务建设,淡化班级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对班级学生干部培训管理弱化、班级自我教育功能发挥不足、班级文化建设程度不够等现状,学生社团组织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侧重于各级团组织的建设,而疏于对班级文化建设的指导,对于班级活动设计组织、主题班会开展等工作的指导力不足及参与度较低,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班级凝聚力、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多主体作用发挥乏力

点击查看全文

校园文化的建设的探讨3篇

(一)

一、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系统、科学、规范的校园文化建设管理体系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主要表现在:一,管理体系中偏重专业理论知识、职业技能教育,轻视校园文化建设;二,管理体系中忽视了对校园文化的引导和制约。建立系统、科学、规范的校园文化建设管理体系是良好校园文化形成的基础,也是校园文化宣传与发展的前提与保障,只有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引导和制约,才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二)校园文化建设基础薄弱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基础设施、校园环境、实训场地等都是校园文化建设赖以发展的基础。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较为薄弱,高职院校管理者没有意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也缺少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止步不前。校园文化建设基础薄弱的具体表现是:第一,很多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过于重视硬件设施的建设,忽视了软件设施的建设;第二,偏重校园环境建设,忽视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第三,只重视对学生的职业理论的教育,缺乏必要的实训场地;第四,校园文化没有实现与企业文化的对接;第五,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创新精神,校园文化没有特色。总而言之,目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文化建设的基础较为薄弱,无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

(三)校园文化建设不能体现高职特色,缺乏人文关怀

点击查看全文

校园文化中的红色基因研究

摘要: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争取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过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红色基因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在精神力量,高校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通过社会实践锻炼、班团组织建设和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等不同形式和手段来改进培育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红色基因研究

一、红色基因的概述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争取民族解放的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气魄,在这长达一个世纪的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气魄,在今天仍然能够被我们开发和利用。从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作风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中都可以体现出红色基因对其产生的重要影响。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红色基因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法宝。红色基因的强大力量孕育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内核。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所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都能在红色基因中有所体现,这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精华之所在。我们只有激活红色基因,让红色基因流淌在人民的心中,才能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激发全社会奋发向上。

二、传承红色基因存在的问题

高校传承红色基因对培育有理想、有抱负、能够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青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对高校传承红色基因的现状进行了简单的调查研究,本次调查以问卷的形式获取数据信息,调查的范围仅限于汕头大学校本部的本科生。我们共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收回463份,有效问卷438份,有效率达到87.6%。参加本次调查的男女比例分别为46.78%和53.22。参与此次调查的成员中,2018级的本科生占总人数的3.24%,2017级的本科生占38.56%,2016级的本科生占31.45%,2015级的本科生占26.75%。在专业构成方面,文学院的学生占所调查比例的7.47%,理学院的学生占21.39%,工学院的学生占25.26%,法学院的学生占8.04%,商学院的学生占19.73%,艺术学院的学生占8.3%,新闻学院的学生占9.81%。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发现参与此次调查的理工科类的学生和人文社科类的学生数量是相当的,数据比较科学,可以用来分析研究汕头大学传承红色基因的状况。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一是对于大部分的大学生而言,对红色基因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大半的同学还是比较认可红色文化,只有极少数同学对红色基因比较陌生,仅在思想政治课上听老师提到过。二是汕头大学引导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主要途径是思想政治课。虽然偶尔会通过“红色文化”活动或讲座形式来传播红色文化,但总体上这种活动形式并不多,一个学期仅一两次。可喜的是汕大在传承红色基因的过程中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汕头大学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比较强上。但是,汕头大学传承红色基因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育形式单一

点击查看全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思考

1“红色文化主题教育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

践教学平台的建设背景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在讲话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5]。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各高校深入开展对新时代如何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考与探索。1.1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实施现状。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是理论教学的拓展和延伸,参与性、互动性较强,能较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一直是薄弱环节。目前,众多高校都在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积极探索高效实用的实践教学模式,但实效性不高是普遍问题,较难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运作模式。已有研究[6-8]显示,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1)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难以落实。传统上,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多在校外开展,但因受制地域、时间、经费、安全等因素,实践教学难以落实。同时,实践教学所占比例较小,往往变成了“课堂实践”,或任由学生自己选择时间、场所进行自主实践,亦是象征性地开展实践活动,这些做法都有违实践教学的要求,实践教学的功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2)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吸引力不强。新时代大学生成长在网络信息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视野更加宽广、实用主义倾向更加明显,更青睐参与性、实用性强的教育方式,反感说教式教育。高校如未能根据学生兴趣和要求科学地设定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则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会降低实践教学的预期效果。(3)实践教学环节缺乏有效指导和组织管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是大班授课,往往班级授课人数超过一两百人甚至两三百人,任课教师指导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不足,难以在实践环节给予过多指导,而学生缺乏教师的指导,自行选择实践对象、搜寻实践教学素材,较难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要求。此外,缺乏任课教师的指导与组织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实践教学环节开展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最终难免流于形式。1.2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面临新形势。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职能定位、重要作用和总体要求进行了阐述。《意见》指出,学校要“坚持开门办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思想政治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机制”[9]。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进程中整合、重组、吸收、优化古今中外的先进文化成果基础上创造的、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先进文化[10]。曾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当前形势下,弘扬红色文化对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我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进程中,坚持问题为导向,将红色基因传承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之中,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育人内涵,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常州大学红色文化主题教育馆”,着力构筑以红色基因传承为主线的思想高地,用红色为思想政治教育培根固基。

2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平台的特色与功能

2.1站位新时代。平台紧密结合时代背景,设置“新时代•新思想、新时代•新使命和新时代•新征程”相关内容,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创新开展学校思想政治育人工作。“红色文化主题教育馆”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要展示和教育内容,推动广大师生更好理解把握这一思想的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有效衔接,通过选取大量图文及影视资料讲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自觉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2立足地方。平台坚持构筑以红色基因传承为主线的思想高地作为展陈的核心内容,努力将红色文化浸润于立德树人各环节。立足常州地方及学校实际,“红色文化主题教育馆”充分发掘校内外红色文化资源,把“红色融入•铸魂育人”作为教育主题,以现代科技手段,打造立足高校、面向社会的融多种教育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实践教学平台,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平台积极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融入常州红色文化沃土,充分发掘与利用常州红色文化资源,集中展示常州籍的革命先驱与民主志士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董亦湘、史良、李公朴等的先进事迹,及新四军抗战文化、革命英烈文化,常州地区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引入到高校,引导青年学生继承革命英烈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使命担当,矢志建功立业,努力成长为助力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融入学校文化传承特色,以校史为脉络,从“红色文化积淀”“红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践行”3个方面回顾和总结了我校坚守教育初心、打造高质量教育的实践与探索。2.3围绕学生。平台建设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力图实现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显著转变。为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主体性,建立良好的教学互动关系,平台充分综合运用声、光、电、数字影像、虚拟技术和沉浸式手法,在文字表述、展品陈列、项目互动及特色功能设计等方面实现创新,力图全方位、广角度、多渠道调动学习者的视觉、听觉和触觉,提升学习者的参与度、互动性和融入感。如在文字表述上,既符合规范的展览语言又尽可能使用学生喜欢的表述方式;在展品陈列上,展品介绍以故事展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设置了互动体验项目,有“张伯苓爱国三问”“穿越百年来电”“接过革命先辈手中枪”“穿越常大40年VR骑行漫游”等,互动项目体验性高、沉浸感强,对增加学生参与度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在潜移默化中把“教育点”传递给学生。平台共展出各类展品2100余件,达到了2个中型博物馆的展品数量。其中,图片、文字版、提示性标题、表格等672幅(件、张),文物、实物和复制件等各种展品521件,铜雕、油画等艺术品14件。配置了2部高清大屏、10部资料查询屏、21部滚动播放屏,存储和播放红色文化相关视频和图片资料近千部。平台设立红色故事讲堂,开展党史教育、军史教育、党风廉政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梦教育以及各类主题教育[11],积极打造高质量的示范课堂,让青年学生在红色文化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展红色文化学术沙龙,通过运用研讨、互动、体验等方式,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变得有趣、有内涵,学生有兴趣、有参与感、有获得感。

3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发展展望

当前,如何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融红色文化教育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中,已经成为时代赋予的新课题。3.1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有机融入红色文化教育。指出“共和国是红色的”,他多次强调,“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这为红色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即以红色文化资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红色文化可为强化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优质的文化资源[12]。同时,传承和拓展红色文化,可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新时代的特色,不仅让青年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斗争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还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理解实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用红色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真正做到“两个维护”。深入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更好地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3.2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红色文化主题教育平台。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实践教学开展相对混乱无序、学生积极性不高、实践教学预期目标难以达到等一系列问题,我校在校内打造具有多种功能的“红色文化主题教育馆”实践教学平台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平台成为了集中展示、宣传与弘扬红色文化,以及进行红色文化学习、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基地。

4结语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