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板块化教学范文

板块化教学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板块化教学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板块化教学

移动学习服装类成人教育论文

一、基于移动学习的服装类成人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意义

我校服装类成人教育历史悠久,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形成了自身在成人专业教学上的特色,培养了一批服装企业家和设计管理人才。我校服装类成人教学从办学到现在不断地进行零散的教学改革,但是多是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教学内容、方法等问题、进行自发组织、自我讨论,并在教学中进行修改。没有进行系统的以国家继续教育方针为指导,行业需求为目标进行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二、移动学习概述

移动学习是学习者在自己需求学习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移动设备和无线通讯网络获取学习资源,及时进行交流和学习。对移动学习的研究与应用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学院多媒体研究中心成立了“移动教育研究组”,致力于研究如何把移动教育应用到虚拟大学中去。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学习实验室”也开始尝试移动学习系统的研究。同时,欧洲委员会资助Mobilearning和M-Learning两个项目,旨在探索如何在职业教学中通过移动技术进行教学。

三、基于移动学习的服装类成人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一)培养模式概述

基于移动学习的服装类成人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服装类成人教育的教学特质,引入移动学习概念,形成基于移动学习的服装类成人教育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培养服装行业发展所需的高技能创新人才。为实现目标进行的课程体系改革是基于移动学习方法,以长期培训、中期培训、短期培训相结合进行课程体系设计。为实现目标进行的教学内容改革,以企业稳定需求为导向进行培训的教学内容设置、以企业的及时需求为导向进行个性化培训教学内容设置。为实现目标进行的教学方法改革,包括项目式教学、顾问式教学。移动学习的实践教学平台为培养模式提供有效支持。

点击查看全文

初中物理教学合作探究教学法应用

摘要:在新课改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初中物理核心素养目标要求教师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合作探究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合作意识、探究精神具有积极的作用,是学生物理综合学习水平提升的重要路径。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具体实践中应探究合作探究法的教学呈现方式,优化合作探究课堂的教学环节,从而最大化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本文针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合作探究教学法的运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初中;物理;重要路径;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到教学中。那么,合作探究法究竟该如何运用呢?合作探究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主要针对概念及规律、实验教学板块及习题与复习板块等内容而展开,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各个板块的积极性。一方面,这样能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知;另一方面,这能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提升自身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从而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1]

一、合作学习法在概念及规律类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知道,初中物理教材中设计诸多有关物理概念及规律方面的内容,如摩擦力、质量、密度、运动等。在教学这类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法。教师在概念及规律类教学中灵活运用合作探究法,能让学生对课本上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有一个系统性的全面认识。在具体采用合作探究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估,了解他们对物理概念及规律的掌握程度,明确他们在物理概念及规律学习中的薄弱点,清楚他们的上升点,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设计。例如,在上“浮力”这节课时,笔者将本节课的合作探究任务设置为“观察并分析木块与铁块在水面上的状态”。笔者把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再让各组学生针对这一论题展开探究。有的学生观察到木块是浮在水面上的,而铁块是沉在水底的。他们就认为只有木块在水里才会有浮力而铁块没有。然而,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压强之间存在必要的联系。笔者在学生合作探究并得出自己的结论之后,为其设计了浮力实验,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出实验的具体步骤,并在自主观察之后,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交流,得出正确的结论。合作探究学习的意义在于让学生从自身已有错误观念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探究,从而促进彼此之间的深度学习,达到共同提升的目的。

二、合作学习法在物理实验教学板块中的应用

初中物理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然不能适应现如今学生发展的需求了。这对物理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是不利的。因此,要想真正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完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教师就应该开展合作探究教学活动,让实验教学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开展,使其在动手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内化物理公式和定理,并在这一过程中与其他伙伴进行头脑风暴,共同为了实验目标而努力。这也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其合作意识的过程。[2-4]例如,在教学“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这一知识点时,教学思路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课本上的实验,即利用开关控制灯泡。这一实验操作步骤比较简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够完成整个实验过程。首先,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商讨出实验方案,并共同设计电路草图;其次,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要记录整个过程,针对各个实验环节和内容进行沟通与探究,相互交换观点,得出最终的实验结论;最后,小组发言人负责论述自己组内的实验方法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

点击查看全文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交互方向课程设置

摘要:研究符合新时代教学要求的系统的数字媒体交互专业课程设置。解构各大艺术类院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设置,在其基础上通过分析法,研讨出一套更加合理、规范化的课程设置。形成一条连贯的知识链条,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数字媒体交互专业所涉及的知识,避免学生专业技能的碎片化。该课程设置能够保障知识内容的有计划传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推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交互方向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数字交互;课程设置;应用设计;人才培养

引言

课程设置是学科知识体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培养目标在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培养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学习兴趣与习惯并掌握相应的学科知识是本科阶段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的专业技能以及对后续课程的辅助学习能力是本科阶段的教育内容,构建合理的课程设置能够保障知识内容的有计划传授。从2018-2019年中国大学专业排行榜上看,全国有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鲁迅美术学院等231家高校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交互方向(以下简称数字交互方向)属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领域,其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掌握艺术设计与交互技术基础理论与方法,且具备艺术设计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数字媒体制作技能,能综合运用所学内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专门艺术人才。现国内大多数数字交互方向专业采用的仍是基于理科工学课程设置,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吸引学生们进行深入的学习,使教师们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的学习成果也仅停留在一些基础理论层面,无法全面掌握数字交互方向的知识。为此,我们需要对数字媒体交互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进行新的探索。根据调研结果及资料收集显示,各大院校有着自身独特的学源背景,因此其院校该方向的课程设置内容也各具特色,专业方向的侧重点也会存在差异。通过参考各大艺术类院校数字交互方向的课程设置,该方向课程设置上应具有完整的理念体系、思维体系,板块清晰,科学性强,能够有效地推动数字媒体交互专业的创新与发展,既具有学科规范性,又保留着学科独特性。构建内容优化、框架合理的课程设置是推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交互方向蓬勃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必要条件,是培养出数字媒体艺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基于上述课程设置的要求,笔者所在院校数字交互方向的课程设置是从基于平面设计课程之上的数字交互方向设计基础课程体系、数字媒体交互设计主体课程体系、物理交互设计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和综合设计课程体系四个板块进行架构,课程设置总体框架图如图1。

一、基于平面设计课程之上的数字交互方向设计基础课程体系建构

(一)设计基础课程体系建构条件分析由于数字时代的到来产生了多种新的艺术形态,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对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要求,为顺应时展,针对设计基础课程的设置应在保留原有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引用新的媒介和手法对其表现形式进行丰富与创新,另一方面在技术手段运用上应考虑使用新媒介与新技术来拓宽其展示方式,该板块体系构建图如图2。

(二)设计基础课程体系建构理念与教学思路数字交互方向基础课程的设置主要由技术与艺术两大部分构成。其中技术是以软件操作为主要课程内容,该阶段软件的学习一是融入在平时课程教学内容之中,通过专门的软件课及专业基础课中穿插教学来完成,二是学生可通过阅读书籍、观看网络视频教学等方式利用业余时间多进行实践操作练习来熟练软件操作技能以及强化软件技术应用水平。艺术基础课程是基于平面构成与数字交互设计基础上的艺术表达规律,平面设计是笔者所在院校数字交互方向的基础与根基,学生们只有打好根基才能在之后的数字媒体交互设计创作中绽放色彩。该板块课程参考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平面设计系第一学年主要的基础性课程,DesignThinking,DigitalDesign等平面基础类课程。第二学年课程DigitalPageDesign(数字页面设计),DigitalImagingandIllustration(数字图像和插图),Typography(排版),HistoryofModernDesign(现代设计史)等。综合设置这一阶段的课程主要为视觉设计方法、数字字体设计、数字图形设计、色彩设计、版式设计等基础课程,在这些课程内容中紧紧围绕由数字媒介或数字技术手段所呈现的新的艺术形式来设置,使其更具数字形态及时代感。如构成与表现(平面)课程在教授中,学生既能够掌握平面构成的相关知识,也能掌握AdobePhotoshop、AdobeIllustrator等设计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这些内容可以辅助学生们在后期课程中运用设计软件来进行平面构成艺术创作。视觉设计方法课程主要内容是教师通过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实践课题等教学环节,教授学生视觉设计起源、视觉设计思考方式及方法原理、视觉设计受众和信息等相关设觉设计内容,使学生了解视觉设计的发展历程、原理与方法,让学生更为深入地研究与思考视觉设计方法与表现。通过该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视觉设计的能力,使学生从创造力、审美能力、设计能力和表现能力层面得到综合提高,使其具备拓展设计的能力以适应新时代、新媒体环境下视觉设计的需求。同时能够增强学生对视觉设计方法的进一步思考与研究,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

点击查看全文

体验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

摘要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体验教育,发现动手制作教学辅助器具,提高课内知识巩固;课堂实验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直观地理解知识内容;多样化的课后活动,丰富地理教学。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实施体验教育的策略与原则,以期对初中地理教学有所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体验教育核心素养初中地理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生活中不少人存在着分不清东南西北、不能很好地使用地图等的情况。这些不会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情况,表明学校所学和实际生活需要的知识出现了偏离。怎样才能让学生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呢?通过查阅相关研究资料,笔者对体验教育有了一些了解。体验教育最早源自外展(OutwardBound)训练学校,通过野外训练让参加者提升生存和人际能力,改善人格和心理素质。到了现代,体验教育发展为教育者依据德育目标和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特征以及个体经历,创设相关的情境,让未成年人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感悟,通过反思体验和体验内化,形成个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品质,在反复的体验中积淀成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体验教育倡导以体验为核心的学习方式。它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笔者开始尝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体验教育。

二、体验教育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

(一)动手制作教学辅助器具,巩固课内知识

根据《上海市初中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试验本)》(以下简称《教学基本要求》),经纬网部分的学习要求达到“理解地图上经度、纬度的标注”和“运用经纬网地图,判读某地的经纬度”等。这些内容根据学习水平的划分标准,已经属于“应用”级别。1.简易地球仪制作材料:乒乓球、铁丝过程:①在乒乓球的中部画一个圆圈,作为赤道。②在乒乓球上再画两个经线圈,这两个经线圈的交点就是“北极”和“南极”。③将经线从“赤道”至“极点”三等分,然后以极点为圆心,分别经过经线上的两个等分点在乒乓球上画两个圆,得到纬度为30°和60°的纬线圈。④将两个“极点”各钻一个孔。把铁丝弯成半圆形状,并把完好的铁丝穿入乒乓球中,简易的带有经纬网的地球仪就做成了。根据需要,学生还可以在这个地球仪上添加其他更多的内容。2.实践活动收获通过绘制经纬网,学生对经纬线的认知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相关课后练习中能更好地自主完成习题。有些学生则增加了诸如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等内容,还有学生画了各大洲的轮廓并用彩色填充。

点击查看全文

心脏听诊可视化数据库建立应用

[摘要]心脏检查历来是诊断学教学的重点,而心脏听诊又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绝大部分学生都很难理解和掌握。国内外教学工作者进行了多项教学改革以提高心脏听诊的教学质量。但由于各种条件限制,目前临床上依然没有一种行之有效的心脏听诊教学方法。近年来,随着心音采集设备的大力发展,使得将心音的声音特点可视化成为可能。本项目组前期已经采集了多种心脏听诊声音,并结合图片、理论讲解、超声指导,建立了心脏听诊的可视化数据库,同时初步将其应用于诊断学见习教学中,学生通过对声音-视觉-理论的整合学习,能够快速而有效地进行心脏听诊学习,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探索心脏听诊教学新方法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心脏听诊;可视化;数据库;心动超声

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桥梁。在诊断学教学中,心脏检查历来是教学的重点,而心脏听诊又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1]。通过正确的听诊可以获得重要信息,对于结构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以及一些临床急危重症,如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等机械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早期诊断价值,因此心脏听诊是医学生和临床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实践技能。但是,心脏听诊的心音、额外心音,尤其是杂音部分一直是一个教学难点,绝大部分学生都很难理解和掌握。导致这种教学困局的原因可能为①近年来,随着心血管疾病谱的改变,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发病率逐年降低,心脏听诊病源明显减少;②随着心动超声、心肌灌注显像、冠脉影像学的大量使用,临床医生越来越依赖辅助检查,对心脏查体的重视程度逐年下降,甚至个别心血管病专科医生查房时不带听诊器,这也给医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利的影响;③心脏听诊的本质是声音,声音的教学很难用文字、图表的形式讲解清楚,传统的学习方法主要靠录音来完成,毫无真实感,使得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④见习课时,一方面时间有限、病源不足,医学生无法切实体会和学习;另一方面教师也没有有效的训练方法和仪器,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由于以上教学困境,国内外教学工作者进行了多项教学改革以提高心脏听诊的教学质量。如:加强理论与多媒体教学[1];在心动超声指导下结合心脏结构理解心音的听诊特点[2];使用电脑模拟人来模仿心脏病患者的各种阳性体征[3]等。然而,这些教学方法的尝试和实践均存在各自的局限和不足,如理论教学对听诊训练无具体直观的作用,超声学习需要周期,而电脑模拟人价格昂贵,又受到时间、场地的限制,很难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近年,随着心音采集设备的大力发展,使得将心脏听诊的声音特点可视化成为可能,实现“听觉”向“视觉”的转变[4],这将大大促进医学生对心脏听诊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对心音、额外心音、各种心脏杂音的收集和转化,结合图片、理论讲解、超声指导,建立心脏听诊的可视化数据库,有望成为心脏听诊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和新的趋势和方向。

1数据库的建立

1.1收集、整理数据材料

心脏听诊过程中,采用心音采集设备收集心音、额外心音、杂音等听诊资料,按照由正常至异常、由简单至复杂、由生理至病理、由心音至杂音的原则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然后将听诊资料转化为可视化心音图,变“听”为“看”,同时收集其心动超声图像,最后将所有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进行归类(包括以条文分类和以心音类型分类),将原始听诊音频数据信息、可视化心音图及心动超声视频数据储存在计算机文档中,并配以相应的讲解和说明,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积极咨询相关心血管病专家、心动超声专家和网络专家的意见,确保相关资料的准确性和整理的合理性,为建立数据库做准备。图1为技术路线图。

1.2建立数据库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