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本科音乐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由于新的音乐教育专业办学单位缺乏办学经验,师资、设备、资料等的严重不足,使得音乐教师教育难以达到应有的水平;而传统的师范院校音乐系或音乐学院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存空间,在生源竞争的冲击下,要么降低录取分数,要么增加舞蹈表演、播音、节目主持等非音乐教育专业,也同样影响了生源的整体素质和办学的专业化水平。这一结论已由十年来基础教育音乐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经验不足”,“教改惰性化,教学内容泛化,教学活动外化,教学层次低下,教学评价单一化”[2]等一系列问题得到验证。新老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难以适应课程改革要求,我国音乐教师教育已严重偏离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办学单位“不专”,缺乏办学专业化水准。
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化标准之二,要看是否具备合格的师资、设备、场地、图书资料等方面的评价和管理制度。据不完全统计,有关音乐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制度法规,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先后制定颁发了以下文件:1919年3月的《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规程》[3],1925年的《新学制师范课程标准纲要》,1938年7月的《师范学院规程》[4],1939年9月的《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科目表》[5],1952年7月的《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草案)》[6](P112-114),1952年11月包括《音乐系计划(草案)》在内的《师范学院教学计划》[7],1961年9月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校60条例》)[6](P381),1980年3月的《关于印发高等师范院校艺术专业教学座谈会文件的通知》[8](P29-32),及《高等师范学校四年制本科音乐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8](P33-39),1989年11月的《全国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9],随后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检查评估指标体系(试行)》[10],1995年的《关于发展与改革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8](P221-226),2004年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2004〕12号),2006年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以上法规大多从规范教学秩序方面着眼,忽略了对师资配备、师资能力、教学场地、教学设备、教学器材、图书资料等一系列音乐教师教育办学标准,导致当下很多办学单位有招生资格,无办学能力,严重影响了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
从1919年创办的我国第一所私立艺术师范学校———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图画音乐组课程设置的7门音乐专业课程,到该校扩建为上海艺术师范大学后的艺术教育系11门音乐专业课、9门公共课,以及1920年创办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5门音乐课、7门公共课等可以看出,缺少选修课和教学实践课,说明在我国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化初期,课程设置就存在问题[11](P76)。建国初期,我国音乐教师职前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受前苏联影响,由11科1 510学时的公共必修课、17科1 946学时的音乐专业必修课、4科268学时的选修课和14周664学时的教育实践类课程,共计32科3 724学时构成。公共必修课学时占总学时的34.38%,科目占必修课总科目的55%(政治类科目占公共必修课的33.3%);音乐专业必修课学时占总学时的52.26%,科目占总科目的53.13%;选修课学时占总学时的7.2%,科目占总科目的12.12%。因此,照搬苏联音乐教师职前教育课程设置,否定欧美音乐教师教育办学经验,缺乏中国特色,以及政治课、音乐专业必修课比重过大,选修课比重过小,不利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前教育阶段综合素质的发展是此次课程设置的存在的主要问题[11](P169-177)。“”期间,我国的音乐教师教育不但没有在之前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反而进入低谷,课程设置也随各个院校的实际情况由各院校音乐系科自行设置,但大多以声乐、钢琴、基本乐理、视唱练耳、音乐史与音乐欣赏等10门左右的音乐专业必修课为主,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被忽视。因此,课程设置极其不完备是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典型问题[11](P181)。1980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四年制本科音乐专业教学计划(试行草案)》,是我国音乐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经历“”后重新走上规范化道路的起点。它由8科656学时的公共必修课、16科1 128.5学时的专业必修课、5门187.5学时的选修课和6周252学时教育实习,共计30科2 336.5学时构成。公共必修课学时占总学时的31.5%,科目占总科目的27.59%(政治、哲学类科目占公共必修课的37.5%);专业必修课学时占总学时的54.1%,科目占总科目的48.28%;选修课学时占总学时的14.4%,科目占总科目的17.24%[11](P290-291)。1987年,随着“高师音乐专业”更名为“音乐教育专业”以及高师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课程略有调整:将合唱与指挥分开单独设置;删除了《形体与舞蹈》、《艺术实践》和《文学选读》;增加了《美育概论》。总体来说,较之建国初期的课程设置,选修课少、政治课多,课程结构整体失调没有多大改观;且教育实践类课程由最初的664学时降至252学时,从而大大降低了音乐教师教育的师范性,影响了中小学音乐教师职前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1997年,国家教委在《关于组织实施“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实际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改革重点。在这一文件引领下,全国各音乐教育专业都陆续丰富了选修课程,选修课程设置数量呈逐年递增之势。并且,通过建立和实施选课制度,保障了学生的复合型素质结构。这是我国音乐学本科专业教育史上第一次对机械模仿专业音乐院校课程设置、片面追求音乐专业自身体系的完整和音乐素养的高深、忽视与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相联系等老问题的真正突破。但由于学生普遍存在重视音乐专业必修课、轻视选修课等现象,选修课还没有实现其完善学生从教素质的真正课程价值。另外,这段时期的各层级课程设置管理者仍然没有意识到延长教学实践、增加选修课程、统筹考虑影响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的课程设置的重要意义。因此,此文件视域下培养出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结构失衡依旧没有得到彻底改善。
关于我国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1.加强对音乐教师教育办学单位的监管,由规模型向内涵型转变
培养具有专业化水准的中学音乐教师,需要专业化的音乐教师教育。音乐教师教育办学单位要坚守自己的办学目标,既不能打着音乐教育的牌子,去走音乐学院的老路,也不能让非音乐教育专业的设置影响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化空间;既要保证音乐教师教育办学单位向中学音乐教育输送足够数量的教师,还要保障所输送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这就要求国家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尽快启动专门的音乐教师教育办学评估工作,从师资数量配备、能力要求以及教学场地、教学设备、教学器材、教学资料、教学制度、教学文件等方面,全方位评估现有音乐教师教育办学单位。尤其在我国适龄人口呈下降趋势、各音乐教师教育办学单位生源不足、中小学音乐教师配备趋于饱和、毕业生就业困难等不利情况下,严格审查现有办学单位的办学水平,优胜略汰,使音乐教师教育由规模化发展转向内涵发展,是我国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一个突破口。
2.不断完善音乐教师教育法规,全面提高管理水平
摘要:高师声乐教学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特征,其改革发展必须紧密结合基础音乐教育的形势和需求。在基础音乐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师声乐教学曲目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体现为曲目设置专业化、曲目类型单一化、曲目设置范围较窄。基于基础音乐教育的特征和需求,曲目设置应走多元化的思路,建议设置曲目难易适中,贴近基础音乐教育;丰富曲目设置类型,鼓励教师自编曲目;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实现多元化音乐教育;设置多元化声乐教学欣赏曲库。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曲目设置;多元化
2015年5月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自评办法》《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办法》,这是2014年1月《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具体措施体现,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评价制度,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也体现了基础艺术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需求。以音乐教育为例,这3个办法的印发,将极大促进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必定给高等学校音乐学(师范教育类)带来重要影响,促使其加快教学改革,提升教学理念,改进课程设置,完善教材更新,以培养新形势下基础音乐教育优秀人才。相对于基础音乐教育的稳步发展,高等学校音乐学(师范教育类)仍有很大发展空间。教材建设作为学科发展的核心层面,尤其是声乐教学的曲目设置上依旧存在着一定问题,限制了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本文紧密结合基础音乐教育的形势和需求,基于高师声乐教学特点分析,找出高师声乐教学曲目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高师声乐教学特点综述
2005年开始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明确指出其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1]。可见,无论是文化素质的培养,音乐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是艺术表现及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其核心都在归结为培养学生的音乐教育能力,使其能够胜任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而《声乐》课程指导纲要指出其培养目标为培养学生“
1.掌握声乐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提高声乐艺术审美力与修养。
2.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具有一定的演唱能力。
【内容摘要】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自诞生以来广泛应用于西方音乐教育中,传入中国后,被推广运用于一些幼儿音乐教育中。作者认为,这三大音乐教学法同样适用于中国民族器乐高等教育教学。文章就西方三大音乐教学法在中国民族器乐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音乐教学法;民族器乐教学;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
众所周知,西方的音乐教育体系众多。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的三大音乐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传入中国,并逐渐被中国音乐教育界所接受和认同,之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由于这些教学法自身的特点,多应用于音乐启蒙教育、早期业余音乐教育中,在专业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很少。笔者经过对三大音乐教学法进行研究后发现,其中很多方法适用于中国民族器乐教学,甚至有些方法在高等教育教学中更能够发挥出重要作用。
一、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与民族器乐高等教育教学的结合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内在结构可以概括为“一个方法、三大板块”。“一个方法”即体态律动,是该教学体系的核心;“三大板块”则是教学的主体内容,即节奏律动、视唱练耳、即兴创作。这三个主体内容围绕着体态律动这一核心方法执行着不同的教学任务。笔者经研究实践发现,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中的体态律动与中国民族器乐高等教育教学可以很好的结合。节奏感是人最基本的音乐感知能力。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主要通过体态律动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在演奏器乐作品时,体态律动往往能够体现出演奏者对曲目节奏、韵律、情感等多方面的理解。而在中国民族器乐演奏中,大多数初学者都会因为紧张导致演奏过程中出现动作死板、僵硬等问题。达尔克罗兹教学法通过体态律动,打通人的听觉与动作之间的联络通道,有助于解决初学者演奏过程中的这些问题。在民族器乐演奏教学中,可以通过训练解决学生在演奏过程中的气息、手臂以及身体的动作等方面的问题,提升学生对于节奏的把握能力。如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反复进行起落手臂、身体的前后运动训练,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受到音乐作品的节拍、气口以及曲调的律动性。
二、柯达伊教学法在民族器乐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柯达伊教学法认为,从幼儿教育开始,歌唱就是培养幼儿音乐素质的最好途径,并建议采用多声部的合唱训练。柯达伊说过:“歌唱教师要比歌剧指挥重要得多。因为一位蹩脚的指挥只会令听众失望,但是一位糟糕的教师将会在整整30年内将30个班级的学生对音乐的热爱统统扼杀掉。”柯达伊认为,人的嗓子是人类最直接可用的乐器,并且是走进音乐、理解音乐和鉴赏音乐最好的工具。分析柯达伊的音乐教育思想,可以发现其教学法中有两个非常清晰又并行不悖的目标:一是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即“全民音乐教育观”;另一个是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传统,使其不断地传承和发展,即“民族音乐教育观”。柯达伊教学法以歌唱作为音乐教育的基本方法。在中国民族器乐高等教育教学中,柯达伊教学法也能够得到较好的运用,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大多数学生在演奏作品时,总会出现节奏不稳、强弱不明确、音高不准、感情表现较弱等问题。当演奏中出现这些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放下手中的乐器,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识谱,按照乐谱中标记的节奏、速度、强弱、情绪记号等,清晰、准确地唱出整个乐曲的旋律,并在唱谱中建立起内心听觉。经过多次唱谱训练,再演奏乐曲时,学生会发现之前所出现的演奏问题基本已经解决,并且乐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柯达伊教育法提倡在幼儿时期进行节奏感的培养,但是我国民族器乐演奏专业的本科生大多数在幼儿时期并未接触过西方先进的音乐教学法。因此,在民族器乐高等教育教学中需要开发学生这方面的潜能,培养其唱谱能力,并加强其对于唱谱的重要性的认知。
摘要:随着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加大了对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视。其中,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课程体系成为各高职院校的主要探索方向。高职院校教育课程的主要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相关技术知识和实践的能力。因此,实践就是高职院校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的关键。对此,本文就高职教育的概念特点和高职音乐教育专业的现状进行介绍,并对如何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关键词:实践;高职教育课程体系;音乐教育专业
一、高职教育概念及特点
高职教育,即高等职业教育,高职教育是在结束12年的普通教育后,由于各方面原因进行不同于普通大学的高等层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意味着大众化教育,高职教育的普及为我国民族素质的提高以及综合国力的提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对教育行业的不断重视,目前党和政府已经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一个重大的战略,并以各种形式落实。高职教育的主要特点为:是一种以适应社会需要、培养学生的相关技术知识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教育中侧重对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根据社会的需求来调整教学的内容;在教育课程内融入前沿性的技术和设备;整体教育效果会因教师教学水平和地域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二、高职音乐教育专业的现状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得多高职院校将高职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等同于本科师范院校,在教学过程中,照搬本科师范院校的教学和课程模式,忘记了本校的培养目标,以至于学生在毕业后,不能对社会进行很好的适应,获取的更多是理论性的东西,而实际教学能力却存在很大的不足。
【摘要】职业本科院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专业化人才。在目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针对一些本科院校的学生,更加要提高其社会竞争力。本文旨在研究职业本科院校学前教育音乐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策略,试图为职业本科院校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职业本科院校;学前教育音乐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在进行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现状以及基础,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创设好教学方向以及培养目标。在目前的教学背景下,学校需要促进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针对学生的音乐认知、情感以及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教学,并且收集一些针对儿童的音乐教学内容,增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其社会竞争力。
一、做好职业本科院校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目标设置是基本内容
职业本科院校培养的是专业化的人才,所以在理论方面应当以专业教学为基础,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认知、情感以及能力三个方面的培养,完成基础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以后,对学前教育专业儿童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更为重要。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针对儿童的学习心理进行研究,对儿童学习现状的研究做出一些教学内容的设计,培养学生观察儿童活动以及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最后一步是教师需要培养学生情感方面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于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进行职业本科院校学前教育课程目标设置之时,教师还需要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进度进行教学,以契合学生的认知发展心理,符合其学习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在日常教学进程中,教师需要针对每一课程进行具体化的目标设计。在职业本科院校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歌唱、音乐鉴赏、打击乐以及韵律四个领域的学习,需要在大的教学目标指引下,进行具体化的教学细节目标设计,促进目标设计的系统化建设。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学校需要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专业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创新实践精神、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学生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教师需要在明确学生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加深对于学前儿童教育音乐教育的认识。为了提高其认知的水平,首先需要引领学生了解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论知识,并且明确学前儿童音乐课程教育的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板块。作为教育和启蒙儿童的重要途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需具备基础的音乐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音乐技能,提升自身理解音乐和鉴赏音乐的能力,在儿童音乐的实践教学中充分丰富自身的感性经验,加强教学的水平。在教学能力目标方面,学生需要具备观察儿童音乐学习状态的能力、发展状况的能力、分析音乐教学内容的能力、设置音乐教学活动的能力、开发音乐教学资源和组织儿童音乐教学活动的能力,并且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能够与时俱进,不断促进自身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的提升。在另一方面,职业本科院校的学前教育音乐教学还需要能够明确学生对于儿童音乐教学重要性的充分认识,激发学生从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我国教学的水平,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
二、保证理论和实践有效地结合
职业本科院校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体系建设针对每一知识点或是理论教学内容需要展开相应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以教育理论为支撑,使得教育理论有实践的机会,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此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师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之时,首先要教授学生相关的理论知识,而后结合相应的实例,给予学生自主练习的机会。在现代化的教学背景下,教师需要加强对于任务驱动式教学策略的应用能力,首先在理论知识的指引下,引导学生去完成教学任务,促进理论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学生进行教学活动之时教师也需要总结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并且对学生的实践方向以及实践内容进行及时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首先教师需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形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分为案例教学、问题讨论、理论巩固这三个方面,加强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的传输效率,而后根据理论知识让学生模拟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地参与。例如,在职业本科院校学前教育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音乐鉴赏的专题。教师在课堂上选择某一乐曲,而后进行播放,让学生感受音乐。而后针对这一乐曲进行专业鉴赏知识方面的讲解。以上所述是较为基础的实践活动。此外,教师还可以打破课堂教学情境的时空限制,在课外活动中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实践补充,促进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多元化。例如教师可以与幼儿园合作,让学生深入到幼儿园中进行专业实训,能够使理论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到学前儿童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氛围,从而不断促进自身对于教学内容、教学氛围以及教学形式的理解,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提升音乐教学的质量。教师需要做好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评价教师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状况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效果,了解学生的学情,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教师在进行学前儿童音乐的模拟教学时,可以针对小班唱歌活动《点豆豆》这一课合理地设计评价模块,引领学生分析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效果,并且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使其能够与学前儿童形成有效的沟通。在与幼儿园进行教学实训合作之时,教师可以评价学生的教学反馈以及评价模块设计状况,并将这部分内容纳入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中,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在职业本科院校学前教育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帮助学生树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意识,并通过这样的实训方式奠定良好的教学基础,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