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财务入门实操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基础会计》是中职会计专业一门重要的应用型、技术性学科,理论抽象,核算复杂,在整个会计课程体系中作用举足轻重。学生在教学中如何轻松掌握有关学科知识,是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紧扣课程教学谈一点心得体会,希冀继续完善,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基础会计;实务模拟;仿真教学;考核
《基础会计》是中职财会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财会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该课程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为今后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相关课程奠定重要基础性作用。如何让学生掌握好这门专业基础课呢?结合多年财会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在教学上可以大胆尝试对这门课程做以下处理。
1教材内容的处理
本书设有九章内容,我们可以改变以往按目录章节顺序授课的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我们可以将本书的教学环节安排如下:实地参观→理论讲授→模拟操作。即在没有讲授具体内容之前先带学生到当地企业参观生产流程,浏览其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档案资料,使学生对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有个感性认识,学生在接触到理论和相关概念时才不会感到陌生,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再按教学计划对理论知识进行讲授,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认知和深入,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实务模拟操作,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可以尝试将本书内容的章节顺序作如下调整:第一章,概述;第二章,会计要素及会计平衡公式;第三章,账户和复式记账;第四章,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第五章,会计凭证;第六章,会计账簿;第七章,财产清查;第八章,会计核算程序;第九章,财务会计报告。调整顺序后的章节更符合学生的思维模式,从理论过渡到实践,更体现课程的实用性。
2课堂上采用现代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
课堂上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可以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扩大课堂容量;还可以给学生提供逼真的会计实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使问题由难变易,迎刃而解。例如会计核算程序这一章的内容比较多,较理论性和抽象化,在讲解会计核算程序时可以以图表的文式加于动画效果,将几种不同的会计核算程序进行对比,直观明晰,方便比较记忆。
本文作者:吴庆生 单位: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
当前中职学校很多专业都开设了基础会计这门课,它已经成为相关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具有极强实践性与操作性。现行的教学方法大都是黑板粉笔式的理论教学,而作为教学对象的中职生,大部分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较差的学生,学习能力欠缺,同时对这门课既无感性认识、又无实践经验,很难接受这样抽象空洞的理论教学,入门困难,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畏惧、抵触情绪,以至于教学无法有效开展。为次,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改革。目前,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存在着诸多弊端,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除了财会专业外,对于大多数专业的学生,基础会计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他们在未来工作岗位上能够读懂简单财务资料,并且能使用这些资料进行决策,而不是要求熟练地进行财务处理、形成财务信息。
二、教材针对性不强
这里所说的教材的针对性不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现在多数情况下非财会专业和财会专业所采用的教材并无两样,这样的教材对于非财会专业的学生来说不能体现基础会计跟所学专业之间的联系,专业针对性不强;另一方面,中职教材和大学教材差别也不大,无非是难度稍低,内容相对较少,但都偏重于理论阐述,没有充分考虑到中职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需要,让其感觉空洞乏味,丧失信心和动力,也不能体现偏重实操能力,教学对象针对性不强。
三、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
摘要:《会计法》的修订,伴随着财政部门与税务部门对会计与税收监督管理的加强,会计从业人员将面临着一次大的挑战,而当前海南会计继续教育存在诸如会计继续教育内容单一、实用性不强、教学方法陈旧、授课质量不高、考核与评价流于形式等多种问题。提供充分、高质量的学习资料,满足会计从业人员根据自身所属行业与自身成长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已是当前海南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会计继续教育作为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更需要一次大的变革。
关键词:会计;自贸区(港);继续教育;课程开发;人才培养
一、海南省会计继续教育现状
(一)海南省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态度分析
会计继续教育是硬性要求,而更多的会计人员安逸于当前的生活,缺少学习精神,把会计继续教育当成是“政治任务”。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证,可能会导致没有进行从业登记的会计人员不再进行官方组织的继续教育学习,从而不利于会计人才的培养。2018年海南省高级会计师评审条件中比往年多出要求参加五年会计继续教育的硬性规定;2019年海南省中级会计师报名比往年增加“完成个人信息采集并审核通过”条件。但这些规定仅在报名条件中增加,并未进行宣传,大量会计从业人员并未知情。
(二)海南省会计从业人员继续内容设置分析
2018年海南省会计继续教育平台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开始了新的培训,内容除了少量的具有很大难度的会计报表合并等内容外,剩下的内容几乎为政府事业单位会计,给2018年大量从事会计继续教育的学员造成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不相符的困扰。回忆海南省历年的会计继续教育,内容也多为政策性或者是理论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多为解读性,实操指导几乎是没有的。这些弊端会增加会计继续教育人员应付参加会计继续教育的可能性。
第一篇
一、《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相关文献综述
在国内,相关研究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一是体现为从财务管理人才职业特征出发,提出应用型高校如何根据专业特征来有效实施《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从而在整个专业学习过程起引导性和开创性作用,培养具有会计职业思维与职业操守,并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邵瑞庆,2007)。二是从培养目标转变方式出发,要求培养出具有“管理型”财务管理人才;从具体培养内容上如强化师资力量、完善课程体系、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等角度对以《基础会计》课程为起点的一系列教学改革(裘益政,2008)。三是进入新世纪后,大部分学者和实践教学人员结合各自的教学经验,从教学方式与手段、教材建设、师资教学水平提升方面提出提升应用型高校《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以突出培养的财务管理人才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能力。
二、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教材、师资、教学内容等方面。
(一)所用教材内容结构不合理
纵观国内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会计》课程所使用的相关优秀教材,内容的编排几乎是前三分之一是会计基本准则(如会计假设、职能、方法、要素、等式、核算基础及记账规则)的相关基础理论;中间部分为以工业企业为例介绍具体经营中发生的主要经济业务如何进行相应的、简单的会计处理;余下为相应财务报告内容介绍及简单会计核算组织或程序介绍。归纳起来,最基础的内容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占据大部分课时,而财务报告和核算组织及信息化的内容往往在后续教学中由于课时不足未能深入的介绍和进一步操作。这就造成应用型高校《基础会计》课程内容讲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围绕会计做账等基础性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而这些内容根本无法培养出具有良好会计职业能力的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
一、会计证的取消和高职会计专业的发展状况
截至2017年,会计从业资格证的持证者数量超过2000万人,据统计,2015年底会计人才的需求量为1500万人左右,可见供求明显失衡,对国家资源造成了浪费。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会计信息化、电子发票的发展提供了便利,“记账会计”等岗位面临淘汰,而在会计从业资格证的持有者中,管理会计人才只占5%,基础的财务会计人员则接管了剩余的95%。因此,只有向管理岗位转型才是会计人员最好的出路。因为会计专业有着比较良好的就业前景,学历认可度较高,会计专业始终是各高职院校的热门专业。根据2016年的《中国会计年鉴》统计,高职会计专业的就业对口率在75%左右,就业形势相对较好。以北海职业学院为例,从2008年开设会计专业到现在,会计专业的学生人数一直占据着经管系五个专业总人数的一半。尽管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取消对专业招生有一定影响,但会计专业始终保持着稳定的发展态势。
二、会计证时代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证”融合教学。过去,国家规定会计从业人员必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证是会计人员从业的门槛,过考率也成为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质量的准绳。因此,许多高职会计专业将教学重点放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培训上,普遍采取“课证”融合的教学方式。在课程安排上,重视应考题目训练,轻会计实践技能教学。会计从业资格证盛行的时期,曾带动了“考试经济”的繁荣。为了提高学生的通过率,不少学校聘请校外会计培训机构对学生进行集中培训。这些培训主要通过刷题猜题的方式强化考试技巧,对短期的应试成绩提高效果显著,生成了一些无会计专业能力的持证者,与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背道而驰。(二)以理论型教师为主,双师型教师匮乏。把学生培养为适应时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一直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高频词。会计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是学以致用,“用”是最终的目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产、学、研的深入合作密不可分。然而,在实践教学中,双师型教师人才紧缺,会计教学停留在理论和模拟实践上。大部分高职会计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指导水平有限。尽管很多高职院校建立了模拟仿真会计实训室,但普遍采用传统的单门课程集训形式,如在基础会计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等课程结束后,集中两到三周的时间在机房或手工实训室授课。实训内容单一,主要以一套题目或者传统教材进行教学,无法使学生获得会计从业的真实体验。(三)校企合作质量低,流于表面。校企合作的两个方向,一是使学生走向社会实习岗位,二是将企业请进校园。企业是会计应用型人才的试炼场,但如何使会计专业学生进入这个试炼场成为很多高职院校面临的难题。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实习岗位相对较少,大部分企业出于用人成本的考虑,不接受在校学生到企业实训,也不愿意招聘零经验的毕业生。学校与不少企业建立了合作,但是相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规模,财务会计类的实习岗位“僧多粥少”,造成过半的会计专业学生实习专业不对口,只能转为销售或行政类岗位。学校也尝试邀请富有职场经验的财务经理等到校兼职授课或进行讲座,但这些企业界人士或缺乏教学经验无法胜任教学工作,或工作繁忙很难配合学校的教学要求,效果并不理想。
三、会计证取消后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
(一)“课证”融合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的转变。在“一带一路”和“互联网+”背景下,国际化视野和会计电算化技能成为会计人才的“标配”。要改变“课证”融合的教学方式,建立起以提升职业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岗位能力为前提设置课程,丰富教学内容,从国内企业到国际企业,对金融、国际贸易等科目进行项目化教学。会计专业学生应熟练掌握企业常用的财务处理软件和管理软件,在课程上进行精准操练。从“持证上岗”到“无证有能力也可以上岗”的突破,放宽了会计人员的准入门槛,非会计专业但具备一般会计技能的人才也可以从事会计岗位工作,对于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来说意味着更多的竞争者。事实上,会计从业资格证的退出不仅没有降低会计人员的入职条件,反而提升了入职要求。另外,会计从业资格证取消后,《会计法》对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业务素养的进一步强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可见,会计行业的继续教育还将进一步加强,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需要从各个方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理论和实操并重,积极了解市场动态,树立危机意识,不断更新和扩展专业知识,才能做到不被社会所淘汰。随着会计从业资格证的退出,“初级会计证”不仅成为会计人才市场的新门槛,也成为会计专业学生的新目标。高职院校应为学生制定全面的培养预案,在鼓励全员备考的前提下,加强必考科目“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的讲授,动员专业扎实有能力的学生积极准备;为基础较弱、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方案,如强化其对办公软件、会计软件的熟悉运用能力。(二)以会计技能大赛为抓手,推进课程改革。职业技能大赛作为高职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课堂教学和企业实践的试炼场,也是促进教学改革创新的助推器。比赛的目的是展示并检验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对各种技能的应用能力,提升社会各界对比赛的关注度,通过比赛的结果检验高职院校的教学成果,推进专业课程改革。会计技能大赛是对真实企业流程的仿真模拟,参与过程需要师生合作,不仅有助于学生增长见识,也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业务水平。行业级别以上的技能大赛,为全国各大高校的师生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取长补短。应以技能大赛为推手,实现以赛促学,推进会计课程改革,强调工学结合、产学融合,以就业为导向,优化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三)加强对会计教师队伍双师型人才的培养。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取消给会计专业教师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传统的理论型会计教师将难以胜任大数据时代下社会对会计教师的要求。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不仅能够把企业完整的业务流程与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传递给学生,也有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实操训练并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的会计专业能力,要从基础财务会计的培养转变为结合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全面培养,现代会计从业者不应只局限于财务记录,更要参与分析经济活动、预测经济走向、进行战略决策等全方位的经济活动过程。因此,会计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具备敏锐的政策洞察力,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把最新的专业知识和动态传达给学生,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高职院校应加强对会计专业双师型人才的培养,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具有影响力的会计行业技能培训和会议;推动教师走出校门,到企业顶岗实践,并作为考核绩效的依据。(四)提高校企合作质量,拓宽合作思路。校企合作体现了学校与企业共同的利益诉求,学校为企业输送人才,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和就业的机会。目前会计人才需求量最大的企业,一是会计师事务所,二是代账公司。会计师事务所需要的人才多为中高级会计师甚至注册会计师,代账公司则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工作难度较适合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实训,并有可能提供较多的工作岗位。因此高职院校与代账公司合作是对会计专业相对有利的校企合作模式,校方邀请代账公司进驻校园并提供办公场所,会计专业学生轮流到办公场所进行实操,教学督导以学校教师为主、企业管理人员为辅,学生的实操内容是企业真实原始凭证的复印件,学生能够体验真实的会计业务操作流程。当然,在实训过程中,为了避免因为学生的操作失误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教师必须严格把关控制操作的准确性。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