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产学合作教育范文

产学合作教育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产学合作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产学合作教育

产学研合作教育改革研究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学校与合作机构认识不一致

在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在对待“产学研”合作教育问题上,认识是不一致的。往往是学校非常积极,而企事业单位因为利益、资源、效益等方面关系,缺乏必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常情况下,学生到企事业机构实践时,企业只会安排肤浅的形式性锻炼,与计算机相关的实践工作并不多,指导教师也很难实质性到位。

1.2高校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

由于师资队伍、教学设备等因素的限制,大多数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制定上往往会重理论,轻实践。虽然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理论知识,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不强。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表现更突出,学习了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但在组建网络、软件编程和计算机操作等能力上都比较差,这直接导致学生与企事业单位需求严重脱节。

1.3校-企联合建立科研项目数量不足

科研项目是校-企双方联合培养人才的纽带,利用高校的师资力量和企业的设备环境,通过共同申报和承担科研项目,已达到校-企双赢的目标。该模式也是当今产学研教育培养的主要模式,但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高校的科研实力要求非常高,一般需要具备某些领域的尖端人才和国际前沿的科研成果。由于我国高校科研能力良莠不齐,真正能够批准立项的校-企联合科研项目数量远不能满足现有各高校学生的需求量。

点击查看全文

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下的工业设计教育

一、传统工业设计学科教学模式的不足

(一)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高校的教师在从事多年教育工作之后,大多数人的教学能力下降得很快。同时,实践能力与当今社会的需求也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很多教师在进行备课过程中从网上搜集一些过时的资料加以利用,有些教师甚至一直沿用几年前的教学资料进行教学,使得工业设计学科的教学内容一成不变,无法让学生学习到最新的知识和技能。第二,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高,无法集中精神听课,而且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也比较少,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教学过程的针对性也比较弱,因此,教学效果的提高不是很明显。第三,很多教师仅仅承担基本的教学内容,在科研方面和实践能力方面都没有显著提高[2]。

(二)学生的专业水平与社会的需求不符

由于大多数学生都习惯于应试教育的模式,教师教授什么内容,学生就学习什么。但是,由于工业设计学科的变化非常快,知识内容的变化日新月异,如果学生仅仅掌握教师教授的知识,无法完全满足社会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学生的专业水平与社会的需求不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对于工业设计学科来讲,企业可能需要的是比较具有实用性的作品,但是学生的设计可能会赋予作品很多自己的思想。虽然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是设计出的作品与企业的需求无法完全吻合。第二,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不高。在工业设计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但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学生仅仅利用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不与工业设计的实践相结合,那么设计出的作品是无法得到认可的。

(三)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工业设计作为一门设计学科,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非常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仅仅通过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或是以学期课程设计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必须要加强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好地实践场所。目前,传统的工业设计教学过程中,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对于大多数的工业设计学校来讲,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计划,根据这些教学计划制定的课时是非常紧凑的,这样学生就没有多余的时间到企业中进行实践,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第二,教师承接企业的一些科研项目,然后带领学生进行相关的科研研究,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很多教师与企业的合作都是短期性的。项目结束后,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也就中断了,这样不利于学生进行后续的相关实践。

点击查看全文

高师艺术产学研教育模式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范围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深化、机制更趋完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逐渐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和肯定,其在教学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本文以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例,结合高等艺术类师范院校的特性和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的新形势,针对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在高师艺术教育中如何灵活借鉴和应用予以分析和阐释。

[关键词]产学研;教育模式;艺术教育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定义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现代社会的新型教育模式,即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书本知识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实践经验、科研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随着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范围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深化、机制更趋完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逐渐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和肯定,在教学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基于对产学研合作教育在高师艺术教育领域的研究,以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例,本文将“产学研”定义为:学研产———学,指教学的全面工作,包括实验区人才培养的理论课、实践课两大支撑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部分。研,指音乐表演专业及音乐学专业教育中的理论积淀及科研工作,以研促学。产,其一,指高质量专业人才的产出;其二,指对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产出;其三,指扩大艺术实验区社会合作范围,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使实验区自身运转体系的资金支撑多元化,为学研产人才培养模式体制内的自我良性运行机制建立坚实的后备保障,为解决我国高校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精英师资问题建构一套完善的解决体系。产学研合作发端于20世纪初,在其发展的百余年来,国际上已对其所体现出的重要性形成一定共识。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如:美国是发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最早的国家之一,历程一百余年,发展至今,产学研合作教育呈现出全方位、多模式、深层次、规范化等特点;日本在上个世纪90年代已把产学研合作教育定为一项基本国策,作为政府行为,至今发展得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德国从早期的“双元制”合作教育发展至今,以“独特的顾问合作制”体现其特色,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发展地更为完善;英国从早期的职业技术学校的“工读交替”合作教育模式已扩展至今天的产学研合作联盟等诸多不同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美、英、德、日等世界发达国家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发展更趋完善。这些国家的大量实践表明,产学研合作教育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佳途径之一,更是当今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是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有效形式。可见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受到众多发达国家的热衷和追捧,其体现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二、高师艺术教育借鉴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必要性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不完善

由于师范类院校艺术教育自身的特殊性质决定,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这是学校教育功能不完善所导致的。“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由教育情景、教育资源与条件、教育过程与方式等构成的系统活动”[1]。学生不仅在学校学习应有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得注重在社会实践环境中吸取有用的知识。社会对高师艺术教育的学生要求是一专多能,博学多才,就对下一代教育而言,学生仅靠学校里学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亦是站不住脚的。例如在基础音乐的教学当中,它不仅要求你在音乐教学中既会唱又会弹奏,还要求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理论水平,并且能有效地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来审视和看待其它知识和问题。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对学生直接获取社会知识是必有益处的。

点击查看全文

提升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经学校、企业、科研院所共同商讨举办,将理论、实践二者有机统一起来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意义是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逻辑思维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并且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水平。它顺应国际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趋势,符合当代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规律。产学研教育正在努力开创一条符合当今新形势的教育之路,这对加大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非常重要。本文将把国内国外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起来,并系统理论地进行探索并研究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具体相关内容,以工科类高等院校的教育实践为基础,并在学校和相关企业的协同合作以及“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为基础,尝试找到一种可以对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操作性强,可以借鉴的新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产学研工程教育人才培养

1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念与观点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国际高等教育的大趋势,也是国际在经济领域和科技领域进行竞争的重要手段。产学严合作主张对外开放,“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具有激发国际竞争力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重大作用。并且他与当代科技和教育的密不可分。企业、学校合作发展,结合当代新型教育理念,研究当下高校人才培养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集科研、教学、生产劳动于一体独具一格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现已成为高校实践的热点。为弄清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念与观点,推动健康发展教育合作,就必须了解产学研合作的内在意义。它包括有两个方面的思想:一方面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来进行理解,是整个国民教育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要适应两大发展理念,即教育与经济,要结合工程实际的具体需求,决定人才的培养模式;另一方面是从微观的概念来进行理解,也就是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要符合企业的需求,发挥高等教育适应科研、以及相关企业的职能作用,产学研合作的第一个方面阐明了具体方向和目的,第二个方面规定了教育培养的解决方案和具体途径。产学研合作的两个方面,即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来看都是不可分割,紧密相联的。结合多年教育理论与实践,产学研合作教育已经初见成果,我们要更加把培养学生的素质水平和工作能力作为重点,充分调动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各自优势,将人才培养发展的最终目的发挥到极致。将讲台教师传播知识的间接教育模式与学生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进行有机的结合,这将能够提高经济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换、加强人才培养质量以及高校发展。

2国内外研究现状

纵观欧美等发达国家,高等学校教育是通过扩大合作教育的规模和效果,影响其合作体制与组织机构来进行指导思想。每个高等院校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都不尽相同,其对培养教育人才的定位也有其各自的标准。假若以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及人才定位为分类标准,则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理念:(1)基于科研与项目为媒介的合作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适用于培养国际研究型、综合型人才为目标的大学;(2)基于实习或工作项目为转折点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一般适用于一般性大学或培养设计类人才的高校;(3)基于培养实际操作技术水平和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的教育理念,这种理念一般在职业院校与职业培训机构和专科院校比较受欢迎。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历史并不长,但是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总体上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在近几年来,经过高校、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同的努力和不断的探索,已经让这种教育模式初具规模与特色:(1)“项目+基地”模式。企业与高校之间一共同的合作项目和课题为连接的纽带,双方均充分利用二者在教育人才,实验设备、工作环境和技术能力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共同申报和合作科研等项目,既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又为老师与学生提供了非常好的锻炼环境。(2)“订单式”培养模式。院校与个别企业单位进行合作,按照该企业所规定的要求,并且针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和大趋势和教育资源模式,培养符合企业要求和规范的的应用型实践型人才。(3)“三明治”模式,即实践-理论-实践。如今已演变成为“工学交替”模式,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们学习、提高学生们认知的能力,并结合理论运用到实际应用中,形成劳动技能。(4)校内产学合作模式。充分利用校办工厂、企业实习基地和科研设备等丰富便捷的资源组织们与教师一起参加工程实训和生产实习,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5)企业与高校合建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全国已设1318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涵盖了国防工业、建筑、机械、石油化工、和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各个重要领域。这些产学研合作教育形式的出现,为现代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道路,也是行之有效能够高质量完成办学任务的根本性措施。他的发展十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高效的生产力。这也有利于经济活动,创造效益,有利于推动学科建设和各项改革。但是,目前在我国,国内的研究者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认识和研究还不够全面,把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还没有达成共识,推进这项改革不仅需要理论指导,更需要政府和企业的支持;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研究程度还不够深入,其具体表现为:合作教育经常出现学校希望自己培养的学生到某一企业工作,但企业却不愿意接收等现象,在这方面看来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教育体系还有待完善。

3产学研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做法

点击查看全文

政校企协同发展高职教育论文

一、推进政校企多方协同深度合作的发展路径

政校企多方协同合作机制的构建,离不开多方利益主体的积极参与,更离不开政府在政校企协同机制建设中的主导性和保障性地位。因此,高职教育作为政府管理工作的一大分支,在关系民生、推进教育大众化和终身化实践中,要从提升劳动力整体能力水平上,积极加快对经济与教育、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协同与规划,从多个方面来保障高职教育的稳步改革。

1.政府要发挥产学研联盟中的协同优势

产学研是高职教育推进技术创新与教育创新的重要方向,也是发挥高职教育功能优势,提升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动力推进的主要力量。产学研联盟作为强化产业竞争优势的新兴组织,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发展较为成熟,其特点是能够从技术创新与教育发展上降低企业成本,增强综合收益。我国对产学研联盟的投入还处于实践阶段,尤其是对于产学研创新联盟建设,需要从行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多家组织的共同参与中,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以共同的利益目标来确保各方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产学研联盟作为未来技术合作、交流、转移及人才培养的重要合作组织,对于激发各参与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尤其是从高校教育实际上解决人才培养方向问题。政府要从自身角色定位出发,积极从产学研联盟中发挥各自的独特优势,为政校企协同合作搭建有力平台。

2.强化高职教育专业链与产业链的有效对接

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需要与社会发展,尤其是产业、行业、企业等人才需求上进行调整,以顺应未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需要。当前的高职教育专业链建设,对于各专业内的结构优化问题较为欠缺,特别是不同地方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差异性,对于高职教育的学科建设带来影响。近年来,高职教育从发展实践中逐步暴露出的问题日益加剧,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难以适应产业链的发展需要,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结构的失衡,也给学生就业带来干扰。为此,加快对高职教育专业链的建设与完善,迫切需要从地方产业链的有效对接中来优化。研究发现,对于各产业发展需要结合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实际,特别是对产业服务专业,由专业门类来优化高职教育资源,才能增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契合度,才能强化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产学研联盟机制的协同,迫切需要从区域产业竞争力上来拉近产业发展与高职专业链的对接,依托产学研平台来整合专业教育资源、破解专业建设不合理问题,尤其是对于专业配置失衡问题,要从企业、行业岗位群结构优化中来及时调整,促进高职教育学科建设与职业教育岗位能力同步提升。

3.注重校企合作模式中政府的导向与支撑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