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产业创新研究范文

产业创新研究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产业创新研究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产业创新研究

地域文化产业创新研究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其重要特征之一为优化产业结构。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文化产业作为区别于传统工业的第三产业被作为重点发展产业,而带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更是被作为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关键。工业设计是高科技含量的生产性服务业,是综合运用科技、艺术、经济等知识,对工业产品的外观、功能、结构、包装、品牌进行提升优化的集成创新活动[1]。研究利用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地域文化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综述

目前学术界对文化产业发展乃至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呈现繁荣态势,但从创新的视角,对工业设计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在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选定1989年至2015年全部期刊,按“题名或关键词”,以词条“工业设计与文化产业”输入检索,仅有2篇检索结果,即苏珂、高喜银在《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年第33期上著《工业设计促进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康辉在《现代商业》2010年第26期上著《工业设计对传统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在“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选定“全部”条件下,限定年度范围为1985年至2015年,选“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三项为检索领域,共获得检索结果56条,经甄别与本文立意有直接关系的研究文章不足10篇,其中包括上述在“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的2篇。在有关本文立意的研究中,关于工业设计对文化产业具有价值的研究约占一半,这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仅有3、4篇关于工业设计“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关于工业设计通过对文化的再创新从而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果更少,而且呈现碎片化状态。对本课题的研究,可借鉴的成果不多,这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

2工业设计创新与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

工业设计的本质是创新,创新是工业设计的灵魂和根本属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工业设计通过其完整的设计思维与方法实现对有形产品、无形服务及商业模式的创新。这种创新力量今天正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如斯坦福大学DesignSchool提出了"designthinking"系统来解决社会、环境、商业等综合复杂问题,并取得了巨大成就,设计思维(designthinking)被带入到更多情境下作为创新的驱动力。地域性是以地理区位相区别,反映的是传统积淀所形成的地方特征;是指事物的地方特色、区域特色,或者可广推为地方文化、本土文化。地域性文化历经累积和沉淀,形成了其鲜明的特色和内涵,并逐渐形成发展为具有地域独特性的文化产业。地域特色文化产业作为地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地域经济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文化资源和发展动力。中国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首次将发展文化产业定位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正式位列国家战略性产业之中。文化产业具有强大的联动效应,有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变,增强文化软实力。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是在一定文化及其业态的基础上,具有地域性特色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与体验生成、繁荣和提升的过程。工业设计创新具有驱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与体验生成、繁荣和提升的属性和职能。即工业设计通过创新方法与技术,能够在现有地域文化产业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文化产品、新的文化服务形式,以及新的文化业态。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工业设计自身也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由于本文立论在“驱动”而非“带动”,因此,这一点并非议论重点。值得强调的是,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是以创新为“引擎”,以新生成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也是产品)与体验”为媒介和前提,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改善“文化产业”结构,提高“文化产业”效益,从而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后者的内容,这一点对立论论述十分重要,是论证的逻辑前提。

3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经过长期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为其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创新资源。近年来,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政策的支持下,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上比较突出。

点击查看全文

产业科技创新建设的战略研究

摘要:文章在综合借鉴全球各类创新中心提法的基础上,阐述了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和特征,辨析了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异同,对美国硅谷、台湾新竹、印度班加罗尔、日本筑波等世界知名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路径进行了归纳,凝练出它们共同的做法和举措,并通过梳理这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经验,对江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进行了顶层设计,着眼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目标,系统提出了获取世界级科技成果、培育世界级创新型企业、打造世界级科技园区、集聚世界级领军人才四个战略路径,为江苏突破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低端技术锁定、价值锁定和市场锁定,形成更多国际产业先发引领优势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撑。

关键词: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发展;创新驱动

当前,世界范围内正在孕育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全球化竞争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主要发达国家和创新型国家相继出台重大举措,加快推动产业科技创新。江苏是我国的制造业大省和科教大省,制造业规模全国第一,约占全球的3%,高校数量全国第一,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七年居于全国首位。面对新的趋势变化和现实挑战,江苏要把握好当前的机遇,发挥科教与人才、企业与产业的优势,通过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的步伐,牢牢掌握新一轮全球创新竞争的战略主动权,为发展全局赢得新的更大空间。

一、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和特征

1.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

目前,理论界和实业界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还没有明确界定,但相关提法却有不少,如联合国的“全球创新中心”、美国《有线》杂志的“全球高技术中心”和我国杜德斌教授的“国际产业研发中心”等。其中,联合国在《全球人类发展报告(2001年)》中公布了美国硅谷、法国巴黎、英国伦敦、印度班加罗尔等46个“全球创新中心”,他们都具备较强综合经济实力、丰富的科教资源、集聚的高新技术产业、影响力大的企业群体、较广泛的对外经济联系、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创新文化氛围等特征;美国《有线》杂志则提出“全球高技术中心”的概念,把“高校培养技能工人或开发新技术的能力、稳定的跨国公司、人才创业的积极性、活跃的风险投资”作为构成全球技术创新中心的必要条件;我国杜德斌教授认为“国际产业研发中心”应集聚众多跨国公司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研发机构,是世界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创新源地。这些概念和描述对我们定义“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综合考虑这些概念的基础上,文章认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应定义为: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和雄厚的产业基础,自主创新能力世界领先,主导产业国际竞争优势明显,能引领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模式,是全球重大原创性技术成果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和全球产业科技创新高端人才、高成长性企业和高附加值产业的重要聚合区。

2.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特征

点击查看全文

科技支撑民族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摘要: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不仅作用于经济和社会生活,也对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文章从民族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性、科技对民族文化产业的支撑作用等方面,结合实际,对科技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传播,以及民族文化产业的价值实现等方面的作用具体展开论述,探讨了科技对民族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产业;科技;创新发展

一、民族文化产业概述

(一)民族文化产业的定义

一个民族在历史的发展变迁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产业在社会主义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逐步完善。民族文化产业相较于第一、二、三产业而言,并没有清晰的界定。凡是含有民族文化内涵和特色的产业,都可以看做是民族文化产业。例如,苏州的油纸伞制造业和云南的普洱茶产业,从三大产业的角度划分,分别属于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而从它们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角度来讲,都属于民族文化产业。因此,民族文化产业既包含农业、建筑业、服务业,也包含制造业、旅游业等。

(二)民族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性

当今的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各国都在世界文化之林充分展示着自己的民族力量。创新和发展民族文化,无疑成为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作为有着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中国,我们更应该怀着开放包容的心态,加强国际间文化交流,不断吸收优秀外来文化,丰富和完善自身文化系统。借助科技进步,创新民族文化,给民族文化产业带来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一方面,几千年来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我国文化产业的深厚根基。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多民族的特点造就了我国民族文化产业的多样性。这都为我国民族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前提。然而,少数民族地域分布的分散性和语言的多样性,阻碍了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发展。许多民族文化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丢失了原本的面貌。众多民间技艺难以得到传承。加之外来文化的冲击,使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迫在眉睫。而民族文化产业的兴起,赋予了我国民族文化新的生机。另一方面,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加快了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开始追求精神需求的满足。生产力的发展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双手的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效率。人们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去研究和探索民族文化,享受民族文化的成果。民族文化产业也随之变得备受瞩目。在当今这个开放的时代,畅通的国际间文化交流,为我国民族文化产业的创新、完善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舞台。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民族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中西方国家之间、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不断丰富、完善和创新我国民族文化产业;借助科技实现民族文化产业创新的设计、工艺和营销方式等等,显得尤为重要。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丰富和创新,提高民族文化产业的科技水平和开放交流程度,才能使我国民族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把创新摆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位置,不断完善民族文化产业链,造就更多民族文化创意精品和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加强各民族文化交融,才能实现我国民族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点击查看全文

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研究

摘要:本文依托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背景,深入分析江苏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现实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借鉴学习国外成功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经验;同时也提出了今后的引导策略,以进一步加快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提升竞争力和全球影响力。

关键词: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现实基础;制约因素;引导策略

1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背景

最近几年以来,英国、美国、日本、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先后提出要建设全球或区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以此为目标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规划。例如,英国在伦敦加快打造“英国科技城”,使其成为国际性技术中心;美国持续打造建设硅谷科技园,确保其“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日本政府也出台了文件《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将成为“全球领先的创新中心”作为其战略目标;新加坡努力创造稳定的创新环境并坚持“引进人才”的政策,加快建设“亚太创新中心”。在2016年5月30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深刻阐述了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性,明确提出了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三步走”这一战略目标。2016年,江苏省“十三五”规划中也提出,未来要分三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2017年,在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医疗器械、纳米技术、智能装备、环保装备、通信与网络、激光与光电等六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抓住用好中央顶层设计和自身优势叠加放大历史性机遇的重大部署。

2江苏省建设“全球有影响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形势分析

2.1优势条件

2.1.1经济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全省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改革创新展现新活力,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发展质量得到新提升,新旧动力加速转换。2017年江苏省GDP总额为85900.9亿元,比上年增长7.2%;人均GDP为107189元,比上年增长6.8%;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000.2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40022.1亿元,各项指标位于全国前列。2.1.2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区域创新能力中江苏省在全国连续九年保持第一,其中在企业创新方面,如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企业研发人员总量、企业技术改造经费投入等指标均排名全国第一。在福布斯《2014年中国大陆最具创新力的25城市排行榜》中,江苏入围8个城市,数量上居全国第一。2017年,江苏共有54个项目获国家科技奖,获奖总数位列全国各省第一。从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看,江苏省的综合指数得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7.57分)处于第一梯队。2.1.3民营科技企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第一,民营科技企业在数量方面持续快速增长。2016年,全省纳入统计范围内的企业约超过11万家,同比上年增长9.8%,表明民营科技企业成为江苏创新型经济发展重要的支撑。截至2016年底,全省纳备案范围的民营科技企业超过4.6万家,覆盖如此之数量如此之大的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江苏民营经济中最具创新活力、创优实力与创业精神的主体力量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实体经济不断创新发展的主力军。第二,企业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也明显增强。2016年,全省纳入统计范围的民营科技企业全年总收入达到7.2万亿元,成为全省经济的“压舱石”。第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据不完全统计,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中研发人员占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比例超过50%。第四,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创造能力明显增强,截至2016年年底,民营科技企业拥有有效专利数超过50万件。民营科技企业在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决策、成果转化和科研组织的主体作用不断加强。

点击查看全文

文化产业下协同创新项目课程研究

摘要:为探索文创设计专业教学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以艺术设计教育视角,运用协同创新思维,对大型创意设计项目(工作任务)引入专业教学的实践进行研究。获得原创性的经验和初步的理论思考。为文创设计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协同创新项目课程文化产业研究性教学

一、项目基本情况介绍

在武汉召开的第十届(武汉)国际园博会筹备工作中,学校承担武汉民俗文化衍生品设计任务,将大型创意项目引入到专业教学,打破课程界限、专业界限、学校界限、行业界限,跨界合作与创新。2015国际园博会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委托武汉市政府与武汉市园林局承办,由武汉园林绿化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具体运营。在整个设计项目中,参与协同的有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湖北美术学院等多所高校,也有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研究所、武汉国际园博会组委会、武汉园林发展有限公司、特许商品生产商等多个组织单位。在园博会创新平台上,政府提供政策与规划,高校提供技术与创意,企业提供生产与市场,科研院所提供开发与设计,各方资源汇集为共同目标而努力。

二、园博会项目课程的实施

(一)合理的任务安排与人员调度:在政府主导的园博会项目中,校方组织专业教师成立园博设计小组,一方面研究项目要求,将园博园武汉民俗文化创意设计项目分解,及时合理导入专业教学,另一方面设立专人负责沟通,协调矛盾。在实践中确立多种协同方式:一是聘请园博项目部专家、民俗专家对师生进行园博知识和民俗文化培训;二是邀请特许商品策划部领导和设计师来校参与项目执行指导;三是将项目导入到相关创意设计专业,利用课程教学产生批量化的创意作品;四是调用相关专业资源,优势互补,配合核心项目的完成,例如调用环艺工作室力量完成民俗产品建模和特许商品店铺渲染工作,调用摄影工作室力量完成产品拍摄和后期修图工作;五是与专业设计师配合,在校师生多方力量组成攻坚项目组,解决关键性设计任务。整个过程涉及到校内校外多个组织部门的协同,例如学校与园博组委会的协同、学校与企业的协同、学校与学校的协同、教师与学生的协同、专业与专业的协同、研究所与专业教研室的协同等。

(二)创造性的教学内容:为了满足项目设计与课程教学的双重需求,民俗专家、专业设计师和项目组教师一起研究并创新教学内容,序化武汉地域文化设计内容,并整理形成11大类50多小类的武汉民俗文化设计的教学资料库。在文化的体验认知阶段讲授,并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这些经历岁月洗礼沉淀下来的元素,不仅具有强烈的文化属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是具有强烈设计价值的题材,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武汉地名非常有特色,以数字为线索串起“一元路”、“二曜路”、“三阳路”、“四唯路”、“五福路”、“六合路”、“七里庙”、“八铺街”、“九通路”、“十里铺”、“百步亭”、“千家街”、“万松园”等。在《武汉特色地名明信片设计》中则利用武汉地名的数理逻辑美与文化内涵有机结合,设计出呈现独特形式美的作品。再者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为名串起“琴断口”、“卓刀泉”、“舵落口”、“升官渡”、“集家嘴”、“阅马场”、“取水楼”、“积玉桥”等特色地名,作品《武汉地名传说扇面设计》中,每一个扇面都包含着一个历史典故,一段美丽的传说,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