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成人绘画教育范文

成人绘画教育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成人绘画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成人绘画教育

校外儿童美术教育现状反思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提出,艺术类科目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在课余时间学习美术,校外儿童美术教育市场呈现出一片繁荣活跃的景象。近几年,笔者都在从事校外儿童美术教育的相关工作。在教学的过程中,每每看到孩子们画画时那纯真的眼神,以及他们画面上稚拙的造型和鲜活的色彩,我总会‘偏执’地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伟大的艺术家!我们应该好好珍视这些孩子与生俱来的品质。

一、现象

校外儿童美术教育的主要特点在于其趣味性、灵活性、创造性和科学性,课程设置丰富多样,有儿童画、卡通画、剪纸、软陶等等。这与校内的美术课是有一定区别的,许多课程内容也新颖有趣,深受儿童喜爱,就连有的家长听了课都心神向往,但也不乏一些问题的存在。通过笔者的调查了解,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为了保证教学的系统性,一般会给教师提供固定的课题,这些课题的设置往往都遵循着‘出效果’的原则,换言之,就是保证学生的画符合家长及老师的审美要求。我想这种动机出于两个原因:一是为了让孩子‘玩’得开心,在学习美术的同时体验快乐;二是为了满足家长的‘口味’(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而残酷,许多儿童美术教育机构不得不顾及“上帝”的感受)。孩子能在快乐中学习,这固然是好事,但第二种原因却多多少少影响了孩子们的‘正常发挥’。部分家长不能理解儿童绘画中的稚拙,认为花了同样的价钱,就应该享受到同样的‘服务’,所以我的孩子不能比别人家的孩子画得差。在这种急功近利的观念驱使之下,美术教师们只得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力求以最高的效率让孩子们创造出最好的‘效果’。然而在得到好的‘效果’的同时,教师的教学会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满、大、多的程式化构图模式;

2)对儿童吹毛求疵的造型要求;

3)色彩感知训练的缺乏;

4)艺术情感表达的缺失。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的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达到预期的画面效果,常常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儿童,再通过儿童的手传达到绘画作品中,正如世界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加纳德所观察:中国教育者认为美是和谐与平衡,鼓励孩子按照教育者自己的标准绘画。这样就不免会产生绘画创作的雷同,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儿童个性的发展。

点击查看全文

儿童美术教育启示

【摘要】传统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用儿童的绘画作品来评估儿童的智力发展情况与智力发展阶段,并提出相应时期的儿童绘画发展规划,但是并没有考虑到儿童是一个生命体,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喜好。儿童美术教育的开展并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儿童的美术能力,而是让儿童在兴趣的过程中增加自己的知觉能力与运动能力,是为了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游戏,让儿童体验到绘画所带来的精神愉悦感。

【关键词】儿童美术心理研究;儿童美术教育;绘画

现阶段教育更重视学生的情感,精神,尤其是儿童绘画教育,也更为重视儿童的个人价值。新型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最先关注的是儿童生命所存在的价值,而不是儿童的艺术创造能力,想象能力与艺术价值。从学科属性来看,儿童绘画只是一门兴趣课,儿童美术心理研究只是艺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不能使用儿童美术心理研究来评价儿童的艺术心理。

1儿童美术心理研究的发展

传统的儿童美术心理学是从|“数的原则”-“秩序”-“匀称”的一种判断方法,直到“黄金分割率”在实际应用后,在审美研究领域中,自然科学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被推崇到了极致。儿童美术心理学就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在还原论,决定了主导下,不断在美术心理学的领域中寻找着更为客观的心理规律,从各个方向,各个角度进行探寻,在探寻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学派,如今都成了美术心理学的基础。儿童美术心理学是在1927年由英国心理学家里德正式提出,他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说第一次将儿童的绘画发展进行分期。之后,里德还提出了儿童绘画发展模式,认为儿童的绘画能力是随着年龄增长,智力成熟而不断成熟成长的直线发展过程中。但是在1978年,有大量心理学研究学者提出,儿童的绘画发展是一个曲线变化发展过程,后来还有“多轴媒体表现说”理论的提出,认为儿童在同一个阶段,其绘画会出现不同的风格,且儿童所处地域的文化环境因素往往影响到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儿童的绘画能力还会受到日常生活中环境文化与社会文化资源的影响。因此,不同种族,不同地域的儿童绘画能力,绘画知识也存在明显差异。

2不同的美术教育对于儿童美术心理发展的影响

现阶段,大量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美术心理发展直接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儿童的家庭因素,教育因素,地域因素,知识因素,文化因素,价值观因素等等。有研究学者[1]认为,儿童的美术心理研究和儿童的美术教育是存在明显区别,但又存在明显联系的。儿童美术心理研究是通过儿童各个阶段的美术现象分析来检验儿童美术教育的效果。但是,心理学并不能作为儿童美术教育的主要参考因素,心理学只能够作为评估儿童美术教育的一个参考因素。儿童美术教育结果涉及到多种因素,但是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儿童美术心理的发展。

点击查看全文

窥探提升少儿美术教育质量的策略

一、少儿美术教育存在的弊端

1.评价模式单一

很多美术教师在点评少儿的美术作品时,一般都是采用现场评估的方式,并惯于让少儿之间的绘画进行对比,然后指出其优劣。更为重要的是评价的内容都是针对所学习的美术知识以及绘画技能,对于少儿在绘画中表现的情感、人生观、价值观、学习的进程、学习的具体方法却较为忽视,与此同时还缺少对美术教师教学的艺术性以及实践性的有效评价。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少儿美术教育的质量。

2.教学方法呆滞

当前形势下,少儿美术教育的教学方法过于呆滞。一些美术教师总是根据成人化的美术教育理念开展教学,从而让教学方法显得过于死板。譬如目前的少儿美术教育,皆是由教师示范性地画,然后让孩子们跟着老师一起画,最后就是教师对孩子们所作的画进行评价,谁画得最像示范画,谁的画色彩最为协调恰当,谁的画最为漂亮。然而这种模式化的美术教育已经完全超出了少儿美术教育的范围,这应是属于以成人为对象的专业基础绘画教育的范畴。长期运用这种成人化的方式教学,会严重钳制少儿美术教育的质量。因为这种美术教学方式仅是单纯地传授了绘画技巧与绘画技能,而没有注重开发少儿的美术思维,扼杀了少儿在美术方面的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更为严重的是还会影响少儿对美术的审美能力。因此,上述呆滞的美术教学方法是少儿美术教育中应该禁止的。

二、提升策略

1.转变教育理念

点击查看全文

少儿美术教育成人化倾向研究

摘要:少儿美术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重点,是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关键,但经过长期实践工作得知,现阶段少儿美术教育带有明显的成人化倾向,并不利于少儿全面发展,同时也降低了少儿学习美术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将从导致少儿美术教育成人化倾向的原因入手,研究做好少儿美术教育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少儿美术教育;成人化;倾向

新课改以后要求教育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少儿教育要以培养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为主。然而,少儿美术教育却存在明显的成人化倾向,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对少儿绘画提出了要符合成人思维的要求,导致少儿美术创新能力下降,少儿也逐渐失去了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因此有必要找出导致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导致少儿美术教育中的成人化倾向原因

1、社会与家长的认识存在误差

通过与少儿交谈得知,真正由于自己喜欢美术而学习的学生很少,多数都是家长认为孩子应该学习美术强迫孩子来学习的,这样就导致少儿美术教学质量不高,学生不是出于自愿也就不认真学习。之所以家长要求孩子学习美术实际上是为了满足的自己的虚荣心理,让别人认为自己的孩子多才多艺,并借孩子的作品向他人炫耀[1]。同时,在学生的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出成人思维的影响,很多美术作品过于成熟,与学生实际年龄并不相符,这也是家长与社会对学生影响的结果,家长与社会认为只有符合实际的作品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社会上的比赛也是这样来要求少儿美术作品的,这样就导致少儿美术作品带有成人化倾向。

2、少儿美术教师素质差

点击查看全文

直觉绘画美术论文

一、直觉美术教育的理论依据

直觉感知与理智分析是人类独特的两种思维方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两者相互配合发挥作用。直觉是人的一种潜意识感知,不为人类意志控制的特殊思维方式,它是人类一种本能存在的一种思维形式。直觉主要表现为人类对于实物迅速的识别,动用全部认知系统迅速作出综合判断的表现,具有迅捷性、直接性、本能意识等特征。当你不在意的时候,直觉经常灵感乍现,它会像神来之笔给予你意想不到的意外和惊喜。直觉教育依靠人们的直觉感受,尊重个体感受,特别重视人的视觉、听觉等直觉器官的感受,相较于传统教育模式更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所以,将直觉教育运用于依靠视觉为主导的美术教育中具有极大的实践意义。学习绘画的本质绝对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画得与对象一摸一样,很多传统美术教育只重视绘画技能的不断训练,在不断训练的过程中却抹杀了儿童对于美术的直觉感受。

每个人对待世界万物的观点感受并非一样,美术对于世界观察的角度也是因人而异,如果美术教育只关注技法的熟练而忽视个性的发展,也一定不会获得长足发展。纵观美术史,很多优秀艺术家得以名垂青史都依赖于对于美术理念的不断创新。因此,在初级学习绘画的儿童中更应该倡导直觉美术教育,强调每个儿童对于世界新事物、新现象最直接的洞察、认知和判断。尊重每个儿童对于物象的自我表达,自由表现对于美的认识,不要设置太多的条条框框,以教师既有的定向思维去影响儿童。很多儿童的随手涂鸦被认为毫无价值,教师应该转变观念,以心理学角度去重新审视儿童原始情感的表现。据研究表明,儿童的绘画更多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表现,由于认知的局限,他们笔下的世界缺乏理性色彩,更加主观,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表现出儿童特有的天真稚拙的绘画语言特色。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儿童美术教育应当给予儿童一种正确的启蒙,让他们逐步把握客观世界的形态与内容,并且能加以认识、分析、变化。这种教育是主动的、有趣味的,能激发创造性的。直觉感受充分体现了人类情感的丰富性,它不仅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更有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最终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二、直觉美术教育缺失的现状

作者发现这样一些孩子:他们没有参加过美术训练,而他们的作品往往标新立异、别具一格,那种奇异独特的构图、大胆无忌的落笔、奇特夸张的造型、单纯强烈的对比色彩,让画面有一种无法言表的和谐与韵律,使人耳目一新;有参加过美术培训的儿童,他们的作品往往没有创新,表现出来的构图、色彩、形态,以成年人的角度观察是合理的,儿童的思维也被成年人固有的模式去改造。儿童美术教学是一种被动接受一套所谓合理的绘画技能却丧失了绘画表现的初衷,从而抹杀了儿童的灵感和天赋,导致每个儿童笔下的绘画作品都大同小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清楚认识到美术教育培养目标发生了深刻转变,由过去培养画家、设计家的教育转变为服务于社会的大众化教育。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部分教师和家长往往要求儿童在他们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思想活动。这实际上会扼杀儿童的创造性,阻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传统的儿童美术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①以成人的眼光审视幼儿的作品,并要求幼儿的作品审美标准与成人的相同或接近。②以是否临摹得像、画面是否干净整洁为衡量幼儿的作品是否优秀的标准。③重绘画技能,轻作品思想。有好多非常有思想的幼儿作品往往是因为绘画技能不出众或者是需要语言补充表达而失去了成人对作品的好评。④教师为了自己的成绩,从而辅导幼儿参赛获奖、发表作品等,指导出了很多“成人儿童画”。因此,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应渗透人性化发展的理念,重视儿童的尊严,顺应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尤为重要。直觉教育在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作者通过对直觉表现和形成因素的研究,发现对儿童而言,在早期教育中创造条件,为他们直觉的形成提供足够的条件和适宜的艺术环境,那么,他们就能自主地通过直观感受发展认识,提高艺术表达能力。直觉美术教育强调的是一种主观感受,不依赖于以往的任何经验记忆去描绘对象,脱离传统绘画技巧的限制,表现更加自由。

三、教学中对直觉能力培养的探索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