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城市管理研究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进入矛盾凸显期,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现。为了破解城市管理的难题,通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来提高城市管理的水平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文章以龙岩市中心城区为视角,来探究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如何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问题。结合龙岩中心城区的城市管理实际,分析了城市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从而找出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若干具体对策。
关键词:城市管理;现代化;执法工作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和城市规模迅速扩张,给城市管理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按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为了破解城市管理的难题,通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来提高城市管理的水平是一个必然的选择。随着“大城管”理念、数字城管以及政府购买服务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的青睐,本文以福建省龙岩市中心城区为视角来研究城市管理问题,希冀管中窥豹,分析城市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索城市管理新的手段和方法,这对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建设美好的城市生活环境将具有积极的意义,进一步丰富我国城管研究的内容。
一、龙岩市中心城区市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占道经营现象较严重。一是流动摊贩点道经营现象。据初步调查统计,中心城区各类流动摊点共计1388家,主要聚集在医院、学校、居民小区、车站、商场、广场、市场周边、巷口等人流和车流较大的地段,经营工具形式多样,主要有板车经营、机动车经营、手推车经营、挑担摆卖等。流动摊点数量众多、流动性大,不仅妨碍城市交通、污染环境,而且损坏城市形象。二是沿街店面占道经营问题突出。中心城区各主要街道沿街店铺店外经营现象极其普遍,特别是曹溪集镇路段、龙腾北路宝泰段、西丰路、溪南路、工农路等,沿街店面占道经营问题破坏市容,影响了城市形象。三是夜市、大排档星罗棋布。城区许多条道路上,一到晚上,就有人摆出了大排档,这些大排档噪音扰民,占道经营,制造满地垃圾,且(大排档)不能保证卫生,还污染空气,不仅影响城市市容环境卫生,也带来了安全隐患。据统计,中心城区夜市摊点共826家,大排档192家。四是特殊群体摊点占道经营管理困难。新疆、西藏籍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员在闹市区和交通要道无证占道设摊,以贩卖糕点、水果、干果为主,强行买卖,坑害群众。他们以听不懂汉语为由,对执法队员的劝导置若罔闻,甚至暴力阻挠执法。初步统计,中心城区特殊群体摊点约22家。五是占道洗车现象严重。目前龙岩中心城区有74多家洗车场,大部分存在着占道洗车行为,对此行为龙岩市执法局只能根据《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及《福建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规定,按照占道经营查处,由于老城区基础设施不尽配套,占道洗车现象管理之后极易回潮。
2.“牛皮廯”小广告大量存在。中心城区36条主次干道卷帘门上的存在乱张贴和乱涂写现象,背街小巷尤其是人口密集入口处乱张贴和乱涂写更是随处可见,造成严重的“视觉污染”。“牛皮廯”清理难度大,而且清除整治后极易回潮,成为各个城市市容环境管理工作的顽疾一直无法得到有效治理。
3.规划布局不合理。中心城区市场地处中心老城区,规划面积有43平方公里,居住人口约50万人,只有16个规模不大的集贸市场。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规划滞后,原有的市场摊位已明显容纳不下,市场周边的马路市场随之形成,严重影响市容和交通。便民服务摊点设置混乱。城区大大小小钥匙摊、补鞋摊等小型服务摊点约100家,分散于城区各个路口,影响市容整齐规划,部分摊位严重影响交通视线,存在安全隐患。
摘要:在城市管理工作中,我们习惯于运动式、行政式的管理方式,难以实现城市管理的持续发展,现行的管理方式、流程等机制必须要不断优化和完善。当前最为突出的是建立和优化4个机制,即城市管理的高效运转机制;城市管理的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机制;城市管理各行业的市场化发展机制;城市管理过程中的利益协调机制。结合国内外理论成果与实践探索,通过实证分析与专题研究,对4个机制路径分别给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城市管理;持续发展;机制;路径分析
城市管理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本文所指的“城管”是狭义的城市管理,即:为满足广大市民生和工作需要,人民政府及其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对城市公共设施和道路交通、市容环卫、环境保护、园林绿化等公共事务、秩序进行管理的活动。这方面的问题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是当前各方面比较关注的焦点。以往我们在城市管理工作中习惯于运动式、行政式的管理方式,是难以持续发展的。城市管理的庞杂性决定了城市管理持续发展的机制路径是复杂的、动态的,管理方式、流程等机制都要不断优化和完善。从现实需要来看,以下4个机制的建立和优化最为迫切,即城市管理的高效运转机制;城市管理的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机制;城市管理各行业的市场化发展机制;城市管理过程中的利益协调机制。
1建立城市管理的高效运转机制
1996年美国巴尔的摩市首创311市民服务系统,97年美国联邦电讯委员会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将311预留为非紧急救助号码。后来有多个城市陆续建成311市民服务系统,成为政府与市民沟通交流、改进城市管理的有效手段。2000年,巴尔的摩市的市长MartinO'Malley提出并实施了城市管理的CitiStat(由城市city和统计statistics组合而成)模式,强调以公众服务为导向、以数据统计为手段、以问责制为核心的城市绩效评估和管理方式,是信息化运用到城市管理中的较为成功的案例[1]。国内外的众多实例说明,现代城市的快节奏、高效率,决定了城市管理必须保持高速、高效的运行状态。“效率是行政管理的价值尺度中的头号公理”[2]。从目前实践情况来看,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建设数字化城管。建设部推广的北京市东城区的数字化管理模式,最初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一是“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即运用网格地图技术,把管理区域划分为若干个一万平方米的“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专职城管监督员进行全时段监控;二是“城市部件管理法”,就是把固定化和形式化的管理对象作为部件进行地理编码,并按照地理坐标定位到万米单元网格地图上,通过城市资源和基础设施信息数据库支撑的信息平台进行分类管理;三是建立两个“轴心”的城市管理体制,一个是指挥、调度、协调系统,一个是监控和评价系统。基本建立起了由信息收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实结案、综合评价七个环节组成的城市管理流程。研制并运用了配有输入网格地图的“城管通”(具有电话、拍照、录音、定位、同步传输等多种功能)和服务专号13910001000。东城区的城市管理运用了数字技术、电子技术和网格技术,搭建了一个城市管理现代化的信息平台,实现了机构改革和流程再造,是城市管理的一种探索和创新[3]。划小范围、摸清家底、快速发现、数字定位、明晰责任、及时处置、科学考核、体制新颖、机制顺畅,是这个系统的主要特点。后来他们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社会管理的内容,更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既有“物件”管理,也有了“事件”的处理,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范围有了新的推广和拓展。朝阳区数字化城管模式(Citi-PODAS)的运作流程则是反映问题社会化、确定问题标准化、解决问题责任化、监督过程公开化、分析问题数字化、组织机构权威化[4]。现在看来,在一般城市的数字化城管的建设上,还应以物件管理为主,核心是发挥平台作用,提高运行效率,确保各类问题在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解决,真正解决城市管理的实际问题。为了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要建立科学完善的监督评价体系,对工作流程中各个部门的实施效率和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并定期通报评价结果,根据评价情况予以奖惩。对于系统的拓展,一个是面向应急的响应问题,即针对当前城市防汛等自然灾害的严峻形势,充分发挥数字城管的发现、指挥和协调作用,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提高应急管理水平。二是面向生产过程的监管,如城市供水排水的水质监管、集中供热的服务质量监管、环卫作业车辆的监管等等。三是向下延伸,即向建制镇拓展,实现城管工作的地域延伸。
2建立城市管理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机制
“……伊拉克战争、SARS危机,这一连串打击全球经济、震撼全球社会、严重破坏我们生活秩序的事件,揭示了当前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所隐藏的巨大风险,我们处在一个危机四伏的‘风险社会’之中”[5]。城市管理是典型的公共管理,内容宽泛,涉及面广,问题也复杂,风险点多。在不同的城市,甚至一个城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城市管理也会面临不同的问题,存在不同的风险。在众多的城市问题中,社会问题最为突出。“美国真正的城市问题是种族和经济分异,这在许多美国主要的城市地区都产生了所谓下层社会阶级”[6]。在我国城市,社会分化问题在城市管理中也有表现,人们的很多不满情绪会在城市管理中发泄出来,这一类的风险最为突出。就一般的管理工作来说,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就是风险点,就是隐患,必须要进行问题排查,做到底子清、情况明、心中有数,尽快抓紧解决。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如果就现象抓现象,就问题抓问题,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从根本上找原因加以解决,就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只有坚持标本兼治、以治本为主,才能使管理取得明显和持久的成效。再就是,城市管理中有关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重大活动等,都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要进行风险评估,及早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另外,舆情动态也透露出一些风险点,要及时收集社情民意,做好舆情判断,制定防范预案,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我们已经进入一个网络时代,网络对城市管理的关注程度很高,信息量很大,传播速度和范围惊人。要关注网上声音,科学研判,及时应对,防止工作出现被动。常见的风险还是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日常工作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会演化成风险点。中国社科院蓝皮书《形象危机应对研究报告(2012)》认为;城管形象具有暴力执法、执法失当、行政不作为、内部管理失当、违法违纪等5大类高危风险。这方面的原因主要在于三大“效应”:窗口效应-城管队员的不当言行可能随时被现场直播;放大效应-个别问题被夸大为整体常态行为;变异效应-便民服务往往被视为“别有用心”。越是在这种复杂的局面下开展工作,越要注意把握工作的理念、方法和技巧,做到解决事、不惹事。应当把困难群体的生存权、发展权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多些“大禹治水”的管理举措,不要一味地堵、赶、罚,而是更多地去帮、疏、导。针对当前存在的乱搭乱建、乱停乱放、乱堆乱占、乱贴乱画、乱扯乱挂等问题,抓紧组织编制集贸市场、停车场、广告设施等专业规划,按照规划建设相关设施,让广告有地方贴、车辆有地方停、摊贩有场所去,真正方便群众生活,满足多方需求。再比如,马路摊点不一定都要取缔,在不影响道路、不影响群众生活的情况下,可以允许一些便民摊点的存在,每天限时经营,这类由“堵”变“疏”的尝试对管理部门和市民都有利。可以通过编制城镇道路摊点设置导则,规范摊点管理。对现有街头摊点,要按照合理布局、方便市民、整洁有序、规范管理的原则进行规范,明确设置摊点的道路路段、摊点种类、经营时间和保洁要求,为居民提供良好的服务。对严重干扰交通、影响城镇容貌、存在安全隐患的,坚决予以取缔。在摊点经营人员上,对失业职工、残疾人等困难群体予以照顾。建立处理突发事件和化解危机的应急预案,以及相应的工作机制。在当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暴力执法引起的社会群体事件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一旦出现此类事件,必须迅速平息事态、化解矛盾。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科学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注意发挥领导小组、活动办公室等各类“任务型组织”的作用,虽然这类组织“因任务的出现而设立,又因任务的完成而解散”[7],但在应对危机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完善城市管理的运行机制,发挥数字化城市管理以及12319、12345热线等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作用,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类问题,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及时化解和克服危机。加强宣传和社会力量动员,走群众路线,把危机管理体系“整合到更广泛的社区领域中,必须形成广泛参与的社会动员机制”[8],构建起政府-社会联动机制。
目前,国内外对以城管执法人员为代表的街头官僚的执法已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国际上,1977年美国行政学者MichaelLipsky首次提出了“街头官僚(street-levelbureaucrat)”的概念。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是其特点,工作多表现为不确定性、复杂性和突发性。在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以城管为代表的街头官僚进行了研究,主要是以执法主体、自由裁量权、法律问题为研究重点。当前,学界关于城管执法人员困扰的研究已经较为系统完善,但是多以理论研究为主,缺乏深入的实证分析。
一、城市综合执法的概述
(一)城市综合执法的概念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又称城管综合执法,简称城管执法,主要是指法律授权下的行使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进行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过程。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作为城管执法的依据,其始于1987年北京市率先组建的“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执法检查队”,其集执法、监督等行政职权于一身,而后将该联合执法检查队分离,组建城管队伍,查处各类违法行为。
(二)我国城管部门的产生缘由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把发展重心放在城市建设上。但由于认识局限性,未对城市建设形成系统的管理体制,致使城市管理的处于“人民的城市无人管”的状态。随着城市管理的必要性和复杂性日益凸显,兼顾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迫在眉睫。这是设立城管部门的原因之一。在城管部门设置之前,城市管理是处于分散执法的状态。针对流动摊贩在城市摆摊行为,公安、交通、卫生、工商、税务、质量监督、园林(环境)等部门陆续甚至同时来执法。为结束分散管理的执局面,设立专门集中行使街头执法方面的行政处罚权的机构--城管局。此为城管部门设立的原因之二。
二、城管执法的现状分析
摘要: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手段与现实需求。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与文化快速转型时期,现代城市管理面临严峻挑战,其制约因素主要为粗放式管理、政府组织结构不合理及政府信息化不成熟等。在新时代背景下,建立完善的城市治理社会化精细化体系,明确政府与社会间的合作关系,对于解决“大政府,小社会”的难题意义重大。
关键词:精细化;城市管理;社会化
引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党中央和全国广大市民群众对于城市治理的期待更高、要求也更高。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应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为今后中国城市管理建设提供借鉴意义。明确提出的“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理论为上海市未来城市治理建设指明了道路与方向。破解大都市治理顽疾,既要破除“全能政府”城市管理路径依赖,发挥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有机社会的多元作用,又要克服“粗放型”城市管理旧模式,开辟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化精细化治理新道路。
一、文献综述
关于城市管理社会化方面的研究,相关学者形成了以下主要观点:一是城市管理社会化不能离开全面深化改革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郭理桥(2010)提出,城市管理社会化既要提高城市管理效能,更应贯穿公共治理的理念,从而推动全社会走向共建、共治与共享。二是城市管理社会化应鼓励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到城市管理建设中,调动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同时细化各主体在城市管理中担负的重要职责。海莉娟(2012)认为,精细化的社会管理就是要细分社会中的不同主体和因素。三是城市管理社会化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政府角色定位的转变。李军(2011)认为,政府应从一切社会能够且应承担的城市管理领域退出,保留与强化社会需要但又无法承担的城市管理职能。四是城市管理社会化表明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型升级。王悦荣(2010)指出,要改变过去笼而统之的管理方式,注意细节和具体领域管理。纵观相关研究,学者们对于城市管理社会化的理性思考值得认真借鉴。但是在两个方面还需加强:一是尽管提出了城市管理社会化目标,但对于如何构建社会、公民与政府共治、共建、共享机制研究深度不足,操作性不强。二是城市管理的精细化研究不够,虽指出了目前粗放管理存在的问题,但对于如何将量化标准渗透到管理的各环节,将无形管理变为有形管理,利用信息科技支持,提高管理系统的规范化、标准化和数字化水平等,研究还不够深入,精细管理的科学性不强。因此,增强研究的可操作性和精准性尤为重要。
二、上海市城市社会化管理实证分析
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内涵
城市管理对一个城市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以开放、复杂的城市系统为对象,基于城市发展的信息流,通过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围绕城市发展的重要决策,来规范、协调多方利益关系的行为。广义的城市管理是一个集合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系统组合,狭义的城市管理则是具体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以及公共服务的一项管理活动。而行政执法则是行政管理的一项具体地行为载体,被授权的行政部门,为了维护社会基本运行秩序,依据法律,对违法行为采取的管理和处罚行为。本文的城市管理问题研究对象为狭义的城市管理范围内的行政执法。
二、当前我国城市管理执法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偏离执法程序,缺少必要监管
在城市综合行政执法过程中,行政执法行为偏离法定操作程序的情况普遍存在。我国《行政处罚法》明确要求当行政执法部门做出行政处罚时,应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但在城市管理执法过程中,不按照法定程序实施处罚的现象依旧较为普遍,并且缺乏有效监管机制。在实践中,因为对行政执法程序的忽视,对扣押的财物不开具任何单据或清单,不填写相应的行政执法文书;部分罚款不开具相应的通知单;不告知当事人权利义务;裁决下达在先,询问取证在后等一系列行为都违背了法律规范。对于这些不恰当行为,相关执法人员并没有受到相应处罚,依旧我行我素。除非被媒体曝光,或者被当事人向上级投诉,不然很少会去追究他们的责任。
(二)执法过程中行政人员的道德行为失范
近几年,城管执法冲突事件频频见诸报端:2013年延安城管执法时跳脚踩头;2015年菏泽单县城管对小贩强行拉扯同时还打伤拍摄者等。行政执法的过程也是一种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博弈,公共行政伦理要求行政权力在运作过程中,实现的是公共利益,但是在金钱的诱惑下,行政执法人员出于利益驱动,往往丧失行政伦理道德,导致公共权力出现异化,对于不给予好处的商贩或经营者要么暴力执法,要么故意刁难,滥用职权。为了满足个人的权力欲望和经济利益,忘记自己的行为代表着政府部门的形象、忘记了人民才是授予其公共权力的人,其行为导致的恶劣后果将严重破坏党和政府的形象,扰乱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