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城乡建设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目前我国城市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例如城市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对于各有关管理部门的职责划分不够清楚;在事后的评价机制与监督管理不够完善以及相关部门责任追究体制的模糊等。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与之配套的城市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模式都显得落后,城市管理与城市建设脱节的矛盾在我国很多城市都尤为突出。在发现城市管理的问题中,除了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在执勤当中发现的一小部分问题之外,大多数情况都是通过群众的电话来访所熟知,有关部门在发现问题时并没有及时去解决。针对城市管理当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数字化城市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一方面方便市民,另一方面提升了城市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从而让群众所反应的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
关键词:集约型;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与之配套的城市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模式都显得落后,城市管理与城市建设脱节的矛盾在我国很多城市都尤为突出,有关单位处理方式较为粗暴、权责不清晰等现象逐渐显现,并且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和监督管理,从而造成了人与城市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城市发展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以及制约。城市运行效率和城市管理水平怎样跟随新时代社会的脚步,现如今已经成为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一、当今社会数字化城市管理概念
数字化城市管理理念指的是以信息化手段以及移动通讯信息技术方式来处理、管理和分析整个城市的事件信息以及所有配套设施,有效地促进数字化城市管理中物流、人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的协调发展。现如今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主要是运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以及城市部件和事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模式,整合运用多项数字城市技术,共同研发了名为城管通的信息采集器,创新信息实时采集传输的相关手段,创建城市指挥中心和管理中心这两个核心管理机制,要体现出再造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相关流程,从而去实现高效、准确、全方位、全时段覆盖的数字化城市的管理模式。充分运用这种模式是能够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标准化、准确化、信息化和精细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及时发现城市运行当中所出现的问题并能够及时对其进行处理,逐渐建立起沟通的高效、快捷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机制。这样有利于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以及城市的整体运行效率,从而去增强城市对于各种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二、监管数据无线采集设备城管通的开发与创新
城管通主要是以手机为原型,以信息采集人员对于现场信息进行快速的采集以及传递而开发的专用工具,其具备了接听电话、短信群发以及信息提示等多项功能。信息采集人员充分运用城管通,通过一键拨号的方法和城市监督中心取得联系,向其汇报所发现的问题,通过手机的照相功能和GPS定位功能,将所拍下的信息图片通过网络传递给城市监督中心。还可以在城管通终端上面填写相关表格,再通过数据网络传送至城市监督中心,及时将第一现场的问题发送到城市管理部门。对于城市事件的竞争定位和处理单位的填写可以实时传输上报,这也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当中最为重要的工作,这些工作是需要使用GPS来进行定位的。智能化终端技术和现代化网络传输技术,有机地将两者结合进城管通当中,从而去实现五大技术的开发创新。手机GPS定位技术的运用,创造性地将GPS定位技术以及信息采集功能有机结合,可以同时协助信息采集人员对于城市问题进行准确定位。手机GIS的充分运用。终端内置当中手机GIS平台,内置基础地图,还能在线支持地图的放大、缩小、点选等功能。充分结合实际需求,去设计手机终端统计相关的报表功能。部件信息的动态可以进行自动的下载,不在手机端口存储图像数据,只是将相关的工作网络区域地图以及最新的信息数据下载到手机里面。在正常的情况下,城市地图的下载不会超过五分钟。GPS定位技术以及CELL-ID定位技术可以进行随意的切换。
现代信息技术是推动城市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自2004年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应用与推广,到2017年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的提出与探索,到2021年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的全面实施,经过近20年的探索和实践,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突出,对于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的应用与推广(2004年—2016年)
2004年,北京市东城区首创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全国第一个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北京市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正式运行。2005年,原建设部召开数字化城市管理现场会,在全国推广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2005年—2007年,原建设部分三批在全国开展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试点,2008年起全面推开。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超过95%的地级以上城市依托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建成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是针对城市管理主体多、问题发现不及时、处置被动滞后等管理弊端,从管理方法、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的重大变革与创新。一是管理方法创新,建立了单元网格和部件事件管理法。将城市划分成若干个网格状单元,由专职的网格员实施全时段巡查,使得问题发现变得更加主动及时、责任更加明晰。将城市管理对象分为城市部件和事件,通过拉网式普查,明确每个部件的名称、归属部门等信息,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通过建立标准,明确所有管理对象的主管部门、权属单位、处置单位、处置时限和结案标准等,保障问题的准确派遣、快速处置,推动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二是管理体制创新,建立了“监管分离”的管理体制。建立高位独立的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将监督职能和管理职能分开,避免任何涉及城市管理职能的部门和单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形成了依托监督指挥机构驱动专业部门和属地政府履职的长效机制。三是管理机制创新,建立了闭环流程和绩效评价机制。设计了涵盖信息收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结果反馈、核实结案、综合评价的七步闭环流程,建立了主动及时的问题发现机制、责任明确的问题处置机制和长效的考核评价机制,改变了过去“发现问题靠投诉”的被动管理模式,实现了由被动型管理向主动型管理的转变。十多年的实践证明,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应用与推广,在高效处置城市管理各类问题、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推进智慧科技赋能城市治理、全面加快建设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的新阶段,网格化管理模式依然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并且正向着更广泛的领域和范围,朝着“一网统管”的目标稳步迈进。
二、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的提出与探索(2017年—2020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抓城市工作,一定要抓住城市管理和服务这个重点,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彻底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管理”和“服务”两个重点,部署在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搭建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依托平台实现对城市管理工作的统筹协调、指挥监督和综合评价,推动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经过前期调研和试点,2020年3月,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和联网工作的通知》,发布《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指南(试行)》《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技术标准》(CJJ/T312-2020),要求各地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整合共享城市管理服务数据资源,拓展优化功能,建设完善国家、省、市三级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三级平台互联互通、数据同步、业务协同。按照“边建设、边完善,先联网、后提升”的工作思路,国家、省、市三级加快推进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和联网工作。2020年上半年,国家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基本建成并开始试运行,50个城市平台与国家平台实现了联网互通。
三、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的建设实践(2020年至今)
进入“十四五”时期,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发展与安全、加强城市风险防控的重要决策部署,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有关专家深入研究,在总结上海“一网统管”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部署在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基础上,扩展“城市安全运行”有关内容,搭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推动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2020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中央网信办、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银保监会等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建改发〔2020〕73号),将“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列入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六项重点任务之一(原“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与“城市安全平台”两项合并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部署构建国家、省、市三级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体系,推动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2021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的任务要求;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将“搭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列为重点任务;2021年12月,《“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重大任务和重点工程”部分明确提出“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推行城市‘一张图’数字化管理和‘一网统管’模式”的有关要求,并将城市运行保障系统建设纳入《“十四五”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规划》。这标志着搭建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意图的高度,成为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2021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全面加快建设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的通知》(建办督﹝2021﹞54号),部署各地以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为目标,在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和联网工作的基础上,围绕城市运行安全高效健康、城市管理干净整洁有序、为民服务精准精细精致,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移动通信等前沿技术为支撑,整合城市运行管理服务相关信息系统,汇聚共享数据资源,构建全国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一张网”。同步发布《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指南》(试行)《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技术标准》(CJJ/T312-2021)和《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数据标准》(CJ/T545-2021),作为现阶段指导平台建设和运行的基本依据。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下一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会同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城市管理)主管部门加强跟踪指导,采取专题培训、视频会议、实地检查、定期通报、典型示范、评估验收等方式,推动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全面落地,不断提升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治理水平,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摘要:为探究寿光市城市发展与土地开发利用之间的协调问题,开展寿光市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问题研究。从寿光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现状分析着手,分析当前存在寿光市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总体问题,根据当前寿光市面临着的建设用地供给不足、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不理想、耕地保护形势严峻、生态环境保护压力严峻等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寿光市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对策及措施。
关键词:寿光市;经济发展;耕地保护;资源承载力;对策
1.概述
寿光市是山东省确定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市[1],是我国著名的蔬菜之乡。未来寿光市将在稳固寿光农业龙头品牌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发展第三产业、生态旅游业[2-3],并构建成为山东半导制造业基地集群与示范产业区[4]。力争在数年内建成山东省多产业实力领先的现代化工业城市[5]。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各类资源的支撑[6]。本文中,围绕寿光市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这一核心议题,收集、整理各方面的学术资料及数据,分析寿光市当前的资源环境承载现状,对寿光市当前在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2.寿光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现状分析
2.1寿光市耕地资源承载力分析
截至2018年底,寿光市总人口约为115万,总的粮食产量约为70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人均粮食产量约为608kg,大大超过人均消费400kg的均值指标。尽管在农业方面具备优势地位,寿光市依然遵循国家关于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的重要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粮食安全保障与耕地保护政策。根据目前寿光市的粮食单产数据、粮食播种面积及品种比例、耕地面积的波动及复种情况,可推算2020年时,寿光市耕地保有量约为10万公顷,耕地面积数值会出现缓慢下降趋势。尽管当前的耕地保有量足以保证当前及今后较长时间的粮食安全,耕地资源承载力较强,但是,耕地保护的长远任务依然相当艰巨。综合考虑粮食生产水平以及社会发展,近年来,寿光市的粮食产量平均增长率约在1.4%,在耕地面积有所下降的情况下,粮食综合产量小幅上升。推测数据显示,2020年、2030时寿光市粮食产量分别约为74万吨、86万吨,若以人均消费400千克/年的标准换算,寿光市2020年、2030年可承载的人口规模约为185万人、215万人。考虑到城市的快速发展以及农业向工业转化的情况,未来以自给率水平60%计算,寿光市2020年、2030年可承载人口约为308万、358万。从当前人口数量上看,寿光市未来很长时间的耕地人口承载力都能够保持在安全水平内。
【摘要】随着全国建筑市场监管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全国各地纷纷实现省级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一体化平台建设。武汉市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站提出将一线监督管理数据融入市场监管与诚信一体化平台,研究搭建“市政工程质量管理信息平台”,充分利用信息一体化平台促进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论文对平台的主要模块功能进行介绍,并就平台设计中的难点及问题解决进行梳理。目前系统已初步建成进入试运行阶段,系统运行稳定、可靠。
【关键词】市政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平台;六库一平台
引言
2014年7月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与改革的若干意见》(建市〔2014〕92号)明确提出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全国建筑市场体系。各地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署积极筹备,首批8个省市(北京、上海、安徽、四川、陕西、湖南、江苏、海南),第二批10个省市自治区(河南、天津、宁夏、广东、福建、河北、浙江、重庆、甘肃、山西),第三批13个省自治区(山东、云南、吉林、黑龙江、辽宁、江西、湖北、青海、西藏、内蒙、新疆、贵州、广西),先后完成了工程建设企业、注册人员、工程项目、诚信信息等基础数据库建设,为实现“数据一个库、监管一张网、管理一条线”的信息化监管总体目标奠定了基础[1-3]。湖北省在建设建筑市场监管信息化过程中结合本地区行业管理信息化实际情况,实现省级信息化平台搭建,同时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一要求,逐步开展工程项目信息补录,不断完善建设企业、注册人员、工程项目、诚信信息数据库信息。武汉市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站为实现业务数据及时上传,在原有业务系统——武汉市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系统[4]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研发,对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湖北省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一体化平台,参照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统一的数据标准[5],将一线监督管理数据融入市场监管与诚信一体化平台,积极研发市政工程质量管理信息平台,不断转变监管思路、完善监管手段,提升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水平。
1市政工程质量管理信息平台的研发思路
2016年11月30日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部省级数据交换畅通。2017年4月1日湖北省建筑市场监督与诚信一体化平台正式启用,但是在运行过程中发现存在工程项目数据不完整、数据空缺现象明显等问题,因此,不断提高基础数据质量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2017年武汉市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站研发了武汉市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系统,2018年进一步开发武汉市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系统智能移动端,该系统已在武汉市所有市管市政工程中使用,并收效明显,得到各方的一致好评。为了实现武汉市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业务数据与信息平台的对接,武汉市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站对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湖北省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一体化平台,研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工程项目信息数据标准》,积极探索打通业务系统与信息化平台的数据通路。武汉市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站作为武汉市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一线部门,主要工作涉及市管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包括项目报监、日常监督管理、监督执法、验收备案管理等),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和管理信息,因此在原有业务系统基础上配套研发市政工程质量信息平台具有相当的优势。通过研发市政工程质量管理信息平台,一方面,将大量基础监督管理数据融入信息平台,充实、完善市场监管与诚信一体化平台基础数据;另一方面,将信息平台的大数据应用于一线质量监督管理,督促参建各方落实主体责任,全面提升工程质量监督管理。
2市政工程质量管理信息平台介绍
摘要: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下进行城乡规划建设转型发展已经成为了当下城乡建设的重要内容,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报告中明确的指出“乡村振兴战略”,从而有效的推动我国城乡规划建设的转型,加快我国城乡建设的步伐。文章主要分析了基于生态文明的城乡规划建设转型发展进行分析,从而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完成城乡规划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城乡规划;建设;转型
一、生态文明角度下城乡规划建设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生态文明视角下进行城乡规划建设转型的发展十分符合现阶段的环保要求,使城乡规划建设转型发展能够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进行,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目标,建设更加绿色、健康的生态化城乡规划设计,推动我国城乡规划建设转型发展。城乡规划建设转型发展中最重要的就是通过设计,实现人类文明与自然文明和谐相处的目标,同时这也能够让人类文明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充分满足现阶段人们对生产、生活的需求,让城乡规划建设能够更加尊重自然环境的保护,使城乡规划建设转型发展更加有意义。同时,基于生态文明的城乡规划建设转型发展也是能够为人们提供安全、健康、绿色的生活,这也是实施生态文明城乡规划的重要目标,进而增加城乡规划建设的经济价值。在目前的城乡规划建设中,经常会出现环境污染、空气污染以及生态环境被破坏等问题,这对城乡规划设计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必须要及时进行城乡规划的转型发展,将生态文明与城乡规划建设紧密结合,从而将城乡规划建设的目光更多的放在环境保护、建造绿色健康新社会方面。只有进行生态文明的城乡规划建设转型发展,才能够保证城乡的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同时也能够稳步提高城乡经济效益,在这其中,关注生态环境的平衡以及生态环境的状况都是城乡规划设计中的重点,只有对其进行合理的布局,才能够充分的展现出生态文明建设下城乡规划的转型发展。此外,根据社会发展方面来看,生态文明与城乡规划也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城乡规划一旦脱离了生态文明,也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所以在现阶段的城乡规划中,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也必须要将生态文明理念完整的注入到城乡规划设计中,从而使城乡规划设计更加理想化、现代化、绿色化,从而给人们提供更加健康的生活观念,并且这也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二、当前城乡规划建设转型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一)生态文明观念有待提升
在现阶段城乡规划发展中,始终存在着一些矛盾,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在进行城乡规划的时候缺乏生态文明观念,从而导致很多生态资源消耗严重,一些不可再生资源逐渐消失。并且交通规划也比较混乱,这种种原因都会破坏生态环境,也会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此外,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展工作,给生态系统带来的了最沉重的打击,严重的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而且,目前我国的城县规划工作进程比较缓慢,所以对生态文明观念的相关认识还不够深刻,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环境问题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