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城乡家庭教育范文

城乡家庭教育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城乡家庭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城乡家庭教育

浅析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

摘要: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凸显,主要集中在内容、理念、方法和环境方面,严重影响了农民工子女健全人格的形成,阻碍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制约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妥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家庭内部和外部的相互配合。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家庭教育;新型城镇化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民工的流动呈现家庭化特征,子女教育亦因此出现众多新的问题。特别是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困难重重,不仅影响了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健康成长,也阻碍了农民工家庭的城市化进程,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

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数量不断上升,据统计局的农民工监测数据显示,80、90后的农民工数量持续增长,2013年占农民工总数的46.6%。[1]由于我国阻碍农民工就业的城乡二元制度没有被打破,再加上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改革的关键期,新生代农民工承受着更大的生存压力,严重违背了新型城镇化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影响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受中国传统思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影响,他们对子女的学校教育和未来发展十分关心,但是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方法欠妥。

1.家庭教育内容片面,亲子关系不够融洽

我国现阶段处于新型城镇化的起步阶段,城乡之间的差距较大,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远低于城市市民。他们对家庭教育的理解比较片面,很多家长眼睛死盯着分数。如果孩子成绩优秀,家长似乎就特别有面子;孩子成绩稍不如意,就贬低孩子无能。同时,很多家长由于经济和能力有限,忽视孩子兴趣的发展。加之,城市公共资源的分布不合理,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很难丰富饱满。

点击查看全文

家庭教育促进法意义和实施浅探

摘要:2021年10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通过,2022年1月1日起施行。恰逢2021年中央推出了“双减”政策,《家庭教育促进法》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家庭教育促进法》作为“双减”政策实施的途径之一,不仅对于孩子的成长、家风的塑造、社会的蓬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能够督促国家机关和学校履行自己的职责。与此对应,《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推进也需要国家和社会力量的支持。

关键词:家庭教育促进法;“双减”政策;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制定,一方面规定了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需要按照未成年人的个体差异和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和培养,这些规定对于家庭教育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更好地保证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国家机关的相互配合。

一、《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意义

(一)有利于推进“双减”政策的实施

《家庭教育促进法》在中央发布了有关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文件后通过,因此,这部法律可以看作是中央“双减”政策实施的途径之一,对于减轻未成年人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具有以下方面的意义:1.有利于促进未成年人德智美体劳等全方面发展。《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对家庭教育这个名词作了明确的解释,即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实施的德智美体劳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法律实施以后,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开始注重对未成年人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个人品德、社会公德的培养,不再给孩子布置家庭作业,也减少了校外辅导的频次和数量,更加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未成年人在学校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的背景下,作业不再拘泥于书面的、机械的抄写,更加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学校与家长相互配合,促进未成年人德智美体劳的全面健康成长。2.有利于促进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积极履行法律规定的责任。中央“双减”政策要求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减少未成年人的校外辅导机构的数量和频次,对此,《家庭教育促进法》也作了相关规定,如亲自养育、加强亲子陪伴等。[1]目前,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大多数都是依赖课外辅导和互联网,当家长不正确履行自己家庭教育的义务时,法官可根据法律可以向其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如四川泸州叙永县的刘某和张某因为离婚纠纷导致他们13岁的女儿逃学,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但是刘某和张某对女儿的这种状态置之不理,没有尽到家庭教育的责任,一方面在于未关注到他们女儿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在于未关注到他们女儿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因此,承办法官向这对夫妻发出了“责令接受家庭教育指导令”,并指派两名家庭教育指导师对其进行指导。

(二)有利于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家庭教育

点击查看全文

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一、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方式不科学,或娇惯溺爱或简单粗暴

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反之,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学者指出,现代儿童家庭教育中错误的教育方式主要有心灵施暴式、过分溺爱式、物质刺激式、放纵式、愁眉苦脸式五种。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常常与家长聚少离多,亲子互动较少,孩子和家长之间并未形成良好的互动。因为家长常年在外务工,对孩子的关心、沟通和教育较少,因此,他们会在内心深处对子女产生愧疚心理。对孩子提的要求,家长都会尽可能给予满足。又因为孩子平时大多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老人对孩子更是十分宠爱,会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这种情况下,容易养成儿童的骄纵个性。另一种情况是,有的家长平时较少与孩子沟通,较少关心孩子,放任孩子,但一旦孩子犯了错误或是自己工作不顺心,就会对孩子大声呵斥,严重时会责打孩子。不管是骄纵溺爱还是简单粗暴,都是不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都会对儿童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投入较少,家庭教育环境不良

家庭教育投入主要是指由家庭负担的教育方面的费用。一般所说的家庭教育投入,主要是指家庭为子女的教育所支付的最低成本,包括交通费、食宿费、园服费、保教费和文具费等,这是必需投入。家庭扩展投入是家庭为使子女享受额外的教育或优质教育而特别支付的费用,主要包括家教费、课外辅导费和其他费用等。农村家庭的教育投入较少,主要是孩子在园的各项学习费用,也就是教育的必需投入。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投入主要是指参加幼儿园学习的费用,几乎没有其他费用。有一些留守儿童因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甚至无法入园。相比之下,城市家庭的教育投入远远大于农村家庭的教育投入。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成长十分重要。而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时间外出务工,家庭成员不完整,家庭内部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一些父母及其他长辈只关心孩子身体的健康成长,忽视孩子情感的培养;家庭互动中教育的成分较少,家庭文化环境中教育文化氛围也不良。部分农村家庭忽视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的教育作用,使得学前留守儿童不能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快乐成长。

(三)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隔代教育问题众多

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中。父母双方或一方常年在外打工,父母教育的缺失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具有消极的影响。因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教育孩子的重任多数就落在了祖父母身上。但因为祖父母年龄较大且文化水平较低,不能跟孩子很好地沟通,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据《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这些照顾留守儿童的祖父母,他们的平均年龄为59.2岁,并且他们受教育程度很低,绝大部分为小学文化程度,甚至有8%的祖父和25%的祖母未上过学。报告同时指出:隔代的祖父母在抚养和教育留守儿童时面临许多的困难和挑战。可见,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而隔代教育又具有较多的弊端。

点击查看全文

家庭教育投入结构失衡倾向研究

[摘要]家庭教育在孩子的受教育过程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家庭教育投入在我国教育投入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家庭教育投入比重也日益增大。但是,基础教育阶段家庭教育出现的投入过剩和投入结构异化的问题,不仅导致家庭教育投入出现严重两极分化的现象,也影响了基础教育阶段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家长要反思家庭教育投入结构,并且合理规划、利用教育资源;教育部门要引导家庭教育投入进入良性发展轨道,以促进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基础教育;家庭教育投入;结构失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家庭教育投入比重也日益增大。基础教育阶段的家庭教育出现了投入结构失衡和扩展性投入结构异化的问题,导致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受教育的程度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基础教育阶段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家庭教育投入、投入结构的内涵及结构分类

(一)家庭教育投入及投入结构

家庭教育投入,是指家庭在孩子教育方面的成本投入,包括资金成本投入和时间成本投入。家庭教育中的资金成本投入,是指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时,家庭对其在校学习的基本投入和在校外报辅导培训班的资金投入。家庭教育投入结构,是指家庭对孩子在教育上的资金投入的分配比例,投入结构的维度和投入的类别。

(二)家庭教育投入结构分类

点击查看全文

家庭教育缺失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

【摘要】家庭教育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经济和发展等原因,在我国农村,绝大多数中青年选择进城务工,众多小孩成为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对这些留守儿童的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何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儿童教育,弥补儿童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而造成的消极影响,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影响与对策

家庭教育是现代儿童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然而,在我国的广大农村,由于经济和发展等原因,绝大多数中青年选择了进城务工,众多的留守儿童正面临着家庭教育的缺失,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

1.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儿童在智力、道德、心理、认知等方面都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在其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会让他们在成长路上向善向好。特别是在竞争激烈、变化万千的时代环境下,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他们适应社会环境的重要保障。然而,由于父母长期在外,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照顾、教育,很容易形成自卑的心理,逐渐变得敏感、脆弱、内向、孤僻,不愿与人交往,不愿向大人反应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隔阂也将变得更加不可调和,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这是极不利于小孩子的成长的。2.影响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人在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只有积极的参与社会活动,个体才会成长的更为完善,也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广大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其父母不在身边对其进行相应的引导,多数是在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培养下长大,老人过分的宠溺或者教育失当,都会影响儿童的社会化进程。儿童时期是人的各项能力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时期,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长期分离,父母没能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陪伴,没有受到应有的家庭教育,这使得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大大的受到影响。以至于很多小孩不懂得如何接纳他人、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他们显得格格不入,以致在进入青少年阶段之后,常常因为叛逆、莽撞而多走了很多弯路,甚至不少青少年还辍学、进少管所,可以说,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儿童、对家庭、对社会都是极为不利的。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有效策略

1.调整相关政策,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上学问题要想让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得以弥补,打破城乡壁垒,制定相关政策,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上学问题是首要任务。目前,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在城镇上学难是儿童被留在农村的重要原因,因此,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整合多方资源,减免借读费,降低收费标准等,妥善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重要举措。2.加强监督引导,全面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关系到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是体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良好的学校教育进行弥补,全面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的有效策略。因此,引进优秀的教师、配备应有的教学设备、修缮校舍、扩建操场等,是目前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同时,还要加强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学校与政府的沟通与协作,依靠青少年保护组织,将留守儿童的未来发展列为工作的重点,坚持扶贫助学、青少年权益保护、预防犯罪等工作,使农村留守儿童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下成长,并在较高的教育水平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基本的道德行为规范,在公平和谐的校园中培养健康的身心,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3.加大宣传力度,改变农村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知在我国广大农村,许多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认识不足的,他们甚至认为自己进城打工挣钱是对孩子负责的重要体现,没有意识到关爱孩子是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因此,相关青少年儿童保护组织与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做好农村家长工作,让他们及时关注儿童的成长并给予关爱,重视与儿童的沟通交流与增进与儿童的感情,了解子女的综合素质等。可以采取电话、短信联系,还可以进行逐个宣传教育等方式,保证家长与监护人、与儿童多进行沟通,让小孩从小在充满关爱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