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城乡一体化教学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一、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办学现代治理的内容与框架
从内涵上说,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是指从区域统筹的角度,通过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束缚,整合城乡职业教育资源,构建动态均衡、双向沟通、良性互动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机制,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城乡教育的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的现代治理,其基本内容就是在政府的统筹管理下,促进城市和农村在资源和条件上的整合,使城乡有机互动、协调促进,形成可持续的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要实现这一现代治理,构建基于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治理体系尤为关键。组织学和组织行为学理论认为,组织的治理结构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价值和理念、组织体制、运行机制、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治理能力的提升,也就是治理内容与治理结构要件不断优化的过程。基于这一视角与理论,我们认为,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治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形成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共同价值与理念,实现价值目标的聚合认同;二是形成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组织体制;三是形成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治理运行机制,保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四是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治理手段与方法。从价值目标、结构要素、综合能力上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治理体系,能够从总体上提高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具体说来,包括以下三方面:
1.现代治理的价值目标认同
主要指城乡职业教育的各个主体通过各种互动与推动,使“一体化发展”这一理念获得广泛的认同,并得到各个主体的共同推进,最终发展为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理论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价值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价值理念,就是以教育公平为底色的职业教育城乡均衡发展,公平应该是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定性,并决定职业教育发展的性质与趋向,同时也是其核心价值和动力。一方面,城乡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要以“公平发展”为基础理念,在相关的政策与制度安排上,体现城乡职业教育公平这一基本状态;另一方面,这也是基于城乡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不公平与差距考量而形成的基本目标,即最终消除不公平现象,形成城乡职业教育公平发展的基本格局。从宏观层面来说,以此为导向,出台推进城乡职业教育在资源、基础条件以及师资等方面的政策,形成均衡化、一体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地方应基于区域实际,形成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具体方案与措施。
2.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治理,在组织体制上主要关注治理主体
城乡一体化发展涉及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因此,要在相应的法律和政策框架内,框定各方的职能与边界,保障多元主体的共同职责和各自利益。从现状来看,多元主体包括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学生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因此,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治理,就是要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治理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并通过调适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办学机构的参与作用。在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治理主体中,政府是主导性、基础性的主体,这是由政府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职业教育属于一种准公共物品,政府是主要的供给方,承担着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改变职业教育发展城乡二元分割的格局,政府的责任更为重大。从我国发展现状与政治体制特征看,突破城乡二元体制,还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政策与制度支持。缺乏政府的有效引导与强力支持,很难出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同时,这也与我国社会组织与民间力量的孱弱有关。“大政府、小社会”的现状,导致社会组织在社会变迁的作用极为有限。对职业教育而言,企业、行业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办学的过程中影响非常小。此外,城乡职业院校的学生、家长以及企业和行业,其自身利益也都与城乡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发展紧密相关,也都应是现代治理体系的多元主体之一,并与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协商、良性互动,以期达成共识。
3.职业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代治理,要形成稳定的现代治理运行机制,制定规范的治理制度
[摘要]农村教育不仅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全局,甚至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农村教育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城市化”与“乡土化”的悖论,最终导致农村教育发展陷入“内卷化”的窘境。本文基于城乡一体化视角,对农村教育价值取向悖论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农村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农村教育;乡土化;内卷化;城乡一体化
1乡土化与城市化分立: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悖论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发展,不断加大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的力度。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教育取得了巨大进步,然而伴随着农村教育长足进展的同时,“农村教育乡土化”与“农村教育城市化”的二元分野悖论凸显[1]:一是教育功能上的对立。学者们对于农村教育“乡土化”与“城市化”的两种价值取向,反映了一种非此即彼的对立思想,认为“乡土化”与“城市化”之间不存在缓和的中间状态。二是发展取向上的对立。农村与城市在医疗、教育、卫生、社保等各个领域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城市生活对于农村学生而言有着极强的吸引力,相比之下,农村更多的却是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乡土化”的价值取向要求学生固守在农村,虽然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经济发展,但却阻碍了农村学生的社会流动,压缩了其个体发展空间,并且有“社会地位再生产”的嫌疑。“城市化”的价值取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农村学生的人力资本,提高了他们进入城市的可能性,但却加剧了农村人才的流失速度,使得农村社会更加衰败,与城市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不利于农村社会的长远发展。三是主体意愿上的对立。农村教育的供给主体是中央及地方政府,他们大多是“乡土化”价值取向的支持者,他们希望农村学生能够热爱农村、扎根农村、奉献农村。然而,传统农业在现代产业体系中属于弱势产业,绝大多数农村也处于弱势地位,“乡土化”取向的农村教育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因此,农村学生并不愿意继续做农民,并普遍对“乡土化”的农村教育产生不满情绪。对于农村学生及其家庭而言,摆脱农民身份早已成为农村教育的最大动力,他们因此更倾向于“城市化”的价值取向。但农村教育质量差、费用高等诸多问题却使大多数农村学生难以进入大学,再加上农村学校课程设置与农业生产关联不大,他们逐渐成为徘徊在城乡之间的社会边缘群体。
2城乡二元结构与内卷化:农村教育价值取向悖论的逻辑根源与负面影响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为了走出战争伤痛并增强综合国力,我国开始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发展战略,通过“剪刀差”等方式从农业、农民与农村汲取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于城市的工业化与现代化发展,让农村为城市发展做贡献,这不仅加剧了自古有之的城乡差距,甚至还产生一些歧视农业、歧视农民与歧视农村的思想与做法。改革开放后,我国仍然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并鼓励部分城市先富起来,其发展战略可以概括为具有城市偏向的赶超型工业化发展战略。至此,农村与城市差距进一步扩大,最终形成了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在当前阶段,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已发展到一定程度,开始实行“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对农业、农民与农村从政策与财政上进行大量补助。然而,长期形成的城乡对立结构却并非短时间可以消弭的。我国城乡二元对立结构不同于一般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该结构主要由于我国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出现了断裂,是现代性结构与传统性结构的极端分裂,是城乡二元结构的极端化[2]。我国城乡二元对立结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二是城乡之间的分割与封闭,而我国农村教育就是在城乡二元对立背景下展开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将会更加繁荣,农村也终将走向消亡,这必然导致农村教育在价值取向上的对立。一方面,农村与城市间的巨大差距使得农村人财物向城市流动,导致农村学生个人发展与村庄发展间的对立;另一方面,城乡之间的分割与封闭也使得农村与城市之间缺乏交流沟通,造成农村教育在功能上的单一对立。随着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乡土化”与“城市化”价值取向悖论愈演愈烈,最终导致当前阶段农村教育的“内卷化”现象。农村教育“内卷化”指的是:由于城市教育的压倒性优势或者外部资源的投入不足,造成了农村教育被结构性瓦解或剥离,形成了无法突破的机制壁垒与相对固化的发展模式,致使其在办学质量、学校管理等方面的行为模式变迁过程中出现了渐进式的自我锁定,并且很难自我认知与改变,从而形成了内敛型且发展效能相对低下的状态[3]。当前阶段,农村教育“内卷化”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内生型“内卷化”,一种是外源型“内卷化”,这两种形态的“内卷化”也都是在城乡二元对立的背景下由于农村教育价值取向悖论而产生的。内生型“内卷化”指的是城乡二元对立背景下,农村教育处于弱势地位,与城市教育存在较大差距,突出的表现在农村教学质量低下、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育资源投入不足等方面,最终导致农村学生较高的辍学率与较低的升学率。外源型“内卷化”同样是在城乡二元对立的背景下产生的,在“城市化”的价值取向下,农村教育在办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竞相模仿城市教育,使得农村教育成为一种物质主义而非自然主义的教学模式。然而,在外部资源投入不足与村庄内部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农村教育难以追上城市教育步伐,在学校办学、教师工作与学生学习中的逐渐陷入“内卷化”状态,最终蔓延到农村教育整体。
3城乡一体化:农村教育价值取向悖论的消解途径与发展方向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实力得到不断地增强,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农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而农业经济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的,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主要是由于农业经济管理上人才和科技的发展,促进了这一转型的必然性。因此我们于此同时要特别注意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创新与发展。文章在我国农业经济转型期的大背景下,概括农业经济转型期具有的新的时代特点,并分析提出农业经济转型期经济管理学科的变化及发展对策。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转型期;学科发展
目前高校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正接受着时展的严峻考验,教育界人士想要丰富改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学内容,使教育工作的绩效性凸现,就要敢于结合社会,认识到新科技下的农业经济发展趋势,深入研究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结合农业经济转型期的社会需要,不断地力求创新教学内容,使农业经济管理知识更加具有实用性,树立正确的教学方向,为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打下好的基础。
1当前我国农业转型期经济新特点
1.1城乡二元结构发生改变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是当前我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国家为发展国家整体经济,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政策,也就是借助城市的发展来带动贫困地区的发展,在文化经济方面入手,着力于发展城乡的二元结构的构建,力求将两者全面发展内容带动进入一体化趋势,这样的政策,使乡镇发展前景变得十分光明,良性循环的发展趋势也同样会带动乡镇农业经济新的发展,从而提高国家整体农业经济发展水平[1]。
1.2工农产业性质发生改变
从不同学者对职业教育制度的解释来看,关于职业教育制度目前还缺乏较为规范统一的认识,对其概念理解还有待进一步深化。与此同时,要对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制度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就必须对职业教育制度进行规范化界定。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制度是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为了更好地协调职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与各方利益相关者(学生、教师、教育行政机构以及社会其他组织或机构)的关系,以保障职业院校的正常运行和发展,人们所制定的社会各方成员共同遵守的职业教育活动行为准则以及道德规范体系。根据这一理解,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制度就是指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为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以及保障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受教育权利,所制定的协调城乡职业院校利益关系的政策和制度体系。理解这一制度还要明确两点:一方面,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制度是为解放和发展城乡职教生产力服务的;另一方面,是为促进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服务的,以推进城乡职教资源的交叉互动,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我国城乡职业教育制度供给现状
(一)制度固态化严重
1.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不利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要求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农村职业教育关系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关系着农民的增收,关系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而当前的职业教育制度与城乡统筹发展脱节,脱离农村、农民、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严重背离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思想。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这就要求职业教育担负起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的职责,使其掌握一定职业技术,顺利转移就业;此外,职业教育还要担负起传授现代农业知识,使农民具有现代农业技能,进而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职责。但是,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办学机制和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城乡统筹发展缺乏来自农民自身的推动力。
2.职业教育制度僵化,缺乏灵活性
制度的存在就是为了分配利益,维持和稳定现有秩序,协调各方利益,调解冲突[6]。职业教育制度的存在就是为了更好地分配教育资源,促进城乡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国家制定统一标准化的职业教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职业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我国不同地区的城市和农村不管是在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是在社会环境、发展战略机遇上都存在差异,不能适应统一的制度要求。但是当前我国城乡职业教育制度供给没有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整齐划一的制度供给模式不利于在实质上推进城乡统筹均衡发展。发展较快较好的地区想要更进一步发展,但受到旧有制度的约束,致使当地的优势得不到切实发挥;而发展相对较慢的地区则达不到制度要求的发展水平,办学条件落后,“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实践操作基地和实习设备匮乏等一系列问题仍普遍存在。因此,增强制度的灵活性已经成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迫在眉睫的问题。
摘要:构建县级社区学院与乡镇成校一体化网络教育平台,关键在于教育平台的搭建;通过对各乡镇成校的学生基本情况、教师基本情况、现代教学设备设施情况的调查,寻找到构建县级社区学院与乡镇成校一体化网络教育平台的可行性,然后结合余姚社区学院当前的办学发展现状以及各乡镇成校成人教育发展现状,探讨如何构建县级社区学院与乡镇成校一体化网络教育平台。
关键词:网络教育平台;乡镇成校;学习型社会;资源整合
为完善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势必要求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手段,应用网络进行自主性学习。基于这样的形势,我们提出了构建县级社区学院与乡镇成校一体化网络教育平台。通过构建县级社区学院与乡镇成校一体化网络教育平台实现由原来的“面授为主的送教下乡方式”提升为“网络平台支持服务为主的送教下乡方式”,开辟学习支持服务的新功能,增强学校的服务能力;进一步探索更有效地为当地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新途径,拓展余姚社区学院办学空间;并进一步有效整合社区学院和社会教育资源,使余姚社区学院在办学设施、办学环境、办学能力、队伍建设、服务水平和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综合能力方面发生质的飞跃,从而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余姚社区学院按照“构建社区学院与乡镇成校一体化网络教育平台”的工作思路,坚持在“建”字上下功夫,在“管”字上动脑筋,在“用”字上求实效,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作用,推动远程教育工作深入开展。
一在“建”上下功夫,全力打造一体化网络教育平台
一是基本建成覆盖四个乡镇成校一体化网络教育平台。近1年来,宁波社区学院余姚学院按照构建社区学院与乡镇成校一体化网络教育平台思路,率先将现代远程教育向乡镇街道和社区拓展和延伸,先后投入资金30多万元先后建成了余姚社区学院网络资源中心、余姚社区学院网络管理中心、余姚社区学院双向视频主会场以及丈亭成校、低塘成校、临山成校、陆埠成校四个教学分会场、配备了丈亭成校、低塘成校、临山成校、陆埠成校四个多媒体网络教室,架设了AVCON双向视频服务平台,从而实现了师生间的实时异地教学与交流。社区学院与乡镇成校一体化网络教育平台建成以来,成功召开双向视频教学15次,从而突破了传统时间与地点的限制,使各个成校学员实时观看余姚社区学院主课堂的教学视频,依托网各教育平台开展远程教育工作,实现了远程教育手段的多样化。二是建立了与乡镇成校间的内部网络。与乡镇成校间的内部网络的组建是构建乡镇一体化网络教育平台的核心和基础。由于这个网络教育平台需要进行双向视频、TOD点播系统,所以对网络的带宽要求比较高,要求网络传输率达到300Kbps以上。但我们通过对4所成校的实地调查测试,发现绝大多数成校的网络传输率只有在100Kbps左右。远远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我们对现有的网络进行改造。在改造时,充分考虑社区学院与乡镇成校的实际情况,采用千兆以太网技术,具有高带宽1000Mbps速率的主干,100Mbps到桌面,注重设备选型的性能价格比,采用支持网络管理的交换设备,足不出户即可管理配置整个网络。投入二十多万元,以教育网MSTP光纤专线和电信光纤专线为依托,建立了余姚社区学院与四个成校之间的远程教育城域网。以社区学院中心机房建设为核心,建立视频互动教学系统、教学资源库和现代远程教育门户网站“余姚社区学院在线网”,形成了具备“视频会议、网络直播、在线点播、互动教学”四大特色功能的现代远程教育辅助教学网络体系。三是资源共享与共建,对网络平台教学资源建设采取“统一管理、多种途径、多样内容”的方法,由余姚社区学院和六乡镇成校共同建设。平台实现和“阳明课堂在线”平台对接,共享宁波社区学院、余姚社区学院教学资源;由相关教师、相关人员配合上级社区学院教学资源、结合六乡镇学生实际,制作多媒体视频辅导资源;同时在教学上为满足各方面知识的需求,促进当地青年成才,适量引进有关法律、生活、家庭、心理健康等修身养性的知识。这些内容由余姚社区学院信息中心统一导入“网络平台”,供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乡镇青年浏览学习。四是建立了TOD点播系统,实现了教学资源实时点播。引进了南京科健公司的TOD视频制作、播放、点播、直播技术平台,实现了老师上课的视频、音频及电子板书同步实录,不需课件后期制作,并立马上传到学校网站TOD视频点播服务器供学员网上点播,达到了方便,快捷,有效传输。
二在“管”上动脑筋,精心培育远程教育服务体系的软环境
一是建立了网络运行工作小组。由学校院长为组长,学校教学副院长、各乡镇成校校长为副组长,双方学校技术人员和专业负责教师为组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网络运行的检查、指导工作。二是建立了网上资源建设维护制度。学校专门为该网络的建设和维护配备技术人员1人,负责网络的畅通和各类资源的充实和更新;负责对乡镇成校网络技术人员的辅导和培训;同时负责对学生网上学习情况的跟踪与反馈。三是建立了导师制度。为就读的开放教育乡镇青年学员配备导师,做好学生的学习服务,指导学生应用网络进行资源下载学习和课程辅导教师的互动。四是建立了学习小组制度。对乡镇学员根据专业、地域成立学习小组,要求学生在网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讨论,互帮互助。五是建立网上互动制度。利用三级网络平台,开展网上教学和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