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城镇建筑规划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经过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建设低碳城镇这一有效的碳减排策略已经成为全世界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促进城镇未来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低碳城镇已经成为城镇发展的必然趋势。城镇的低碳化建设不仅是经济以及能源的低碳化建设,而是结合环境与发展综合考虑后制定的城镇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低碳城镇是在城镇的空间范围内,根据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结合城市规划知识,发展低碳产业、低碳交通、低碳建筑和低碳基础设施,推行低碳生活理念与低碳消费方式,推进低碳技术以及政策创新,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最终实现城市的低碳可持续发展。低碳城镇建设模式由政府引导,通过低碳生产与低碳生活的方法进行节能减排,是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绿色发展模式。在城镇快速发展的今天,要减缓地球气候的变化、改善生态环境,建设低碳化城镇势在必行。
低碳城市规划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前提
要实现城镇的低碳发展,不能仅依靠节能减排技术手段,还需要以更加多元化的标准衡量城镇的规划与建设,从城镇结构入手,整体减少城镇的碳排放量。本质上说,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空间秩序而作的关于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2]。低碳的城市规划要在对城市发展思路、总体布局和内部秩序等方面综合考虑基础上,通过合理的空间安排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低碳的城镇规划是通过对城镇进行全面的评估,探讨适宜的土地利用模式,引导城镇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或者应用先进的低碳技术进行产业升级,构建绿色建筑标准以及绿色交通体系,引导居民进行低碳生活,最终达到减少城镇碳排放的目的。国内外学者认为进行低碳城市规划是实现低碳城市建设的关键步骤,同时也是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策略。目前具有代表性的低碳城镇规划有东京市的《东京都环境基本计划》,纽约市制定的《纽约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等,其中围绕低碳建设对城市的空间结构、交通、建筑、产业等进行了综合的规划。
1低碳城市规划的编制
低碳城市规划的制定从排放审计开始,可以分为四步:首先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具体操作方法是审计城市的碳排放量,将其作为总体规划编制的基本依据;然后根据审计排放量得出的结果,结合城市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减排目标以及各阶段的检测标准、确定检测方法;接着进行多领域的技术可行性论证,制定相应的低碳政策;最终确定方案。
2低碳城市规划的内容
要确定低碳城市规划的内容,首先应明确低碳城市的特点,就规划的角度来看,余猛等人认为低碳城市应具备规模合适、形态紧凑、拥有高效的交通体系、能促进低碳技术和政策的实施的特点。陈洪波认为低碳城市建设的涉及面广,涵盖了能源产业、交通、建筑、空间布局及各种基础设施等,涉及到城市形态、发展模式、城市建设、运行、管理的各个方面,作为低碳城市规划则应该抓住几个核心要素,尤其是城市低碳发展的目标定位、关键领域和保障机制本[3]。综合东京、纽约等城市的规划内容,我认为低碳规划内容应着重于:空间布局、产业结构改革/升级、建筑、交通以及基础设施五个方面。
一、绿色建筑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理论依据
(一)绿色建筑与城镇化的含义
绿色建筑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全寿命周期中实现高效率的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城镇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我国的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二)绿色建筑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内在关系
绿色建筑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是密不可分的,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绿色建筑可以带动城镇化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可以带动绿色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建筑是实现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载体,绿色建筑的蓬勃发展是推动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引擎。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就是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现阶段的城镇化建设,改变传统的粗放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建筑相关产业有机结合,缓解因经济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同时,当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又可以为绿色建筑的产业化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更好地挖掘绿色建筑的潜力,推动绿色建筑产业优化升级。
二、绿色建筑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绿色建筑最早是以试点建筑为主开始普及的,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及绿色观念的普及,绿色建筑的运营实施才开始被广泛推广。截至2016年底,全国范围内有20多个省市建立了绿色建筑评审专家团,绿色建筑面积已达8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我国新建城区面积的50%以上都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的相关建设产业已经成为当下建筑发展的主流。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建筑尚处于起步阶段,技术操作水平尚未成熟,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摘要:以反规划理论为基础,探讨其在工业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运用的可行性,并以兰州市阿干镇为例,采取反规划理论的逆向思维指导阿干镇的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更新,希望由此达到保护与发展的平衡。
关键词:反规划,小城镇,城市设计,工业遗产
1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国内产业转型与升级,以工矿产业为支撑的小城镇逐渐走向衰落。一方面,原有工矿产业不足以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经济开始衰退;另一方面,承载城市历史记忆与发展脉络的工矿业遗存难以得到足够的保护,城市文化出现断层。如何协调遗产保护与产业升级转型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工矿型小城镇发展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阿干镇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曾为甘肃省第一大煤矿所在地。进入21世纪以来煤矿资源开始枯竭,城镇逐渐走向破落。阿干镇作为以工矿产业为支撑的小城镇十分具有代表性,本文将以其为例,结合反规划思想研究以阿干镇为代表的小城镇工业文化遗产更新改造方法。
2基于反规划理论的工业文化遗产更新基础研究
2.1反规划理论价值体系
反规划理论由俞孔坚于2005年提出,是一种强调通过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控制来进行城市空间规划的方法论。该理论更重视城市与环境的和谐关系,以生态安全格局为基础进行规划设计,其核心价值观与工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主流思想有共通之处。
1小城镇街道景观设计的现状
首先,小城镇盲目开发的现象非常普遍,不仅表现在旧城改造中,而且在新城的开发中,也都存在着一些与寒地小城镇整体发展不协调的行为。其次,小城镇道路超负荷运转,各项设施配套不完善,造成了较恶劣的街道环境质量。城镇化过程使得一个小城镇向外围膨胀的同时,必定又会呈现出更为强烈的内聚效应,小城镇中心密度大大超过其原有的规模。小城镇的街道只是盲目的改建拓宽,却很少考虑到街头的广场和绿地,人们在街道上找不到方便停留的场所,更不能举办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了。另外,小城镇道路大多都追求整齐划一的形式,从而缺少构成趣味性和多变性的空间,丧失了原有地形所特有的感觉和味道,结果自然没法产生最佳的经济效益。所以,小城镇街道景观设计研究应对街道周围的空间环境作出协调,处理好构成空间环境间的自然给予与所取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最后,小城镇街道景观设计建设理论滞后于实践,且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尚不能充分起到对建设实践的指导作用。
2小城镇街道景观的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2.1以人为本
景观设计中,“以人为本”的思想主要是指在整体设计体系中一切设计活动、思想以及理念,其最基本的出发点应高度体现在人的利益和需求上,并以此作为设计效益的尺度。在小城镇街道景观的设计中,由于该地区自身环境特征,街道景观设计应高度重视生活在该地域人们的心理需求,在街道景观的功能、形态、生态以及人文等设计元素上,尽量减少硬质景观,而多增加软质景观,从而尽量降低天气给城镇人们生活带来的压力。
2.2强调特色
小城镇街道所具有的特色是体现街道景观风格特征的重要载体。在城镇景观设计中,如果街道缺乏特色景观,无论多繁华的建筑都会显得毫无生机,因此,强调特色是街道景观设计又一重要原则。设计中,应采取特色化的设计方法,尽可能地提高小城镇街道景观的异质性,对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进行协调,充分结合建筑、环境、空间与人的活动等各种设计要素,做到四季有景,体现景观设计的特色。
本文作者:龙彬、张菁 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为了适应新的发展战略要求,长沙镇原有的城市中心的主要功能依规划将逐步转移至新的城市中心,城市结构将相继产生变异,城镇规模扩大,人口分散等使得旧城中心区经济活力正面临日渐衰落的危机(图1)。长沙镇旧城区面积约40万m2,其中本项目所在山花街地块占地面积3万m2(45亩),位于旧城区中部,为其镇政府原所在地。项目用地包括南北两个地块,北部地块长约180m,宽约76m,用地面积约1.35万m2;南部地块长约225m,宽约64m,用地面积约1.63万m2。现状总建筑面积6万m2。周围教育资源集中,邻近镇区最主要的文化娱乐空间和景观核心,曾是长沙镇最重要的政治文化教育中心,在未来规划中也处于镇文化教育中心地段。
现状分析与设计条件解析
功能———从多样走向单一。山花街地块内部包含15m宽的城市道路(山花街),地块内建筑以临街线性分布的2~4层居民自建房为主,其形式多为底商上宅。随着政府的搬离,由政府机能所带动的地块生命力逐步丧失,商业功能没落,仅剩的居住功能也由于建筑老化,环境落后等原因在逐步衰落,只留下老年人和留守儿童成为了山花街生活场景的主要人群。这一情况与我国大多数小城镇中心地块十分相似,即复合功能向单一功能转变,建筑品质下降等都成为了旧城衰退的诱因(图2)。
空间———从丰富走向衰落。山花街地块作为沿街形成的线性地块和道路交叉口,道路与建筑之间形成的交往空间自然成为了街区公共、半公共的场所,内部街道成为了居民的主要生活场景。围绕着街道邻里熏肉箱、夜间的小烧烤摊等等都充分体现了山花街以“街”为主的空间传统和生活习惯。然而随着90年代以来的房地产的开发,地块外侧的高层商品房建设将地块内部的自建住宅孤立,外加居民擅自建设及乱搭乱建的情况严重,整体环境变差(图3)。
机遇与危机同在,位于本地块东南侧的陈家中学是镇区最主要的教学资源,东北侧的桔子广场正在进行改造,旨在创造出适宜公众的公共空间,其中的戏台、广场等重要节点的塑造正是植根于当地特有的娱乐活动;同时西侧的现有过境路向城市内部道路转变所形成的商业氛围也为本地块提供了商业潜力。如何结合文教功能与公共交往空间,合理重置本地块的功能成为本更新的重点问题之一。同时现状的低层高密度也给更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形式束缚。
更新改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