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创新创业课程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工科专业;课程设计
一、教学内容
《创新创业专业教育选修课》的关键点在于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各教学环节中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创新教学基础平台、创业模拟实训平台以及创业实战综合平台三个平台的搭建,对每一部分的专题进行详细讲解,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切实提升工科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教学体系:确立“一个中心、两条主线”基本理念及“134”教学体系
按照石河子大学本科生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要求,并且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确立了“一个中心、两条主线”的基本教学体系,“一个中心”是指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中心,“两条主线”是指以创新思维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为主线,两条主线交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程基本理念体现了知识传授、素质养成、能力培养的一体化。为了充分体现上述教学理念,课程标准按以下思路进行设计,即以多种实践形式为基础,构建“134”教学体系。“1”指一个目标,即培养具有良好的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3”指三种渠道,即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仿真模拟教学;“4”指四大教学模式,即创新思维理论知识、小组讨论实践、实验操作和创新创业类比赛技术指导。“134”教学体系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体现了将做中学与学中做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化思维为方法、化激情为动力、化目标为行动”,重在促进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三、教学方法
不同学科背景下,创新创业课程是一门理论性、政策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体验相结合、经验传授与创业实践相结合,把知识传授和实践体验有机统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1.课程体系规范化,课程设置体现“范型过渡”的原则,设计真实的学习情境。通过运用模拟、现场教学等方式,努力将相关教学过程情境化,把通识类创业课程和专业化创业课程结合,采取分层次设置,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学生更真实地学习知识、了解原理、掌握规律,同时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灵活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整合优化专业教学内容,充实前沿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同时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并把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实验、实习、毕业设计或论文等环节。在各专业学科课程中,结合教材内容和专业特点,注重创新创业人格教育,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在教学内容中适时安排,形成特定的教学方式。2.开展创新创业模拟教学,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合作小组,以单元专题式模拟训练以及综合模拟训练的方式,在接近真实的情境中,获取创新创业的直接经验,认识创新创业的规律,把握创新创业活动的程序和方法。学生在创新创业模拟教学中,深入了解企业面临的问题,通过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锻炼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克服困难的能力、评价的能力。学生还能以小组的形式,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创新创业类比赛等等。3.因为工科类创新创业课程多为学院老师的科研项目,学院老师将创新创业课程与实践课程、毕业论文等相结合,搭建开放式、多途径的实践课程。实践课程是工科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重要方式之一。实践课程的主要形式有个体性质的项目活动(石河子大学设立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SRP)、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等)和集体性质的专题实验活动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认识实习等)。通过这两种形式的活动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个性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另外,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训项目。以科研训练项目为载体,吸引学生参加教师主持的科研课题研究,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创业的艰辛和欢乐,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磨炼意志、毅力,培养开拓精神,积累经营管理的经验。实践课程较少受到时间与场地的限制,将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统一起来,边理论学习边实践,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4.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体悟”活动,创立创新创业协会或创业俱乐部等大学生社团。以“社团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等组织为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研讨”、“创业模拟”等活动,锤炼创业者的心理品质。在创新创业课程之外,鼓励学生利用课上所学相关知识,建立形式多样的创业团队,成立创业协会和创业俱乐部。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人格特质,包括意志力、创新力、坚韧性、责任心、诚实守信、冒险、挫折承受力等特质。5.大力推进多元支持的延伸课程建设,比如微课、第二课堂、雨课堂等。并且不定期举办创意交流分享、“创客周”、创新成果展示、创业政策宣讲、成功案例分析、创业榜样座谈等一系列活动,营造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当代大学生是一个具有个性心理特征的独特群体,又是一个掌握信息技术的普遍群体。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及雨课堂,与学生交流体会,启迪学生思想,激发创新创业热情,提升创新创业能力。6.强化常态化的引导和指导。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在鼓励辅导员自我创新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培训,强化辅导员在学生创新性学习、创新创业活动、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指导、咨询、服务能力,让辅导员成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领路人。因此项目课程组成成员中引入辅导员,在课程之外,可以随时和辅导员及老师交流沟通。
摘要: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学体系的重要课程,由于该课程涉及创新创业理念、精神和能力等多方面内容,迫切需要构建以学生为主的学习体系和搭建基于现实场景的实践项目。将项目化合作式教学方式应用于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改革,通过对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模块和内容的整合设计,运用项目化合作性现代化教学模式和兼顾过程和结果的课程考核模式,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接触真实创新创业全过程,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项目;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改革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推动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在“双创”时代背景下,各级政府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制定了详细的政策方针,高等院校开展了诸如创新创业基础教学、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以及创新创业项目扶持等工作,旨在锻炼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基本素质和能力等。众所周知,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是大学生实践教学体系中重要环节,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而跨专业创新创业实训课程是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学生将创新理念和专业知识充分融入的实践教学环节。项目化合作性教学是一种以项目工作任务为中心,以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实验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上通过主动思考,对知识进行自我构建,强调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同学间沟通合作,系统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实践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1]。将创新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创新创业者具备的素质等知识进行整合,形成独立又联系、层级又递进的实验项目,然后以项目为导向,学生通过合作完成实验项目掌握相关知识,培养相应素质与能力。以项目为导向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改革具有丰富的研究意义,首先,科学整合跨专业创新创业实训的实验项目,打破专业界限,以素质和能力两条线,形成与社会实际发展、多种教学方式融合、符合学生特征的实验项目,学生可通过系统化完成实验项目,培养相应的能力和素质。其次,将项目化和合作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结合,是“行为导向法”和“沟通合作互动法”的结合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鼓励多个专业学生共同参与实践项目,使学生在完成实验中,熟练与有关当事人建立工作关系,增强学生专业素养、沟通与合作协同能力。最后,通过将项目化合作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实践,为其他具有类似特征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1现有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大体分为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两大部分,其实践体系主要包括创新创业训练、学科竞赛训练、课题项目训练的“创业+竞赛+创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并且在层级上形成院级、校级、省级及国家级递进式层次化3级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尽管现有创新创业教学实践体系较为全面,但“创业+竞赛+创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竞争性,普及性不强,而以创新创业流程为导向的实训课程则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更具有综合性、普及性。但由于该课程发展较晚,且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投资学、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等多学科的知识,涵盖项目创设、经营管理、财务会计和市场营销等具体实战和工作流程,综合实践性强。因此,目前大多数院校在开设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中存在如下问题:(1)教学方式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尽管目前大多数院校将《创业基础》《创新创业实训课程》等作为公共必选课,但依然采取传统理论教学为主的授课方式。为数不多的院校采取“课堂理论教学+商业计划书撰写”的综合教学模式,但实践能力培养依然不够,缺少场景式的实践教学;(2)课程设计缺乏系统性、综合性,难以兼并素质和能力培养两条线。受教学团队不够专业、教学环境不够完善等影响,课程从结构、内容、组织和评价等方面都缺乏系统性。部分院校借助传统沙盘演练、电脑软件等进行实验项目设计,有固定的实验流程和步骤,但实验过于机械化,难以模拟现实生活具体的创新创业情景,不利于培养学生组织沟通、协同合作、应对风险等方面能力。(3)师资力量专业性有待提高。目前大多数高校缺乏具有深厚创新创业实战经验的教师团队,而且没有融入“政府”“企业”等主体平台相关人员,导致课程内容深度不够。加之,由于不同教师的知识储备、专业背景、从业经验等有所不同,导致授课质量参差不齐。(4)学生主动性不够。当前大学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对创新创业的认识深度和广度不够,且很多学生有着“我以后又不创业我为啥学”的想法,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主动性不够。同时,目前大部分院校将该课程设定为公共必修考查课,考核方式较为简单,更加降低了学习积极性。针对这些问题,实施以项目为导向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改革极为重要[2]。
2以项目为导向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改革设计与实施过程
2.1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十分重要,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人类社会发展离不开创新,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推动民族进步的根本力量。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有助于充分实现大学生专业价值,促进文化繁荣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由此,从“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出发,以其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为抓手,综合国内外现状,探索高校“课程思政”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三种有效路径,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课程思政;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路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了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希望通过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育人功能,融入课堂教学相关环节,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融合统一。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部分高校不够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未能与国家政策方针导向及时有机结合,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强;二是创新创业指导专业师资短缺,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法单一,指导帮扶不到位。因此,深化“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借助学科一流教师,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结合专业学科背景探索“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路径,有效避免单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或创新创业教育的空洞性、虚泛性及过于理论性,进而发挥两者间内在的一致性与互补性,形成协同效应[1]。
一、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
广义的“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是指在立足“立德树人”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包括“大思政”体系中的思政课程、学科思政、实践思政、组织思政、网络思政等多个维度。狭义的“课程思政”则对应在各类非思政类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元素,将专业知识技能传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历史学、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等相关元素和价值观有机结合,从而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2]。本文聚焦讨论狭义的“课程思政”。现阶段,“课程思政”的实质就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受专业课教师学科背景局限,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而非思想政治理论。因此,“课程思政”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范畴上,“课程思政”意味着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将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要素及其价值观的引导灌输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扩展延伸为全部课程,包括大学生意识形态、道德品质、政治观点、行为规范、职业素养等,使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第二,在形式上,“课程思政”是一个整体,而不是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简单叠加,以开设讲座或“课前思政几分钟”的方式开展“课程思政”,是一种形式主义,而非“课程思政”的本质。“课程思政”改革,应当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教学内容中的思政理念和元素,从历史学、哲学、文学、美学等角度结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精神,在教学中教做人。第三,在内容上,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体现出伴随社会总体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创新的必然性阶段变化,因此,“课程思政”应结合学科发展与时代变化不断与时俱进,反复研究、螺旋上升。从边界定义的角度来讲,高校“课程思政”的外延,主要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性质、内容及目标等因素制约,表现为适用于不同阶段大学生的以思想道德法律内容为基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课程理念。然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问题意识和实践特性,因此,在结合特定课程时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研究在新时代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合到其他课程,从而发挥其“生命线”“中心环节”的关键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课程思政”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与切入点
(一)突出价值引领,聚焦教育目标一致性
【摘要】时展日新月异,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实施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是符合时展需要的必然选择,本文在充分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开艺术设计课程结合创新创业培养模式的探究。首先介绍了创业教育的内涵,然后分析了艺术设计课程结合创新创业培养模式的具体路径。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艺术设计课程专业结合创新创业模式的实践提供一定的助力,为教育领域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艺术设计;课程专业;创新创业;培养模式;策略
引言
在新形势下,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要以及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兴教学理念与模式,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性意义。一方面,有助于促进高等院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但是,从目前大多数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来看,大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依然停留于认知层面,也就是说,尚未找到一条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以及尚未形成创业教育的有效组织。因此,进一步加强对创业教育的分析与研究,培养满足时展需要的、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摆在了教育领域相关工作者的面前。在21世纪,急需要一批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旺盛创造力的以及强烈创新意识的艺术设计人才。当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还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例如,教学模式落后,学生基本功偏弱,课程内容与社会脱节,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等,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结合创新创业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
创业以及创业教育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创业,顾名思义,是指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寻求新的就业机会,创造新的事业。创业教育具有创新性和创造性,是应对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变化的结果。对于艺术设计课程专业的人才而言,就业压力与日俱增,“艺考热”使得艺术设计课程专业人才的数量急剧增加,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挑战。在这种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可以说压力与机遇并存,创新创业为艺术设计毕业生提供了新的机遇。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艺术设计毕业生只有具备创新创业精神,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艺术设计课程结合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的重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创业和就业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都是以立足社会,服务经济为根本,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那么,在新时代,如何建立创新创业型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呢?因此,高校要结合自己的办学风格,然后基于通识教育,制定与之相关的教学方法评估体系、教学内容评估体系、教学实践标准评估体系、教学管理目标评估体系等,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结合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提供保障。
二、艺术设计课程专业结合创新创业培养模式的研究
摘要:创新创业实践是一门面向大学四年级的本科社会实践类课程。本文以该课程为例开展教学改革,将其分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践考核3个部分,其中实践学时占比达到83.3%,以丰富的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引入往届的中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案例进行理论教学,并采用模拟大赛机制对学生进行分组考核,以期通过课程改革与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并为同类课程教改提供参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改革;创新创业大赛
创新创业实践是一门面向大学四年级的本科社会实践类课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支撑全国各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1],区别于常规的教学实践活动,创新创业实践是课堂的拓展和延伸。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于2014年批准了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教高函〔2014〕7号),确定了该项目的试点高校99所,改革试点项目140项,其中项目类型分为3类:拔尖创新型43项,复合应用型70项,实用技能型27项。这3种类型项目都必须面对如何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这项工作。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近年来对多门专业课进行了教学改革课题研究[2-6],本文以福建农林大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为例,对其教学改革进行探索,并对教改成效进行讨论与思考。
1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是一个集工科、农科等多学科融合的交叉学科,该专业的大学生在大学一年级至大学三年级期间专业课涉及的学科多且杂,呈发散型学习,这与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培养的3种类型人才要求相符合,在大四上学期开设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有助于学生将发散思维集中起来,并融会贯通,解决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这是使他们成为新型设施农业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一步。
2课程改革
2.1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