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创新技术管理范文

创新技术管理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创新技术管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创新技术管理

勘察设计企业高新技术管理创新思考

摘要:该文对设计院在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从实施背景、主要做法、实施效果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着重从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创新管理制度体系、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进行创新管理活动,从而促进勘察设计企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勘察设计产品(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得到提升,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勘察设计企业;高新技术;管理;创新

河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河北院)创建于1956年,持有国家颁发的工程勘察、测绘、设计、咨询等甲级资质17项,持有建筑、市政、公路、城乡生态等设计资质10余项,是全国名列前茅的综合甲级工程勘察、设计、咨询单位。目前勘察设计行业从业单位数量已近2.5万家,改革开放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打破垄断使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勘察设计行业正处于深化改革、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勘察设计企业只有转变以业主为导向的“外部驱动型”的被动发展模式,开展企业创新体制机制管理研究,规范和提升企业的标准化、规范化的新模式进行企业科技创新,才能确保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才能保障企业的持续发展,才能不断推动企业深化改革,才能为做强做优做大企业提供坚强保证。2015年首次取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2018年通过第二次高新技术企业认证,提高了河北院的声誉,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力,同时对河北院的科技创新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1勘察设计企业高新技术管理创新的实施背景

1.1高新技术管理创新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需要

企业科技创新的目标是“提质、提效,促进成果转化”,即提高勘察设计成果的技术含量,保障成果(服务)质量和先进性水平;提高勘测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勘察设计人员的劳动强度。一项好的勘察设计产品,应能够体现最新研发成果、体现当前科学技术水平,勘察设计过程就是科技成果转化实践的过程。勘察设计行业作为市场竞争性和智力密集性行业,要转变单一勘察设计业务模式,向覆盖工程建设产业链全过程的多元业务模式转型和升级;勘察设计行业既要响应当前改企模式和改制模式的国家政策,又要将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过去以技术为主,逐步向技术、管理、商务策划、资本运作等多元综合能力转变,实现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2高新技术管理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点击查看全文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摘要:建筑工程技术是建筑工程的核心因素,必须提高建筑工程技术,是保障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建筑工程技术是建筑企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每个企业都注重建筑工程技术的更新,以适合现代建筑企业发展的需要。本论文主要从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内容、建筑工程中技术管理的重要性、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当前存在的问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进行阐述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当前存在问题及对策,希望为研究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专家和学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在我国大力发展城镇化的进程中,这给建筑行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建筑行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是建筑技术,建筑技术的研发是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建筑技术的更新需要建筑技术管理不断完善,建筑技术管理是建筑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要更新建筑工程设计的理念,采用现代先进技术作为手段,有效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的管理,建筑行业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建筑工程技术存在一定问题,必须根据实际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

1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内容

1.1技术准备阶段的内容。在建筑工程中,准备阶段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尤其技术准备阶段必须有一定的科学性,图纸是施工中重要的参考依据,对图纸相关资料必须核对准确无误,对施工建设方案进行最后研讨和确认。项目经理需要对各个领域的技术负责人进行资质审核,对相关资料进行确认,同时根据技术装备阶段需要的内容进行材料的准备,施工时候需要的设备等,施工前准备阶段的质量,对施工的进度,施工的质量都起到重要作用。科学的施工前准备,对施工的有序性、稳定性都起到重要保障作用。1.2施工阶段的内容。施工阶段是建筑工程实施阶段,这个阶段技术管理更加多样化,在施工现场可能出现一些突发事件,这就要求项目经理具有一定的施工现场的实践经验。施工阶段涉及原材料的选择,安全事故的检查、施工技术管理等问题,必须根据施工阶段出现的问题,必须科学有效的解决问题,为工程施工顺利完成起到保障作用。施工阶段需要利用先进科技作为手段,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不断研发建筑工程技术,并利用现代的建筑工程技术,不断更新工程技术,以适合现代建筑的需要。施工阶段是检查工程的技术应用阶段,必须科学合理的利用现代科技水平,保障施工顺利进行,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

2建筑工程中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重要部分,通过对检查工程技术管理,能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完善建筑工程管理的职能。高效的技术管理,还对施工项目的相关负责人与技术提供方之间的沟通与配合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进而促使建筑商能够以更高性价比的方式获得技术支持,并引用科技含量更高的新技术,节约建筑成本,保证最终的顺利完工。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是建筑行业发展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建筑工程企业提出新要求,现在建筑企业非常重视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这是提高建筑工程技术需求,也是保障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

点击查看全文

国外技术管理教学启发

一、MOT教育项目的诞生背景

MOT的雏形可追踪到1960年的美国大规模研发项目管理,但通常认为MOT教育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Burgelman,2000)〔5〕。MOT教育兴起与技术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决定因素有紧密关系。1996年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的一个报告指出,技术发展是国家可持续经济成长的关键决定因素,它在过去的50年中带来了美国50%的经济增长。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项目任务复杂性和风险性的增强,与此同时项目周期要求变短、跨职能工作增加,虚拟组织的兴起和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作用的提高,使得组织管理变得更为复杂,快速、低成本、创新和快速响应成为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在此背景下,有关技术管理的学术机构也陆续建立并发展起来,包括国际技术管理协会(IAMOT)、技术管理教育协会(TMEDA)、波特兰管理工程与技术国际中心(PICMET)、工程与技术管理教育与研究理事会(ETMERC)、欧洲技术创新管理机构协会(EITIM)、日本技术管理社团、技术管理国际论坛(IFTM)。

八十年代,斯隆管理学院出版《美国制造》一书,指出美国生产力增长速度在放慢,其全球竞争力正在退化,呼吁美国不仅要重视研发,更要重视研发成果的市场化。它认为当时的美国教育需要加以改进,以便为高竞争的技术领域提供所需的管理人才。斯隆管理学院作为MOT教育项目发起人之一,提出“MOT教育旨在为未来的技术组织培育创造者、建设者及领袖人物”。在随后的时间里,MOT教育项目推广到世界各国,在推动技术创新以及国家产业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2年美国已经有200个大学和研究生院开设技术管理专业,平均每年有一万名技术管理专业人才毕业。日本在MOT教育项目上后起追赶,将之作为培养日本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举措。2000年开始在日本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开设技术管理专业,在2002年日本举办MOT教育项目国际研讨会,2003年日本通产省举办了MOT教育全球化论坛。如今,日本每年有约2000个MOT项目的毕业生,并计划到2007年底达到年毕业生一万名的目标。

二、MOT的内涵

关于MOT教育项目的性质基本上形成了一些共识,但各类办学主体在执行中还存在差异性。最近一项研究也反映出了这一点。该学术调查涉及270个学术项目,从回收的148个有效样本中,发现MOT项目的办学主体多样化,包括商学院、科学与工程院及其中心。同时项目名称也有所不同,包括技术管理、工程管理、工程与技术管理、MBA技术管理、系统工程管理等。不同项目的内容侧重点不尽一致,课程范围超过了30个。同时师资来源涉及20多个协会。除此之外,有些教育机构还将MOT项目作为其它项目中的单一课程。因此,很有必要对MOT的内涵以及MOT教育项目的性质和特征进行界定。对MOT较为权威的定义是1987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所提出的:综合工程、科学、管理学科的知识,通过对组织中技术能力的计划、开发以及实施,以实现组织的战略性及其运营性目标(Taskforceonthemanage-mentoftechnology,1987:9•:Managementoftechnology-linksengineering,science,andmanagementdisciplinestoad-dresstheplanning,development,andimplementationoftechnologicalcapabilitiestoshapeandaccomplishthestrategicandoperationalobjectivesofanorganization)(Nambisan,2003:949)〔12〕。此后不少学者也发表了对MOT内涵的理解,将MOT与企业的变革过程联系在一起。1989年Berk提出技术管理不仅适用于生产性或高技术公司,它还对开发、营销或使用高技术的企业都具有应用价值(Zehner,2000)〔15〕;同年Badawy指出技术管理可以视为变革管理,因为高层管理者在应对变革管理时必须在公司职能的稳定性以及一致上加以管理。技术管理要求组织开发并使用新方法、新产品、新工艺和新市场,通过生产与营销工作快速将技术创意转化为产品,有效的战略管理要将内部技术(研发、工艺、制造)与经营(财务、人力资源、营销)密切结合(Badawy,1998)〔2〕;1990年Noori将技术管理定位于变革过程,认为MOT是管理组织流程以及人员变革的过程(Liker,1999)〔8〕。

在这一过程中,组织提高产品质量并降低成本,开发必要的组织技能,创造鼓励员工追求有效变革的氛围(Badawy,1998)〔2〕。在第二次技术管理国际会议上,Bayraktar认为MOT是对技术机会所带来的创新与影响的理性系统的认识,技术管理涉及与创造力、技术资产和能力相关的各层面问题,包括创造新技术和有效使用现有技术,技术变革对个体组织、社会和自然的影响与对策,以及有关技术课题的方法技能与过程开发。此阶段,对技术管理的讨论没有涉及到技术对管理实践及其方法的影响(Bayraktar,1990)〔4〕。1993年Dankbaar提出,技术管理包括与技术研发、技术调整、技术挖掘有关的将技术用于产品和服务生产的所有管理活动(Dankbaar,1993)〔7〕。这一观点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在本专业重要学术期刊(IJIM、IJTM、IAMOT、IFTM、PICMET等)中得到论文响应。1998年Badawy提出技术管理是整合技术战略与业务战略的实际工作,是对研发、制造及其它服务功能的协调。他认为由于技术管理的研究依然不成系统,还处于演化之中,因此有必要对科学家进行技术管理教育(Badawy,1998)〔2〕。近年,有学者提出MOT还应该具备维护成熟技术、培育新技术、预测未来技术的功能(Wky,2004)〔13〕。哈佛大学StevenWheelwright等人提出MOT传授将理论及实践相结合的技能及艺术,用于开发产品和服务并将它们推向市场(Burgelman,2000)〔5〕。上述学者从不同角度理解MOT,国内也曾有学者将MOT的发展归纳为从“研发管理、技术转移、技术创新、技术战略到公司的风险投资管理的递进过程”(吴贵生等,1999)〔17〕。总结不同观点,我们认为MOT是以挖掘组织中的技术能力为核心,并将之转化为企业竞争力的管理系统与方法的总称,它尤其适用于环境变化迅速的高技术企业。

三、MOT教育项目的性质与特点

点击查看全文

林业育苗技术管理中问题与对策浅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林业经济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林业种植技术的管理方法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林业的育苗技术是林业育苗工作效率、经济效益和质量的根本保证。据此,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林业育苗技术管理方式的现状,然后分析了林业育苗技术管理凸显的问题。最后,讨论了林业育苗技术管理方法中存在问题的预防措施,并期望为实现林业工程、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企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林业育苗;技术管理;问题;对策

如今,我国山区森林总面积的比例仍然相对较低。林业发展趋势显示的额外商品和经济效益处于相对低迷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林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林业的发展。在林业工作中,对育苗技术的管理尤为重要。在这一阶段,由于林业管理方法的种种弊端,阻碍了我国林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采取有利措施解决问题。

一、我国林业育苗技术管理的现状

在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林业仍采用更为传统的育苗技术管理方法。但是,传统的育苗技术管理方法存在明显的缺陷,导致质量低下,产量低。因此,林业育苗产业链无法融入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只有改善林业育苗技术的管理方法,促使其很好的发展,才能更好地解决现有的不足。当前林业育苗技术的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必须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技术管理水平,确保林业产业发展壮大。大多数传统的育苗使用包装袋作为育苗容器。实际的操作步骤是:首先选择优质的苗种,在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使种子发芽,再将发芽的种子播种在包装袋等容器中进行种植,在整个种植过程中要做害虫防治和浇水。这种传统的育苗技术成本低廉,操作步骤简单,但普遍导致苗前成活率低,成长状况不同,极大地影响了中后期的工作。常见的育苗技术包括:用插条种植技术,用茎种种植技术,种苗种植技术等。

二、林业育苗技术管理工作的意义

林业的育苗工作是林业产业链的重要环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实力的提高,林业发展进入加速时期。林业育苗技术的管理能力需要开拓和创新。利用创新的方法,不断提高的管理能力,深入融入当前的林业发展及提高的经济回报中。在过去的林业育苗技术管理中,管理方法的关键点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导致了资源的消耗。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林业育苗技术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实行“以人为本”的制造业核心理念,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改善林业的育苗技术,有利于更有效地分配播种前的日常任务,完善林业产业链的生产制造管理体系。林业种植技术管理机制的自主创新,可以合理地提高林业的生产力,迅速实现生产的总体目标。此外,它可以有效合理地管理林地资源,使经济发展与绿色生态相互发展,确保当地的林业产业链的长期健康。

点击查看全文

中小型企业综合管理创新分析

摘要:中小型企业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对于当前全面实现整体经济体制改革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鉴于目前小型企业由于其自身规模以及经营理念等因素,其竞争能力与生存能力的发展严重受限。因此,如何能通过管理创新增强综合实力是一个中小型企业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中小型企业在管理内容方面创新做简要分析,包括资金、人才以及技术管理三方面。从而分析通过管理创新弥补中小型企业不足,充分发挥其优势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综合;创新

自2009年起,世界经济增长缓慢的大环境下国内经济呈现下行趋势,政府通过出台稳定增长以及调整产业结构的政策使经济运行保持了稳定状态。一系列调整政策的执行对于宏观层面的稳定的调整达到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对于众多中小型企业而言,大经济环境的剧烈起伏以及国家政策的调整都可能对其造成致命伤害。这要求企业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综合创新发展是中小型企业的必然选择。

一、创新资金管理模式

企业的发展必然伴随着大量资金的周转,合理的资金管理则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核心。因此,资金管理需要企业管理者不断创新。这里就融资以及企业发展产生的后续投资两个内容的重要课题作论述。首先,融资作为大多数企业必然面对的问题,更是中小型企业发展过程中必然面对的困难,而这一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其能否继续生存。然而传统融资模式很大程度上中小型企业对不利,例如商业银行贷款对于小型企业存在很大的歧视,另外复杂冗长的贷款流程也很不利于企业的灵活运营,因此如何创新的实现融资将是一个企业必然面对的问题。如今,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融资模式也逐渐地发生了改变。相对于传统商业银行贷款,互联网融资环境下的银行贷款,更加重视中小型企业贷款业务;不仅如此,新型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也为企业贷款提供了新的平台。特别是对于小型企业,P2P借贷的实现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企业运营过程中资金需求无法满足的现状,且速度更快。当然,作为新兴事物的互联网借贷所涉及的监管等功能仍存在不足,需要企业在加强认识。总之,融资模式的改变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意味着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更快更好地认识并实现新型信贷从而实现融资创新对于企业的平稳快速发展尤为重要。其次,资金管理作为企业运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合理适时的创新也将为企业发展带来显著改善。要实现企业资金管理的创新,第一步,建立合理规范的资金管理创新理念,一切以企业整体效益为根本。企业作为一个团体,其中存在的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人或者零件,而是一个整体,只有保证整体效益的最优化基才能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即所谓共赢;第二步,建立新型资金预算与执行模式,所有资金调动与分配之前都要有详细合理的预算说明。合理的资金预算模式对于企业业务的正常运营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传统中小企业资金预算相对较为粗放,而常见后果则是业务进行过程中资金链出现断裂等问题;第三步,构建新型监管平台,通过该平台可以清晰明了的管理资金的流入与流出,并且有利于后续企业资金分析。资金作为企业运营的根本,合理规范的分配管理至关重要。通过如上方式实现企业资金从融资到管理两方面的创新,从而使得企业资金运营的合理流畅,最终实现企业竞争力的增强。

二、创新人才管理理念

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很多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小型私有企业却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它的重要性,而反观先进国内外诸多大型企业却为了引进人才不惜重金聘请人才。事实上并非中小型企业不需要人才,而是其管理者并未形成合理的人才管理理念。而鉴于当前全国经济形势,企业发展各方面因素对于抵抗外界环境变化的考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人才管理作为其中重要环节同样需要创新管理方式以适应复杂多变的新局势。首先,要实现人才管理的创新企业管理者需要认识到人才和劳动力的不同,他们是按照知能结构进行划分的两个群体。人才作为劳动力的一种却有其特殊性,不同于普通劳动力,人才具有熟练的技能,充足的知识等优势素养。因此,人才可以在企业运营中创造更大的价值,或者具有这样的潜力,这一点也是企业经营管理者需要认识到的,只有认识到人才重要性才能进一步采取行动进行相应的人才储备培养。其次,在认知到人才与普通劳动者的基础之后,即可逐步实现创新人才管理。其实普通劳动力可以通过一定的培养与主动学习实现向人才的转变。因此,企业应为现有员工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机会,同时,为了更好地调动其积极性,合理规范的激励机制则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一系列培养措施企业能够显著提升其员工职业素能。此外,人力管理部门应当充分分析企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招聘,实现新鲜血液的引入。最后,在实现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之后,后续人才维护同样至关重要,而传统的小型企业往往忽视这一方面的执行。薪资的合理性与公平性作为员工最为看重的工作因素之一,需要企业进行合理分析当地经济形势综合消费水平以及企业自身实力等因素进行合理分配。职业上升作为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公平透明的竞争机制可以起到激励作用。此外,企业认同感作为维系员工企业的重要因素包括情感、依存和规范认同。而中小型企业员工往往缺乏对企业认同感。因此,如何使人才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则是实现人才维护的核心课题。总而言之,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最核心要素,创新管理实现合理的人才管理对于企业尽快适应当前经济环境至关重要,需要企业管理者重点关注。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