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传统经典文化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也是当代文化发展的沃土。在职业教育中,要怀着高度的文化自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工作,发掘传统经典作品的现代意义,把传统经典作品和现代职业教育进行有机衔接,是职业院校传承传统文化经典的重要方向。以《论语》教学为例,联系现实发掘其对职业教育的价值,既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又培育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规划、职业礼仪和职业行为习惯等。在职业教育教材和课程体系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文化活动、建设传播和交流传统经典作品的网络平台等都是高职院校传承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传承;职业素养;《论语》
1职业素养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大批高素质技能型,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专门人才。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学制较短、学时较少,很多院校存在“重技能、轻人文,重实效、轻价值”的倾向,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却忽视学生的职业素养,而职业素养对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对职业素养的概念有3种定义方式:一种是概括式定义,认为职业素养就是职业人在工作中体现的符合职业要求的综合品质;第二种是分类式定义,将职业素养分为专业素养与非专业素养,或者显性素养与隐性素养;第三种是具体化定义,明确职业素养的具体内容,如文明守纪、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善于沟通、忠诚意识等[2]。几种定义方式的角度有所不同,但基本点是一致的,都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表现的品质,是从业者按职业规范和要求养成的作风和行为习惯[3]。职业素养的培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职业素养的高低既体现了从业者对岗位要求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也和从业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密切关联,并直接影响从业者的岗位工作业绩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近年来企业的招聘要求和反馈信息来看,企业招聘高职院校毕业生不仅看重学生的职业技能,更看重综合职业素养,如道德操守、职业态度、团队精神、责任意识、沟通能力、行为习惯、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等。企业通常允许新人技能的欠缺,但要求职业素养要好。职业素养具有普适性和稳定性特点,是无论何种职业何种岗位都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在长期的学习和训练后就会积淀内化为个人的综合品质和行为习惯,因此一旦养成就会相对稳定[4]。在传统文化经典教学中阐释职业精神,是当下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养培育的良好途径。以《论语》为例,这部传统文化经典蕴含了深刻的处事履职之道,适用于各专业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下面以《论语》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传统文化经典教学中阐释职业精神,培育职业素养。
2《论语》对职业素养培育的启示
2.1培养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人们通过学习或实践形成的对职业的认识、情感和态度,是否具备职业意识是职业人生存与发展的前提。职业是从业者获得社会角色、承担社会责任、获取相应报酬的平台,大学生应该培养良好的职业意识,对职业的重要性有清晰的认知,养成敬业爱业的情感和态度,并学会根据发展需要来选择职业。在职业教育中要让学生认识到,职业就是立身之本,作为职业人要爱业乐业敬业。高职学生作为即将入职的新人,要理解职业人和学生时期的不同状态和承担的不同责任。《论语》里有多则语录谈到要“敬事”,如“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等。虽然《论语》具体语句里的“事”所指不同,但迁移到职业教育中,都可以理解为职业、事业、工作,“敬事”就是对职业有敬畏的态度。在职业选择上,孔子在不违背“道”的前提下,赞同追求高薪,他并不鄙视在世俗观念中认为低下的职业,他认为如果找不到待遇优厚的职业,那么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种择业理念在今天仍然有参考价值。
摘要:传统经典文化与高职生养成教育在实现育人的目标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通过阐述传统经典文化在高职生养成教育中的意义,目前高职生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表现及成因,探讨传统经典文化运用于高职生养成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养成教育;传统经典文化;文化育人
传统经典文化,是一个民族历经数千年积淀而来的思想智慧结晶,是承载民族精神,推进文明进步的强大引擎。养成教育,简言之就是培养个体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的教育。二者在实现育人的目标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即培养品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中华民族传统经典文化是历代先贤留传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灿若星河。它囊括了养成教育所需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世界观;修身自律、涵养美德的人生价值观;以和为贵的处世观以及审美观。高职生养成教育从传统经典文化中吸取养料,既有利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又有利于实现新世纪“文化育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1传统经典文化运用于高职生养成教育的意义
《易•大畜》相传有言:“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即是说,君子要通过学习前人的一言一行来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培养自己的器识。经济全球化的大时代背景下,更应该注重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著名的机械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曾经说,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在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高职生养成教育借力于传统经典文化的意义有以下几点。(1)有利于弥补高职生人文、道德素质养成教育薄弱的“短板”。良好的人文素养能够提高人的个性修养和生存质量,优化人的认知结构,开阔其思维视野,增强人的气质魅力。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成人成才。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受就业压力和教育环境的影响,其人文,道德素质养成教育的短板较其他群体显著。因此通过寻找传统经典文化中符合时代要求的积极因子,运用于当下大专生思政教育工作,对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成人成才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2)有利于重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体系,促进高等职业院校的健康发展。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任何一所世界著名的学府或卓越的科学家无不具有广博的人文底蕴和深厚的科学素养。中国传统国学文化是极具中华民族特色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宝库,是实施人文教育的基石。有利于拓展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空间,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重塑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体系建构,在高职生养成教育中引入传统国学经典文化对促进高等职业院校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3)有利于更好地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着直接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专技能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不是“制器作坊”。人的精神世界是一个有机整体,教育就是要促进学生精神世界的发育,包括良知、理性、审美、使命感等。它更强调充分挖掘人的潜能,展现人的个性,完善人的品性,以便在进入社会这个复杂的体系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发挥自身的潜力和创新的动力。因此把传统经典文化融入高职生素质养成教育中,对整个社会劳动力水平的高低和国家人才发展的质量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2高职生养成教育缺失的表现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时代背景下,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对人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和价值观产生强烈冲击和影响。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对学生基本的养成教育明显被弱化和忽视。尤其是高职院校,轻素质、重理轻文、一味追求就业率的实用主义短视倾向,导致学生畸形发展、文明失范现象层出不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道德认知较差,道德行为失范。具体表现在:个人道德上:诚信、文明礼仪品质缺失。如作业抄袭,考试舞弊,虚报请假信息。与同学相处,出口成“脏”,粗话、痞话习以为常。着装怪异或过于成熟,不符合大学生的身份特征。对老师或父母缺乏基本的尊重和尊敬;校园集体道德上:“小团体”思想严重,容易滋生是非,出现斗殴现象。在集体生活中不注重公共卫生,乱扔垃圾,胡乱涂鸦等;社会公德上:人际关系交往矛盾较多,不遵守公共秩序,违规乱纪现象频出,不懂得爱护公物和公共财产,环保意识淡薄。(2)情感淡漠,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或扭曲。主要表现在:在家庭亲情关系上,对父母的养育和辛勤付出,认为理所当然,甚至不屑一顾,在情感交流上多半比较被动;个人中心和利己主义思想严重,追求享乐,在个人需求上,一味看重物质需求,攀比心较重,虚荣心强,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容易受社会流弊侵扰,沾染不良社会风气。(3)个体自律意识差,成为缺陷明显的“问题生”。高职院校学生,由于中小学阶段以来养成教育的不到位,导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具有明显的自律意识非常差,成为各种各样具有明显成长缺陷的“问题生”。例如“学困”生,具体表现为对学习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经常性迟到和旷课,各种理由和借口请假;“网瘾生”,除了维持基本的温饱,完全沉迷网络游戏,对其他的事情一概忽略或无心关注,对现实的生活、学习以及人际交往表现冷漠,喜欢在虚拟的游戏网络里寻找刺激和存在感;“人际交往障碍”生,具体表现为:人际关系相处不和谐,经常产生矛盾,容易产生偏激情绪或回避与人交往。
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存在以及发展的基础,并且也是我国独特的文化内涵,是我国获取智慧的来源,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而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时期,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也代表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因此,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提高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教学效果对于加深学生语文素养有着非常关键性的作用,教师需要以教材为依托,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们对经典作品进行有效的学习和鉴赏,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吸收与理解。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教学策略
引言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发展和进步的基础,同时对于中国来说也是最为珍贵的宝藏,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因此高中语文需要担任起将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光荣使命,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更好的传承并发扬光大。所以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打造一个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的良好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一环境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以及学习效率,从而更好地吸收传统文化的内涵。下面笔者主要针对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如何进行更加有效的教学进行了分析。
一、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留下的传统美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材对其中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授可以让学生们学习先贤圣者的精神力量以及传统美德。并且也可以通过一些古代和现当代比较经典的作品发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不断更新和传承,并且从中了解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理想人格的树立[1]。高中这一阶段对于学生而言是重要的发展和成长时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可以一味地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要求,需要更加注重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教师需要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将中华传统文化更加合理地融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修养,并对其进行传承。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中华传统文化包含了非常多的传统艺术和文学作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些作品所蕴含的艺术魅力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打造一个学习情境,让学生可以充分理解在经典作品中人物的遭遇以及情感,从而更加深入地去理解文章作者所表达的哲理和含义,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有兴趣去了解和学习,从而更好地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2]。
摘要:本文从心理学、教育学等几个方面对情景教学法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为例系统介绍了五种情景教学法的设计方法、特点。最后,对情景教学法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做了深刻的剖析,提出了解决的思路。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传统文化经典;教学
为了贯彻党和国家的的教育方针,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国内很多高校都开设了有关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各类课程。那么如何提高这类课程的教学质量,满足其教学目标,采用适当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这里我们以《弟子规》为例探讨情景教学法的使用,希望给大家一点启示。情景教学法指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及方法论指导下,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将认知与情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教与学巧妙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教学方法[2]。首先,情景教学法符合心理学有关原则。在一节课中,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往往只有15-20分钟。情景教学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技巧,变知识传授从“静态”为“动态”,变“平面”为“立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其次,情景教学法也符合教育学有关原则。情景教学法在教师的引导作用下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他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调动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并积极主动大胆的解决问题,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情景教学法符合方法论相关规律。人类认知发展一般规律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情景教学法设计各种情景,把抽象的理论规律、深层次的哲学逻辑等复杂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这类情景设计,符合科学方法论相关规律。这种教学法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进而展开联想和思辨,实现由个性到共性,由具体到抽象的升华。这样就达到了转变学生思想,提高学生逻辑思维水平的目的。那么,在讲授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课程中,情景教学法如何使用呢。我们以《弟子规》为例,介绍以下五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实物情景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指教师在课堂结合一定的实物(或模型),对相关知识进行讲解说明、现场示范的一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3]以讲授《弟子规》为例,为了增强学生对《弟子规》历史及现实意义的感知,需要把《弟子规》相关背景做个简介。这就要用到一些实物,我们可以用实物、图片或视频来代替。把作者家乡的地理位置和住处、史书上关于作者以及《弟子规》的记载,以及作者去世后的墓地等真实的素材用实物、图片或视频的形式来展示。这种情景教学法的特点是把教学目标中涉及到的各类概念、方法、逻辑、规律等知识用实物(或模型)展示出来,使学生学习时达到直观、明晰的教学效果。
第二、问题导向情景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用类比思维、归纳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方式进行思考而得出结论。这种情景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为:设置问题情景、发现和提出问题、研究和制订解决方案、实施方案、检验与评价。比如在学习《弟子规》中“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等”这些章节,我们可以事先提出一个问题如“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举止是如礼如法的”,或“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举止是无礼粗鲁的”等等,带着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章节,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归纳总结。这种情景教学法会在每个章节设计相关问题支撑本章节的教学目标,而对各章节设计的问题的归纳则会体现本课程的总教学目标。
【摘要】经典诵读是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新载体。作为文科类高职院校,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实施晨读工程、构建多元课程体系、提高教师素养、实施“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开展“经典浸润”活动以及灵活对学生评价进行实践探索,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经典诵读;高职;人文素养;研究实践
一、经典诵读——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新载体
伴随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就业导向”为培养目标,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普遍被边缘化。经过很多专家、学者、教师的不断呼吁,不少高职院校逐渐意识到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对学生长远的发展是较为致命的缺陷。“使学生能够站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具有足够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在文化扩张或冲击中得以创造性地发展。”[1]大家基本上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党的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论述指明了未来几年教育的发展方向。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我们认为诵读中华经典是重要的途径。可以说,让学生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可以陶冶情操,使其文化修养与品质养成得到一定提高。经典诵读对于塑造学生的灵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高职学生诵读经典、走进经典、学习经典,是他们应尽的历史责任,也是作为新时代人才立足现在并走向未来所应具备的基本人文素质[2]。
二、经典诵读在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中的实践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以培养适应现代商务事业发展需要的国际化应用人才为宗旨的高等院校,是培养广西商务行业经理人才的摇篮。作为文科类高职院校,通过诵读中华经典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做了一些初步尝试并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实施晨读工程,建设优良学风为营造健康向上、勤奋好学、书声琅琅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晨读中日有所诵、日有所得,从而促进学校学风建设。2014年9月学校专门印发了《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晨读工程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由主管教学副院长任组长,教务处和学生工作处的主要领导任副组长,各系党政负责人为成员的晨读工程工作领导小组。方案还明确了晨读工程对象为全院在校学生;晨读时间为每学期第1周至第17周的周一至周五早上7∶20~7∶50(后又调整为8∶00~8∶20);晨读地点以每个班第一节课的教室为主,如当天第一节没课,则由各班组织在足球场进行,如遇雨就改在图书馆、体育馆进行;晨读组织人员以班干部为主,辅导员、班主任参与辅导;晨读内容以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和外语为主,同时组织老师编制晨读手册。方案还要求各系成立本系的工作和检查小组,由专人负责,严格考勤制度并建立奖惩制度,对优秀学生、优秀班级进行奖励,并纳入优秀班级、优秀辅导员和优秀班主任的评选范围。将晨读活动纳入教学督查的范围,教学督导室安排督导员进行巡视和检查。学生未按要求无故不参加晨读,每学期累计3次,取消该学年评先评优资格。晨读出勤率未达90%,每学期累计3次的班级,取消该学年先进班级评选资格。对严重缺勤的学生,可以依照《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违纪处分规定》给予纪律处分。一天之计在于晨,实施晨读工程以来成效明显,学风校风、学生的精神面貌有了明显的变化,每天早晨教室、东盟广场、升旗广场、田径场清脆悦耳的读书声,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晨读工程营造了浓郁的读书氛围,文化育人效果明显,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