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传统儒家思想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儒家思想是中国最主要的哲学思想,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中华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茶文化是历史的积淀,茶由历史走来,且传遍各地。本文从儒家之“礼”、儒家之“和”、儒家之“廉”三个方面展现儒家思想在中华茶文化中的体现。力求通过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体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和谐、节俭、包容等方面。
【关键词】茶文化;中国;儒家思想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孔子,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有着重要位置,在距今两千多年来的今天,仍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习惯,思考和生活方式。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茶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是茶叶之乡,饮茶的历史非常悠久,但在最初的时期,人们对茶的需求仅仅是止渴、解毒治病等方面。到了汉晋时期,有人开始将茶与精神文化联系起来,发展至唐代,茶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联系日益紧密。在以陆羽、白居易、皎然等为代表的多位茶人努力下,茶文化正是形成了,其标志就是世界第一本茶书《茶经》的问世[1]。陆羽自身是比较倾向儒家思想的,也正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向上的观念促使他走遍全国各地,精心钻研,并将自己多年对茶的积累记录下来,编写成册,从而促使了茶的发展,对后世也有重大贡献。可见,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又使中国茶文化中蕴含着儒家思想。
一、儒家之“和”在茶文化中的体现
儒家中的和,和是度,和是当,和是宜,和是一切恰到好处。中华民族从古代开始就是以“和为贵”,“和谐”“和美”“祥和”更是为人们所欣赏和追求。论语中提到:“礼之于用,贵为尊者,先王道斯美”。这句话表达了礼的基本意义,这一基本意义决定了“礼”的社会功能,一个社会是由各个阶层组成的,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关系也是一个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所以“和”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点。“和”是万物之源,在自然、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可得到体现。“和”是春秋时代儒家思想中拯救社会的良方。儒家思想讲究人性和谐,个人与社会和谐这一儒学思想在秦汉、宋明时期不断加强,已深入人民脑海并在其中刻下深深的烙印。茶道中的“和”,主要是指人与人的和敬,人与环境、人与器具的和谐,物与物之间的协调。茶作为一种饮品,一种客观物质,演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并由生活方式,上升为精神层次,在演变为文化,深深扎根于“和”的传统文化的记忆中,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2]。茶文化的“和”要求人的心态平和。茶文化与儒家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茶艺文化与儒学中的“和谐”“和美”等思想有共通之处。因此茶自然而然就成了儒学思想的传承载体。由于茶艺是一种高洁雅致的艺术,而热爱茶道的人自然也会受到熏陶。故而在茶道上,要求礼茶人要端庄雅致、神色平和,礼茶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由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中还有很多礼仪的存在,所以无论是煮茶,烹茶,还是品茗,都要求礼茶人必须展现茶之道的动作要领,充分理解体会茶文化的魅力,给人展现一种美观的视觉和岁月静好的氛围。由此可以看出,儒家的“和”在茶文化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品茶者在茶的世界中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其中都在追求平衡与整体大局上的把握,在强调“适当”“得当”的意义上,无过也没有不及之处。茶道的最高境界是以“和”为体现的,充分表现出文人对儒家思想的深刻推崇和对茶事联想的强烈反应。
二、儒家之“礼”在茶文化中的体现
儒家重“礼”,礼是一种理想的人生状态,如果每个人都能按照礼的精神自律待人,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处于非常和谐的融洽状态,这就是儒家重视礼的原因。礼的基本精神在《礼记》中写得非常清楚:“夫礼者,自卑而尊人。”由此可见,礼就是要让人以谦让的精神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把自己放低且对他人尊重一些。礼是对人的尊重,不是对贫富等级的尊重[3];礼一方面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能调节自身的心情,做到光明坦荡,落落大方。由于儒家的提倡和重视,中国人也特别注重礼,言行举止规范、合礼。因此,中国自古以来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是一个注重礼仪的文化大国。从古代的孔融让梨,到现代林秀贞爱护孤寡老人,再到全国劳动模范郭明义爱岗敬业,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社会文化礼仪的延伸和不断的创新发展。主宾谦恭礼让,长幼和睦优先,都可说是传统茶礼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儒学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茶道中的“礼”,是秩序、敬意、仁爱与友谊。“客来敬茶”是中华优良传统美德,晋代“茶汤敬客”的王濛、“茶果宴客”的恒温、“茶果待客”的陆纳,至今被传为佳话。宾客临门,香茗一杯,即表达了以茶会友、续谊谈情的至诚心情,又表达了对客人的尊敬。“客来敬茶”这种礼节在我国深入人心。主人家通过敬茶展现出礼貌文明,饮茶之地,打扫整洁干净,选择的茶具器皿清洁卫生;茶叶亦是家中所存中的上品。无论礼茶人的仪态还是礼茶时的仪式,或是礼茶的过程例如烧水、烹茶、置茗、品茗,每一步都显示出一种礼仪和大家的风范。甚至对于客人敬举杯的顺序,也是很有讲究的,例如先端茶敬谁后举杯奉给谁等等。茶道之中的礼不仅仅只是一种仪式,更是一个社会治理的缩影,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和谐、相互尊敬的相处之道。儒家文化的礼仪性在中国茶道中充分体现。在孔子看来,礼应该是上至天子,下到庶民,人人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用自己的诚信和品德去感化民众,且用礼制去规范和调节他们的行为。茶使人头脑清醒,所以中华茶文化也吸收了“礼”的精神。茶道重礼,这与儒家重礼异曲同工[4]。
【摘要】儒家思想是我国古代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代表,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儒家思想一直以来仍然深刻的影响着当前社会的生活,并且这些影响对公司管理的理念也产生了影响,本文对儒家思想与公司管理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儒家思想;公司;管理
1.引言
儒家思想出现于春秋战国,当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很多代表人物都提出来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出现可以归纳为四个部分,首先是先秦儒家,后来发展到汉代,为董仲舒的汉代儒家,以及宋明儒家等。孔子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仁”,主张“仁者爱人”以仁爱之心对待别人;孟子进一步拓展了儒家思想,孟子认为以“仁政”为重点的管理理念,后来来着赵国的荀子继孔子和孟子两位哲学家之后提出“礼”、“法”。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儒家思想在当前社会主义社会中依然成为了我们国家重要的文化思想核心,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变化依然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对我们当前的公司管理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对儒家思想与公司管理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2.儒家思想的核心与公司管理
首先儒家的人本观与现代公司管理的核心都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是儒家思想重要特征。就是把人放在第一位,时时刻刻注意体现人的价值,实现人的价值,对人的社会价值给予高度肯定。以人为本这个理念,放在公司管理之中,其意思就是要求公司管理者首先要关心爱护公司员工,这种发自内心的关心爱护能够让员工感受到尊重,感受到公司的团结,在这里提到的团结,同样也是和为贵的哲学思想,在以人为本的同时,注意和谐发展和团结,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谐是孔子追求的理想状态,这就是讲公司中的团结问题,公司的各成员要有团队精神,要求其内部的各成员团结一心、齐心协力。一个做人做事讲效率的团队就是每个公司都想要的理想团队,这就要求团队中各成员之间都具有非常好的合作和协作能力,有一种非常强大的向心力。一个团队能有这种精神,那么对于提高公司产品的生产效率,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都十分有益,也就促使企业在一个激烈且良性竞争的环境里健康发展。孔子一直很重视“人”与“人际关系”,提出要提高人的地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说,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就是肯定人的价值。现如今,各公司企业文化的建设基本观点都是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作用。人是公司业务的具体操作者,只要充分调动基层员工工作热情,靠其主动性去工作,才能从根本上永久提高公司产品的生产效率,实现市场利益的最大化。公司不断学习儒家思想的精髓,付诸于实际工作当中,充分尊重员工的人格和劳动成果,切实保障其收入和应有的权利,不仅要切实解决员工的工作问题,还要关心解决员工的生活问题,要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时时刻刻为员工着想,成为公司的主人,同时还要选贤任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等。儒家诚信和中庸观与现代公司管理相通。诚信是历史上众多儒家先哲圣贤所推崇和追求的道德情操之一,孔子就曾说:“民无信不立”;诚信指的是诚实守信,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实是每个体内在的修养,而守信则是其外在的各种表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诚信是各公司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必须时刻遵守的戒尺,是公司能够长期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公司想要在市场中长期生存和发展,其根本的撑力要依赖于公司的信誉,而信誉往往靠长期诚信的合作获得,只有“诚”才有“信”,只有“诚信”才能在市场经济中获得信誉。公司良好的声誉、信誉、形象的建立及维护,往往依赖于过硬的产品质量,诚信为本、童叟无欺的经营理念,只有生产合格的产品、树立健康的经营理念,解放思想,长远打算,才能做到诚信经营,塑造良好的公司形象,提高公司的信誉及知名度。如果在经营中背信弃义、出尔反尔、产品假冒伪劣,那么这个公司终将失去信誉,同时也会失去市场。另外儒家讲中庸之道,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反对“过”与“不及”,主张“中道”,即“适度”,“恰到好处”,凡事过犹不及,要有个度。这对公司高层的管理模式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在公司的管理当中,不仅要注重企业自身的成长,员工新技能的培训与提高,同时要不断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做到不守旧不排外,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宏观方向上,不可一味追求速度和规模,更要注重其效果,既要“适中”又要“达变”的原则,才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儒家思想的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仁”,儒家思想要求以与人为善,也就是关心和爱护公司员工,有利于协调公司内部员工关系,促进内部和谐稳定。公司员工只有在这种环境下,才能更加和谐的发展和体现自己的价值,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与此同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说明儒家有强烈的忧患意识,面对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公司是否具有忧患意识,关系着公司能否应对这种外部竞争的能力,公司要保持旺盛的发展能力,需要将忧患意识始终贯穿公司之中。
摘要:儒家思想是中国极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体系之一。儒家的哲学思想不仅从“仁义礼智”这几个角度影响着国人的言行举止和思维模式,对于其他的领域也有着其独特的应用范围。本文从设计学的角度来理解儒家思想,将儒家设计思想进行阐述并加以分析,从多个角度探索出儒家设计思想所具有的广泛性和适用性。同时再对艺术设计作品进行分析,将其体现出的儒家设计思想在其中一一陈述,在此基础之上探讨出儒家设计思想对现当代设计的启示。
关键词:儒家思想;设计思想;艺术设计
在诸子百家争鸣之际,儒家思想开始形成。在此后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以孔子为中心人物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意识,影响颇为深远。儒家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为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创造了一整套理论思想,也促进了中华文明以及中国的美学思想的形成,从而进一步地影响了设计学相关理论。
一、浅谈儒家设计思想
从设计学的角度来看待儒家思想,从其中把握儒家思想的美学和设计哲学,这有助于我们今天的设计学发展,实现现当代的“礼”,达到追求中的和谐。儒家的设计思想与儒家哲学思想高度统一,涉及的范围广泛,普适性强,在古代造物的手工艺和现代的设计之中都有所体现。
(一)美善统一
在《论语》中孔夫子早已说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夫子的意思是内在的本质胜于外在的纹饰,人就会显得粗俗,外在的纹饰胜于内在的本质,人就会显得虚浮,外在的纹饰和内在的本质搭配得当,既质朴又文雅,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这里的“文”可以指外在的形式美或者是装饰,“质”是事物的本质也可以说是内容。“文”与“质”这两者只有相称,才能达到“文质彬彬”,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指的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质胜文”或“文胜质”都不够好。所以有了“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这里的“善”与“美”,也就同此前的“质”与“文”。在孔子看来,“善”与“美”并不冲突,“尽善尽美”才是应该追求的。从设计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一儒家思想,指的便是在设计物品的时候,其外在和内在的和谐应该保持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形式与内容的的高度统一在现代的设计法则中也是广受认同的。设计师们都普遍追求能够达到形式内容的完美结合这一目标。在整个设计的历史之中,对于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也是设计理论中被讨论的焦点问题,在儒家设计思想中,形式和内容两者相称和谐统一才能“尽善尽美”。儒家设计思想在千年以前就已经有了这样的认知,可见其思想的适用性之广和内涵之深刻。
摘要:
儒家思想是中国最主要的哲学思想,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与儒家思想具有密切关系,虽然中国茶道精神体系中有佛家和道家的思想精神,但其受儒家的影响最大。中国的茶文化中体现了儒家“修齐治平”等思想,如茶文学作品中体现了儒家的礼仪、治世观思想,婚嫁茶俗、祭祀茶俗、“白族三道茶”等茶俗中体现了儒家思想。
关键词:儒家思想;中国茶文化;茶文学作品;茶俗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孔子,后又经过先秦时期孟子和荀子的发展,使其思想体系更趋完善和丰富,但儒家思想在此阶段还只是诸多哲学思想中的一种,在社会上没有突出的地位。西汉时,由于社会政治的需要,出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场景,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从此,儒家思想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独领风骚,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包括了中国茶文化。中国人饮茶用茶的历史非常悠久,但在非常长的时期内,人们对茶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其物用功能,如止渴、治病解毒等方面。到汉晋时期,有人开始将茶与精神文化联系起来,发展到唐代,茶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联系日益紧密,在以陆羽、皎然、白居易等为代表的多位茶人努力下,茶文化正式形成了,其标志就是世界第一本茶书《茶经》的问世。《茶经》的作者陆羽虽然自小在寺庙长大,从小跟着师父学习佛学和茶事,但他喜茶事而不喜佛学,反而喜欢儒家的一套,在他十一二岁时离开了龙盖寺,当了两年的优伶,开始正式接触书籍进行学习,十四岁时被竟陵郡太守李齐物发现并授其学问,后又因缘际会结识了很多文人士子。[1](P54-58)陆羽自身是比较倾向于儒家思想的,也正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入世的观念促使他走遍全国各地,精心钻研茶事,并将自己多年有关茶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编写成书,即《茶经》,从而促进整个茶产业的发展,对后世也有重大贡献。可见,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茶文化的形成,这又使中国茶文化蕴含有儒家的思想内涵。
一、中国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内涵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2](P6)冯友兰先生如此理解这段话: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道路和手段,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修身”达到最后完成的道路和手段。[3](P215)儒家的这种思想不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也在中国茶文化中体现出深厚内涵,这或许是文人爱茶的重要原因。
(一)“修身”在茶文化中的体现
[摘要]传统文化是指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是民族文化中哲学、美学和艺术的结晶。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历史,也形成了独特的哲学、美学体系。这些传统文化以诗歌、戏剧、小说和散文等文学形式传承下来。在上世纪之后,一些传统文化被当做阻碍历史发展的精神枷锁抛弃,因此,我国的传统文化一度出现与现代文学隔离的现状。在21世纪的今天,发扬传统文化是国力的体现,在现代文学中体现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学发展的新目标。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文学;批判;继承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是民族特色和民族风貌的集中体现。目前,尽管世界的发展正朝着全球化迈进,但东方人和西方人还是有明显的区别,东方人的内敛含蓄和西方人的外向粗犷并没有随着全球化发展而改变。尽管同为东方人的民族特征,但表现在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也明显不同,像中华民族和邻近的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民族相比,虽然都具有内敛含蓄的相同点,但民族区别还是存在的,这就是不同的传统文化在不同民族体现出来的不同印记。提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但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部,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儒家思想,还包括佛教、道教思想,这我还是广义的传统文化,如果细分起来,传统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古诗、古文、诗词、国画、医学、戏剧、民族音乐。在时间上可以分为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从社会层面上可分为宫廷文化、官方文化、文人文化和民间文化;从社会功用来分,还可以分为名号文化、服饰文化和礼仪文化等。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限于汉民族文化,由于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因而中国传统文化也吸收了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就是在当前,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化还有自己的特色,这些文化特色和不同民族的信仰有关。从信仰来看,我国汉族人民和大多数民族信仰佛教和道教,这样就形成了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但我国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像西藏地区藏族人民信仰的喇嘛教、回族人民信仰的伊斯兰教以及部分民族信仰的萨满教、基督教,这些不同的宗教信仰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它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传统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被人们一代一代继承下来,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传统文化正在经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有的正逐步退出人们的生活。像我国传统礼仪文化中的关于婚姻方面的“问名、纳彩”等文化形式,以及结婚典礼中的拜天地仪式,在当前的社会中逐步被西方神父证婚仪式所代替。而一些传统的文化游戏,像充满文化气息的对对联、猜灯谜等高雅活动也成为一去不复返的历史。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要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除了在生活中体现,最主要的还是通过文学艺术形式加以传承。
二、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学中的体现
我国的传统文化能流传至今,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利用之外,更多的则是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传承下来的。我国的文学作品是以诗歌开始,然后发展到散文、戏剧、小说这些形式。在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记载了我国奴隶社会时期人们的劳动、生活、祭祀等活动。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哲学得到了告诉发展,“诸子百家”用他们的散文记录了自己的思想,使后人了解到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思想内涵。到了汉朝,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漫长的封建时代,我国的文人都是用儒家思想来作为行事标准。这种文化思想在我国历代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儒家思想对人的要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品德的要求是“仁义礼智信”。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人追求的最高目标是“治国平天下”,天下太平是每个人的最终理想,因此“文死谏,武死战”成为一种最伟大的献身。一些有抱负的文人就将忧国忧民的思想写进了他们的诗歌中,这些诗歌在《乐府诗》和“建安七子”的诗歌中体现为对战争的不满;在太平年间,诗人们希望人们安居乐业,所以对于国家用人制度、赋税政策造成的内乱忧心忡忡,这种思想从魏晋时代的鲍照、左思一直延续到唐宋时期李白杜甫白居易,以及宋朝的范成大、范仲淹的诗歌中。他们用自己的诗歌表达对国家对人民的关心。因为儒家思想的最高准则是“平天下”,因此对于国家完整看得高过自己的生命,对于维护国家的尊严也超出了自己的生命的爱惜。因此才有苏武北海牧羊十八年不变节,辛弃疾的“栏杆拍遍”的愤慨,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牵挂,才有南厓海战后的十万军民跳海为宋帝殉葬的壮举,才有后来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的不屈。进入元朝之后,我国的戏剧得到了高度发展,一些生活趣事,历史典故被编成戏剧广为流传,这种老少皆宜的文化形式不断传承了历史文化,还将人们生活中的一些礼仪文化进行了传播。进入明朝以后,小说又得到了空前发展,当时的小说种类繁多,不同题材的小说都宣传了不同的文化,像才子佳人小说中,大量的诗词唱和,表现了封建时代男女相爱的含蓄委婉;而流传后世的《三国演义》不仅宣传了儒家的忠君思想,还将我国的古代军事文化做了细致的描写;《水浒》宣扬的是我国的侠义文化;《西游记》则是描写了我国的佛教文化。我国明清时期的戏剧对传统文化的传播,都是以儒家思想为准则的。像戏剧中对于爱情的描写都是突出忠贞不移,在极端情况下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倾向,像《桃花扇》,将个人情感和国家民族气节结合在一起;而《清忠谱》则是为正义,为尊严不惜牺牲个人性命。这个时期流行的小说也是以宣传儒家思想的忠恕、信义、仁义为主,除了四大名著,像《儿女英雄传》《三侠五义》这些在民间广受欢迎的通俗小说,宣传的是朋友之间的仁义,为了正义而奋斗的主题。《金瓶梅》和《红楼梦》虽然描写的是家庭生活,没有直接歌颂仁义,但对于两个大家族走向衰败时,那些落井下石的背义之人还是进行了讽刺。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