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传统文化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一、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迷失
在中国,代表着理智指令文化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然而,自近现代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屡遭极端化批判和错误厌弃。鸦片战争以来,由于屡败于船坚炮利的西方列强,且发现学习欧美的日本竟然如此繁荣,故而在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看来,老祖宗的东西一无是处,凡是西方的、新的东西,就是好的。为了救亡图存,对外来的种种思想往往不加审视,不分良莠,便饥不择食,囫囵吞枣,而又夸夸其谈,执一废百,对中国传统文化则一概抹杀肆意丑化。于是旧标准尊严扫地,新规范建立无从,在迷乱惶惑中只有情绪化的“为打倒而打倒”。吃着“民主”与“科学”的夹生饭,结果既不民主也不科学,最严重的是民族自信心、文化自尊心的丧失。这些很需要当代学校教育者深刻审视、深思与反省。“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都是划时代的大事,其对中国社会进步的积极推进作用是不可否认的。旧文学改为白话文,教育得以普及,对世界知识的吸收力得以增强。但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却存在重大的缺憾。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都藉着古文保留着,接受白话文学教育的人们看不懂古文,就打不开中国文化宝库。学贯中西、俯瞰古今的优秀学者南怀瑾老先生说:“唐宋以来的中国文化要讲儒、释、道,也就变成三个大店。佛学像百货店,道家则像药店,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我们中国人不吃饭,只吃洋面包,这是我们不习惯的,吃久了胃会出毛病的。”
二、中华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回归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主席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来源。近来,他对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他一再强调要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精神追求、精神标识分学段、有序地融汇到学校教育当中,夯实广大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文化根基。
1.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有思想的人创造的,有系统的思想理论被称为“观念文化”。中华民族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悠久的、绵延不断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观念文化,主要是儒家、道家、法家、佛教学说等;物态文化,含古器物、古艺术品、古建筑、陵墓、古代服饰等;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国家管理体制、人才培养选拔制度、法律制度和礼仪俗规等;心态文化,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主要以文学、史学、医学等古代典籍为载体。
2.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语文教学的核心组成之一就是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对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大有助益。在现阶段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需要教师重视加大传统文化教育力度,以此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现阶段,很多教师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都会将目标设定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普遍以应试教育理念为指导,实施题海战术。还有些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片面理解,认为其占用教学时间,并不能在短期内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成绩,因此忽视传统文化教育。实际上,语言和文字综合到一起才形成了语文课程,基于此,教师应深入认识传统文化对语文教学实践的重要性,从而将传统文化教育有效融入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传承并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其文化意识。
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融入意义
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其证实了中国文化发展趋势的演变,所包含的文化艺术传统和思维方式与民族血脉紧密相连。中国传统文化吸收了其他文化艺术的杰出成分,构建出独特的理论体系。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于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塑造学生人文素养和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有着关键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一致,与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日常任务相吻合。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语文阅读教学中,也和学生认知能力的规律性相契合,学生的记忆能力相对更强,能够更快学习并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促使其知识体系更加健全完善。通过将二者进行有效结合的方式,更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汉语所具备的独特魅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和情感形成更深刻的认识,由此可见,语文阅读教学是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弘扬的有效途径。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更有利于丰富学生阅读量,并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基于此,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语文阅读教学中所具备的现实意义是不容小觑的。
传统文化发展问题现状
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与壮大,虽然使得传统文化迎来全新发展契机,但是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对更多挑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在国家不断改革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复杂因素越发多样化,在人们生活中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道德伦理问题。与此同时,西方文化也给我国青少年带来很多影响,如眼下的学生追捧漫威电影、迪士尼动画等;热衷追美剧、听欧美音乐,喜欢的食物大多是汉堡、炸鸡;期盼万圣节、平安夜、圣诞节等西方节日的来临,却对中秋节、腊八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兴趣乏乏;对古诗词学习有畏难心理等。传统文化教育承载着我国历史核心价值,必须要将其注入每个国人的血脉中,以此实现将所学、所知、所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确保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生机与活力。
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融入策略
由不同阶段的分层融入。教师面对处在不同阶段的学生时,给其提供的阅读指导也不尽相同,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时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教师应充分考虑到每个层次的学生所具备的学习特点不相同,导致在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时会存在较大差距,基于此,便需要教师实施分层融入的策略,给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提供便利,切实发挥其教育价值。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进行阅读教学时,还需教师注重培养其语言学习能力,借助传统文化教育给予学生思想上、情绪上的引导,给学生后续的语言学习打下扎实基础。例如,教师可将我国传统文化之一的猜字谜引入课堂教学中,大多数的学生都特别喜欢猜谜语,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帮助学生认识汉字特点与内涵,也能使学生感受到汉字学习乐趣,进而积极投入课堂教学中。此外,也可在课堂上引入书法、象棋等传统文化元素,不仅可以点燃学生的阅读学习热情,还可以在无形中实现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融入。同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阅读一些传统文学作品,在阅读过程中和其他同学互相沟通、合作,增强阅读体验,开阔学习视野,使学生更加乐于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不断拓宽阅读深度与广度。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就需要教师带领其进行系统且深入地学习,不断增强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促进阅读素养的提升。最后,在阅读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探索学习,积极开展个性化阅读活动,带给学生良好的阅读体验,形成高尚品质,体会学习乐趣。从经典名著中形成文化积淀。《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被并称为古典四大名著,已经成为学生的必读书籍,这些书籍的篇幅都很长且汉字繁杂,对于学生来说有着很大的阅读难度。基于此,教师就可给学生推荐适合其阅读的注音或插画版本,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障碍。此外,还有很多著作如《三字经》《论语》《弟子规》等都是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的读物,其中的传统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并有着良好的德育教育内容,有些学生很难透彻理解一些文言字词,此时便需要教师针对作品中的历史渊源、一词多义等内容为学生展开细致讲解,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实现身临其境。例如,当一些学生产生学习迷惘的感觉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在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难度也在随之增加,同时,随着现代教学管理理念的不断渗透,高校教学管理内容与模式较以往发生了明显改变,其中就包括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如水文化等。《中华水文化》(毕雪燕、杨华珂、罗玲谊,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9版)以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水文化的形成为线索,分别就水与中华文明、水与农业、水与政治、水与战争、水与工程、水与儒家思想、水与道家思想、水与管子思想、水与墨家思想、水与文学、水与艺术、水与民俗等进行详细阐述,对水在民族文化多元发展中的作用加以讨论,并实现以水文化为核心的民族传统文化发展与传承。从高校教学管理现状来看,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并未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其原因在于三个方面,首先,传统文化教育缺乏强制性,主要以规劝、引导形式体现。其次,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不够。
最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重点放在了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能力培养上,传统文化教学所占课时比重较低。在此情况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对传统文化的忽视,导致高校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相对较低,进而影响其全面发展。以高校教学管理中课堂教学秩序管理为例,传统方式主要依赖于《校园管理制度》对学生课堂行为进行强制性约束,但是,高校学生自我意识已经形成,“硬管理”方式虽能够起到一定效果,一旦放松管理,课堂教学管理秩序将重新陷入混乱。在此情况下,基于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渗透,可以实现对高校学生自我意识的正确引导,使其能够主动规范个人行为,形成潜意识下的自我约束能力。《中华水文化》中第十章中所提到的以水比德修身正是此意,“原浊者流不清”(《墨子•修身》)强调人性本身的重要性,若河流的源头被污染,则整条河流也同样污浊不堪,人亦是如此,水文化所倡导的本性教育是通过文化净化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实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以柔克刚”。“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孙子•虚实篇》)是古人从思辨的角度对水文化与兵法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高校教学管理工作面对着形形色色的学生,基于个体差异的存在,教学管理工作应当具有针对性,需要根据教学管理对象的实际情况,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手段,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华水文化》中第五章就水与工程进行介绍,人类社会依水而兴,早期水利工程多以堵、截、疏、浚为主要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通过修建各种水利工程实现多元化的水资源利用,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了更加适宜的水环境。因此,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不能因循守旧,应创新传统教学管理模式,推动差异化教学管理思想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例如,高校教学管理评价以惩罚为主,这就类似于水利工程中的堵、截方式,这与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相违背。并且,大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所接受的家庭教育管理模式多为劝导式。惩罚式的教学管理模式极易激化矛盾,为避免这一情况,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应当以疏、浚方式为主。首先,学生自身学习压力大,高校方面可开展“校园文化节”、“传统文化宣传周”等活动,适当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其次,邀请学生参与到教学管理工作当中,积极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通过双方互评模式保障学生具有同等监督权力。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高校教学管理逐渐形成“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个人角色也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从而构建相对和谐的校园教学管理生态环境。从水文化的角度来看,教学管理的角色转变,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一种表现,在不破坏现有教学管理制度体系的情况下,根据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因此,这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无为”,而是有着一定前提条件的。以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为例,传统考核评价制度体系对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巨大压力,导致教师、学生、教学管理部门之间矛盾重重,其原因在于学生未能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就强调通过个人后天努力可以超越前人的道理,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在教学管理中的渗透,最终实现高校教学管理的“无为而治”。
作者:张一弛 单位:天津理工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摘要: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文明进程中,积累了很多优秀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随着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国学教育引起了教育部门的关注,并提倡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和落实。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将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渗透到学前教育教学工作中,实现文化的相互交融和发展,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历史文化.学前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初始阶段,也是学生接触世界和社会的重要时期,在学前教育中有效地融入和渗透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是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也是教育事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我国目前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在学前教育工作中,积极地开展和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的带动作用,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因素融入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幼儿进行思想上的渗透,并在他们的心目中养成爱国主义思想,并且深入的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和魅力,为将来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本文针对学前教育教学中如何有效的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进行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学前教育;传统文化;渗透教学;方法
引言
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很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被继承和发扬,并值得后代的人们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继承,我国教育事业有责任和义务通过实践教学来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1-2],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并应用到现代社会的事业发展中,对人们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教育,学校有义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通过教学体制改革和思想渗透,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开展不同类型的文化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当中,便于渗透和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3],领略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精髓,并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当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精神素养的养成,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情怀[4]。
一、学前教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
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不断的继承和发扬,才能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和魅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生作为传统文化和优秀人才培养的接班人,并且并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和文化传承,通过奉献自己的知识和劳动,有效的促进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开展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我国当前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教学任务和目标。学前教育阶段,学生处在认识世界的关键时期,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被积极的引入到学前教育教学中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和补充了学前教育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活动,教师通过主动的加大传统文化的教学和利用,使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传统文化蕴藏着巨大的文化内涵和魅力,同时教师也明确了传统文化对于学前教育教学的重要作用,并将传统文化教学和现代文明教学进行有机的融合,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时代教学特色,众多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含有很多优秀的经典作品,加强对学前阶段学生的思想启蒙,可以让他们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提高欣赏能力和文化鉴赏能力,深切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比如春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现象之一。过年是我国传统文化最具影响力的代名词。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过年期间每家每户都需要贴春联,写春联等其他优秀文化形式,进行实地的观察和讲解,让学生明白我国传统文化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贴春联和写对联不仅是代表吉祥,同时也是一种优秀的文化现象的传承,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加了对幸福生活的感知和感悟,通过历史优秀文化现象的讲解和渗透,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了历史文化知识,同时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文化水平,在实际的教学渗透过程中,要适当的引入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包括春节为什么要吃饺子,为什么要放鞭炮和为什么要贴春联呢等等,这些问题的问答形式可以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考,和思维的发散,并且成为传统思想教育的优秀教学素材,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概念和思想记忆更加深刻,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最终实现爱国思想教育和教学任务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二、学前教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摘要】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应该融合地域文化、民族特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但近些年来艺术类的扩招和其学生自身的特点来看,传统文化的缺失相当严重,针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现状,也为了我国新一代设计能更加具备民族传统文化特色,本文将着重探究艺术设计教育课程的策略以及设置。在文章第一部分,简要探究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并阐明传统文化教育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在第二部分将会指出当今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在传统文化教育上容易产生的问题,对这种现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这其中传统文化的缺失、人文素养的缺失。在最后部分,将会提出适当的建议,如增加传统文化课程,培养传统文化与艺术鉴赏力,组织民间实习,建立“传统文化墙”。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传统文化
一、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近些年来,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出现了“爆炸式”的发展现象,高校扩招,学生总量大幅度增加。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艺术设计类学生的教育工作十分值得我们关注。而人文精神的缺失和传统文化的薄弱,使得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曾指出:“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是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在今天的艺术设计教育工作中我们应该适应时代教育特点和本民族要求,在接收现代的国际教育思想的同时,也要发扬、继承本国优秀的文化,积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我们可以从设计大师贝聿铭、王澍的设计作品中看到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致敬。在民族文化为基础上融入了世界现代元素,这种融合带给他们伟大的作品。观察日本、德国等现代设计强国,可以发现其中优秀的设计往往都蕴含着自身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在艺术设计上进行自己的民族化是每个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在查阅西方设计史时便可发现,追求理性、人文情感淡漠的现代主义设计始终在衰弱,而大潮流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新思考而使着设计正在走向新的现代设计。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正在飞速发展,相信中国设计也将会开始其新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而如何正确面对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如何处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就成为了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问题。面对当今社会的经济全球化,身为一名设计师,有责任积极投身于本国的艺术设计行业。而这时我们会发现,我国几千年灿烂的传统文化底蕴就是我们的财富,我们设计的源泉,立足于本土文化,吸收民间艺术精华,完成独特的优秀创作。这就使得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需要加强素质教育,发挥大学自身的专业优势,积极发展人文素养和具有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教育,建立注重民族特色的办学模式,让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在世界艺术设计教育舞台上留下独特的身影,也只有这样,中国的艺术设计才能在世界展现自身的风采,打破“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设计”。
二、艺术设计教育在传统文化上的问题
在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很大一部分学校始终保持素描,色彩,三大构成的教学体系,再结合定期的实践教学,这类教学模式从包豪斯创立开始便一直沿用。但可以发现这中间很少涉及到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说没有形成符合当代国情,经过自身慎重思考的独特艺术设计教育理论体系。五千年来,我国遗留下了大量的优秀文化遗产,这些传统文化是在我们中华民族在不断的文化进程中积淀下来的精华,也是世界文化中最具延续性、最古老的文化之一,这些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与优秀人文精神是艺术设计得以支撑其整个专业知识的框架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在新时期,艺术设计课程的具体设置上,有理由构建具有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以弥补目前艺术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缺失。新时期的艺术设计教育应该引导学生重新建立本土文化意识,并带有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意识,促进设计的独特性。艺术设计类爆炸式扩招,其中此类高校本应是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基地,但之前也已说明,很多学校一直沿用包豪斯时期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带动了学生现代主义的思维,传统文化教育却出现了缺失。同时也能够看出其对传统文化教育上的漠视。大部分艺术院校重视的是专业基础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传统文化、人文课程的组织,或者说比重往往很小,存在着象征性的意味。
三、传统文化艺术设计教育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