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传统医学文化范文

传统医学文化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传统医学文化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传统医学文化

传统文化医学教育论文

1开设传统文化课程

在课程教学已经成为教育首要方式的今天,没有什么比开设专门课程传授知识最为有效、便捷的方式了。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面向各级各类学校重点建设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视频公开课。正是意识到开设这一课程在普及传播传统文化知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方面所具有的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在医学院校开设的公共人文课程体系中,增加传统文化课程,目的一是要系统地为医学生传授传统文化内容,使医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演进历程,对灿烂悠久的古代哲学、学术思想、宗教信仰、典章制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风俗民情等有一个比较概括的认识和把握。二是要在了解传统文化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使大学生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比如说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重视秩序的伦理精神、贵和尚中的和谐精神、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等等,从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完善人格修养,提高道德素质。三是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客观分析和科学评价,甚至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使大学生能够拥有全球视野,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发展方向,吐故纳新,继往开来,创造具有本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的中国当代文化,这应该是当代大学生包括医学生的历史使命,也是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之一。目前,在全国各高校开设的“两课”等公共人文课程,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主要目的。在这些课程中,其实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比如说“特色理论”这门课程,涉及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重大问题,在这些地方,应该使学生鉴往知来,了解相关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如在和谐社会、和平外交等章节部分,可以结合讲解传统文化中关于“中庸”、“中和”以及“和而不同”、“协和万邦”、“与邻为善”等传统文化观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以塑造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基本目的的一门课程,更可以融入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比如说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仁人志士自律修身、杀身成仁、兼济天下的高尚情怀和可敬可泣的英雄事迹等。目前来看,由于多种原因,学生不愿听,教师不愿上,“两课”遭遇尴尬和无奈,为了顺利完成授课计划,应付结业考试,相当部分教师对此缺乏重视,其中丰富的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传授,这一问题值得教育工作者重视。此外,在公共人文课程体系中,还可以开设大学语文、中国历史、传统艺术、哲学、社会学等必修或选修课程,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贯彻传统文化教育。

2在医学专业课程中加入传统文化内涵

在医学基础课程中传统文化教育如《医学伦理学》是一门运用伦理学理论、方法,研究医学伦理、道德问题和现象的学科,在阐述医务人员应当遵守的医学伦理、医学道德等问题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对西方医学伦理、道德观点的介绍,而且有必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解释这一问题。如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是论述医德的一篇重要文献,文中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合格的医生,对病人应该一视同仁,不分贵贱贫富,不计个人恩怨得失,这是传统文化中对医德提出的要求和规定,与西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和南丁格尔誓言一样,都是指导从医者的根本行为准则,像这些与医学伦理有关的传统文化内容在课程教学中都应该提及。再如《医学心理学》,这是研究心理活动与病理过程相互影响的一门课程。在我国的医学体系中,一贯重视人体和外在环境的关系,重视形、体、神之间的关系,人的不同气质、性格与疾病的关系,并把这些因素当作一个整体来认识,重视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作用。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和基本形成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就阐明了外感于“六淫”和内动于“七情”的相辅相成与协同作用的思想,在治疗和预防上主张“治神入手”、“治神为本”、“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等观点。这些传统医学知识和理论是传统医药文化的一部分,在教学中也应该涉及到。医学实质上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体,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被无限放大,而人文科学属性却越来越受到轻视。在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很多时候施教者完全忽略、抛离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这一目的。有学者批判说,当前医学教育已经陷入了“工具理性主义”的误区而无法自拔“,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了医学教育(特别是西医)的视野,历史传承的优秀文化成果不能进入学生的灵魂深处。”事实上,即便是目前医学院校开设的诸多专业医学课程,从根本上都包含着关爱生命和健康、解除病痛和困苦这一终极人文情怀,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医学文化存在着深度的契合和联系,完全有可能在授课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比如说,在讲解“细菌耐药性”和“SARS”冠状病毒问题时,可以联系传统文化的“整体”、“和谐”思想,联系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传统哲学观念。

在学习传染病学时,可以给学生适当的介绍中国古代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预防、治疗措施,使学生们了解传统医学的伤寒理论和温病学说,了解张仲景、王叔和、叶天士等人在传染病治疗中所做出的突出成就。在学习药物化学时,可以介绍传统医学的本草典籍和中草药基本知识,了解古代人们对“药食同源”的认知和对天然药物的运用,让学生体会到传统医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传统医学的责任感、使命感。传统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历史悠久,成就卓越,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和文明的一大贡献,有着不可忽视的特点和优越性。但自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以来,由于西方医学在微观研究和针对性治疗等方面,确实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得到世人的追捧。从目前来看,西医在我国医学教育和医疗实际中已占据压倒性地位,传统医学呈现整体衰退之势。在医学教育中,一般医学院校的专业课程几乎清一色的都是西医学科,有些院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不断缩水甚至被取消。就中医院校而言,也大量设置西医课程,生搬硬套西医教学方法,不遵循传统医学的自身规律。在这种情况下,医学生对传统医学文化的了解逐渐变得困难、薄弱、狭窄。我们认为,作为一名合格且有素质的“中国医学生”,理应对传统医药知识以及其中蕴含的传统医药文化有所接触和了解。比如说了解中医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思想,了解其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学说、病因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基本理论,了解中医“望、闻、问、切”和“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的“四诊八纲”治疗方法,了解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很难想象,如果一个中国的医学生,不知道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不知道《内经》、《素问》、《千金方》、《本草纲目》,能算是一名合格的中国医学生吗!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该在中医药院校以外的其它医学院校也开设中医基础课程,比如像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针灸、医古文、中国医学史等。当然,开设课程的内容多少、深度可以根据学校的培养层次和实际情况有所区别,也可以选择必修、选修等不同的授课方式。通过这样的一些方式,促进医学生对传统医药文化的了解和对中西方医学不同特点的认识。当然,充实更新医学专业课程内容,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在医学专业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不是一件可以一蹴而就的事。其中,大到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目的,小到课程内容和教学重难点的调整等,都会遇到复杂问题。另外,就目前来看,多数专业医学教师出身于理工科,缺乏人文教育背景,缺乏足够的中西文化贯通能力,难以在教学中有意识、有步骤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所以,还需要加强对专业医学教师的通识教育和传统文化培训。这些问题,都需要不断地努力才能够有所纠正和改善。

3传统文化融入到医学实践中

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重视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礼记•中庸》提出为学的几个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将“笃行”也就是实践作为关键的一步。明代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强调将认识和实践统一起来,以砥砺品格、完善道德修养。对于医学院校来说,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仅仅通过课堂教学还远远不够,还需要通过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融入和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目前国内的医学院校,普遍都要安排学生到医院、药厂等单位进行为期一学年的毕业实习,在校期间,也会安排学生进行各种见习。这些实践活动,不但是医学生将掌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提高从医能力的必然途径,而且也是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提升人文素养的良好机会。医学生通过接触医院、接触病人、接触医生和护士,不但可以锻炼他们的协作与沟通能力,提高医疗技能和服务水平,而且可以促使其认识到治病救人的职业责任,体验到医学事业的崇高和神圣,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有意识地渗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来达到这一目的。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部将传统文化中的“温良恭俭让”融入护理见习、实习过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促进了学生良好人文素质和职业规范的养成。借鉴这一成功经验,其它医学院校也可以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冲淡寡欲、佛家的悲悯情怀等传统文化精神渗透进医学生的实习实训之中,使其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培养见利思义、见贤思齐、尊重生命、守时守约、一丝不苟、敬业奉献、兼济博爱等人文素养。这对于树立从医人员高尚医德、塑造正面形象、减少医患冲突、促进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进步,有着实际而深远的意义。目前,在相当多的医学院校,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学生学习时间紧张,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较少,即便是已经开展的一些文化活动,往往也是活动不系统,重点不突出,缺少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内涵。我们认为,要在医学院校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注意两点。一是活动要有系统性、目的性,不能流于形式、缺乏创新精神。无论是开展经典诵读、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还是演讲比赛、书画舞蹈比赛、礼仪比赛等都要明确贯彻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活动目的,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至于成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社团、举办主题班会或专题讲座等,更要明确宗旨和目的,通过富有计划性、系统性的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二是要紧紧扣住医学院校的特点,比如说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中,着重开展以爱心义诊、健康宣传为代表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发挥医学院校的优势和特色,促进学生高尚医德和人文情怀的养成。总之,在医学院校贯彻和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当前情况下,可说是“任重而道远”,除了本文所述方法外,还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充分认识医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全方位地贯彻传统文化教育。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培养出一批批能力突出、素质全面、具有中国特质的优秀医学人才,这也是中国医学教育、文化传承和社会需求的必然结果。

点击查看全文

医学生职业素养与传统文化融合的境界

摘要:医学生未来职业的特殊性决定其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基本内涵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同根同源,一脉相承。按照新时期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现阶段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基本目标,阐释两者融会贯通的历史渊源和思想内涵,探讨两者融合发展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理念。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固本、铸魂、创新的融合之道,为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工作提供创新思维、理论依据和行动参考。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素养;中华传统文化;融合

1溯医学生职业素养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契合之源

1.1人本观

“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源起春秋时期名相管仲:“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指出人是江山永固的根本。《尚书•五子之歌》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强调民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核心。人本思想在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中亦显而易见。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之《千金方》说:“人命之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生动地诠释了医者对生命的敬畏、尊重。纵览我国现代医学发展史,不难发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医学人文领域应用最为广泛,可以说达到了深入人心的程度。以病人为中心,患者至上,关爱病患,兼爱平等,尊重隐私等等无不体现出对患者的人文关照。事实上医生不是无所不能的,但人文关怀可以最大限度地弥补医疗技术本身的局限性。“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唯有坚持“以人为本”,方能杏林春暖。

1.2和合观

有子在《论语》中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大意是人际关系以和谐为贵,和谐的基础离不开彼此尊重,以礼相待。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把“人和”的位置放在“天时”“地利”之上,可见人和的重要性。“和”有和合、和平、和顺、和谐之意。它“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5]。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宽厚、与人为善、求同存异等思想无不体现出“和为贵”的柔性追求。当下,医患关系问题最大的症结在于缺乏有效沟通、相互理解和换位思考,“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作为医生要善于心理换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懂得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以和为贵是化解医患矛盾、促进医患和谐的灵丹妙药。

点击查看全文

循证医学的科学观和人文观

【摘要】循证医学坚持“从临床问题出发,将医生的临床技能、经验与当前可得的最佳证据结合,同时综合考虑患者价值观、意愿及临床环境后,做出最佳医疗决策”,其本质是科学哲学在评价医疗假说中的一种具体应用,也体现了人文关怀在医疗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尝试从哲学角度阐释循证医学的科学和人文特性,以推动循证医学的思维模式在医学及其他领域的广泛应用。

【关键词】循证医学;科学观;人文观

1科学观和人文观

1.1科学和科学观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2],不仅是“认识的一种形态,指人们在漫长的人类社会生活中所获得和积累起来的认识成果”[3],还是“遵循基于证据的系统方法对自然和社会的知识及其理解的追求和应用”[4]。科学通过经验实证的方法,对现象进行归因。在英语中,不加修饰词时的“science”一般是指狭义的科学,仅指自然科学(naturalscience),不包括社会科学。其主要指作为知识体系的基础科学体系,外延主要包括物理科学和生命科学两大类,具体为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6大学科[5]。广义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涵盖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科学家们分享其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及其对待工作的基本信念和态度,其中能达成共识的部分便形成特定时期的科学观,包括:①通过运用人类智力并借助提高判断力的工具,世界可以通过细致、系统的研究被理解;②作为一种产生知识的过程,虽不可能确保完整和绝对的真理,但可通过无限接近准确的近似来解释世界及其运作方式。但我们还必须清晰地认识到:科学不能为所有问题提供完整的答案,诸如信仰、善恶等。从根本上说,各学科发展都依赖如何获取更准确的证据:从自然环境到完全设计的情况下进行观察和测量得到的各种证据,提出假设或理论,并通过逻辑推理将证据、假设及结论联系起来[6]。

1.2人文和人文观

相对于科学而言,人文(humanities)关注的是价值观和行为选择,培养人们对世界的知性、道德感和精神性,帮助我们分析复杂的人类社会和行为,并做出深思熟虑的理性决策[7]。人文学科以人文化生命的存在和活动为研究对象,致力于将探讨人的本质,建立价值体系和塑造精神家园作为基本任务[8],帮助我们理解和定义文化和人类经验,包括哲学、伦理学、文学、艺术、人类学、历史学、语言学等学科类别。人文观,也称为人文精神(humanism),强调弘扬人的文化生命和开拓人的文化世界,并将其贯穿于人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之中,促进人的进步、发展和完善[9]。人文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内涵有所不同,但均由“尊重人的生命、促进人的发展、人的自我实现”的三个层次递进。“尊重人的生命”以现实生活中人的身心全面发展为关注点,提倡人文精神与科学性的相容性;“促进人的发展”是将人文精神贯穿于人的思维与言行,并体现于信仰、追求、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各方面,促进人的进步和完善;“人的自我实现”关注人生真谛的和人类命运的理性态度,将人文精神升华为在教养基础上、每个人在情感和意志方面的自由发展[9]。

点击查看全文

素养中医教育论文

一、传统文化和中医教育的关联

我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医继承和恢复的条件,由官从医、由儒从医者更加数不胜数。在古代,具备了传统文化知识背景时,学习中医会较为容易,并且中医和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中医学融汇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不论是理论根基还是思维方法,都和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天然浑成的效果,医学中例如五行、气、阴阳等均由传统文化中来,所有传统中医理论体系都是通过传统文化的不同范畴作为理论基础,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我国传统文化,就不会有当前形态的中医理论。要从源头上解决中医传承、发展、振兴的问题,主要是真正解决中医本质、传统中医特点、加强中医文化地位、恢复中医总体思维形式,在中医界构成了统一认识以及相同的发展动向。从某种程度来讲,中医文化研究成为了中医继承、发展的主要动力,要强化中医药学科学以及文化价值观的体现乃至中医药理知识的教育。

二、中医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现状

1、基础教育忽略传统文化素养

职业高中的中医教育对于普及传统文化知识方面较为匮乏,这个基础如果不对中医教育的几点思考李建伟山西省原平市职业学校摘要:职业高中对学生进行中医方面的教育是为了能够培养出可以掌握我国传统文化以及技术的专业型人才。面对学生本身具备的文化素养、将来要服务的人员的文化素养以及所掌握的内容构成的反差使得我们只能够将中医教育放在当前科学文化的氛围中进行分析,找到当前中医教育事业的问题所在,探寻提升我国中医教育质量的方法。关键词:中医教育素养教育质量牢固就会令学生未来的学习之路较为坎坷。当今学校过于重视理科和英语的学习,而往往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不给予重视。而对于学习语文,也仅仅是在传播传统文化知识,并非真正将文化渗透到学生内心。

2、中医教学中西结合的现实形式

中医学当前的教学形式属于将中西文化乃至医学理论共同传授的过程,这也令中医教学的过程较为独特。中医学属于我国传统医学的科目,隶属于东方文化。中医学校的教学过程通过中医专业知识为核心,倾向于东方文化,可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加良好的适应当前医疗保健工作并具有良好的发展潜能,会在教学当中设置较多的基础学科以及和西医有关的学科,学生在入学时通常已经具备了一些关于西方文化的基础了解,所以在接受西方文化的时候会更为迅速。而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以及基本理念就会相对陌生。对于当前科学和西医学来讲,中医理论的学习会让学生无所适从,许多学生觉得就是在看“天书”。

点击查看全文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推进中兽医利用保护

摘要:文章基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从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医疗价值角度出发,对我国传统兽医学农业技术类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进行肯定,分析当前我国传统兽医学发展现状与困境,并针对性地探讨其保护对策与利用途径,以期对传统兽医学的“申遗”研究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农业文化遗产;中兽医;保护;利用

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在长期农事活动中发明创造并积累传承下来的具有历史、科学及人文价值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综合体系[1]。农业文化遗产包括农业物种、农业遗址、农业技术方法、农业工具与器械、农业工程、农业聚落农业景观、农业特产、农业文献和农业制度与民俗10个方面的农业文化遗产[2]。中国传统兽医(中兽医)拥有自己独特的体系,将望、闻、问、切作为诊断畜禽疫病的主要方法,用兽医针灸(针术和灸术)治疗家畜疾病的疗法为世界首创。在对家畜疫病进行治疗时,遵循“针不离方,方不离针”“七分针灸、三分用药”的治疗法则,将理、法、方、药及针灸技术运用在畜禽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上,在畜牧业生产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通过对农业遗产定义的剖析和对传统兽医学的阐述,传统兽医学所囊括的“中兽医与疾病认知方法”“中兽医诊法”“中兽医药炮制方法”“兽医针灸”等技术属于农业技术方法类农业文化遗产。我国传统兽医学,历史悠久,诊疗经验丰富,在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占据重要的地位。在长期兽医临床应用中,我国传统兽医学逐步形成了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核心,以阴阳五行学说为说理工具,以辨证治疗为诊疗特点的理论体系。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兽医学为畜禽疾病防治和人类的食品安全作出巨大贡献。从西方兽医学传入我国开始,人们逐渐忽视了传统兽医学的存在,加上传统兽医学内容繁多,理论抽象,人们对其认识不足,缺少传统兽医学方面的技术人才,因此我国传统兽医学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然而,传统兽医学并没有失去其价值,大量临床实践证明,我国兽医学的发展单单靠发展西方兽医学是不可取的,传统兽医学中的针灸、切脉方法,以及我国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在今天的畜禽疫病防治过程中具有极大的优势。中西兽医结合优势互补,效果倍增。目前对于中兽医的研究内容更多在中兽医课堂改革、中兽医临床治疗效果和中兽医药的保护方面。基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学的视角,研究中兽医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探讨其利用与保护研究的文献甚是少见。

1传统兽医学中所蕴含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现

1.1灿烂的历史文化价值

我国传统兽医学起源早,内容丰富,在畜禽疾病的防治方面有不少创造性的发明,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早在旧石器时期,从事兽医活动的工具便已出现,在河南仰韶遗址中便挖掘出该时代许多家畜的骨骼及石刀、骨针、陶器等,推测主要应用于家畜疾病的治疗。说明在四五千年前,古代的劳动人民便开始用温热疗法、针灸术及其他外治方法对患病畜禽进行治疗,这是我国传统兽医学的起源。据《周礼》一书记载,约公元前11世纪,已将医分为“疾医”“疡医”“食医”和“兽医”4类,并将兽医列入了政府编制,负责“掌疗兽病,疗兽疡”。《列子》一书中尚有“马医”的记载,这说明当时不仅有了兽医,由于马在国家战争和交通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还出现了专门医治马病的“马医”,这是世界上较早的兽医分科。同时期,在治疗家畜疾病方面灌药技术、手术等传统医学技艺已经出现并运用。秦汉时期,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一部人、畜通用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其中特别提到了“牛扁治牛病”“桐叶治猪疮”等。晋人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有用“谷道入手”治疗“驴马胞转”,用黄丹治疗“马背疮”等几十种病的治疗方法。唐朝李石编著的《司牧安骥集》为现存较为完整的一部中兽医古典著作,对中兽医理论及技术有较为全面的论述。明朝时期,著名兽医喻本元、喻本亨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编著《元亨疗马集》。该书内容丰富,是国内外流传最广泛的一部中兽医古典著作。江西省中兽医研究所张鑫泉等人曾对公元1949年至2013年间的中兽医古籍进行发掘整理,搜集总结民间兽医经验、查诸历代艺文和有关书录,对继承发扬中兽医遗产的主要著作等文献出版情况进行调查汇总。结果显示:中国自汉代以来出现了有百余种兽医古籍,但今大多已散佚,现存可找的仅20余部,大都进行了整理校注[3]。兽医古籍是我国传统兽医学遗产的载体,记述了传统兽医的理、法、方、药,以及针灸技术等,为继承和发扬传统兽医学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史书典籍和遗址考古发现,传统兽医学至迟产生于原始社会,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从时间段来看,完全符合《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要求。

1.2绿色安全高效的社会价值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