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初高中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初中生在离开初中英语课堂,进入高中英语课堂后,一般并不能很快地适应高中英语的教学节奏,从而出现英语成绩较大下滑的现象,故如何做好初中到高中英语教学的过渡,使学生能够很好的在已有基础上融入到高中英语教学中去,是当前高中英语教师需要加以详细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英语高中英语英语教学
0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和世界的接触越来越多,对英语的掌握能力也成为了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对于初高中英语的衔接,当前仍然存在很多值得优化的地方,需要我国高中英语教师以及其他语言教学人员为之付出更多的努力,争取将初高中英语的过渡进行充分优化。
1初高中英语教学的不同点
1.1教学模式的不同
对于初中生而言,其英语水平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甚至有一些初中生在上初中之前,没有接受过任何有关英语知识的教学,连一些基本的英语字母都不认识,虽然有一些有着良好英语基础的学生,但从整体上看,初中生在英语知识的储备上是非常薄弱的。此外,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一般处于心理叛逆期,自我学习能力比较差,需要被人约束才能学习。故初中英语教学主要是教师发挥学习的主导作用,在保证课堂纪律的前提下带领学生进行英语知识的学习。而对于高中生而言,其心理年龄已经有了很大的成长,对自己有一定的自控力,且其已经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不再是对英语什么都不懂的初学者,故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教学模式是鼓励学生进行英语知识的自学和运用,而教师则大多数情况都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英语教学中。[1]
摘要:对知识的衔接、学习方法的衔接和教学策略的衔接是民族高中英语薄弱校英语起始阶段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教师可从民族高中学校实际角度出发,针对甘南民族地区的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导致的英语成绩不理想这一问题,通过反思现状、分析初高中衔接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并研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以指导实际英语教学,提高民族高中学生英语水平。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民族高中;英语教学
初高中衔接,顾名思义,指的是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的有效过渡。在英语学科上,主要指以下三个方面的衔接,即英语知识的衔接、英语学习习惯的衔接和学生心理上的衔接。对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进行研究这一课题在全国各地都很受重视。有很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对教学策略衔接、学习方法衔接、知识的衔接等做了很多研究,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都有着很多的经验可取。理论可以学习,经验可以借鉴。笔者所在的高中实际情况特殊,虽地处兰州新区,但自2012年建校以来,大部分生源仍然来自甘南藏族自治州,学生英语基础特别薄弱,入校平均分远远低于及格线(60%),这意味着绝大部分高一新生在初中英语学习尚未达标的前提下,就要进入高中更加高要求高难度的英语学习中。这种背景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不能按新课标的要求有效进行。因此,结合本校实际进行研究,力图找到适合本校初高中衔接的一些具体做法,从而在教学工作中有效地引导学生从初中的英语学习顺利并成功的过渡到高中英语学习,是民族高中英语薄弱校英语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鉴于此,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入探究这一高中英语起始阶段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以此作为实践教学的理论指导,使民族高中英语学科教学质量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民族高中学生英语学科初高中知识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相比高中教材,初中英语所用的教材涉及的内容相对简单,每个单元中出现的词汇、句型、语法基础且单一,不用太多学习技巧,经过教师课堂点拨,学生课下复习巩固,大多数学生均能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内容。再加上考试比较简单,学生在初中英语考试中获取高分比较常态化。反观高中英语教材,无论是词汇、句型结构,还是语法规则,不仅容量增加,难度也加大了许多,再加上考查范围的广泛,学生想提高英语成绩,靠单纯的死记硬背早已满足不了高中英语学习的需求。另外,初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迥异。初中英语课程标准主要为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学生自信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合作精神;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要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并具备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初中英语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学生视野,使之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日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体现了综合性、关联性、实践性的英语学习观。即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连串英语学习活动,将已有的知识依托于不同类型的语篇,会分析问题,能解决问题,继而在此过程中促进自身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发展,加深文化内涵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多元化发展,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判断。此外,新的高中课程标准建立于六要素之上,即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此六要素有机关联为一个整体。不难发现,高中的课程标准凸显了思想性、时代性和整体性。学生要运用语言获取、梳理、整合语言和文化知识,深化对语言本身的理解,重视对语篇内容的赏析。在高中英语学习中,学生要比较和探究文化内涵。新的高中课程标准进一步强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反映了中国最新科研成果、经济社会发展等新成就;并且更加关注学科自身内在联系及学科之间的相互配合,在学习中,学生要克服碎片化及彼此间的脱节等现象。综上所述,初高中衔接绝对不仅仅限于简单的词汇句法语篇上的差异。
二、民族高中学生学习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高一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我校学生大多数来自甘南地区农户家庭,他们思想单纯,在学习上肯吃苦头。但由于甘南民族地区对英语学科的不重视,加上大多数学生在初中并未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他们在步入高中的英语学习时,会感到明显的压力,加上自身英语水平薄弱,上课听不懂,课后作业难以完成,学习成效不明显,久而久之对英语学科就会产生厌学甚至弃学的情况。所以,结合学生自身的英语学习状况,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心态,是初高中衔接至关重要的一步。除了课堂中的鼓励,教师在课后跟学生谈心,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及时获取教学反馈,根据学生课后反馈及时科学调节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法也是可行之策。另外,教师要深入学生群体中,充分了解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碰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英语其实就是“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英语学习就要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多练。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养成课前预习、提出质疑、课堂合作探究、教师答疑解惑、课后及时练习巩固的良好的、体系化的英语学习习惯。
一、初高中化学的差异
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它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初中化学记忆内容较多,大部分同学死记硬背,以“记忆、重现、模仿”的学习方法为主,学生养成很强的依赖性。初中教材浅显易懂,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的自然现象或者演示实验入手,学习化学概念和知识,时间也充裕,在老师的“知识翻炒”下,学生感觉初中化学并不难学。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难度加大,要求学生不是单纯记忆,而是举一反三,能灵活应用和推理。高中化学容量大、知识点多,课时少,要求学生具有建立知识体系的能力。实验方面也不是照搬照做,不仅要明白实验原理和目的,并且学会设计实验探究,思维方法在理性层次跃迁。高中化学不仅需要一定的学习能力,还要有钻研精神和创新能力。初高中化学的不同要求和脱节导致学生进入高中感觉化学很难学,高中老师大部分没有教过初中化学,也不了解初中化学的学情,感觉学生很难教。因此,怎样做好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课题。
二、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探究
1.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实现学生心理的衔接。
进入高中的学生,是通过中考筛选出来的优秀学生,他们有着优等生的优越感和对高中的迷茫感。在初高中的衔接教学中,我们要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让他们感觉初高中的异同,既要让学生有接受挑战、战胜困难的准备,又要有在新的学习阶段争创佳绩的信心。精心设计一些挫折,使学生在知识点和思维上的弱点暴露,让他们了解高中化学并不是像初中化学那么容易,找到努力方向,并且付之行动,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也要加强表扬和鼓励,让他们对高中化学充满希望,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2.梳理知识要点,实现知识内容的衔接。
在化学衔接教学中,知识点的梳理是我们高中化学老师必须要做的一个重要事情。哪些知识是初中化学有的,哪些知识是高中化学需要延伸和深化的,哪些是初中化学没有涉及的,是全新的概念,不能让学生产生陌生和恐惧的想法,高中化学老师做到心中有数,调整教学计划,优化教学系统,处理教材和准备教学内容做到胸有成竹。例如,对于电解质这块内容,初中化学学习了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我们高中化学就要在此基础上深化扩展,为离子反应的书写埋下伏笔。还比如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初中化学浅尝辄止,就从得氧失氧的角度简单做介绍,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它不断的深化。从化学价的变化和电子的得失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从电子的转移到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和配平,从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书写到原电池、电解池的学习与应用,应该说氧化还原反应是在与初中教学的衔接中不断升华。通过与旧知识的衔接,学生也能顺利走上学习轨道,在深化中不断获取新内容,逐渐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而对于一些初中化学没有涉及的知识,我们应该精心设计,做到“开门红”,不能让学生对新知识有恐惧和拒收的感觉。通过笔者调查,大多数对高中化学产生恐惧和失去学习信心的原因是关于“物质的量”的学习。物质的量是高中化学学习的第一个新知识,是贯彻整个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但这是个抽象的概念,没有实验的引入,也没有具体物质的反应。学生对这个概念完全陌生,这需要化学老师精心设计教学,在学生以前学习的分子、原子、离子的微观世界慢慢引导他们接受这个新概念,做好缓冲教学,从而让学生转入并接受高中化学的学习。
摘要:高中政治学科教学容量大、知识难度深、教学节奏快、评价要求高等现实问题困扰着刚升入高中的学生,种种的不适应往往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滑、心理压力增大,这对高中政治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是相当不利的。初高中政治要做好教材衔接、教法衔接、学法衔接、评价衔接,高中政治教师不仅要关注初高中政治在课程理念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共通之处,又要关注学生心理、意志和性格的培养,从而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初中政治;高中政治;教学衔接
2004年3月,教育部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高中政治课在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实施等方面与初中政治课存在着较大差别。高中政治学科教学容量大、知识难度深、教学节奏快、评价要求高等现实问题困扰着刚升入高中的学生,种种的不适应往往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滑、心理压力增大,这对高中政治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是相当不利的。因此,做好初高中政治教学的衔接工作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教材衔接
初高中政治都强调以人为本,兼顾育人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以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为核心,在教材体系构建上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有机整合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内容。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人文综合性课程,集理论学习、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于一体,它不仅聚焦社会中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生活等对象,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的主要观点为内容设置必修课程,而且还以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法律常识、道德伦理常识等知识为主要内容设置选修课程,这样的设置充分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和未来发展需求,把理论知识寓到生活主题之中,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要。但高中政治作为一门涵盖心理健康、道德品质、法律常识、社会主义建设常识、经济常识、政治常识、文化常识、哲学常识等教学内容在内的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其庞杂的课程体系、复杂的理论要求和密集的教学容量往往对知识结构不太完善的初中生而言具有相当高的学习难度。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把握其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等,对教材的基本内容、体系结构及其特点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实现教材与教学参考书、党和国家有关文件、时政材料及经典著作等辅助性资料的有机整合,把教材不仅作为知识和信息的载体,也作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开展活动的工具。同时,教师还要充分考虑教材文本精神、现实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等的有机联系,在取舍教材内容、安排教学进度、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手段等方面创造性地创设学习情境,努力寻求学科知识与思想教育价值的交汇点,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的主要理论观点、学科逻辑结构和思想教育方法来把握教材内容的精神实质。例如,必修课程《政治生活》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主线,更加关注学生的政治生活实践,按照“公民—政府—国家—政党—国际社会”这样层层递进的关系来组织教材,教师可以分别从公民、政府、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关系、国际社会等角度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如从政府的性质、宗旨、原则、职能、决策、行政等角度归纳政府的知识串,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执政理念、地位、指导思想、执政方式等角度归纳中国共产党的知识串,这样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阅读教材、思考问题、探究学习、感悟知识中接受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点,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教法衔接
新课程实施之后,初高中政治课发生了很多积极的变化,特别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转变教学方式等先进理念已经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但中学政治课程改革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改进和完善。如学科地位缺失、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有待提高、教学实践中仍存在着片面强调书本知识、知识目标和课堂教学而忽视实践环节和情感体验、教学评价仍然存在方式单一和功能僵化等问题。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要注重学生的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访谈、项目研究、情境分析等方式来增强道德学习能力。这种结合时政热点、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方式更多的停留在道德行为规范上,在情境问题的分析和理解过程中更加注重开放性问答。但高中政治教学更加关注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的深入剖析,学生不仅要对问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深入分析,更强调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高中政治强调要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过程和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过程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高中政治教学方法必须根据当前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经验和特长、教学条件等进行设计和选择,努力组成一个切合实际、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教学方法系统。在“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高中政治教学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组织有效教学。首先,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各种思维成分趋于稳定状态,个体差异水平趋于基本定型。高中生的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和成熟,高中政治教学要利用初中生已经达到的形式逻辑思维水平和辩证逻辑水平为基础来创设学习情境,设置合适的教育目标,让学生能够超越日常经验的狭隘界限,以问题解决为核心,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发现、从被动应答到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价值冲突、比较鉴别、探究活动中学会全面地、动态地看问题。其次,高中学生的伦理道德相对于初中生来讲已经相当成熟,他们能够比较自觉地运用一定的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来调节自身道德行为。高中政治教学要采用道德推理教学、价值澄清教学、行为矫正法等道德教育模式,充分汲取民族传统道德与国外优秀道德成果创设认识教育情境、情感教育情境和行为教育情境,这不仅是教育主体政治观念及道德品质构建、生成与共享的过程,也是教育主体发展自身本性而进行的“对话”与“理解”的价值介入过程,实现教师价值引导与学生道德自主建构的统一。
摘要:高考改革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关于高考全面改革的新政策。继而上海、浙江分别出台了关于高考改革的试点方案,地理学科将从高考科目改为选考科目,地理教师在教学上应如何变化成为广泛讨论的话题。
关键词:新高考改革;中学地理;教学变化
2014年国家通过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让教育改革较为成熟的上海市和浙江省作为首先试点的城市。将改革考试规定科目: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自由选择的三科成绩组成。高考改革后将不再区分文理科,考生可以在历史、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这六个科目中任选三个科目进行学业水平考试,然后将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中。本次高考改革可以说革命性的,由一次高考变为多次,由规定科目变为自选科目,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地理教学会出现怎样的变化也成了学科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
1.初高中地理的教学时间亟待解决
初高中地理的衔接问题一直存在,新高考背景下使问题更加突出。新高考政策将地理学科从高考必考科目改为选考科目,地理高考备考时间从高中三年的缩短到高二会考前。往年的高三文科考生在高二的地理水平考试后还有一年半的时间学习巩固地理知识,时间上的浓缩,让选考地理学科的同学们更加紧迫,更要注重初中地理的学习。在义务教育阶段,初一、二年级开设地理课程,初二年级下学期期末进行地理会考,初三年级终止地理课程的学习,这样的初三一年地理学科的断档不利于初高中地理教育的衔接。初中地理学科的应试教育,让学生们在高一学习地理时学习思想转变不过来。为了保证地理教育的连续性,做好初高中地理教育教学衔接,可以在初中三年级开设地理学习探究课程,不关联中考成绩,开阔孩子们的视野,逐渐转变思考问题的方式,与高中学习方式对接。在备战中考的同时也能适当放松心态游览世界千奇万象和人文情怀。进入高中后不至于产生太大的知识断层,更好地渡过高一地理衔接期,对高二学生的水平考试以及选择地理科目作为高考成绩的同学们在学习时间上都更宽裕。衔接初高中地理教学,从初中起注重综合素质教育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教学形式与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对中学地理课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地理课要走班制教学。由来自不同班级、年级的同学汇集到一起组成的教学班,这些教学班中的同学只有在上课的时候一起学习,平时学生分散在各个班级中,由于同一个教学班中学生层次不同,教学班中分层教学将会成为必然的选择,对于选择地理成绩进入高考总成绩的同学地理教师还应进行个别辅导实行导师制的教学形式。教学形式由传统的班级授课到分层教学,到导师制的个别辅导。面对教学形式的变化从行政班到教学班,要求地理教师在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化,注重教学效率。中学地理教学方式的多元化要求地理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堂上的探究式、讨论式学习,还要学会运用思维导图来引导学生。正确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都能有所收获。教学形式与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将成为新高考改革后地理教学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