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初级会计实操学习范文

初级会计实操学习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初级会计实操学习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初级会计实操学习

海南会计继续教育改革初探

摘要:《会计法》的修订,伴随着财政部门与税务部门对会计与税收监督管理的加强,会计从业人员将面临着一次大的挑战,而当前海南会计继续教育存在诸如会计继续教育内容单一、实用性不强、教学方法陈旧、授课质量不高、考核与评价流于形式等多种问题。提供充分、高质量的学习资料,满足会计从业人员根据自身所属行业与自身成长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已是当前海南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会计继续教育作为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更需要一次大的变革。

关键词:会计;自贸区(港);继续教育;课程开发;人才培养

一、海南省会计继续教育现状

(一)海南省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态度分析

会计继续教育是硬性要求,而更多的会计人员安逸于当前的生活,缺少学习精神,把会计继续教育当成是“政治任务”。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证,可能会导致没有进行从业登记的会计人员不再进行官方组织的继续教育学习,从而不利于会计人才的培养。2018年海南省高级会计师评审条件中比往年多出要求参加五年会计继续教育的硬性规定;2019年海南省中级会计师报名比往年增加“完成个人信息采集并审核通过”条件。但这些规定仅在报名条件中增加,并未进行宣传,大量会计从业人员并未知情。

(二)海南省会计从业人员继续内容设置分析

2018年海南省会计继续教育平台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开始了新的培训,内容除了少量的具有很大难度的会计报表合并等内容外,剩下的内容几乎为政府事业单位会计,给2018年大量从事会计继续教育的学员造成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不相符的困扰。回忆海南省历年的会计继续教育,内容也多为政策性或者是理论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多为解读性,实操指导几乎是没有的。这些弊端会增加会计继续教育人员应付参加会计继续教育的可能性。

点击查看全文

远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如何构建基于远程教育视野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DE的特征和生源的特点,应该如何构建会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呢?

(一)根据学生个体不同的学习需求,实行“按需分类”培养

实行“按需分类”培养主要是考虑到参加远程学历教育的学生,其学习需求是各不相同的。有些学生本身就在财务岗位工作,但起点较低,学历较低,掌握的知识层次较低并且缺乏知识的系统性,严重影响了自身的职业发展和晋升。这需要提升知识系统和结构,将财会知识和技能引向纵深,然后又能顺利实施其职业规划。有些学生本身不在财务岗位工作,在其职业规划中有转向财务工作的需求,希望通过财会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财务工作的技能,在获得会计专业学历证书和掌握系统的财务知识和技能后,能较好地从事财务工作。也有些学生本不在财务岗位工作,今后也无意从事财务工作,选择会计专业本身就比较盲从,也没有长远的职业规划,参加学历教育纯粹是为了获得一张毕业证书。基于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在实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时,可以采用“ABC”分类法,将上述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大致划分为对应的A、B、C三类,然后根据不同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制订培养目标,分别实施不同培养目标下的教学计划。而DE系统的优势将促进分类教学计划的实施,尤其是教学资源的高度信息化将确保分类教学计划实施的效率和效果。

(二)充分利用学生所在单位资源,实行基于学生个体的新型“校企合作”培养

目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很多,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传统校企合作模式,是以学校为主体对人才进行培养,合作中企业提供相应的实践教学环境,协助学校完成部分技能培养任务,这种模式虽然比较容易操作,但合作的深度、广度缺乏[4]。而作为DE的学生本身就来自于各单位,大部分来自于企业,尽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本身不在财务岗位,但还是能够获得所在企业财务岗位的有关实操信息,这样就对基于学生个体的“校企合作教育”奠定了基础。由于不同行业的企业其性质各不相同,那么在实行基于学生个体的“校企合作”培养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合作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做到“因企制宜,不拘一格”。同时在实行基于学生个体的“校企合作”培养过程中,针对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财务机构健全、财务人员分工较明确的企业,应将其发展成为对口的合作对象,实行全方位的合作,即除了针对学生个体培养合作外还要从师资培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合作,教师和学生可以进企业锻炼,企业的财务总监、会计师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可以进学校课堂讲课。当然合作的前提是要能做到双方共赢,这就需要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责任义务等角度找到双方的结合点。

(三)抓好职业证书考证工作,实行“学历+技能双证书”培养

点击查看全文

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现状和改革思路

一、会计证的取消和高职会计专业的发展状况

截至2017年,会计从业资格证的持证者数量超过2000万人,据统计,2015年底会计人才的需求量为1500万人左右,可见供求明显失衡,对国家资源造成了浪费。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会计信息化、电子发票的发展提供了便利,“记账会计”等岗位面临淘汰,而在会计从业资格证的持有者中,管理会计人才只占5%,基础的财务会计人员则接管了剩余的95%。因此,只有向管理岗位转型才是会计人员最好的出路。因为会计专业有着比较良好的就业前景,学历认可度较高,会计专业始终是各高职院校的热门专业。根据2016年的《中国会计年鉴》统计,高职会计专业的就业对口率在75%左右,就业形势相对较好。以北海职业学院为例,从2008年开设会计专业到现在,会计专业的学生人数一直占据着经管系五个专业总人数的一半。尽管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取消对专业招生有一定影响,但会计专业始终保持着稳定的发展态势。

二、会计证时代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证”融合教学。过去,国家规定会计从业人员必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证是会计人员从业的门槛,过考率也成为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质量的准绳。因此,许多高职会计专业将教学重点放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培训上,普遍采取“课证”融合的教学方式。在课程安排上,重视应考题目训练,轻会计实践技能教学。会计从业资格证盛行的时期,曾带动了“考试经济”的繁荣。为了提高学生的通过率,不少学校聘请校外会计培训机构对学生进行集中培训。这些培训主要通过刷题猜题的方式强化考试技巧,对短期的应试成绩提高效果显著,生成了一些无会计专业能力的持证者,与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背道而驰。(二)以理论型教师为主,双师型教师匮乏。把学生培养为适应时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一直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高频词。会计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是学以致用,“用”是最终的目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产、学、研的深入合作密不可分。然而,在实践教学中,双师型教师人才紧缺,会计教学停留在理论和模拟实践上。大部分高职会计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指导水平有限。尽管很多高职院校建立了模拟仿真会计实训室,但普遍采用传统的单门课程集训形式,如在基础会计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等课程结束后,集中两到三周的时间在机房或手工实训室授课。实训内容单一,主要以一套题目或者传统教材进行教学,无法使学生获得会计从业的真实体验。(三)校企合作质量低,流于表面。校企合作的两个方向,一是使学生走向社会实习岗位,二是将企业请进校园。企业是会计应用型人才的试炼场,但如何使会计专业学生进入这个试炼场成为很多高职院校面临的难题。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实习岗位相对较少,大部分企业出于用人成本的考虑,不接受在校学生到企业实训,也不愿意招聘零经验的毕业生。学校与不少企业建立了合作,但是相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规模,财务会计类的实习岗位“僧多粥少”,造成过半的会计专业学生实习专业不对口,只能转为销售或行政类岗位。学校也尝试邀请富有职场经验的财务经理等到校兼职授课或进行讲座,但这些企业界人士或缺乏教学经验无法胜任教学工作,或工作繁忙很难配合学校的教学要求,效果并不理想。

三、会计证取消后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

(一)“课证”融合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的转变。在“一带一路”和“互联网+”背景下,国际化视野和会计电算化技能成为会计人才的“标配”。要改变“课证”融合的教学方式,建立起以提升职业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岗位能力为前提设置课程,丰富教学内容,从国内企业到国际企业,对金融、国际贸易等科目进行项目化教学。会计专业学生应熟练掌握企业常用的财务处理软件和管理软件,在课程上进行精准操练。从“持证上岗”到“无证有能力也可以上岗”的突破,放宽了会计人员的准入门槛,非会计专业但具备一般会计技能的人才也可以从事会计岗位工作,对于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来说意味着更多的竞争者。事实上,会计从业资格证的退出不仅没有降低会计人员的入职条件,反而提升了入职要求。另外,会计从业资格证取消后,《会计法》对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业务素养的进一步强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可见,会计行业的继续教育还将进一步加强,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需要从各个方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理论和实操并重,积极了解市场动态,树立危机意识,不断更新和扩展专业知识,才能做到不被社会所淘汰。随着会计从业资格证的退出,“初级会计证”不仅成为会计人才市场的新门槛,也成为会计专业学生的新目标。高职院校应为学生制定全面的培养预案,在鼓励全员备考的前提下,加强必考科目“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的讲授,动员专业扎实有能力的学生积极准备;为基础较弱、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方案,如强化其对办公软件、会计软件的熟悉运用能力。(二)以会计技能大赛为抓手,推进课程改革。职业技能大赛作为高职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课堂教学和企业实践的试炼场,也是促进教学改革创新的助推器。比赛的目的是展示并检验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对各种技能的应用能力,提升社会各界对比赛的关注度,通过比赛的结果检验高职院校的教学成果,推进专业课程改革。会计技能大赛是对真实企业流程的仿真模拟,参与过程需要师生合作,不仅有助于学生增长见识,也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业务水平。行业级别以上的技能大赛,为全国各大高校的师生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取长补短。应以技能大赛为推手,实现以赛促学,推进会计课程改革,强调工学结合、产学融合,以就业为导向,优化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三)加强对会计教师队伍双师型人才的培养。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取消给会计专业教师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传统的理论型会计教师将难以胜任大数据时代下社会对会计教师的要求。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不仅能够把企业完整的业务流程与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传递给学生,也有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实操训练并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的会计专业能力,要从基础财务会计的培养转变为结合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全面培养,现代会计从业者不应只局限于财务记录,更要参与分析经济活动、预测经济走向、进行战略决策等全方位的经济活动过程。因此,会计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具备敏锐的政策洞察力,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把最新的专业知识和动态传达给学生,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高职院校应加强对会计专业双师型人才的培养,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具有影响力的会计行业技能培训和会议;推动教师走出校门,到企业顶岗实践,并作为考核绩效的依据。(四)提高校企合作质量,拓宽合作思路。校企合作体现了学校与企业共同的利益诉求,学校为企业输送人才,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和就业的机会。目前会计人才需求量最大的企业,一是会计师事务所,二是代账公司。会计师事务所需要的人才多为中高级会计师甚至注册会计师,代账公司则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工作难度较适合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实训,并有可能提供较多的工作岗位。因此高职院校与代账公司合作是对会计专业相对有利的校企合作模式,校方邀请代账公司进驻校园并提供办公场所,会计专业学生轮流到办公场所进行实操,教学督导以学校教师为主、企业管理人员为辅,学生的实操内容是企业真实原始凭证的复印件,学生能够体验真实的会计业务操作流程。当然,在实训过程中,为了避免因为学生的操作失误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教师必须严格把关控制操作的准确性。

四、总结

点击查看全文

会计信息化技能在会计教育过程的融合

摘要:当下中小企业的财务人员主要由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培养,由于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发展较晚,在高职会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显现出众多问题,特别是会计信息化技能的熟练掌握方面,一直以来是高职会计教育的一个短板。本文主要是研究会计信息化技能在高职会计教育过程中与其他会计专业课程之间的融合应用,以此使高职会计学生达到对会计信息化技能的熟练掌握程度,为毕业后能胜任中小企业的财务岗位提供保障,降低企业账务上的风险,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教育;课程;融合

一、会计信息化技能的现状

1.会计信息化技能的重要性确定。21世纪将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当今社会正在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竞争的大环境中,会计人员不仅要深谙会计学的基本原理、掌握会计电算化技术,而且还要学习一些企业的组织观念、管理学的行为因素、决策过程和通讯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会计信息化代表了一种全新的会计思想与观念,是传统的会计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相结合的产物,是现代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部分财会从业人员认为会计信息化仅仅是在电脑上进行账务处理,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仅仅停留在账务处理工具改变的基础上。而没有真正理解信息化在会计行业中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变革。2.财务人员对信息化技能的掌握状况。在国家财务规范的大背景下,要求企业财务必须要规范。大力推广信息化账务处理,是企业财务业务的必经之路。当下企业财务人员对信息化账务处理的掌握程度可以说是略知一二,财务人员只是在电脑上采用固定的模式进行账务处理,根本谈不上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创新。而财务人员的继续学习,仅仅局限于短暂的培训,且没有经过长时间的系统科学的学习,对于软件和处理方式的更新,更是没有进行继续教育学习。现阶段没有任何法律法规规范会计人员的会计信息化技能的继续教育,这就使得财务人员会计信息化技能掌握程度参差不齐,没有继续学习的动力,造成新的账务处理技术无法及时有效的推广。3.该课程高职会计人员培养的现状。由于当下财务人员的会计信息化技能的学习,主要是从学历教育过程中进行学习的。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财务人员对该项技能的掌握程度。培养高质量的高职会计人才,一直是高职会计专业面临重大难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硬软件等诸多因素,导致在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会计信息化技能被降低标准后进行教学。使得毕业生在毕业时无法有效的掌握该项技能,进而造成就业竞争力持续下降,体现出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短板。预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此项短板将无法得到有效的弥补。

二、会计信息化技能培养的主要方向

1.加大技能操作的学习力度。会计信息化技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核心地位,伴随着智慧会计的发展,已经日益凸显。信息化技能也正逐渐被广大财务工作者所重视。此项技能应在教学活动中得到更好的体现,在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中加大该项技能的学习力度,特别是后续的继续教育和会计的学历教育阶段,将该项技能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结合技能的特点,做好学习的阶段安排。从思想上解决对该技能的传统不足认识,才能更好的为学习该技能打下良好基础。2.增加理论学习和技能操作时间。在会计信息化技能逐渐被重视的环境下,要提高财务人员对该技能的掌握程度,应加大该项技能的学习时间,将原有的学历教育过程中的学习变为从业人员对该项技能的继续教育学习;同时结合财务人员的工作状况,在继续学习的过程中,增加对该项技能的实账业务操作。在初次的学历教育过程中,将原有的课程体系完全打破,建立起新的适合新环境下会计人员能力素养的技能培养模式。3.严格执行技能考核新模式。技能的考核一直以来是困扰技能学习的一个重要难题,高职会计信息化技能教学也不例外。加强技能考核可以倒逼技能的学习和提高。现有的技能考核主要是以现场手工和机器固化的模式进行考核。手工模式虽然准确,但是工作量大,其中夹杂的人为因素较多,考核标准不清晰明了,往往会导致考核结果偏差。而机器考核则又会陷入到固定模式套路,导致技能操作古板僵化,无法将技能做到在不同的经济业务中进行融会贯通。在对新的会计技能的考核上要做到实操与机器考核相结合的双重并进模式,对于软件操作部分可以采用固化模式进行机器考核,主要考核软件操作熟练清楚,对于某些业务部分,则需要进行手工实操考核,考察其对业务灵活变通的运用能力。这样互相结合,最大限度的还原了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起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技能考核作用。4.借助其他课程进行融合培养。由于高职会计教学的时间很短,在有限的3年时间内留给高职信息化教学的时间不多。高职会计信息化技能教学只有借助其他课程平台进行融合教学,才能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构建新的会计相关课程体系,在具有可操作性的基础下,如何将不同的课程进行相互融合贯通。在保证各项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优化课程间相同的教学内容,努力做到建立一个新的教学课程体系,做到课程间的资源共享和教学互助。

三、会计信息化技能与其他课程的融合研究

点击查看全文

会计电算化专业现代学徒制探析

摘要:自济宁市高级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实施以来,除了做好相关调研、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校企共商人才方案、举办拜师仪式等基础工作外,还从学生在校理论课程学习、校企合作举办财经专题讲座、学生跟岗和顶岗实习、实习监督以及实习结束后反馈信息收集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和实践,使会计电算化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深入扎实推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后期会计电算化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广泛推行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实践与成效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深入扎实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实践

2016年3月,济宁市高级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按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开展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认真填报山东省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申报书,并于2016年4月13日,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经信委联合发文鲁教职[2016]15号文审批通过,成为第二批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和《山东省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有关要求,并结合学校实际于2016年3月制定了学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根据方案中工作安排,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于2016年4月正式启动,并按照实施方案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如组建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委员会和工作小组,遴选会计电算化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合作企业,建立教师团队等等。总之,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深入扎实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截至目前,除了做好申报试点项目,建立教师团队;开展调研工作,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校企共商人才方案,交互安排专业课程;校企共拟试题,联合招生招工;举办拜师仪式,增强师徒情感等方面的工作。除此之外,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学生(徒弟)在校理论课程学习有序进行

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中实习环节固然重要,但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不容忽视。尽管学徒班的学生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但只有在理论知识掌握扎实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指导于实践,因此,理论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学徒班学生理论知识的获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校内理论知识的学习,二是师傅的讲解。其中,最重要的是校内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学校理论学习时间,学生(徒弟)按时上下课、按时上晚自习,做到不迟到、不早退;同时,学生管理部门相关人员对学生(徒弟)的出勤率、到课率、自习纪律情况等进行了严格的监督、检查和通报,确保学生(徒弟)在校理论课程学习有序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自然离不开教师。在2016级学徒班授课教师的选择上,也尽可能地安排骨干教师以及优秀青年教师,为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及掌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校企共商,定期举办财经专题讲座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