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初中劳动教育范文

初中劳动教育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初中劳动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初中劳动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劳动教育资源利用

摘要:简述了挖掘和利用劳动资源要遵循的原则,并结合实际案例探究了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初中语文;劳动教育;资源挖掘;实际利用

劳动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涉及范围广,包含众多的劳动教育素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有其必要性。

一、挖掘和利用劳动教育资源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重构主题单元

教材仅仅是指导教师开展教学的例子,教师在利用语文教材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在自身理解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和整合教材。可以明确劳动教育主题,打破单元限制,重构单元,开展劳动教育。如将《回忆我的母亲》《大堰河———我的保姆》进行组合,让学生真切感受贫苦妇女的艰辛劳动。

(二)统筹语文学习资源

点击查看全文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探索

劳动教育长期被虚化、弱化和边缘化,缺乏应有的学科地位、课程地位。为了丰富劳动教育及其课程资源开发的基础理论,解决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短缺问题,山东省东营市就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进行了深度开发。

一、丰富理论研究,奠定实践基础

通过理论研究,厘清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基本特征和新时代对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需求,探讨课程资源深度开发的必要性以及满足新时代需要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深度开发的途径和措施。具体而言,要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及课程资源的内涵、特征、类别、需求,以及课程资源深度开发的内涵、原则、目标、要求、实践策略等理论研究。深化内涵理解。一是明确内涵。明确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深度开发的内涵,进一步挖掘、利用原有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系统内各因素的潜在功能和价值并进行整合,使整个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系统的结构和实践达到最优,进而最大化地实现劳动教育课程的意义与价值。明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内涵:从形式到实质——劳动教育的新立场;生产与消费相统一——劳动教育的新内容;从工具到存在——劳动教育的新功能;从单一到整合——劳动教育的新实践。二是明确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特征。深入理解多样性、多质性、动态性、具体性等基本特征,把握价值性、价值潜在性、人为命定性等其他特征。三是明确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价值意蕴。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观、毛泽东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核心观点、体现新时代劳动观的相关文件,全面了解课程资源重新定位知识观、更新教学观、改造教师观、变革学习观、冲击评价观等重要意义,从而比较完整、深刻地挖掘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意蕴。梳理现状、对策。一是梳理劳动形态的迭代发展、劳动教育的历史发展,新时代劳动教育内容的发展趋势,以及劳动教育异化现象。二是研究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短缺的现实问题,如开发意识淡薄、课程资源配置不合理等。三是针对问题提出基本对策,建立保障制度、探索开发路径、提高开发能力、评价与评估等。明确开发模式。一是做好主题定位。明确通过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发,我们想让学生取得什么样的学习成果。二是做好价值论证。研究课程如何契合学生成长需求,回答我们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三是视角和原则的设立。首先,考虑资源开发的视角,如生活视角、学科视角、问题视角、职业视角。其次,确定资源开发的原则,如时代性、开放性、经济性、针对性。四是开发方式的选择。课程开发方式多种多样,如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和实践模式,又如学科本位模式、能力本位模式和人格本位模式,等等。研究者要精准学习,广泛收集和研究区域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实例,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提炼经验。

二、推进机制建设,形成资源体系

教育行政部门要抓好顶层设计,建立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深度开发的推进和保障机制。在此基础上,对学科课程资源、区域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资源进行深度开发、重构整合,建立系统化、序列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学段贯通、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资源架构。推进机制建设。一是运行机制。一般包括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运行机制。内部运行机制包括建立课程资源开发的组织、情境分析、制定目标、编制开发方案、资源开发的解释与实施、开发的评价与修订六个环节。外部运行机制包括区域—区域合作、学校—学校合作、专家—学校合作、研究机构—学校合作、地方政府—学校合作等方面。二是保障机制。保障机制是为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发提供物质和精神条件(如教室与场馆、信息与技术、教师与经费等)的机制。专项课题组要组织较为详尽的调查,全面了解区域内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现状,科学分析区域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需求,据此确定基本保障原则和重点保障措施。资源体系建构。一是做好资源统整,避免有整无统等问题。优化统整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等全过程,建立学科融合化、内容主题化、结构序列化的课程资源。二是做好学段贯通,推进学段衔接、目标承接、内容对接,以及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学相承、特色深化。学段贯通既包含小学低学段和中高学段的贯通,也包含小学与初中的贯通、初中与高中的贯通、幼儿园与小学的贯通,都强调两个学段共同建构劳动课程资源体系。

三、探索开发路径,强化学校实践

根据研究目标的侧重点,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路径基本可分为多方协同、学校融通、学科融合、主题整合、地域性资源开发,彼此之间存在交集。其中,多方协同路径又分为家校协同、校社联通、三位一体;学校融通路径又分为城乡融通、职普融通、职特融通;学科融合路径又分为单学科融合、多学科融合;主题整合路径又分为劳动素养、劳动文化;地域性资源开发路径暂时分为基于特色地域、基于一般城市、基于一般农村。在此仅举其中几例,予以说明。通过学科融合开发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探索。学科融合有别于专门开设的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基于学科、重在融合,既有常规学科的存在,又有劳动教育的融入。学校应成立融合学科研究小组,研究不同学科的内在联系、教学契合点,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等不同层面实现对接。劳动教育与不同学科融合,有不同的方法和目标。文科类课程的劳动内容往往蕴含在相关的情节、事件、现象或体现在有关人物的品质中,主要用来培养劳动价值观。理科类课程则要从发展史、发现史的维度上挖掘,从知识、技能应用于现代社会的维度上挖掘,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思维品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开发黄河口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探索。开发此类课程,有利于学生养成劳动素养和乡土情怀,有利于学校落实五育并举和打造特色品牌,有利于黄河口文化特色的深度挖掘和创新传承。以传统陶艺为例,在开发模式上,应该考虑项目主体性课程;从资源角度看,要进行立体式开发。一是开发陶艺文化中的劳动文化,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专心致志的劳动习惯、勤俭奉献的劳动精神等。二是注重制陶过程中的技能训练,在课程中体现讲解说明、淬炼操作、项目实践、反思交流等劳动教育手段。三是探索传统陶艺与现代化教育的融合——信息化、科技化时代背景下陶艺的创新传承、文化影响、发展趋势。各类学校融通开发劳动教育课程资源的探索。以职普融通为例,“通”是指双方发挥师资优势,共同开发和应用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双方要建立整体课程框架,以一般职业体验类、生涯规划类课程为主,追求课程门类的细化与丰富。初步确定基地授课、送课到校、综合授课等教学方式,扩大课程实施范围。“融”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与德智体美课程的融合,充分挖掘各学科中所蕴含的劳动教育属性;注重劳动教育和职业启蒙教育的融合,促进劳动形式与劳动精神、职业感知与劳动意识、职业认知与生涯规划的结合式教育;注重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的多元融合。

点击查看全文

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现实困境浅析

摘要: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是培养数以万计的优秀劳动者,为未来乡村振兴提供重要人才后备军的基础工程。通过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主要存在思想认识重视不够、课程开设落实不力、条件保障配备不强、考核评价机制不全等现实困境。需要通过优化顶层设计、完善课程体系、增加教育投入、强化督导评价等路径,促使党和国家有关劳动教育的方针政策在农村中小学落到实处。

关键词:劳动教育;农村中小学;现实困境;教学改革

广大农村中小学如何从自身实际出发,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和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科学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培养数以万计的优秀劳动者,为未来乡村振兴提供重要人才后备军,是一个亟需进行调查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现实问题。笔者所在课题组借助现场调查形式,通过对邵阳县本地具有代表性的中小学校进行抽样调查与个别访谈,深入了解农村中小学生在劳动价值、劳动态度、劳动精神和创新劳动等方面的认识与实践现状,全面掌握他们在学校教育、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生活中所接受的劳动教育情况。然后通过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准确把握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并为劳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有效实施提出切实可行的实践途径。

1劳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实施中的现实困境

长期以来,广大农村中小学结合自身实际,在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应看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农村中小学校的劳动教育已逐渐被淡化、弱化,农村中小学生中同样存在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个别学生甚至出现了轻视、鄙视劳动的倾向。通过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困境。

1.1在思想认识上重视不够。与过去相比,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广大农民的劳动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实际生活中,农村学生参与劳动的机会也愈来愈少。个别访谈中,有不少老师和家长认为,在农村中小学没有必要进行专门的劳动教育。有的认为相对于文化课程来说,劳动教育课程在升学招生和上级部门考核考评中没有太多体现,抓了也白抓,效果不明显;有的认为校内劳动与体罚的界限容易被混淆,应主要由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进行劳动教育;有的家长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居多,他们只有认真学习,通过优秀成绩走出农村到城市发展才是人生大事,劳动教育以后再搞也可以。各种各样的思想观点错综复杂,导致劳动教育在农村中小学中被普遍忽视。

1.2在课程开设上落实不力。毫无疑问,学校是对农村中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主阵地。但是调查发现,不少农村学校在课程开设方面都存在落实不力的问题,并没有按教育部门的明确要求,开足劳动教育必修课时,也没有安排集体劳动周(月)活动。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学校本身师资不足,劳动技术这种“杂课”往往由其他科目教师甚至后勤人员兼任,造成劳动教育往往呈现过场化、浅表化。还有一些小学并没有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他们把定期开展的学校大扫除等同于劳动教育,也有不少学校的劳动教育是让学生假日在家中完成的。有的农村学校虽然有自己的劳动实践基地,但往往由教职员工来打理,并没有让学生去亲历劳动过程。

点击查看全文

劳动教育为学生成长赋能探析

连云港市赣榆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将中小学劳动教育纳入政府督导体系,建立了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出台了《赣榆区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办法》。教育主管部门先后出台了《赣榆区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试行)》《赣榆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及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标准》《赣榆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赣榆区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南》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指南》明确规定:九年级学生劳动教育获得相应学分并经考核取得合格证者,其“综合素质评价”方可评定为B等级以上、方可毕业与报考三星级以上普通高中。

我们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办法,严格落实劳动教育课程计划,并纳入《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要求》。分散,即学生每周不少于2小时的家政劳动,不少于1课时的“学校劳动场所”集体劳动。集中,即每学年36学分的劳动教育课程,以学校为单位到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和区少儿科学院农植园,以劳动研学的形式集中开展。

早在2015年,我区便成立了以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为龙头的“中小学劳动教育共同体”,以3种形式常态化开展劳动教育:一是以学校劳动教育场所为根据地的家政和校内劳动,每年在15万人次以上;二是以区少儿科学院农植园为集训地的劳动教育春夏令营活动,每年在3万人次以上;三是以区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为龙头的劳动研学活动,每年在5万人次以上。

经过多年打造,我区中小学在劳动教育场地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绩,我们分3个层面构建了劳动教育“网”,即区级层面的“四基地一世界”:抗日山烈士陵园红色教育与山业劳动教育基地、赣榆少儿科学院农业劳动教育基地、柘汪临港产业区工业劳动教育基地、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和渔业劳动教育基地“海洋世界”;社区级层面的“一庄三园”:夹谷山庄、徐福茶园、石桥果蔬生态园和农家故园;校级层面的“一校一品”:按照“一校一品”的建设标准,共建有198个劳动教育场所,涵盖工业、农业、渔业和商业等领域,其中市级示范场所10所,区级示范场所12所。

为打造一支配套劳动教育开展需求的教师队伍,我区采取跨学科融合教育策略,在劳动教育人人参与的基础上,形成了由1位特级教师、1位正高级教师和50名市“333”高层次人才专职并领衔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国家级、省级媒体多次宣传报道我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开展情况。

我区还制定了《赣榆区劳动教育实验区工作计划》,大力实施“五个一”工程。建好一张网。继续加大区域内劳动教育场所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从“点”上做起,即建好村小教学点的“劳动教育点”,构建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劳动教育线”,从点到线,连点成线,连线成格,搭建区域内全覆盖的“劳动教育网”,劳动教育条件有保障,并做到资源共享,结成具有强大执行力的劳动教育网。区级层面重点建设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再投资1000万元扩建“果树管理实践园”;社区级层面重点扶持“农家故园”建设,投资300万元扩大传统农业项目;校级层面重点扶持赣榆中专校和金山职业中专校,投资2000万元完善职业体验中心建设。

管好一盘棋。坚决下好全区劳动教育一盘棋,制定并不断完善劳动教育措施和实施方案,从“点”上抓起,施行“劳动教育网格化管理”,创新各学段劳动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劳动教育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进一步修订劳动教育评价标准,加强督导和考核,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点击查看全文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探析

摘要:新社会提倡学校要开展劳动教育,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并在劳动中形成平等、团结、友爱的新型关系。因此,劳动教育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系统必须要开展的教育内容之一,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进而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以南通地区为例,分析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现状,并对其展开针对性地策略研究。

关键词:南通地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

0引言

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就是劳动,劳动教育是学生适应社会的前提,也是适应现代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点。高职院校是以职业教育为基础的教育系统,在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个人道德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因此,必须要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办学优势,真正将劳动教育落实到实处。通过有效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为参加现代化建设而做好准备。南通地区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在新时期南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南通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也需要跟上时展步伐,深入发展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

1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概述

1.1劳动教育的含义

劳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在出现以后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劳动才创造了历史,成了社会的主人。因此,想要推动人类社会持续的进步,就必须让每个人保持着高度的劳动热情,劳动教育成为新时期社会发展,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劳动教育实际上隶属于德育教育的内容之一,在最初劳动教育的根本意图是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掌握有关劳动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在迎合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同时自觉、诚实地践行劳动,根据自己的实际特点讲时间、讲效率、讲技术的完成劳动任务。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