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大楼建筑设计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上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工业化和科学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获得高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同时,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破坏坏了生态环境,并且导致使全球大气中总的温室化硫气体排放浓度急速急剧增长,全球平均气温急剧升高,导致全球的复杂气候变化,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态环境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这种紧急情况下,我们必然需要及时研究解决正面临的人类生态环境污染危机,1992年联合国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国际大会中首次明确提出了2030年人类社会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此为新视线引导人类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健康共生。下面将通过对绿色建筑设计实例进行分析,来探索绿色设计理念运用在建筑设计中的方法。
[关键词]生态理念;绿色设计;节能
生态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设计都具有大致相似的基本含义,它们都认为需要尽量多地减小设计对生态环境的直接影响,尽可能节约建筑资源使用,能够真正做到有效保护环境和有效减少建筑环境污染,为建筑使用者自身提供健康、舒适、实用、高效率的资源使用建筑空间,并且与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共生的绿色建筑。它的寿命周期过程为设计、资材制造、建造施工、完工使用、改造、解体废物、再设计。对建筑与环境设计来说,走"绿色设计"之路十分必要,如今人类面临着生存环境的种种危机,应当改变以追求奢华设计为目的的观念,逐步发展绿色设计理念,同时考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既是现代设计师的重要职责和任务,也是作为设计师所该具备的社会责任和道德心的体现。
1共生设计与共享设计——以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大楼为例
1.1建筑基本信息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为“深圳市建科院”)是中国当下绿色建筑设计的最新实践探索。用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总高度57.9米;地上12层;地下2层。整栋大楼所包括的绿色设计有微风启动风力发电系统、屋面遮阳系统、节能幕墙技术(断热幕墙铝型材)、室内热舒适性能(全自动控制系统)节能灯具灯盘电子镇流器应用、感光智能化控制系统(充分利用自然光布置)、绿色环保装修材料、光伏发电遮阳反光板、节水卫生器具(无水小便器、节水马桶、感情开关)、外墙XPS保温隔热系统、太阳能地砖、新型外墙板、地检测CO2浓度新风浓度控制系统、地自行车停车位、淋浴间、太阳能电动车(鼓励清洁能源交通方式)、地下室雨水水箱与水环空调系统相结合设计、综合措施减少热岛效应、工字形平面,争取最大化自然采光通风效果、首层架空开放式多功能展厅、地下空间自然采光通风设计、园艺设计采用本地植物物种、移动式外墙遮阳百叶、地下空间光纤光导管采光技术、地下室自然通风和采光、喷泉景观水用于水环热泵空调冷却水、地面雨水回收回渗技术、人工湿地及中水系统、座位送新风系统及高温大温差风机盘管空调系统(应用于科研办公空间)、建筑本体蓄冷,冷辐射吊顶空调(应用于办公部分)、滴灌渗漏节水浇灌技术、光伏发电幕墙系统、屋面XPS保温隔热系统、屋顶绿化及雨水回收系统、空调排风热回收系统、太阳能生活热水系统、太阳能高温集热板(用于空调新风溶液除湿)。
1.2平衡为核心的设计
摘要:形式美是客观事物外观形式的美,包含形、线、色、光、声、质等外形因素和将这些因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起来,以表现内容的结构等。形式美运用在建筑设计上由来已久,而现代新兴的绿色建筑设计的外观形式也体现形式美的规律。随着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美丽和谐、绿色家园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以及现代生活物质精神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绿色建筑的重要性。在居住的安全性、舒适性达到后,人们更加追求建筑的美观性,形式美在绿色建筑设计运用中也就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形式美;形式美规律;建筑;建筑形式美规律;绿色建筑设计;屋顶花园
1和谐、统一、特色与个性的形式
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运用著名建筑大师、城市规划师勒.柯布西耶提出的建筑五要素包括:自由平面、自由立面、横向长窗、底层架空、屋顶花园,其中屋顶花园设计被人们越来越多的实践运用到现代绿色建筑设计中来,屋顶花园不仅实现了绿色建筑中节地、节能措施,还创造性的实现美化建筑提高人类居住条件的可能性,让建筑与建筑、建筑与自然、建筑与人类之间形成了和谐、统一、特色与个性的形式美感。目前发达国家通常根据栽培养护的要求将屋顶绿化分类三种普遍类型:粗放式屋顶绿化,半精细式屋顶绿化,精细式屋顶绿化。粗放式屋顶绿化,又称开敞型屋顶绿化,是屋顶绿化中最简单的一种形式。特点是以景天类植物为主的地被型绿化,一般构造的厚度为5~15(20)cm,低养护,免灌溉,重量为60~200kg/m2。半精细式屋顶绿化,是介于粗放式和精细式屋顶绿化之间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利用耐旱草坪、地被和低矮的灌木或可匍匐的藤蔓类植物进行屋顶覆盖绿化。一般构造的厚度为15~25cm,需要适时养护,及时灌溉,重量为120~250kg/m2。精细式屋顶绿化,指的是植物绿化与人工造景、亭台楼阁、溪流水榭等的完美组合。特点是以植物造景为主,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层植物配植方式,产生较好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一般构造的厚度为15~150cm,经常养护,经常灌溉,重量为150~1000kg/m2。[1]现代美国建筑将高楼耸立的城市楼群称为钢筋混凝土森林,人们迫切需要在城市生活中寻找绿色,那么绿色从钢筋混凝土森林中而来?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一些上层决策者和设计师们此时意识到建筑这个时候除了满足人们在一定使用功能上的要求之外,还应该满足人们精神感受上的人文设计要求。应运而生的是芝加哥绿色革命—市政大厅的屋顶花园和各式追随的绿色屋顶,芝加哥市政大厅的绿色屋顶的最初动机是用自然美丽的方法来降低夏天的热温,也就是减少城市热岛现象。城市高楼大厦普通屋顶是一直在吸收热能提高城市温度的砾石和灰色屋顶,我们都知道当气温为30℃的时候砾石和灰色屋顶在高温下可能会变成40~50℃,而绿色植物在30℃的高温下却是低于30℃的。所以种植绿植的绿色屋顶不仅可以让屋顶的绿色植物吸收阳光热量降温,还可以过滤雨水储存雨水给房屋降温,还能缓解城市空气质量,创造城市局部微气候环境,为周围环境和自然的质量起着良好平衡作用。当时绿色屋顶还推行到芝加哥的一些私营企业的屋顶,这在当时被称为“绿色创可贴”。这些“绿色创可贴”不仅装点了钢筋混凝土森林,成为城市清新、蓬勃的生命力,也让人们体验到了久违的大自然气息,极具有亲和感,属于当时社会文化的体现。体现了建筑与建筑、建筑与自然、建筑与人类之间形成了和谐、统一、特色与个性的形式美感。芝加哥的绿色建筑设计在当时是自上而下的一个系统建筑。芝加哥的精神—千禧公园的建造说明了这一切,由小型飞机关闭到千禧公园的建造,当时的市长为绿色建筑的推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而千禧公园建成后不仅给周围环境带来了良好的空气质量,还间接带动了周围房地产业,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绿色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创造了人们向往已久的绿色和谐家园。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间,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乡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迁移,每年有数以万千计农村人口涌向城市。未来数年间,中国将为超过四亿人以上提供新住宅,如果以美国作为参考,就好比在7年内重新建造全美国的住宅,如果建筑物都是用砖来建筑,那么将消耗掉174个行政区内的所有土地和煤矿,这意味着新建的城市既没有能源也没有食物。假如未来中国消耗的建筑能源占了40%,如果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提高意识,如果我们现在不爱护环境,那么空气质量会下降,水质会恶化。将会对后代子孙带来极大危害,甚至是整个人类可能都面临灾难,因为世界是一体的,这就是我们现在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随着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美丽和谐、绿色家园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以及现代人们的生活物质精神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绿色建筑的重要性。而现代中国绿色屋顶花园则是方兴未艾,在炎热的天气里,我们会看到一些楼顶有自建的屋顶花园,花园的绿植会把水蒸发回去,实现房屋降温解燥,而且可以成为一个小的储水器,屋顶花园的土层可以有效存储所有的雨水。实现更加智慧的建楼,更加绿色的建楼。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在设计楼房的时候将绿色屋顶花园考虑进去,不仅增加了城市绿化面积,还有效降低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实现怡人的城市微气候环境。屋顶花园不仅实现了绿色建筑中节地、节能措施,还创造性地实现美化建筑提高人类居住条件的可能性,让建筑与建筑、建筑与自然、建筑与人类之间形成了和谐、统一、特色与个性的形式美感。
2主从与重点、重复和再现、平衡的形式美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随着地球人口的膨胀,地球承载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人类如何才能与地球和谐共处呢?我们必须从主观思想上和行动上来改变,当今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都居住在城市中,而且向城市转移的人口还在不断地增加,拥挤的环境,巨大的污染,这一切都表示着生态灾难,怎样将灰暗的城市变成绿色城市?绿色建筑意味着循环使用、重复利用,如果建筑能够将刮风、下雨等环境因素利用,如果城市建筑环境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生命体,那么我们的未来建筑应该是一个崭新的绿色建筑世界。例如著名建筑师杨经文就是从仿生学入手做建筑,他将我们所建造的一切都相当于是假体,而这个有机主体就是地球生物圈,二者成功地结合就是地球的最终成功,是绿色未来的动力。他的代表作“新加坡图书馆”的建造了一个不仅利于人类,也利于植物的建筑,在这里建筑作为主要关系而绿植作为一个从属关系,大楼内新兴建筑材料反复运用重复再现,采光和通风的平衡,将主从与重点、重复与再现、平衡的形式美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一个真正的顺应气候的绿色设计。建筑地点限制和采光平衡随着科技越发达设备越来越先进使得建筑设计就能达到更好的平衡。通过完美的设计和外观,运用重复和再现形式美将高科技材料运用到绿色建筑设计之中,比如说新加坡图书馆设计,运用了重复出现的自动遮阳和自动采光的先进技术,这样不仅减少了室内强光,又降低了能源消耗。大楼的重复和再现遮光架的安装其实是把光线折射进楼房的一种方法,以此来减少人工光源的消耗,遮光架的安装意味着一天里大约有50分钟会有阳光直射到大楼里需要阳光的地方,其实在这50分钟里还会有自动百叶窗放下来让用户感受到非常舒适的日光。在这里白天不需要点灯完全依赖于自然光,这样不仅节省了电费还节省了能源的消耗,还能很好地实现了采光的平衡。诸如此类的人文的、绿色的、可持续的设计在整个大楼里的运用不仅降低了能源消耗还降低了整个建筑的造价成本。另外,整个大楼的中庭是没有空调设计的,它完全靠中间的通风杆将风通到楼顶的房间,楼顶的房间是一个一半打孔的有百叶窗的空间,所以热空气不会在顶部聚集,而是散出去达到通风效果。这种方式是通过增加建筑的表面积达到加强通风和保持凉爽的功能,同时还减少了使用空调降低了能耗,因此这样的建筑物是真正的热带建筑,不仅能够顺应热带气候,也能让走进大楼的人感受热带风情,实现了通风的平衡。在这个建筑群里有14个绿色花园,只有两个是在地面上的,其余的存在于楼房的各个地方,这14个花园以建筑为主体成为一个整合的绿色建筑空间,因此这真的是一种绿色环境,让人有种如鱼得水的感觉,其次这里是真正对外开放的社会空间,进进出出能感受到空间、感受到气候、感受到绿色。这是人和自然融合的第一步,接下来是系统化的整合,然后享受绿色世界的丰收,连墙壁都可以种植植物,尽可能多地将有机组合带入建筑环境,改善我们的居住生活环境,从而达到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作为一个绿色建筑师,融合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如果把建筑行业的一切融合到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生态建筑之中,就不会有什么环境问题。未来的绿色建筑设计,如何将这些系统和材料和自然生态完美融合,我们还在讨论、思考、实验。不管是通过物理接触还是气候变化,整个世界都是息息相关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4]
3结束语
本文作者:李秉奇 单位:重庆市设计院
市政府办公大楼所在地是抗战时期世界反法西斯远东指挥中心最高首脑机构所在地,解放后是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后再改建为市政府办公驻地,上世纪70年代拆除重建为现代建筑,历史渊源深远。所以新大楼设计必须考虑到时间、空间上的特殊性,更要兼顾市政府办公大楼与大礼堂之间的默契,在树立政府机构庄重朴素的形象之外,更要彰显人民政府服务人民的特征。为此,我们从各方面进行了充分构思,最后形成“一个院子、两条轴线、三个入口、四大功能、五级高差、六幢建筑”的格局。
“一个院子”:市政府办公大楼项目所在地受地理位置、坡地地质状况限制,地形狭小而不规则,体量较大的建筑无处生根。为此,我们主张采用分散的小体量建筑设计,但是,如何体现政府办公建筑的厚重感和庄严性又成了难题。经过多轮方案的反复推敲,最终从建筑整体形象集合入手,在空间上以建筑形成围合,产生了3000m2的中庭院落,实现了自然的整体效果。视觉上,小体量建筑合零为整,也达到了应有的气势。“两条轴线”:为适应项目地形,呼应周边建筑空间关系,处理好上下35m的高差,我们在立体空间组织布局上利用了纵、横两条轴线,把分散的小体量建筑整合成大的建筑群体,顺应坡地的格局。在建筑外观色彩运用上,1、2、3、4、6号楼采用一种色彩,而5号楼采用另一种色彩,分别加强纵向、横向轴线感。
“三个入口”:坡地建筑在保证大楼气势、表达建筑的庄严之美上具有独特优势。我们在三个主要道路处设立三个入口,分别赋予不同功能。层层递进的高度变化与入口之间的衔接自然过渡,体现坡地建筑群与山体的共生性。建筑和山体的融合,使办公楼的庄严形象得到了有效保障。
“四大功能”:在市政府办公大楼布局中,我们坚持最大限度地使用空间。通过合理安排,保证了行政办公、会议接待、综合服务、安全保卫四大功能的充分实现。
“五级高差”:工程的最大难题是五个高差关系的处理。首先是1号楼前三个主要高差:一级高差是与城市道路等高,二级高差是与人民广场等高,三级高差是与三峡博物馆入口标高等高,这三个高差是保证大楼庄严感的关键,为此我们采取了在1号楼外部采用弧形踏步形成与人民广场入口同高的平台,实现空间关系上的一致性。再以大尺度的广阔台阶引导至1号楼入口门廊,形成与三峡博物馆入口等高的平台,烘托出庄严凝重的气氛。此外,四级高差(1、2号楼之间的连接高差)和五级高差(中庭院落与四级高差之间的高差)在坡地上一前一后、一上一下,分别衔接了基地上、下两个大的平台空间,把坡地建筑群与山体连成一体。
“六幢建筑”:我们在有限的狭长地块中,安排了六幢楼的设计组合,形成序列感、层次感,充分体现山地建筑的风格。同时,按规定的办公功能进行合理配置,坚持可用面积最大、最适用的原则,以利于建筑功能的充分发挥,满足了业主需求。
摘要:当前,我国的艺术中心建设正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旅游业迅猛发展,给艺术中心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艺术中心以其高品位,富有文化内涵的特征而成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参观项目,艺术中心已逐渐成为集参观、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文化消费场所。本文结合实际的建筑工程特点,对文化艺术中心项目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公共建筑;艺术中心;旅游发展
一、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现状分析
近年来,艺术文化中心融入于中心城市发展,体现当今社会文化艺术特色。创建艺术文化中心,提升城市知名度。艺术中心是各地区重点建设项目,成为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文化艺术综合设施,需要具有设备齐全,功能先进,建筑面积广大等特点。一般由演艺中心、影视中心、商业中心及文化馆等组成。如著名的苏州文化艺术中心位于金鸡湖畔文化水廊景区,占地面积138000㎡,建筑面积近150000㎡,由法国建筑大师保罗•安德鲁所设计。中心建筑风格融合了现代设计和古典元素,结合江苏江南园林氛围,获中国建国60周年百项经典工程和“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艺术中心是江苏省及苏州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重要的旅游景点,于2007年10月正式投用。厦门文化艺术中心位于厦门市体育路95号,包括以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科技馆组成的主体建筑以及东西两广场、电影城、演艺中心、会议报告中心、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是一座集文化、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它是厦门有史以来最大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最大文化设施项目。厦门文化艺术中心总建筑面积130000㎡,其中,地上面积113900㎡,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科技馆和共享会议报告中心,地下建筑面积约13900㎡,约2300㎡的餐饮中心。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位于兴中道73号,是中山市人民政府“十五”规划重点项目。该工程于2003年8月3日奠基,于2005年11月建成并投入使用。文化艺术中心占地面积54727㎡,总建筑面积47368㎡,由演艺大楼和培训大楼两大部分组成,总投资5亿多元。其中,演艺大楼建筑面积23879.87㎡,设有大剧院、多功能小剧场、展览厅、影视演示厅、排练厅、演员化妆室、餐厅和办公区;培训大楼建筑面积19551.53㎡,设有文化和艺术商廊、电影城、美食广场、公共艺术展厅、培训区等,其中戏剧、舞蹈、音乐、器乐、儿童艺术等各艺术门类培训教室38间,包括排练厅、音乐教室、综合艺术厅等。文化艺术中心还设有一个露天文化广场,舞台上配置了一个40㎡的LED大屏幕。广场设置了两个大型喷泉和800多套灯具。停车场可容纳近400台车辆同时停放。其中心建筑设计独特,环境优美,是中山市目前的地标性建筑,是当地人民精神文化富足的完美体现。也是中山市的一道亮丽风景。总体来说,文化艺术中心是一个城市当之无愧的地标性建筑,是城市精神的体现,是一个特色城市必不可少的建筑[1]。
二、文化艺术中心建设设计内容
(一)文化艺术中心的设计理念。显而易见,文化艺术中心是一个具展示、收集、传播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的公益性、开放式场所。近百年来,我国的文化艺术中心从无到有,数量不断增加[2]。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艺术中心事业正处在一个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时期。对于文化艺术中心的设计,是对当代建筑师的一个考验。因为要想设计一个好的文化艺术中心,最为主要的就是,能够实实在在地体现出是什么文化,展现给参观者是什么艺术。因为在当今社会,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的了解也是越来越多。对历史文化的渴望,以及艺术的欣赏,都是人们所需求的。所以对于文化艺术中心建筑设计,首先要了解相关文化,感受文化气息,在艺术中吸收灵感。其次,我们还可以融入大自然元素,这样对我们的设计会产生非常可观的效果。对于光的利用,也是一个十分不错的设计构思,光元素的添加,利用光的反射、折射产生的不同效果,可以让参观者有不一样的视觉体验。(二)文化艺术中心的功能介绍。文化艺术中心功能区域主要包括展览区和办公区,也可以完全对外开放和非对外开放。比如说,展区是完全对外开放,而办公区域则是文化艺术中心的工作人员办公区域。除了展览区域,艺术中心还可以设置报告厅、会议室、影像厅、剧场、多媒体教室、休闲娱乐场所等等,给人们提供会议报告,教育传播,谈话聊天的场所。如今的文化艺术中心已经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提供服务。(三)文化艺术中心的平面布局。文化艺术中心的平面布局需要根据功能需求对有限的建筑空间进行合理的利用和组合安排,使功能分区明确,室内外交通畅通,对藏品等贵重物品的保存与贮藏也是应该做一些考虑的。建筑设计的平面布局决定了建筑物的形状,对于建筑平面形状的处理,也要遵循“合理”二字,不可以出现不能正常使用的建筑空间,以及浪费空间面积。(四)绿色建筑。现在绿色建筑施工技术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节能手段。随着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绿色建筑未来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绿色建筑将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绿色建筑设计的实践与应用,越来越重要。绿色建筑已然成为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三、总结
摘要:介绍了红色建筑师杨作材以及他的一些重要建筑作品。尽管杨作材不是建筑学科班出身,但他却凭借着对革命事业的满腔热情,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完成许多批优秀的建筑作品,为建筑设计人员提供借鉴。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红色建筑师,杨作材
1概述
1937年7月7日,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同年9月当时的陕甘苏区更名为陕甘边区,并建立相应的政府机构。边区首府设在延安,陕甘宁边区包括了陕西北部,甘肃和宁夏的东部,它不仅是党中央所在地,而且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对全国抗战和革命运动的指挥中心。自此,延安作为陕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在城市建设、社会生活等方面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由于处于抗日战争这样特殊的历史时期,社会生活产生了新的特定功能需求,如集体性的集会、办公活动、舞会等。为了满足这些新的社会生活的需求,自1939年开始,延安陆续建造了大礼堂、办公厅、银行大楼、医院等不同类型的公共建筑,这些具有新功能的建筑在布局、形式和技术等方面与传统建筑相比都有很大改变。而在这一特殊时期,陕甘宁边区作为民主中国的示范区,吸引了无数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踊跃前往,在历史和文化对撞中,诞生了一批特殊的红色建筑师。本文将介绍其中一位代表人物———杨作材以及他的一些重要建筑作品。
2杨作材及其建筑世家
杨作材(1912年—1989年),字克穆,1912年10月13日生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东庄乡团墩村,幼年在当地读私塾,后入小学,1928年于九江光华中学读完高一后考入武汉大学文预科,后考入武汉大学法律系,于1936年毕业并获学士学位。虽然是法律系毕业,但他的家庭可谓是营造世家,其祖父杨荣猷开始是油漆匠,之后在九江开设“杨荣猷营造厂”,但英年早逝。其父杨达聪便弃学撑起家业,担当起领导“杨荣猷营造厂”的重任,并且学会了房屋的设计与制图,1934年设计建造了著名的庐山图书馆,即今天的庐山博物馆。杨作材的大哥杨克刚(美国普渡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留学生,回国后即参加茅以升领导的钱塘江大桥建设工程)、二哥杨克毅均在大学建筑专科任教。在父兄的影响教育下,杨作材学到了不少房屋设计和制图方面的知识,对中外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非常喜欢阅读与建筑相关的书刊资料。在1935年,杨作材利用暑期东渡日本考察,回国时带回来许多与建筑相关的书籍,这些都为他以后在陕甘宁边区的建筑设计和营建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杨作材经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主任董必武的介绍,于1938年春奔赴延安,从1939年开始陆续参与和设计了安塞李家塌大礼堂、枣园后沟大礼堂、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和中央办公厅大楼、王家坪小礼堂等一大批陕甘宁边区的公共建筑。受篇幅所限,本文仅挑选杨作材两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进行介绍。
3杨家岭中央办公厅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