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大学汉语文学范文

大学汉语文学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大学汉语文学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大学汉语文学

高等师范院校语文微格教学实施策略

摘要:微格教学是一种建立在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系统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教学方法。“微格教学”意为“小型教学”,师范生在实施微格教学的过程中,可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教学中的某一目标,具有可控制性。对微型课的研究,能有效帮助师范生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为日后的实习、工作打下基础。目前,我国各师范院校都开设了微格教学课程,不少师范院校已经将微格教学作为教师培训课程的必修课程。此外,在教师的继续教育方面,微格教学也广泛应用在各级各类的教育学院和进修学院的教育机构中,并且微格教学在各学科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本文主要研究伊犁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语文微格实践情况、存在的问题及给出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师范院校;语文;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实习系统,它使师范生有可能集中解决某种将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是建立在视听技术基础上,受训者掌握某一教学技能为目标,微型班为教学对象,微型课练习作为形成教学技能现代化的途径,其研究是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微格教学”意为“小型教学”,师范生在实施微格教学的过程中,可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教学中的某一目标,具有可控制性。对微型课的研究,能有效帮助师范生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为日后的实习、工作打下基础。

1.现状分析

1.1微格教学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各师范院校都开设了微格教学课程,不少师范院校的微格课程已经成为教师培训课程的必修课程。此外,在教师的继续教育方面,微格教学也广泛应用在各级各类的教育学院和进修学院的教育机构中,并且微格教学在各学科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当前,教育研究和对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些因素的认识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作为知识的占有着、垄断者和传授者的形象已经不复存在,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同伴,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参与者,此外,教师还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育无论从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微格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对教学技能的分类。教学技能的高低是影响一名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要想搞好微格教学,就必须对这些教学技能的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这是微格教学的基础和关键。

1.2本校微格教学现状分析。

点击查看全文

汉语言文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之我见

【摘要】高等学校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大学汉语言文学学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具有独特的人文性和基础性,凝聚着浓厚的人文思想和人文情怀,汉语言文学教学就成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高校教师要充分认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努力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能量,从而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教育质量。

【关键词】高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汉语言文学教学;传承

弘扬党的十八大以来,和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高度,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全面科学地阐述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核心价值与鲜明特色、历史作用与现实意义,以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态度与方法途径。这就为新时期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总的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而大学汉语言文学学科则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与文学的主要载体,具有独特的人文性和基础性,凝聚着浓厚的人文思想和人文情怀,使得汉语言文学教学成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汉语言文学教师自然就要担当起“主角”的责任。现结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谈些粗浅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新时期我国高校的紧迫任务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文明成果光辉灿烂,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所谓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文化思想、道德传承、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她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和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体系,包括了思想、语言、文字、“六艺”以及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音乐、曲艺、书法、武术、棋类、节日、民俗等丰富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2013年11月参观考察孔府、孔子研究院时就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强调要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要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这些精辟的论述,深刻地揭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敏锐地指明了在新时期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在“民惟邦本”的仁政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和谐共生”的发展观点、“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天下为公”的责任意识、“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等很多方面,丰富了中华文化的人文思想,身体力行地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全党全国人民树立了光辉榜样。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相互交流、相互渗透、相互冲突甚至相互斗争,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也越来越激烈。这种状况,对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来说,既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带了巨大的消解与冲击。新浪网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或接近80%的人对中国的传统艺术(如琴、棋、书、画)、古代的经史子集、京剧及地方戏曲等一窍不通或不感兴趣。这在我们高校的校园内表现得最为突出,随处可见校园传统文化的缺失。许多学生正逐渐丢失了传统文化,缺乏人文素养,“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气味在他们身上淡不可闻;无论是在价值取向,还是在言谈举止上,都有庸俗化和功利主义的倾向,“唯我”、“自我”、“自由”、“个性”、“享受”统统比道德重要,“仁义”被哥们义气所替代,“诚信”被投机取巧所消解;许多传统的东西对于他们来说都显得太过遥远,在肯德基、必胜客吃蛋糕庆生日而不知道“吃长寿面”的传统,喜欢过起了情人节却不知七月七鹊桥相会的动人传说。许多寄托着整个民族的美好憧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风尚和价值观念,有着其历史文化渊源和独特情趣以及深广的群众基础的节日习俗,在青年学生中已经渐行渐远。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文化的这种非自觉状态,着实令人忧虑。因此,作为文化传承主要阵地的高等院校,理应肩负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必须很好地完成的紧迫任务。否则,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脉”就有被割断的危险。

二、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具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功能

在《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词典》中,对“语文”的定义基本一致,是指“语言和文字”或“语言和文学的简称”。语文是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文字等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从这个意义上说,有的民族虽然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但每个民族一般都有自己的语文。当然,也有几个民族使用同一种语文的情况。在这里,我们所探讨的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语文”是特指汉语言文学。它是以现代汉语为表述的形式,选取文学库里优秀、经典的作品,通过教师的指导,用来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情操,激发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一个传承人类文明的基础平台的一门重要学科。从这个定义上我们可以看出,“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其本身就独具通过“传承人类文明”,达到“丰富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激发思维能力”之目的的功能,是“人文性”与“工具性”高度统一、“人文性”更重于“工具性”的学科。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和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无论是中小学语文还是大学汉语言文学,都自然而然地凸显了其“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性”。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该民族而不是别的群体,就是因为它有一个共同的纽带,即构成一个民族所应具备的4个基本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在这4个基本特征中,“共同语言”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即“语文”。其实,早在2006年9月,我国制定的《“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就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与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这一要求从国家层面上,深刻地揭示了“中国语文课”与“传统文化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赋予了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明确定位: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传统文化传承的“近缘性”功能,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也就是说,要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准,来定位和衡量“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综观世界发达国家的高校,早就把“本国语文”作为学生的必修基础课,即使是理工科院校,也不例外,他们达成了一个“如果本国语文的基础不好,就难以成为一名出色的科技工作者”共识。如世界著名的美国哈佛大学就把本国语文作为“核心基础课”,规定凡是不及格的都要重修。又如全球高科技和高等研究的先驱领导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也把本国语文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核心贯穿于本科教学过程中,其“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就是优势学院之一。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中小学教育更多的是侧重于“选拔”人才或为“选拔”作准备,而高等教育则侧重于“培养”人才,因而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理应大为减弱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功利性”,而更为突出它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的功能,在传授汉语言文学知识以及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同时,更多的承担传播人文精神和熏陶道德情操的使命。事实上,高校汉语言文学本身就具有完成这一重要使命的独特优势。一方面,大学生没有了太多的“升学”压力,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基本具备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独立的分析思考和判断借鉴的能力。另一方面,就大学课程而言,大学汉语言文学具有其它任何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无以替代的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功能。大学语文,可以说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国文化小百科全书,其教材内容蕴蓄着丰厚的人文精神内涵,那一篇篇古今中外的优秀的经典作品,展示了作者的思维方法和写作技巧,凝结着前人的丰富感情,揭示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真谛,显示人生悲欢与困境对人意志的磨砺,勾画出大自然的优美和谐与磅礴气势,能够唤醒学生的灵魂,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人格,增强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自觉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点击查看全文

汉语言文学课程与中学语文教学对接

内容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有别于纯文学类课程,它在对接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只有对标师范专业认证和中学语文新课标,重构语言类课程教学目标,我们才能达到中学语文教学目的。通过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才能培养适应中学语文教学的师范生。通过加强教育实践训练,才能让师范生快速适应中学语文教学环境。

关键词:汉语言;中学语文;课程对接

语文能力是人一生中最基本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认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文是人与人交流和交际的必不可缺的工具。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掌握了必备的语法知识,才能有条件去学习其他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本文重点探讨的是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与中学语文教学对接的几个问题。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对接中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有别于纯文学类课程,它在对接中学语文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强。可现在随着网络的普及与覆盖,我们的语文基本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写字被打字代替,写信被微信代替,读书被视频代替;我们没有思考的时间,思考的能力在下降;写字的机会在减少,汉字书写能力在下降;大量网络语言在创新,但一些经典、规范的语言在减少;我们追着科技在阔步前进,可我们的思想素质却有些滞后。然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手段滞后,导致学生语文自主学习与实践时间太少。在中学语文教学课上,一篇课文教学需三课时,还未必能让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感受。而在考场上,一篇文章却要求学生在不到一节课时间里,阅读完毕,并解答许多有关的问题。在习题、试题讲评课上,一套试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答往往需要两三课时。一篇作文学生往往两节课内还不能完成,而在考场上却只需四五十分钟就可以完成,而且所写的作文无论是思想内容、表达形式,还是篇幅长短,卷面书写都不亚于课堂作文。很显然,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偏低,语文学习时间结构不合理。导致中学语文教学效率较低的原因在于教师的主导太多,学生的实践太少。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那么语文教师就不能主导无度而干扰学生的语文实践。即便有些语文课堂重视实践与合作交流,但往往徙有形式而无实质性效果。其根源在于它没有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是辩证统一的两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合作交流的基础,合作交流反过来又可提升自主学习水平。两者结合起来要实现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树立学习相互学习,团结合作精神。另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重视了部分学生的表演,忽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课堂上发言的总是固定的部分同学或个别同学。发言者越来越主动,越善于发言。不发言者,越来越被动,越来越不善于发言。这种少数人或个别人发言,大多数人坐冷板凳的现象在中学语文课堂比较常见。中国教育界一直流行这么一句话:“得语文者得天下。”无论是当前的教育改革,还是教材更新,都在告诉我们:“语文为王”的时代已经来临,“大语文”已然成为未来的教育趋势。“新教改”,是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教育改革,其中调整最大的是语文。虽然目前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已经发现了如上问题,正在从诸多方面进行培养方案的调整,但尚有许多问题亟待我们去探究和解决。我们不应将其与中学语文剥离开来,应有效衔接,从而提高汉语言及中学语文教学效率。正如复旦校长苏步青所言:“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考试,我的意见是第一堂课就考语文,考后就批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因为,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根本学不通。”

二.对标师范专业认证和中学语文新课标,重构语言类课程教学目标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在课程目标和内容设置上应与中学语文教育深度对接。长期以来,中国高校汉语言专业语言类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多沿袭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确定下来的前苏联模式,汉语言文学语言类专业课程主要有: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典文献学、汉语史、语言学史学等。由此可见,该专业的课程安排范围广,跨度大。按照师范专业认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汉语言专业语言类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设计必须聚焦师范专业特点,对照中学语文新课标,[1]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增删、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调整、实训内容的更换,重在提升学生对语言的再学习、转化和传播等师范毕业生必备的应用能力。中学语文教学目标充分体现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里:“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2]这段话阐明了国家教育方针和当今社会对教育的总体要求。据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中学语文教学目标规定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对标中学语文教学目标,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在制定、修订具体培养目标及方案时,应基本处理好守正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应考虑到基础学科的特点,还应关注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注意创业就业的导向,建立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的新机制。我们认为在全国性教学目标基础上,还可以结合区域性及师范类教学特征做适当调整。比如增加“师德师风”教育。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继往开来的精神气质,形成厚德、博学、唯实、求新的卓越品质,做“四有”好老师。[3]还应增加“学会教学”职业技能培养。让师范生具备良好的语文学科素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丰富的人文、艺术、科学、信息等综合素养,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能够很好的完成语文课堂教学,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同时培养师范类汉语言专业学生“学会育人”。熟悉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内涵和方法,积极主动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育人活动。熟悉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德育教育工作方法,胜任班主任工作,组织和参与主题教育活动和社团活动。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师范类汉语言专业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与开拓发展的视野。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开阔的教育教学视野,较强的问题意识与反思意识,具备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能够在小组互动和协作中提高学习能力,在学习共同体中发展进步。

点击查看全文

浅谈文学研究中的语言问题思考

摘要:众所周知,文学、文学理论以及文学翻译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语言。之前相关的语言视角文学研究成果比较片面以及薄弱,有限的成果导致目前进一步研究受到限制。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因为当时的文学研究直接受到受西方现代语言学、语言哲学等方面带来的直接影响,在语言的层面,大部分文学研究价值性都非常的高,在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意义和作用的过程中,研究分析文学理论话语、文学问题关键词、翻译文学的成果还是非常明显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就目前来说,语言视角的文学研究还存在非常多的问题以及矛盾,需要进一步分析上述的问题,同时实现更加细致的研究分析。立足于语言这一个角度完成文学以及文学理论学术发展前景的探究分析。

关键词:文学研究;语言问题;语言思考

一、前言

文学是一种语言上的艺术,所以立足于语言这个角度进行文学研究可以说是应文学研究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一种本质方面的研究,同时也是一种本体方面的研究。分析目前的实际情况得到,大部分中国所谓的“外国文学”一般都是选择翻译这一个形态来完成行世工作的,在实际工作中,外国文学研究的“第一问题”就是有效的“翻译”,但是,翻译的本质其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语言问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立足于语言这一个角度,来实现外国文学的有效研究,这样一来就可以实现本真性的更深刻认识[1]。

二、辩证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不同语言情况

我们可以在辩证分析文学史发展、文学理论发展的过程中得到,对于文学史发展、文学理论发展等,其中非常重要的重要标志或者表象就是语言,同时,文学史发展、文学理论发展的过程中最为关键性的因素之一也是语言,所以,语言是文学史发展、文学理论发展最为主要的基础。语言不同是中国现代文学跟中国古代文学最为不同的一个点,在分析两者外形差异的时候,其中最为显著的差异就是语言上存在的差异。汉语文学同时包括古代文学跟现代文学两种类型,但是古代文学跟现代文学两者可以算得上是不同类型的文学类型,古代文学其实质上具有非常明显的古代性的古代汉语的文学,对于古代汉语体系来说不同类型文学其发挥的影响是不一致[2]。同时,现代文学是具有现代性的现代汉语文学类型,对于现代汉语体系的现代性来说,其所存在的现代性跟其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联系。一般情况下,现代汉语其实质上是白话文的形式,相比较于古代口语白话文来说,其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也就是说可以实现古代汉语语言词汇的吸收,同时还可以从根本上吸收西方词语,实现西方思想文化以及科技词语等的有效融入,跟中国古代的词汇、语法有着非常显著的区别,同时跟西方语言体系之间也存在非常明显的区别。

三、在语言的层面的文学研究思考

点击查看全文

汉语言文学传播的研究

摘要:网络环境不断深化发展的背景之下,汉语言文学的传播方式产生了深刻的转变及发展,网络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方式及传播方式将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将简要分析网络环境下汉语言传播的资源分类及主要特征,并主要论述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传播路径。通过本文的分析及研究,旨在促进汉语言文学传播的创新发展,提高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质量及有效性。

关键词:网络环境汉语言文学传播研究

1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传播主要优势

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传播具有显著的优势,其中包含打破限制性、扩宽知识面、学业评价更加公正、实现研究性学习。首先,在传统教学活动中主要为面对面的教学方式,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要限定在教室之中,网络传播模式能够改变这种教学局限性,能够将教学资源放在网络平台中,能够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学习环境及学习模式。其次,传统教学模式之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时间有限,在网络传播模式之中教师能够随时更新教学内容,并且学生能够不再受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再次,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传播具有公平、公正及公开性,在网络环境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为自主学习、自我测评、教师及学生家长能够通过公开、透明的学习平台了解学生汉语言文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传播为一种研究性的学习活动,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及学习需求选择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

2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传播资源分类

2.1口语教学传播资源

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之下,汉语言文学教师应积极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模式,借助互联网平台及资源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拓展思维能力及应用实践能力。借助网络环境丰富多样的资源能够实现汉语言文学中口语教学资源的创新,在网络平台之中包含丰富大量的口语资源,并且学生能够通过音频、视频的形式进行学习,基于传统报纸、杂志、教材等传统传媒方式之上进行创新。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内容,内容输出的前提基础为内容存储,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更多的知识积累,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述能力。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