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大学生实践范文

大学生实践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大学生实践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大学生实践

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

摘要:高校应用型专业培养的重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也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针对目前高校应用型专业社会实践工作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结合应用型专业学生特点,科学设计、全力保障、灵活考核的社会实践体系,为提升应用型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供思路。

关键词:创新能力应用型专业社会实践

一、应用型专业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对应用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主要依靠专业教学和科技竞赛,较少将社会实践纳入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1.实践模式陈旧大学生社会实践多利用暑期和寒假集中进行,时间一般为1~2周,限制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时间。对于应用型专业学生来说,短时间里,学生甚至不能熟悉公司或企业的运行流程,更谈不上对专业理论和技术的应用。有些高校一味重复已经成熟的实践模式,只顾从全校布局,没有考虑各个专业的特点。考核时只以资金投入、参与人数、新闻报道作为考核指标,限制了各专业对实践的探索,也使学生缺乏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和动力。2.实践内容与专业结合不紧密很多高校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当成一项政治任务来抓,仅强调政治思想上的引导,却没有发挥各专业的特点与创造性,实践内容与专业结合不紧密。应用型专业学生开展的实践内容也多为红色宣讲、关心弱势群体和社会调研等,没有利用专业特长服务社会,也没有去企业检验理论学习成果。这曲解了团中央开展社会实践的初衷,淡化了学生对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削弱了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3.实践基地不够稳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要场所,也是重要保障。很多高校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靠的是学生家长的人脉或者其他校友资源,当学生毕业以后,实践基地就荒废弃用,这导致学校每年都新建实践基地,却又有很多实践基地荒废。由于没有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学生无法找到稳定的实践场所,而短期的社会实践又无法系统地学习企业生产流程。此外,很多企业也因为学生实践时间短,不愿意接收学生前往实践。而且学校的监督和管理精力有限,学生在实践中很容易出现走马观花、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4.学生参与动机过于功利学校一般会对参与社会实践的同学给予学分或其他奖励,致使许多同学参与社会实践只为了获得学分等奖励。学生实际参与动力不足,导致实践时敷衍了事。

二、社会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不足、教育部和团中央等单位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指出,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畅销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支援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很多高校对此认识不足,未能充分认识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对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特点把握不到位,因此未能结合学生的专业和兴趣科学设计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2.宣传动员不够很多高校忽视了大学生作为参与主体的作用,宣传发动不到位,导致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学校面向社会、企业的宣传不到位,没有重视学校与企业“双赢”实践体系的构建,导致企事业单位将前来实践的大学生当作“包袱”,不愿意接收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3.保障机制不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费来源不足,单纯依靠学校拨款,没有深入挖掘实践基地支持的潜力。大学生实践的社会效应和品牌效应未能取得社会的认同和支持,因此很难通过社会募集到实践活动资金,导致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实践物质依托欠缺。4.缺乏专业的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求根据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完成实践环节[5]。社会实践活动最能吸引大学生的地方就是将理论知识直接运用于实践,从而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相互检验、相互促进。对于应用型专业来说,该过程亟需专业教师的参与和指导。然而因为缺乏激励机制,专业教师参与指导的动力不足,很少会到实践一线进行指导。

三、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点击查看全文

大学生入学教育实践及思考

摘要:入学教育是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全面扎实的入学教育为大学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代高校大学生主要是以“95后”为主体,甚至还有“00后”学生。本文是在新形势下,结合“95”后学生特点,采取具有针对性并且符合学生特点的入学教育,帮助学生顺利地适应大学生活,对于如何实施新生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关键词:入学教育学生特点实践思考

入学教育是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堂课,是整个大学教育的起点,同时也是整个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影响着大学生未来四年的大学生活与发展,甚至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择业产生深刻的影响。高校入学教育是高等学校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但是由于学生数量庞大,入学教育往往依赖于各个学院的学工干部。辅导员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是大学生大学生活四年中联系最紧密的人。应当打破传统秩序,从各个方面对于入学教育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够带领新生建立一种良好的纪律秩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风气。相对于“90后”,“95后”甚至“00后”个性更加突出,思想也更为活跃,因此对于这样一个具有个性和特性的学生群体,应该实施更加人性化,更加适合学生的入学教育,以帮助他们顺利地开始大学生活。

一、“95后”大学生个性特征分析

当今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经济、科技急速发展,各种新兴实物层出不穷,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高校青年学生作为时代的主人,他们的行为意识、心理状态以及价值观念无不受到时代变迁产生的变化而变得更加复杂。因此,作为高等院校教育的开端,入学教育必须是在全面了解和把握学生状况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学生才会有一个全新正确的开始。

(一)日益多元的价值观念

“95后”出生于社会大发展的年代,因此大部分家庭经济条件富裕,从小享受富足优越的生活。丰厚的物质生活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满足,由于父母们也比较关注孩子的精神和文化生活,所以大部分学生除了素质教育外,普遍都有一些兴趣爱好。除了自身兴趣、父母重视之外,他们大多受到了社会普遍存在的多元价值的影响。尤其网络迅猛发展,每天面对海量信息,要作出自己的判断,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网络的发展,对他们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他们不愿意家长和老师过多地干涉自己,注重自身的价值。除此之外,很多“95后”处于独生子女家庭,家庭环境优越,他们从小便习惯于依附父母,加之父母对于孩子的过分溺爱,尤其是在经济上,往往容易使得孩子作出一些不符合年龄的行为。对于新鲜事物,他们有着非常高的接受程度。尤其是在网络的高度发达下,他们已经习惯于在网络上进行日常的沟通交流、学习交友、购物等。然而,过多的依赖网络也会给他们带来相应的负面影响,比如有些学生对网络产生严重的依赖感,频繁过多地活跃于网络之上,对现实生活产生较强烈的抵触心理,也就是网络成瘾问题。“95后”学生出生成长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年代,所以他们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应变性等时代性。他们接受开放多元的经济、政治、文化观念,因此无论是行为举止、思想观念,还是价值尺度等都不断向着更加多元化、复杂的方向发展。

点击查看全文

大学生学术素养能力培养研究实践

摘要:在教育部提出“双一流”建设和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高等院校未来的发展以及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以大学生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为切入点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在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普遍情况并给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为提高大学生的学术素养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大学生;学术素养;创新能力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对高校科研水平的强化和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我国大学生数量众多但其中只有一小部分的学生对学术研究有兴趣、有能力因此如何加强对大学生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大学生树立对科学研究的正确认识将被动化为主动将会成为高等院校未来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大学生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学术素养、创新能力对大学生的成长、后续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表现在工作能力、职业态度等多个方面具体而言一个学术素养较高的人往往拥有更扎实的学术写作能力在接触一个新问题时可以从专业的角度去进行判断思考在学习新知识时则能够更快的理解它的内涵原理并掌握其用法而较好的创新能力则可以是学生拥有灵活的思维并且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去看问题解决问题比如营销学的学习应用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较好的大学生往往可以在学习、应用中自行发现一些重要的原理原则更好的指导后续学习和工作[1]

二、当代大学生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现状

就整体情况而言中国当代大学生大多不具备良好的学术素养在学术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整体水平较低高校本科生在完成平时的小论文或案例分析时都普遍存在抄袭他人文章数据不会主动、独立的进行思考分析通过总结分析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两反面原因一方面和西方国家相比由于教学理念的差别我国不同阶段的教育在学术能力和学术素养方面的培养都有所缺失导致学生从小未曾养成良好的学术写作习惯更不知应如何进行该方面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在大学的入学教育中并没有对此部分内容进行重点讲解与培训使得学生缺少提升学术素养、创新能力的意识在针对河北省22所大学、1420名大学生的调查中只有173人表示曾自主、有意识的提升学术素养、创新能力这反映了我国当代大学生对学术素养、创新能力不够重视的现状[2]

点击查看全文

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实践探索

一、中国现代畜牧业职教集团举办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的必要性

1.满足现代畜牧产业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大赛由理论和实操考试组成,考核内容与动物防疫工作岗位标准对接,通过比赛不仅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动物防疫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更可以加强学生对生产一线技术的掌握,今后能帮助行业企业解决生产一线的困难。大赛不仅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而且强调人才能力培养与就业导向,提升涉农专业学生对畜牧行业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有利于其职业素质的培养。2.促进集团内成员深度合作和资源共享的需要。通过举办大赛,可以进一步促进集团内各高校合作建设,完善实验、实训平台,并以此为依托建立人才培训基地,为职业院校教师、养殖企业、基层兽医站及动物检疫部门技术人员提供技能培训服务。大赛实施按照教学资源开发要求来设计,通过比赛及时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制作微课、录像等教学资源,使赛项能够作为教学项目和案例纳入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并通过集团信息化平台实现共享,推动集团内成员高校本专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二、中国现代畜牧业职教集团动物防疫职业技能大赛的实践探索

1.建立成熟的大赛组织与管理体系。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职教集团常务理事会高度重视大赛,积极争取农业农村部科教司、教育部职称司的大力支持,荣誉证书加盖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公章。二是为做好中国现代畜牧业职教集团动物防疫职业技能大赛的各项工作,集团成立大赛组委会,下设大赛办公室负责每年大赛的组织管理工作。同时,比赛承办采用集团内成员赛点轮换制度,加强承办院校的实验实训平台建设、师资培养和校企合作力度等。三是为进一步提高集团内各高校承办大赛的积极性,集团每年设立技能竞赛专项经费用于大赛开支,保障大赛的顺利开展。四是营造良好的大赛氛围,在集团官方媒体如网站、微信公众号上进行专题报道,宣传技能大赛有关政策事项、规章制度、赛事图集、赛事视频、赛况快报、经验交流等,定期举办动物防疫技能大赛成果展[2]。2.设计科学合理的赛项要素与参赛环节。首先,动物防疫职业技能大赛赛项关联专业人才需求量大,行业人才紧缺,集团内职业院校开设专业点多,满足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及国家重点行业战略。其次,竞赛内容对接畜禽疾病防治岗位或岗位群,是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的重要工作技能,同时考核内容来自临床实际工作项目,选手操作要求与临床实际操作规范一致,充分体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特点。最后,实操竞赛安排紧凑,在1天内完成检录、抽签、比赛、评分汇总等所有工作,节省时间,利于参赛人员行程安排及组织实施。同时,大赛允许参赛院校邀请企业技术人员或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担任大赛裁判,鼓励企业现场招聘,对接优秀选手毕业后到企业就职,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作用[3]。

中国现代畜牧业职教集团动物防疫职业技能大赛已连续举办三届,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2018年,共有来自全国22个省份的43家中高职院校参加大赛,大赛有关报道入选全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典型案例汇编。集团将进一步借助大学生动物防疫职业技能这个平台促进现代畜牧兽医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真正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4]。

参考文献:

[1]李秀红,邹良影.职业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对接产业需求现状与对策———以浙江省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8,(8):45-48.

点击查看全文

食品专业大学生实践教学比较分析

摘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食品专业实践教学也遵循这一发展规律。文章详细阐述国内外高校食品专业实践教学特点,比较国内外高校食品专业实践教学的异同性,期望通过借鉴国外实践教学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高校实际,完善高校食品专业的实践教学。

关键词:实践教学;高校;食品专业;大学生

一、国外高校食品专业实践教学分析

(一)实践教学的起源实践教学思想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将人的活动分为实践、创制、理论三种,实践是道德或政治的活动[1];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关注“以学生为本”,开始让生活实践走进校园;到20世纪80年代末,教育改革逐渐成为全球政治、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焦点问题是自主探究、责任意识等关键能力的培养,随之产生相适应的课程形态与学习方式。这些理念为大学实践教学理念的兴起提供了理论基础。各个国家进入工业化与现代化的时期不同,各个国家高校的历史、传统不同,所以每个高校对实践教学的理解,以及实践教学程度、范围和模式也不相同。

(二)国外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分析1.科研式实践教学。以英国剑桥大学为例。主要体现在“能力本位教育”和“教学与研究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前者讲究大学生个性发展、发挥主体性、创新能力的培养;后者强调将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并首创在实验室中将教学融入科学研究,让大学生投入到前沿的研究中[2]。2.企业式实践教学。以德国亚琛工业大学为例。重视对学生实践教学的培养,并将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实践教学分为工厂实习、项目研究、工厂参观和交流等,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占比很大。此外,科技活动中的实践教学(学校的科技节、企业家讲座等)对大学生了解实践知识等有重要作用。总之,这种模式使学校与企业联系更多,可直接为工业界提供人才。3.创业式实践教学。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为例。从MIT本科培养方案可看出以下三项完全属于实践教学:独立自主研究、实验室课程、实习。独立自主研究中,大学生们主动、独立地学习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实验室课程是在导师指导下学生设计试验,操作获得试验数据,分析结果;MIT也会提供多种实习机会,包括赴中国、印度等国进行实习的机会[3]。4.三种实践教学模式对比。科研式模式主要是在实验室中锻炼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知识的能力、创造能力等,通常以实验为基础,理论联系实验,从而丰富实验室科研成果。企业式模式属专才教育模式,大学与企业联系非常密切,培养的大学生在专业知识和应具备实践能力上高度一致,毕业后对口输送至相应企业,综合企业生产实际和所学理论知识,可以迅速进入企业乃至行业研究前端。创业式模式属通才教育模式,更加强调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重视大学生独立自主性,强调对课堂知识的应用能力,强调广范围的就业能力,使大学生在未来工作定位等方面选择更多。

(三)国外高校食品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国外食品专业在教学理念、目的、方法、手段、内容和考核等方面均体现了以上三种实践教学模式的特征。大部分课程教学目的明确,就是培养大学生如何应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课程讲解紧密结合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实验教学环节非常细致,必须预习测验,通过后才能进入实验环节;教学管理较为宽松,但考核非常严格[4-5]。相比之下,我们国家高校食品专业应借鉴国外的实践教学模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自身特点,完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加快对新型食品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国内高校食品专业实践教学分析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