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大学审计范文

大学审计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大学审计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大学审计

审计问责服务大学治理路径分析

摘要: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方面,大学治理作为“中国之治”框架的一部分,要重视大学治理体系和结构的现代化建设,满足新时代对大学治理的新要求。审计问责作为大学治理的一部分,两者都产生于委托关系,为了减少信息不对称,大学治理需要审计问责的信息引导、预防、过错追究等功能来实现良治。

关键词:审计问责;服务;大学治理;路径

引言

完善大学治理体系,健全大学治理结构,是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高校审计作为大学治理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正面临着屡审屡犯的困境,审计问责跟进不力,直接削弱了审计的威慑力,影响了高校审计参与大学治理的深度。

一、大学治理与审计问责

(一)大学治理大学既受外部主体,包括政府、市场等环境的影响,同时一定程度上也有自主性,存在多元利益主体,因此不同于公司治理和国家治理,具有模糊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在大学治理的实践中,外部是以政府宏观主导、社会中介评价、大学自主办学的格局而形成的多元参与治理模式;内部是以权力配置为核心、以机构组织为抓手、以职能布局为基础而形成的结构体系。相对应的,大学治理也分为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外部治理中,政府以办学资金拨付的形式为大学运行提供保障,社会则通过提供更多的发展资源来激发大学活力,两者在大学治理运行中表达着各自的利益诉求;内部治理是大学内部各方在参与重大事务决策的互相博弈中形成的制度设计与安排,主要有党委领导、校长治校等体制安排。本文的大学治理主要针对的是内部治理。大学的治理者并非大学的所有者,所以就存在委托关系。对于内部治理而言,校长作为派生的委托人,无法经办大学的所有事务,所以在日常工作运转、组织机构设立和行政与学术权力划分等方面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多级委托关系,大学内部的中层和基层管理者甚至重要岗位的员工都是派生的人,由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和人的动态变化性,便形成了极为复杂和困难的治理环境。

(二)审计问责问责的理论基础是委托-理论,是指由于存在委托方和方的受托责任关系,被授权的方有责任就其所受托的职责和权限向委托方做出应答。问责需要满足三个要素,一是人拥有配置资源的权力并被下达双方认可的责任目标,二是能够取得人责任目标完成情况和资源使用情形的报告;三是评价人责任目标的实现程度及资源使用情况,并有权力和依据根据责任目标实现程度和资源使用情况给予奖励或处罚。近年来,问责主要用于政治领域,其目的是监督权力的行使以确保权力得到制约和控制。对于大学来说,问责也分为外部问责和内部问责,外部问责主要为外部治理主体的问责,包括政府问责、社会问责等,内部问责主要为内部监督检查机构的问责,包括审计问责、纪检问责等。审计问责是针过高校审计中发现的问题,通过“问”的方式追究相关部门及其人员履职中产生否定性结果应负的经济责任,其实质是对大学内部受托人的受托经营绩效进行“权责对等”式的责任追究。它在高校审计监督的基础上,强调了委托关系中的责任,并使这种关系中利益相关者的冲突在特定规则下得到有序协调,是推进大学良治的重要工具。

点击查看全文

环境审计下研究现状与前景浅析

[提要]本文选取CNKI数据库2000~2021年发表的1,190篇文献作为样本,利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环境审计领域分别进行作者分析、机构分析、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结果发现:作者和机构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合作,但合作力度有待加强;环境审计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国家审计、大数据、政府审计和绩效审计方面;且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家审计和大数据仍是需要关注的重点领域。

关键词:环境审计;生态环境;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随着国家将生态环境纳入政府审计范畴,环境审计已然成为重要的环境监管手段。基于此,本文以CNKI为数据源,利用科学知识图谱对国内关于环境审计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揭示20多年来环境审计领域的研究情况,为研究者了解环境审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环境审计研究的基本特点和演变趋势进行分析。CiteSpace软件可以通过科学知识图谱来表达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相比传统的文献综述,可视化文献计量分析将科学知识更为直观、系统地展现在研究人员面前,使得理解更容易,并且对未来发展方向能够更好地把握。目前这一方法在审计学中应用鲜见。

(二)数据来源。本文样本来自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数据时设置主题为环境审计,设置文献来源为SCI、EI、北大核心、CSSCI和CSCD。由于我国环境审计领域起步较晚,在21世纪之后才逐渐成为重点研究领域,因此将检索时间跨度设定为2000~2021年。初步检索结果得到1,412条结果,为确保文献的相关性与准确性,对涉及学科进行限定,并对检索到的文献标题、摘要、关键词等进行浏览再做手动筛选。最终筛选得到1,190篇文献,此即为有效数据。

二、结果分析

点击查看全文

谈内部审计在高校治理中发挥作用的途径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投资的不断增加,高校治理问题越来越多地引起关注,如何有效治理成为高校的热点问题。文章结合高校的内部治理方案,对高校治理的推进方式及其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研究内部审计在高校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具体途径。作为高校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尝试通过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三种主要内部审计的途径,履行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以及事后考核评价的职能,助力高校治理,促进高校优化管理并形成良性发展态势。

【关键词】高校审计;内部审计;高校治理;权力运行

一、高校内部审计与高校治理

(一)高校内部审计及其责任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认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行为,可以通过组织的风险管理工作,对组织的业务进行评定预估,保证业务的充分性和有效性,通过内部控制制度优化公司治理,以促进组织增加价值和实现组织目标[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将高校内部审计定义为:高等学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学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2]。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国家相关政策推动下,经过三十多年的沉淀、积累,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促使其参与到学校战略决策中,为学校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评价和构建提供意见和建议,审计模式由风险导向型向战略导向型演变,审计业务由事项审计逐步改革发展为规则审计,审计对象从部门资源审计延伸至整体能力审计,审计方法则由手工事后审计转变为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的实时审计。(二)高校治理及其内涵张维迎教授2004年首次在我国引入“大学治理”概念时指出:大学治理结构必须平衡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必须以社会价值为目标,而不能以现有的教员或学生的利益为目标。张佳春等认为:高校治理是指为了确保高校制定出正确的政策与目标,并在其实施时监督其过程,而制定出的评价全体参与者的一种机制。高校治理希望通过遵循大学内在逻辑,与现代社会相适应,降低大学在处理内、外部关系时可能发生的失衡风险,顺利地调和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在坚持大学学术自由的同时坚持服务社会的原则,维护和保障公众期待的合理的价值追求。简而言之,高校治理是一种运转机制,它对高校政策制度的确定有一定的保证,也能够一定程度上推动高校目标的实现。美国学者科尔森[3]认为的“大学和学院的治理”是“做决策的结构和过程,从而区别于行政和管理”。笔者关注如何通过内部审计独立客观的确认与咨询行为,妥善进行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审查,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从而促进学校发展目标实现的问题。运用文献查询法,发现近年对高校内部审计、高校治理的研究论文在逐年增多,截至2016年底已达1412篇,但是,同时研究内部审计与高校治理的论文却很少,仅占2.76%。

二、高校治理的推进

纵观全国高校,实现高校治理的途径较为多元化,目前较为突出的高校治理的三种推进方式是高校综合改革方案、高校“十三五”规划和大学章程。(一)高校综合改革方案高校综合改革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点,是中国政府针对公立高校推出的一项改革措施。它是高校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在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引领下,基于自身特点为学校量身订制的改革高校治理方法的方案,它会推动高校治理模式发生转变,可以视作高校在中长期变化环境中进行教育改革的总纲领。选取BD、QH、SJ、DN、NS、SD、JD七所著名高校的综合改革方案进行研究,对比可见:(1)改革方案项目数分别由六项(2所高校)、七项(2所高校)、九项(3所高校)组成,内容比较集中于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人事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科和科研管理改革、资源配置模式改革等方面,当然,少数学校还重视校院两级运行机制改革和考核评级体制机制改革。(2)七所高校中,有六所明确提到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比例达到了85.71%(另有一所大学表述的是管理体制改革)。现代大学制度有两个着眼点:一是建立与政府、社会的良好关系,二是不断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其中就包括进一步约束高校治理中存在的权力失衡问题。(3)七所高校均强调深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性,并对学校资金、资源使用效益提出了要求。评价人才培养效果、学科和科研管理成绩、资源配置使用效果的任务,可以由绩效审计等施行。(4)七所学校中,有三所学校比较明确地提出了对校内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完善。综合改革方案推进需要有良好的管理基础,其评判标准可依据2014年1月1日施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显然,这是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方向上的指引,即需要内部控制审计来评价综合改革方案执行情况并判断方案执行效果。(二)高校“十三五”规划高校“十三五”规划是在全面总结“十二五”规划成绩和不足的基础上,分析学校现状,结合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确定的学校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思路和举措,从而形成的中长期战略目标(或拟达到的中长期高校治理效果)。由于包含明确的时间维度,相对于高校综合改革方案和大学章程,高校“十三五”规划有着明确的政策性指向,在内部治理结构方面有着更强的政策约束性与强制性,对提升高校治理水平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选取SD大学的“十三五”规划来分析其对高校治理的推动作用。如图1所示,SD大学提出要规范管理运行系统,提升学校管理治理能力,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改革教师晋升聘任方式和薪酬激励机制,激发教师活力;提升党建民主化水平和制度建设,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的内部治理体系等。这说明SD大学对于学校内部权力运行、内部治理结构、系统管理、资源配置以及配置效益问题都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并提出了在“十三五”期间加以改进的要求。对此,在制定规划前,可以根据学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审计中发现的问题,通过制度设计、流程梳理加以风险防范;在规划执行中,可以配合相应审计项目进行过程监管及工作思路修正;规划终结时,还可以通过三类综合审计来总结主要的成功经验、问题和不足,借以指导下一个五年计划编制。(三)大学章程大学章程是高校治理在当前形势下的又一个重要推进方式,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大学办学和管理的“纲领”。一方面,以大学章程为抓手,能够全面推进高校治理结构建设;另一方面,制定和完善大学章程是规范高校内部审计运行机制的重要内容。所以,大学章程的制定明确了高校治理模式的定位,促使高校治理机制进一步规范化。分析高校大学章程,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以列举或概括的形式强调大学与政府的权力分配问题,对学校主要负责人任免权,学科、专业权限设置,学校教学水平、办学质量的考核评估权等方面进行了规定,明确了大学与政府的关系以及二者权力的边界。在大学章程中,明确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内容,健全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行使与监督机制,在管理体制中明确具体自主权事项的基本规则、决策程序与监督机制。大学章程也规定了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主要规定:各个主体的权限划分和财务管理制度等,各主体权利与权力的分配情况,包括党委权力、校长代表的行政权力、学术委员会代表的学术权利、教代会代表的民主监督权以及师生权利等方面。分析RM、DH、DN、HS、SW、WL六所高校的大学章程发现:(1)RM、DH等在《大学章程》中对校长的职责进行了设定,规范了校长的权力运行;(2)DN、HS对高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负责人实行绩效考核制度;(3)SW、WL采取严格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保障学校资金使用安全;(4)RM、SW把风险作为高校治理的一部分,逐步开展风险管理控制等。对于研究者来讲,也许会更多关注《大学章程》出台后其形成的优势在哪里?还存在何种缺陷和不足?作为审计人员,对其实施效果评价很容易选择具有综合检查和评价功能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内部控制审计三种审计方法。

三、高校治理推进中的主要问题

点击查看全文

环境审计领域研究现状与前景

[提要]本文选取CNKI数据库2000~2021年发表的1,190篇文献作为样本,利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环境审计领域分别进行作者分析、机构分析、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结果发现:作者和机构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合作,但合作力度有待加强;环境审计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国家审计、大数据、政府审计和绩效审计方面;且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家审计和大数据仍是需要关注的重点领域。

关键词:环境审计;生态环境;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随着国家将生态环境纳入政府审计范畴,环境审计已然成为重要的环境监管手段。基于此,本文以CNKI为数据源,利用科学知识图谱对国内关于环境审计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揭示20多年来环境审计领域的研究情况,为研究者了解环境审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环境审计研究的基本特点和演变趋势进行分析。CiteSpace软件可以通过科学知识图谱来表达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相比传统的文献综述,可视化文献计量分析将科学知识更为直观、系统地展现在研究人员面前,使得理解更容易,并且对未来发展方向能够更好地把握。目前这一方法在审计学中应用鲜见。

(二)数据来源。本文样本来自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数据时设置主题为环境审计,设置文献来源为SCI、EI、北大核心、CSSCI和CSCD。由于我国环境审计领域起步较晚,在21世纪之后才逐渐成为重点研究领域,因此将检索时间跨度设定为2000~2021年。初步检索结果得到1,412条结果,为确保文献的相关性与准确性,对涉及学科进行限定,并对检索到的文献标题、摘要、关键词等进行浏览再做手动筛选。最终筛选得到1,190篇文献,此即为有效数据。

二、结果分析

点击查看全文

公立高校管理中内部审计的作用研究

【摘要】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由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对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实施独立审查和评价,目的在于促进组织健全内部控制、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研究内部审计在公立高校教育管理的作用,有利于分析我国高校目前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查找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对加强我国公立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促进我国公立高校教育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管理;内部审计;作用

2014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全面依法治国,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审计要发挥积极作用:一是要坚持凡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的原则,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和保障作用。要适应依法治国的要求,提高审计法治水平,同时也要为推进以法治国家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加强审计监督与党的监督、人大监督、司法监督等监督的协调配合,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增加监督合力和实效。二是努力完善审计制度,依法履行审计职责,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加大审计力度,创新审计方式,提高审计效率,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以及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2018年,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讲话中对审计机关提出“四个促进”,即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权力规范支行、促进反腐倡廉,要求审计机关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提出推动新时代内部审计和内审协会工作向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进,推进内部审计发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一、加强公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义

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本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本单位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实施的独立审查和评价,其目的在于促进组织健全内部控制,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研究内部审计在我国公立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作用,有利于分析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查找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对加强我国公立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促进我国公立高校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作为我国普通高校的主体,公立高校的教育经费急剧增长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普通高校大规模扩招后,伴随着我国高校数量和在校学生人数大幅度提升的同时,我国普通高校教育经费也急剧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97年我国有普通高等学校数1020所,全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3904842万元,平均每所高校教育经费3828万元;到2017年我国有普通高等学校数2631所,全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经费111090000万元,平均每所高校教育经费42223万元。从1997年至2017年,校均高校教育经费年均增长约12.75%,远高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速。

(二)资金来源日趋多样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上世纪末期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公共管理领域渗透了市场元素,国家加大了对教育财政投入使高等教育也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不断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大学法人资格得到确认,地方高等教育行政的统筹权得到肯定,多元办学蓬勃发展,多渠道筹资成为主流,高校的经费来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