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大学语文教学范文

大学语文教学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大学语文教学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大学语文教学

大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

[摘要]在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工作不断发展和推进的过程中,高职高专类职业院校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关注和重视。高职高专院校中语文教学工作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肩负着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重担,同时对于学生的素质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就将对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和素质教育的开展展开详细研究,希望对这项教学工作的开展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素质教育

一、大学语文对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

大学语文课程中选用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包含了很多历史、哲学知识,还涵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都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帮助作用,主要作用集中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对人文精神培育工作的强化

对人文精神的培育工作进行强化也是当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大学语文》教材中,很多作品中都体现出了强烈的人文精神。比如在《都江堰》一文中提到,只要都江堰不塌,李冰的精魂就不会退散,李冰的儿子也将会代代繁衍。这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和未来的殷切期盼。此外,屈原的“举世皆浊,众人皆醉我独醒”,也表达出作者不和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这些文章或是精神对于学生人格的培养和道德体系的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更是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

(二)对完美人格塑造的促进作用

点击查看全文

谈大学语文教学和谐氛围营造

摘要: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由此在心理和精神上出现了诸多问题。面对如此现状,大学语文教学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职业所需的语文能力为己任。广大的大学语文教师应树立“因材施教”的思想,秉持“以生为本”的理念,注重教学内容的适合度,确立“接地气”的教学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充分发挥大学语文涵养性情、塑造灵魂的功能。

关键词:大学语文;和谐氛围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中文系面向非中文专业开设的公共课程,旨在重新点燃大学生对汉语言的热爱之情,认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汲取中华精神的滋养,感受文学世界的魅力,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学会职业所需的实用性文体的写作。而大学语文教学,为达成以上目标,必须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其语文能力。

1树立“因材施教”的思想

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熏陶,为学生日后从事的职业提供助力,这是大学语文所承载的任务。但大学语文教学不能不考虑这样的问题:所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不同专业的学生,他们无论是学业需求还是职业需求,都不尽相同;即使是学业和职业需求都相同,但因其性格、兴趣、爱好等不同,因而在语文学习方面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应当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级的学生,对其语文素养、兴趣和需求等具体情况有所了解,然后,选择不同的教学材料、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进行施教。这种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教学,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效能。

2秉持“以生为本”的理念

大学语文作为通识性教育课程,它关注的是学生的健康成长,应该有效地为各专业学生的学习提供助力。当今的大学生,正处于敢冒险、易冲动的年龄段,他们个性张扬、求知欲旺盛,在学业上,有时会急功近利,不肯踏踏实实、安安稳稳地行事,不愿平平淡淡、单调刻板地生活,总想搞得轰轰烈烈,总希望学习之路一马平川、顺顺当当,而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心灰意冷、萎靡不振。此外,社会的竞争、过度的物质化和学业上的压力,导致学生情感上的“荒漠化”,更导致意志品质的极度脆弱。为此,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应该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来实施教学。

点击查看全文

探讨文学经典阅读与大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文学经典;语文教学

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追求。而“以正确价值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个体习性、人格品质、社会责任与担当精神”,应该是摆在当前各高校面前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而作为以涵养人文精神、塑造道德人格为重要教学目标的大学语文课,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典范。

一、构建文化认同应该是当代大学语文课最重要的教育教学目标

大学语文课是高校非中文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文化基础课,“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工具性、人文性是大学语文课的两大基本特性。某种程度上,这两大特性确实也规定了大学语文课在国民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一方面确立语言规范,另一方面建立文化认同。二者和谐统一于大学语文课教育教学实践当中,都不可偏废,但不同时期有所侧重。1978年,匡亚明先生率先在南京大学重开大学语文课,针对的是“现在的很多大学生,语文水平较低”的教育现状,而着眼点重点解决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薄弱、语言文字应用规范性欠缺等现实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作为高等教育中母语教育的大学语文课凸显的是课程“语”的基础性、工具性,承担的是正确、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基本任务,语言文字示范作用比较显明。而今天我们所教授的对象:大学生都是(或者被认为是)具有一定语言运用能力的青年,都是可以真正开始自主性文学阅读、发散性思考的成年人。大学语文课的语言文字示范作用应该从“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逐渐转向“高水准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即培养深度阅读、得体表达的能力”,也就是说大学语文课的工具性依然重要但应该是非第一位的。大学语文课更应该凸显课程“文”的内涵,更应该突出课程的审美性、人文性特征,课程教学更应该侧重通过文本阅读、赏析进而达到学生自主丰盈人文精神、建立文化认同的高等教育目标,这也确实符合当下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求。

二、文学经典的重要价值在于社会文化认同与接受

在有限的大学时期,在人生最美好、宝贵的青年阶段,学生最应该读什么,哪些作品最值得推荐给学生阅读,就成为大学语文课教学内容方面最需要考量的重点之一。此时,文学经典作品也就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无论表现形式如何,文学经典都显示出文学的审美功能与教诲本质。在多个场合发轫于心地谈文学、引经典,反复提及自己的文学情缘:“我年轻时读了不少文学作品,涉猎了当时我能找到的各种书籍,不仅其中许多精彩章节、隽永文字至今记忆犹新,而且从中悟出了不少生活真谛。”他指出,伟大的作品就是有一种爆发性的震撼力量,这就是文以载道。从他个人阅读欣赏的经验角度来看,印证了文学经典给人的巨大精神力量。对于大学语文教学而言,文学经典作品的语言规范价值自不待言,而蕴含其中穿越时空的美学观念、价值取向、文化认同确实也成为课程教学的人文价值所在。文学经典是指那种能够穿越具体时代的美学观念、价值标准,在价值与美学维度上呈现一定的普适性,表现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与文化语境中具有权威性、神圣性、根本性、典范性的文学文本。文学经典借助故事情节、意境形象、环境场景、修辞手法等多种方式,将深蕴于文本当中丰富多彩的主题意蕴、鲜活丰满的心灵情感、独特珍贵的生命体验,或形象直观、或抽象概括地表现出来。这些独特的、不可重复的文学形象、生命体验,凸显的是人类丰厚的文化积淀、展现的是本真的人性光辉,是人类精神生活根本性问题的文学映射;通过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群体的重读,对它们进行重新阐释、重新审视它们的文学价值。因此,文学经典具有“生命的本真性”“实质的创造性”“内涵的丰富性”“时空的跨越性”和“影响的无限性”等特征。蕴含于文学经典中的人文基础知识历来受到大家的普遍重视,读者从中可以了解风俗民情、历史瞬间、人世百态。而更受大家青睐的应该是,文学经典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过去或现在的最高道德理想和精神追求的展示,是民族文化精神的形象书写,集中体现着民族文化精神的价值取向,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因此,文学经典也常常被大家看作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旗帜、文化符号。阅读文学经典也是了解一个国家、民族最直观、最形象的方式之一。区别于诸如哲学、历史学等经典作品,文学经典更加具有形象的生动性、情感的触动性、艺术的审美性等特征。对于文学经典的赏析更加强调侧重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理解作品中的“人”的形象。文学经典的价值在于它反映了普遍人性,揭示了人生真谛,既因为经典形式的多样性,也因为人性内容的丰富性,还因为人性思想的超时代性。文学经典借助多重话语、多重意蕴,以鲜活、形象的人物刻画展现人性的当下表达,揭示人类精神生活的根本性问题,以看似不断遗忘的方式给读者的想象力烙上清晰的精神印痕,以集体无意识的状态隐匿于民族的深层记忆当中。

三、文学经典作品是实现大学语文课教材培养目标的最重要载体

点击查看全文

加强大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的对策研究

【摘要】网络平台的应用能够极大程度地加强大学语文教学的师生互动,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因此,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受到高度关注。本文对网络平台下大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在明确网络平台为大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带来的机遇以及网络平台下大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的条件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制定出相关对策,即:利用新媒体建立大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平台、通过“微写作”实现师生间虚拟互动、通过建立SNS学习平台形成师生“线上”互动。

【关键词】网络平台;大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对策

当今大学语文教学中,教育技术正在不断革新,网络平台也成为了必不可少的教学载体。但是,从网络平台的应用现状来看,学生和教师大部分只是通过网络平台查阅资料,师生互动功能并未充分发挥出作用。为此,本文针对在网络平台中大学语文教学如何增强师生互动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希望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受到启发,以增强大学语文教学师生的互动性。

一、网络平台为大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带来的机遇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的先进性也得到了明显提升,尤其是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网络平台已成为了重要的教学载体,这为大学语文教学提高师生互动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生互动能够注入真实的感情,二是师生互动的机会更多。由于网络平台中的师生互动大部分不需要面对面,真实的想法可以通过文字传递给其他同学或教师。在这样的互动方式下,互动双方极容易将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教师与学生的位置感也会逐渐淡化。另外,网络平台并不是向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人开放,全体学生都可以进入到网络平台畅谈自己的想法、感受,这样一来就会增加师生互动的机会,进而不断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二、网络平台下大学语文教学师生互动的条件

(一)必须有更多的、虚拟的交流平台作支撑

点击查看全文

微课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实践探究

摘要:微课是互联网发展背景下的产物,其依托信息技术和网络在线平台生存和发展,如今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辅助手段。鉴于此,立足于微课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探析其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以期推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微课;大学语文;应用价值;教学实践

微课以教学主题明确、视频短小精悍、适宜自主学习等显著特征深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微课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能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清晰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所学知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1微课相关概述

1.1微课概念

微课也被称之为微型课程或微课程。如今针对微课的应用方向,国内外的学者尚未形成统一认知,以及关于微课的视频长短表达方式的见解同样具有差异性。微课在国外的教育领域和相关机构的应用相对较早,美国是在2008年正式提出微课这一全新的教学概念,其作为一种移动学习和在线学习的新型教学体系,是传授学习知识点和相关概念的短视频或音频课程。对此可以将其概括为以下几个具体流程:第一,选择教材和书籍中重点知识或理论;第二,将知识进行整合归纳并制作为与之相关的动画视频PPT、文件说明;第三,摄像设备进行微课、视频材料录制时长小于3分钟;第四,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的自主学习;第五,将微课短视频上传的在线学习平台和课程管理系统,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微课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知识的权利,不同层次基础和学习水平的学生,均可以通过自主检索获取相关理论和知识,切实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和质量[1]。

1.2微课特征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