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德育法治教育范文

德育法治教育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德育法治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德育法治教育

德育教学的实效性难题及解决策略

摘要:德育教学的实效性难题一方面表现为形式无效,另一方面表现为内容无效。我国现阶段德育教而无效的原因一方面是“不及”,另一方面是“过度”。针对德育教学的实效性难题应坚持以下原则:以生活时间为经,以成长体验为纬;指向实践智慧,引领道德成长;与法治教育结合,建立法治精神。当然,若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还须教师充分把握德育教学内容(主要为教材)的理念,紧密联系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并总结反思德育教学得失,走向教学智慧,最终引领学生的道德成长。

关键词:德育;教学实效性生活;实践

德育教学的实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关系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从过去数十年来的德育教学情况来看,其实效性普遍不尽如人意,以致德育教学的实效性难题成为德育理论界一个“历久弥新”的重大问题。具而言之,我们在德育教学实践中,必须要认清并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我们的德育教学实践面临何种实效性难题?这种难题的根源是什么?应如何克服德育教学实践中的实效性难题?有鉴于此,本研究从德育教学实效性难题的厘清入手,探寻其产生的根源。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实效性难题的策略,并为德育教师提供具体的方法指导。

一、德育教学实效性难题的表征

历来对德育教学实效性问题的研究层出不穷,关于何为德育教学实效的界定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尽管这些论文对德育实效的理解和界定不尽一致,所提的对策也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识,即我国学校德育实效性低。”[1]如果德育教学实效较低是共识,那么如何具体界定和概括这一问题,将为探寻其原因和提出相应对策提供坚实的基础。我们认为,德育教学的实效性难题在教学实践中最直接的表征就是教学效率低,针对这一难题,笔者从德育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展开分析,力图清晰且深入地描绘德育教学的现状。

1.德育教学的形式低效

教学的形式是教学表现方式和内在结构,德育教学的形式则是德育教学的开展方式和其内在结构。德育教学形式绝非通常所批判的“形式主义”、“形式化”上无关紧要的、装点门面的东西,而是关系到德育教学的实效性问题。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论”指出,“形式因”直接影响到一事物是否成其为该事物,换言之,形式是一事物“是其所是”的关键因素。因此,如果德育教学的形式是低效的,那么可以说它已经丧失了德育教学的本质,遑论其教学实效。综观我国德育教学的形式,我们发现,相当长一段时期以来,它都是以一种有名无实的照本宣科的方式展开。中小学校普遍轻视德育这样一门不考试的“副科”,其任课教师常常由其他学科教师担任,设有德育学科专任教师的学校少之又少。而对于这样一门副科的教学,教师往往也是漫不经心,拿着教材照本宣科,敷衍了事。这样的德育教学形式与德育理应具备的教学形式判若云泥:德育教学的形式应当是丰富的、生动的、深刻的,以促进学生的道德认知、唤醒道德情感、激发道德意志、引领道德行动;而有名无实的照本宣科不足以发挥以上任何作用,其教学实效自是令人无可期待。

点击查看全文

法治教育在学校教育思想政治课的应用

摘要:新形态下,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使得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迎来一定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了很多的挑战。因此,为了可以更好提升学校教育思想政治课堂效果和质量,教师应该主动转变观念,积极应用法治教育模式,合理解决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以及方法进行积极创新,进而提高课堂有效性。

关键词:法治教育模式思想政治课堂应用创新

1法治教育模式在学校教育思想政治课堂上应用的作用

在各个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随着我国法治社会的不断推进,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也加大了对法治教育模式的应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第一,应用法治教育模式,可以满足我国当前依法治国的要求。在学校的实际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德育范畴,而法治教育属于法育范畴。严格意义上来讲,道德与法律之间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在具体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科学且合理的渗透法治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也可以有效推动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进程,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第二,应用法治教育模式,可以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在思想政治家教育管理过程中,德治和法治是其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普及,使得学生的心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应用法治教育模式进行教学,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进行合理革新,强化和谐校园的构建,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进步。

2法治教育模式在学校教育思想政治课堂上应用现状

2.1教育理念方面

当前,虽然各个学校教学已经逐渐渗透法治教育,保证学生在提升整体水平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法治意识的养成,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干扰,使得在实际的学校教育思想政治教学中,很多学生自身权益在受到损害时,不能用正确的方法维护自己权益。而这种陈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法治教育模式的推进,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的未来进步。

点击查看全文

道德与法治课如何渗透德育教育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德育教育在中学日常教学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德育课程在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提升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将道德与法治课渗透进德育教育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教育,从而达到提高自身素质水平的目的,正是当前我国德育教育的一大重点。本文就道德与法治课渗透进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对相关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教学德育教育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德育教育是近年来相关教学进行的重要改革。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首先,通过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展德育教育,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更丰富的情感,对建立学生的人品与人格起到良好的帮助作用。鉴于道德与法治课是开展德育教育的良好平台,因此长久以来相关教育一直持续进行。但是在以往,传统的教育方式采取的是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靠教师对书本中的知识进行口述,学生则是靠死记硬背进行学习,而这种教学模式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理念得以更新,道德与法治课中德育教育的开展形式和方法也得到不断的优化,一改以往教师单一的口述教学,而形成了渗透式的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认识到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和应当享有的权利,并自觉维护社会秩序。同时,德育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渗透还可以通过对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例子的讲解丰富学生的情感,使课堂的学习效率得以提高。其次,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热情。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主要采取的是死记硬背的方式,教学过程中学习重点的突出完全依靠教师的口述,学生通过教师的“指点”对“学习重点”进行硬性记忆,不仅学习效率无法提高,同时也使得学生的学习非常被动。而将德育教育渗透到道德与法治课中,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案例提升学习主动性,发挥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能使其情感态度不断成熟、完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以必要、正确的引导完成高效率的教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从而在个性及人格方面获得健康的成长。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方法分析

1.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加强对德育教育的重视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使得全新的教学理念开始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发挥起了重要作用,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已逐渐被淘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素质教育理念成为新课改的重点。随着教师与学生在日常教学中角色的转变,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成为自己学生活动的组织者,而教师则以引导者的角色定位开展日常教学,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通过与学生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自身的定位和职责,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才能使学生对相关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主动进行学习。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表现出的情绪变化,组织学生进行深入讨论,找到引起情绪变化的原因,并进行有效疏导,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努力思考、分析,从中获得更有效的帮助,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情感、素质,使学习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点击查看全文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赏识教育的路径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融入赏识教育的重要性

从本质上来说,赏识教育并不是表扬和鼓励,主要是赏识学生的一个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在教学中创建良好环境,为学生指明发展方向,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教师的赏识教育,因为他们处于成长期,在行为和心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所以有必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赏识教育。将赏识教育合理运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一,赏识教育的合理融入会让学生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产生较强的信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可以全面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第二,赏识教育让教师和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关系。学生对教师教学产生较强的信心,就会针对具体的问题与教师进行沟通和分析。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会共同进步,最终强化师生关系。第三,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赏识教育为学生提供鼓励和支持,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朝着多个方面发展和进步。总之,赏识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赏识教育的具体途径

1.规范教学语言,重视学生学习表现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政治教师要对自身的教学语言进行规范。在教学中,要运用和谐和幽默的语言,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变得更加活跃和和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课堂中,教师从具体的教学目标出发,关注学生的具体学习表现。这样,就会深入了解学生,在具体事情上展现出德育素养和法治思想,最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比如,教师在“我们的朋友遍天下”的教学过程中,要从交友的原则出发,让学生对友谊进行交流和分析。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会对朋友产生清晰的认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并鼓励和肯定学生,最终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重拾信心。这样,学生学习的表现得到认可和鼓励,就会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最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产生清晰的认知。

2.关注学生个体发展,赏识行为和品德

教师在实际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关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良好行为和具体表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如果得到相应的肯定和表扬,其个人荣誉感会得到满足,并最终展现出一定的带头示范性作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具体学习表现,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学生的行为表现。比如,教师在进行部编教材初中道德与法治“交往艺术新思维”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为学生呈现出人们交往的相关视频,学生在真实案例的激发下,会深刻理解何为交往的艺术。在此,教师开展赏识教育就会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德,满足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要求。

点击查看全文

小学道德和法治的深度融合浅议

【摘要】中华民族是多民族文化的大融合,经历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具有深刻内涵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美德中包含了许多值得现代人传承和发展的元素。中国是一个传统家庭观念和文化道德观念深厚的国家。在我国的小学教育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一直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科目,意在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和法治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德育和法治素养。学生的教育,首先是家庭教育,然后是学校教育,最后是社会教育。这三个环境的教育都非常重要,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始终是跟家庭和社会密切相关的,既要适应学校的学习节奏,也要跟上社会的意识形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传统的美德教育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道德和法治观念。

【关键词】传统美德;道德;法治;小学生

小学生正是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以及道德法治观念形成的最初始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这时期的学生对外界的事物比较敏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对知识的记忆力和掌握能力都是最快的。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也是最弱的时候,思想还不成熟,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爱护和保护。这时期需要老师对传统文化中好的美德进行宣传和讲解,把传统道德和现代法治相结合,在课堂教育过程中为小学生打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学生传授和输送正确的人生观、法治观和道德观,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正确的。把法治的知识和好的美德相融合,培养小学生正确的道德法治思想。

一、小学生学习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意义

作为中国人,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中华传统美德中有好多需要我们去传承和继承的。中华几千年的文化,造就了我们民族的不屈的精神。从春秋时代的孔子孟子的教育思想,到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救人,从诗经、格律诗词、唐宋八大家,到元曲、明清时期的戏曲等等,都是把中华文化、中华传统美德发挥到极致。流传千古的名篇佳句,都是以不同的类型传承至今。这些优秀的传统美德,在现代高速发展的快节奏时代,需要我们对小学生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来教育,进行文化的积累和沉淀,让小学生建立起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从小学时代开启民族精神塑造的旅程。

二、小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意义

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对世界的认知和自身的认识还比较少。在这个人生的初期阶段,需要家长和老师进行人格的塑造和道德的培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和法治观念,学习什么是正确的,哪些是可以做的。小学阶段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阶段,如果基础打好了,能对小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起到有利的影响。小学生的自制力比较薄弱,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只有二十几分钟,好动、活泼是小学生的特性。在课堂上讲授枯燥的道德和法治条例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时候需要老师耐心的引导,在准备课程的时候不能照本宣科,运用多媒体等技术,创造出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老师在维持课堂秩序和维护教学上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小学生打造良好的教学气氛,严格要求学生学习道德和法治。让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是非常重要的,能提高学生的道德和法治观念,为学生以后的人生道路打造良好的基石。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