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德育养成教育范文

德育养成教育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德育养成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德育养成教育

小学生德育养成教育论文

一、建立全员育人机制,形成教育合力

社会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补充、延续及实践基地,它可使小学生接受的学校教育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内化,促使其形成良好的习惯。比如可组织学生走进影院、公园等公共场所,让小学生践行遵守公共秩序的理念,也可依托社区力量,结合假期的主题活动,让学生走进社区,参与服务工作。

二、以课堂为主阵地,将养成教育规范化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加强德育,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利用课堂教学进行渗透。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将良好学习习惯教育深入到各科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思考、敢于提问、学会倾听、与人合作、自主学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不断在学习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动脑动手及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养成教育的落实与课堂教学评价结合起来,在课堂上深入督促学生按一定的规范进行“自律”,促进学生各种良好品德的形成。另外,学校可利用校本课程将养成教育的内容规范化,开展“交往式”课堂研究,使学生学有所得、做有所依,系统地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培养,以此推动养成教育向纵深发展。

三、以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养成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我们应紧紧围绕学校文化理念,精心设计各种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体验品质形成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处环境都育人。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因此,学校应通过外部环境的建设来营造养成教育的外显氛围,比如要精心布置楼廊、走道、教室、厕所等场地,让一些美化心灵、启迪心智、激发灵感的知识如春风般浸入学生心田,从而促进养成教育的进行。道德品质的形成需要经过实践才能实现。实践是养成教育内化的基础,因此学校应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提升养成教育的实效,将常规活动更深入化,以“文明行为习惯培养”为主线,如可以开展艺术节和读书节、班队会每月一主题、“爸爸妈妈当老师”、“告别陋习,从我做起”、“诵读经典美文”等系列活动,通过各种活动陶冶小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发展。将养成教育与学校文化建设融合起来,以幽雅的环境和精心设计的活动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提升养成教育的内涵,这样,学校德育便不再是空洞的说教。

四、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点击查看全文

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论文

1地方优良传统文化拥有较多的德育资源和较强的育人功能

地方优良传统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各地传承的当代存在形态。在地方优良传统文化中,拥有较多的可供发掘利用的德育资源,这些可资利用的德育资源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把这些地方优良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运用到大学生的德育养成教育中可以起到较好的积极作用。

2地方优良传统文化进校园对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积极意义的实现途径

2.1地方优良传统文化进校园塑造了优良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地方优良传统文化进校园可以有效地塑造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避免“千校一面”现象。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校园文化建设要注意把学校所在地的优良地方传统文化引进来,塑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识别度的校园和校园文化。以黄山学院为例,黄山学院分南北两个校区,南校区作为新校园,其校园文化建设注意发掘徽州地域文化资源,把徽州文化引进校园文化建设。首先,黄山学院南校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即在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中传承徽派建筑风格,其南校区图书馆和教学楼、办公楼系清一色的新徽派风格建筑,整个校园规划也秉承徽州古村落规划的理念,山水相依、富于美感。其次,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黄山学院也充分利用徽州历史文化资源。其校园内部道路命名蕴含人文精神,折射出徽文化属地的特质,通过道路命名,把校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体化,优化育人环境。

2.2地方优良文化进校园营造了浓郁德育氛围

德育养成教育需要良好的校园文化以及有感染力的德育氛围,地方优良文化进校园可以营造浓郁的德育氛围,对于促进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去年,赣南师范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孙弘安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了长文《坚定不移推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赣南师范学院以地方文化资源办学育人的探索与实践》,介绍了赣南师范学院积极利用赣南地方文化资源,推进苏区红色文化和客家文化进教材、进课堂工作,从而把地方优良传统文化深入、有效地推进校园的经验及取得的成效。他们通过积极推进苏区红色文化和客家文化进教材、进课堂工作,增强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吸引力;通过积极推进苏区红色文化资源和客家文化资源进校园文化活动,增强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力;通过深入组织开展苏区红色文化和客家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增强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感召力。赣南师范学院积极推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在有力地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同时,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思想过硬、品格优秀的基础教育师资,也提升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声誉。

点击查看全文

高中德育教育的工作实效性思考

摘要:德育教育是高中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是强化精神文明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但是当前我国高中德育教育工作普遍实效性较差,没有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对于学生的德育培养质量和效率还有待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对如何增强高中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进行了相应思考,以期能为相应人员提供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高中德育教育;有效性;有效途径

高中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强化高中德育教育工作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学生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所以高中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应强化对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对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分析,并积极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不断提高高中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

一、结合学生实际

在高中德育教育工作中,要想切实提高高中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就应将德育教育工作与学生的实际规划进行合理结合,从而提升学生对高中德育教育的认同感,强化德育教育质量。在长期以来的高中德育教育工作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和观念的影响,导致高中的德育教育工作模式化严重,教师只是应付完成相应的教学工作,没有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实际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偏离较大,使得德育教育工作受到了学生的排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应注重对学生的内心诉求进行详细了解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工作,保障相应的教学内容能够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通过对学生的心理需求分析,能够将德育教育与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同时教师还应及时改进自己的德育教育观念,摒弃传统的德育教育灌输思想,注重对学生的德育行为培养,让德育理论转化为学生的德育行为。

二、注重实践教育

德育教育是帮助学生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高中的德育教育工作往往只注重理论教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过程中过于注重自己的教学主体地位,一味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理论知识的灌输。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比较沉闷,影响了学生的实际学习质量和效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德育教育的实践教学工作,强化让学生在实际中体会德育精神,领悟德育思想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增强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例如:在高中教育过程中,可以适当开展德育讲座、爱国诗歌朗诵以及走进社区等德育实践教育活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强化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在提高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同时,还能够缓解学生的高中学习压力。

点击查看全文

养成教育下高职学生管理研究

摘要:由于高职院校生源结构较为复杂,学生接受知识能力水平不一,教师为达到针对性教学目的,对其采取与普通高等院校不同的教育理论与方式。简而言之,探索出一条符合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道路是当今首要问题。在高职院校教育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一直为人所关注。将养成教育融入高职学生管理中,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水准,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关键词:养成教育;高职学生;管理策略

一、养成教育内涵及特征

由于缺乏自我约束能力,高职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个人习惯,这也是其自身弱点所在。因此,通过建立科学的培养机制,对高职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高职教育目的所在。其中养成教育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实行养成教育前,教师须明确其内涵与特征。

(一)养成教育的内涵

养成教育是实现教育的一种方式,是指通过对学生的长期培养,养成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指的是一种长期的且有目的性的教育方式,养成教育的关键点在于教育,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进而实现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养成教育的目标

点击查看全文

五年制师范生养成教育论文

一、实施五年制师范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路径

要彻底解决五年制师范生在行为规范方面的问题,必须以教育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改变传统德育教育观念,营造有利于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教育氛围,形成师范学校良好的德育环境生态系统。

(一)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实现“外行内化”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育的根本在于“成人”。教育过程中,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采取有效的德育教育手段,从提高师范生的人文素养入手,让学生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当做内在需要,从而自愿改变、纠正自身行为规范方面的诸多不足,使学生以更高标准和要求主动、自觉地践行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实现“内化”。要实现“内化”,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个体需要的针对性。在确立德育教育内容和方法时,要分析五年制师范生的主体需要,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分析他们在专业知识素养和行为活动方面的向往和追求,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通过发挥学校、班主任和全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实现外行内化的情感基础。

2.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精神性。有效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并将其贯穿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和各门学科教学实践,不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使人文素养在学生身上形成强大的人文精神,是提高师范生文明行为和道德素养的关键环节。

3.注重德育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在具体德育教育活动中,应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内在需要,只有让学生将认知和践行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取得德育教育的内化效果。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