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电工科技培训范文

电工科技培训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电工科技培训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电工科技培训

电工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电工实训课程对磨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塑造应用型工科毕业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结合当下高校电工实训教学中发现的一些问题,结合工作体验,提出采用任务驱动型实训,降低纯验证性实验比例,增加具有一定创新的设计类实验,开展虚拟仿真与翻转课堂教学。从教学效果评估来看,这些措施对于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都有较好效果。

关键词电工实训;实训设备;虚拟仿真;翻转课堂;“双师型”教师

1当前电工实训课程待改进之处

在电气工程专业教学中,电工实训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很多其他专业的工科学生也开设了本门课程。换句话讲,很多大一新生遇到的第一门专业实验课即是本课程,是否生动有吸引力,能否唤起学生思索和动手的兴趣,决定了本门课程的成功与否。工科是非常重视实践的学科,毕业生未来的工作也是直接动手从事工程工作。本门课程的持续改进,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建立批判性思维并提高动手能力。传统的电工实训课程,在本专业往往处于从属地位,不仅教学内容不被重视,甚至连实验实训设备的更新维护、实验技术工作人员的待遇等与主干课程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按照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各地在高中阶段进行了文理分科以及课程的选择多样化,同一个专业,学生来源有很大不同,而大学又较早地进行了专业细分,这样做的结果是部分学生在电工实训课开始前缺乏电工电子的基础理论知识,不能直接进行电工实训相关任务教学,需要教师进行预备知识讲解,增加了完成实训的工作量和难度[1]。目前,很多本科院校的实验室实验条件较差,很多实训设备甚至是10多年甚至20年前的陈旧设备。课程内容也比较陈旧,有些还是与多年前购买的实训设备差不多同时编写,上课时按部就班地演示实验步骤,最后让学生照葫芦画瓢,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实验讲义模板进行例行操作,不需要有过多自己的想法,这严重影响了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另外,从教学课程内容来看,传统实训内容大多是验证性实验,比如日光灯电路、用继电器实现电动机正反转等。另外,电工实训教学除了要求学生做相关训练项目,实际上还需要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熟悉电工用具、实验设备的使用及简单维修调整。按当前院校电工实训课时情况来看,课时的安排相较于实验内容往往不够,教师只好选取部分进行讲解,学生则为了尽快完成任务,没有太多时间进行思考,实训效果难以保障。这样就造成一种假象,学生往往觉得刚开始学习,课程就结束了。在学习内容时间的分配上,教师要完成规定的讲解和检查,只好减少学生实践动手操作的机会。课程内容老调重弹,很多实验内容沿用多年而从未改动。实际上由于更新、更先进的工具和技术的出现,相应的教学也应该随着改进。由于要照顾到不同的专业,实训内容的选取往往过于简单,采用相同的认知模块,没有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评价体系落后,难以客观评价学生。现有评价中,实验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即课前预习、实际操作、课后实验。如果学生的实验内容完全一样,所有人都按照指导书照葫芦画瓢操作一遍,最后的实验报告也无太大出入,很难评价学生的技能高低。

2电工实训教学模式与实施方案

增加课程模块,消除不同课程知识界限电工实训的教学计划应该与其他相关课程统筹考虑,打通与PLC课程、电路分析等其他课程的联系,制作出符合不同专业特点的教学计划。根据不同的阶段,课程设置对应为基础部分、综合应用、拓展创新三个阶段。1)基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熟悉实验实训设备,通过基本的实验复习验证书本中的内容知识。2)综合应用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行有一定综合性的实验,进一步熟悉和理解相关知识内容。此部分内容包括并不限于电机控制电路安装调试、PLC的接口应用等。3)拓展创新模块主要是将基础模块、应用模块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项目中。经过与课程难度相适应或者适当提高的项目训练,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开放课题、创新创业竞赛、技能竞赛。通过不同层次的训练,对于部分未学过PLC等课程的非电类专业学生,可以选择其他题目或者提供部分程序以弥补知识不足。引进新颖的教学方式,唤起学生求知欲在电工实训教学中,学生是知识传播的接受者,是学习的主体;指导教师为学生服务,而不是一个表演者的角色。教师要掌握学生的来源情况,以选择内容和难度与相应学生匹配的教学素材,采用任务驱动型实训。在知识讲解中,要引导学生思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不同技术方案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应用此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让学生能够基于任务驱动方向去思考问题,沿着任务驱动的技术路线去学习相关知识,提高相关技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效率。如果给学生一定的任务驱动,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比填鸭式教学效果强很多。重视现代教学技术,增强教学效果近年来,运用虚拟仿真技术以及翻转课堂、慕课等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技术来增强教学效果。有些教学内容十分抽象、不易理解,如电机内部的电磁转换过程等,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通过3D动画等形式直观学习。虚拟仿真技术要求虚实结合,尤其是一些实际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可以采用虚拟仿真方式。如在接触高电压大电流等实验时,可以通过制作规范的教学视频,直观、动态地展示过程与细节。淮阴师范学院充分利用现有计算机网络资源,运用项目驱动、翻转课堂等教学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还可以将演示视频提前分发给学生进行预习,这样在电工电子实训教学过程中可以减轻教师现场讲解负担。学生在课后复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与指导教师保持沟通,将学习掌握情况反馈给教师,真正做到融会贯通[4]。构建开放式实验教学环境传统实验教学一般按照行政班进行分组,要求学生根据排好的课程表到相应实验室完成规定的课程。到了下课时间,无论学生完成的结果如何,必须下课,这是由于学生和教师的课程安排各有其限制之处。固定的时间段虽然方便了排课表,但是对于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很可能无法完成实验内容,另外限制了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继续学习。构建开放式实验教学环境可以弥补排课缺陷。在开放式教学环境中,学生不再拘泥于以往的课表安排,可以适时根据自己的课程时间在线选择项目,通过实验指导书或者教师指导确定实验方案,然后预约时间做对应项目,对于教师和学生都能有一个弹性的时间来合理分配。开放式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具有重要作用[5]。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长期以来,高校的实验技术人员普遍在学历、工作资历等方面,甚至工资待遇方面,与专职教师相比有一定差距,不利于发挥高校实验室技术人员的积极性。部分理论课教师工作重心不在实验实训,甚至于对实验设备都不熟悉。因此,应当从多方面加强目前的师资队伍建设。不论是专职教师,还是专职的实验室技术人员,都应该提升实践能力,丰富实践经验。工科教师必须有相当的实际工程经验,才能培养出懂技术、会应用的专业技能人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经列入很多工科院校的议事日程,要培养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需要淡化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的界限。学校还应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到企业挂职锻炼等,以增加教师工程实践经验。

3结语

点击查看全文

高职装备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探索

摘要:本文以“新工科”为背景,解读了机械大类专业群建设随着行业转型的必然趋势,结合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装备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的建设实际,从专业群定位出发,提出专业群智能化、数字化的发展方向,从校企合作、师资强化、实训教学的方面实践探索了“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重点专业群的建设模式,为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以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思路。

关键词:新工科;装备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模式

工科人才的培养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新工科”更是未来产业和经济发展的现实方向。目前,高职院校为培养出多元化应用型“新工科”技能人才,逐渐引入了专业群的建设,在“新工科”发展和专业群建设的重要阶段,高校应当结合自身情况,考虑到不同专业群的建设需要,主动探索相应的建设策略和人才培养计划等,积极促进专业群的建设,进一步实现高职院校的长效发展。

1“新工科”背景下专业群建设的必然性

随着时代发展,为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教育部开始推进新工科建设,鼓励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学科交叉融合,致力于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符合新经济发展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专业人才。新工科教育理念也应运而生,包含以下三个方面:新型、新兴、新生。“新型”是对工业技术和产业的革新,“新兴”是对传统工科专业的转型或新专业的研究,“新生”则是工科与其他学科的交融。2021年10月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意见》为职业教育发展部署了目标和相应路径,提出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和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在于推进管理体制、保障制度、办学模式和体制、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尤其是新兴专业、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和大国之匠。高职院校中,专业群是社会经济驱动、国家政策引导和历代教育工作者实践经验总结的必然产物,其将一些理论基础相似、专业技术相关的专业进行统筹规划,实现师资、教学、实训资源共享的人才培养系统。专业群建设是“双高计划”的重点,实现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对培养复合型人才和构建相应的产业群有着战略作用。正值“十四五”开局之年,高职院校应当乘势而上,开启新局。走在传统工业转型和“新工科”实践的风口,对高职院校在“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群建设进行相应规划,与时俱进,将专业融合交叉,培育专业群核心竞争力,才能够进一步适应新工科发展的趋势,推动新工科专业群的发展。

2“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大类专业群建设的必然趋势

“新工科”背景下,“新”是基础,“工科”则是核心,其最终目的是探索新的教育形式、教育理念和新的人才培养实施方式,培养掌握相关专业新技术的人才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机械大类专业而言,培养的人才面向的就业领域大多为制造业,研究“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大类专业群建设的趋势,首先要研究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方向转型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作为其配套文件,预测了我国制造业中的十大重点领域到2025年将有48%的人才缺口率,而这些重点领域中大部分属于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领域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正在进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企业,对装备智能制造领域人才也会产生较大的需求。湖北省也提出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和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奋力推进建设制造强省。未来,不论是从湖北省层面,还是从全国层面考虑,制造业这一行业的发展趋势都将紧密围绕智能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这也将是机械大类专业群建设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装备智能制造技术人才对于帮助国家储备人才尤为重要和关键。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中,组建并且能够实现高水平发展智能制造专业群、推动专业智能化发展成为机械大类专业群建设的必然趋势。

点击查看全文

电气工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我校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文章结合我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实践,从实验实训室建设、加强专业虚拟实验室建设、开发校级应用型本科教材、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创新能力培养等几个方面,对基于校企合作的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校企合作;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一、引言

电气工程专业是传统的工科专业,为了能让学生理解专业内容,实践是验证和强化理论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有力保障。实践教学是重中之重,如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寻找专业知识的基本原理和内在联系,把课本所学转化成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也成为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本专业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共建实践教育基地,加强实践创新平台建设,制订实习、实训方案,构建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不断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推动各类实践平台向学生、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开放等方式,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作用,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

二、电气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探究

(一)实验实训设施齐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目前本科应用型高等教育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实验教育成为理工科教育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实验实训操作方面,实验设备投入大,拥有电工技术实验室、模电实验室、数电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PLC实验室、电工技能实训室、电子技能实训室等基础实验实训室;还有设备先进的iOS实验室、电路板制作实验室、工业自动化综合实训室、工厂供电及继电保护实验室、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室、过程控制实验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实训室,多年来以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养、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

(二)开设虚拟实验课程,加强虚拟实验室建设由于电气工程专业课理论性强,学生理解困难,而且大部分课程属于高电压,操作难度大,因此利用仿真分析也是学生充分理解电气工程专业课程的一个重要方法。本专业与企业合作,组建了电力系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构建仿真教学资源平台。电力系统虚拟仿真实验室主要包括HOLLiAS和利时集成化系统平台150MW机组、330MW火电机组、变电站仿真系统一套,仿真对象包括南山电厂#3(150MW)机组、东海电厂#5(330MW)机组、变电站系统(包括1个220kv变电站、1个110kv变电站、1个35kv变电站),用于仿真培训。在系统软、硬件支持下,仿真系统能实现对模拟机组从上水、通风、点火、升温、升压、锅炉热态冲洗、暖机、并网、升负荷及机组正常运行、停机和各种事故现象的全过程连续性仿真。在切换运行状态、进行倒闸操作和发生事故的情况下,能保证系统的连续运行,即使发生误操作也不会造成系统崩溃。

点击查看全文

低压电工实训课程下的新型混合式教学

摘要:为了解决低压电工实训课程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程教学的连贯性,提高教学质量,文章从低压电工实训课程教学实施的整体思路、低压电工实训课程线上教学活动设计与课程构建、线上自主学习和直播教学的有机结合、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以两地双控照明灯的安装接线与调试的任务为例,结合以上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设计与实施,解决了教师工作量大、实训室排课时间紧张、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学习主动性不强等问题,并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低压电工实训;自主学习;直播教学;课堂教学

低压电工实训课程是工科学生后续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2016年以前,笔者所在学院学习低压电工实训课程的专业主要有机电、设备、汽车、自动化、工业机器人。随着城市轨道交通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增了轨机、城轨、通信和旅游管理(站务方向)等专业,除此之外,还有针对企业员工和本校学生的低压电工上岗证培训。由此看出,低压电工实训课程在本校已逐渐拓展为全校公共实训课[1-3]。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能够在做中学、学中做,本校采用小班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下文主要从课程教学实施的整体思路、线上课程设计与构建、线上自主学习及直播教学、线上自主学习及线下课堂教学四个方面对低压电工实训课程混合式教学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一、课程教学实施的整体思路

针对理论知识以及对实操环境与设备要求不高的技能知识,采用线上自主学习和直播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将“优学院”平台上的线上资源和平台自带的直播功能进行有机结合,在直播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重难点剖析、问题答疑解惑、案例分析、知识应用实践等,以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对实操环境与设备要求较高的技能知识采用“线上自主学习+虚拟仿真+线下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进行知识强化、知识巩固、实践练习等,以保证教学的连续性和知识学习的连贯性。

二、线上课程设计与构建

(一)教学准备为了保证低压电工实训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课程教学之前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调整教学计划进度表(见表1)、构建在线开放课程资源(见表2)。

点击查看全文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常见问题探析

摘要:随着电工电子科技的高速发展,高校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高校电工电子实验室成为教学及科研的重要场所。文章分析了电工电子实验室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若干常见问题,如实验室的用电安全、设备的缺失与损坏、学生实验时间不够、动手能力差及师资建设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便更好地开展实验教学。

关键词:电工电子;应用型人才;实验教学;解决方法

随着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传统经济逐渐转型为知识经济,应用型人才需求量大大增多。为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也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侧重点。在高校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学生足够的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动手能力等方面。这就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实物操作,这个环节只能在实验室完成[1]。对于工科类院校来讲,电工电子实验是最重要的基础性实验。在电工电子实验过程中,学生学到的实验知识、熟练的实验技能以及养成的工作态度和作风都是成为应用型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环节。在电工电子实验课程教学中,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如实验室的用电安全、设备的缺少与损坏、学生实验时间不够、动手能力差及师资建设等。下面我们就对这几个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出对问题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使之能够有效地提高电工电子实验室的利用效率,促进高校教育水平的进步。

1安全隐患

电工电子实验终,部分强电性实验(如电路中的三相电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在电工电子实验过程中,学生由于操作不当,时常会发生触电事件,这是电工电子实验室最应该预防的地方。所以,就要求电工电子实验室地面上铺上绝缘皮、隔离变压器浮地,采取内外电压漏电保护、电流型漏电保护等措施,对学生的安全负责任。当然,设备本身如果质量差,也会有安全隐患,仪器设备虽然都有保险丝、断路器等装置,但是一般这些装置仅安装在总电源总开关附近,防止总开关处电流过大,对其中的分立元件的没有保护作用。一旦操作不当,分立元件就有可能烧掉。这就要求学校购买的仪器设备质量过硬,内部的分立实验模块都有相应的分开关及保险,其中分立元件也有比较好的过载功能,即使内部有电感电容导致电压电流稍大一点也不会轻易烧坏[2]。设备出现故障时,实验室人员要及时找出故障所在,对出问题的元器件进行修复或替换,直到仪器能正常工作为止。电工电子实验室的安全事故经常是由学生操作不规范引起的,原因在于学生对电工电子实验的设备了解的不够,缺乏安全意识。所以,在上电工电子实验课之前,实验教师就需要指导学生完全掌握安全操作规程,并对其严格执行,严厉禁止学生任何违反规程的动作。

2设备数量和质量

在电工电子实验过程中设备数量不够而且容易损坏。地方本科院校实验室建设资金有限,需要考虑性价比的问题,使得实验设备不会购买太多、更新升级也不会很频繁,学校更不会把有限的资金用于购买利用率较低的仪器设备。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设备数量和质量不足的现象越发明显。由于实验设备购买不足,学生使用时又可能造成一定的设备破损,学生实验只能多分组,导致实验难以安排,使得课程实验理论课结束两周之内完成这种最理想的状态很难实现,有时延迟甚至达六七周之久。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实验室人员对仪器设备性能特点非常了解,加强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对实验仪器设备进行定期检修,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能修复的实验仪器设备进行修复,对破损过于严重导致不能修复的实验仪器设备及时更换。而且,学校也应当加大资金投入,为电子实验室提供资金保障。只有解决了资金问题,才能配置更多更先进的设备,从而更好地满足教学需求,也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