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地方传统文化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河北作为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资源大省,其传统文化发展和向外传播,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文化是祖先留下的精神财富,源远流长的中华茶文化,也深深伴随其中,河北蕴含的传统文化中也具有非常鲜明的茶文化特色。我国作为茶叶发源地,我国的茶文化对世界各国都有深远影响,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依托茶文化推动,促进河北传统文化外传是一个有效路径。本文首先讲述河北传统文化的形成;其次,阐述河北传统文化特质;最后讲述茶文化下河北传统文化外传策略,希望为传统文化外传和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河北传统文化;外传策略;“一带一路”;茶文化
引言
河北作为燕塞重地,无论在军事还是在文化上,历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古往今来都肩负着南北方文化融合的重任。河北省属于传统文化大省,吴桥杂技、沧州武术、河北梆子、张家口皮影等为人乐道的优秀文化遗产数不胜数。自古至今河北省也留下很多茶文化痕迹,中国禅茶结合的发源地便是邯郸临漳,而中国禅茶的文化精神和功能诞生地是石家庄赵州,中国“茶仙”卢仝的诞生地是保定涿州卢家坊,这说明自古以来河北就是与茶有缘的文化大省。茶文化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包含儒、释、道三家精神,其中的宁静致远内涵,更是被很多文人墨客所歌颂。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茶文化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又在不同国家发展过程中形成不同的茶文化特色。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普遍认可我国的茶文化,因此,依托当前“一带一路”迅速发展的大环境,并同时用茶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外传,是最好的发展策略之一。
1河北传统文化的形成
河北地域是我国古文明发祥地之一,对传统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推动意义。河北省包括战国时期的燕国和赵国,所以简称燕赵文化,匈奴、契丹、突厥、女真、蒙古等民族都曾在此聚集,这也使得河北的农耕文化十分成熟。河北省不但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还具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河北梆子,吴桥杂技都属于典型的河北传统文化,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共同构成现在的河北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河北地域生活过很多民族,因此,河北的传统文化中包含儒、释、道和游牧文化,这些优秀文化共同组成河北的文化体系。
2河北传统文化特质
[摘要]岭南传统艺术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中的重要艺术领域,岭南传统艺术不仅可以提高我国文化的软实力,还可以提升文化自信、建设传统文化软实力。文章首先介绍了岭南传统文化的构成以及特质,结合其在国民素质提高方面发挥的作用以及目前岭南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传承岭南传统文化艺术,提高国民素质的策略。
[关键词]岭南传统文化艺术;国民素质;教育
岭南文化艺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方面,是我国文化大花园中的一员。它经历了一代代的传承过程,在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中,已经深入岭南人的思想、行为和观念融合在一起,同时也融入岭南社会发展的经济、政治,尤其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岭南地区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是促进岭南地区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础,因此岭南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在国民素质的提高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岭南传统文化的历史认识
(一)岭南文化构成元素从岭南文化的地区发展,以及其文化的种类来看,本地具有独特的原始文化。针对其民族组成来说,有广府、客家、海南、潮汕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等;从其发展形态看,主要有海洋文化、商贸文化、农耕文化以及山地文化。岭南地区文化吸收中原文化的精华,融汇四海文化之精粹,融会贯通,兼收并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区文化系统,这也是我国地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
(二)岭南文化特质分析由于其特殊的历史以及地理环境,岭南文化以农业和海洋文化为发展根基,在演变的时候不断吸收融合中原文化华和海外文化的精华,并形成了独具魅力特色的文化。1.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风气岭南地区对与外来的文化,一直都采取兼收并蓄的姿态,在先秦时期,岭南的土著文化还没有完全固定,针对外来文化,包容吸收其优点,逐渐形成岭南文化。从古代民间传说,到南海神庙中存放着波罗国大使达奚司空的雕像,西来初地还留存着达摩的痕迹。从秦汉时期,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岭南地区一直保持经济和文化的融汇。2.努力超越“传统”的进取精神岭南地区远离当时中国古代政治传统文化的中心,且岭南人本身就具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英豪特征。古代岭南地区的外来移民较多,新移民开拓的居住地区作为新的移民地而存在,新移民必须要具有吃苦耐劳的进取精神,才能够立足并发展。新移民在当地进行建设,并取得显著的成效,同时为中外交流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近代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岭南地区出现了一些超越传统规格的著名人物,比如岭南地区画派祖师高剑父,著名的革命家孙中山,思想启蒙者梁启超等,这些著名的人物,也是岭南文化思想的典型。岭南地区作为民族革命的发源地,是文化发展、社会进步的先驱。自改革开放后,岭南人勇于探究,敢于实践,书写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篇章。3.实利重商的文化倾向重视农业轻视商业一直都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这种思想在我国中原地区占据重要的位置,但是因为岭南地区的独特地理位置,促使对外贸易发展区域,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逐步向外辐射,尤其是清朝时期中叶过后,伴随着国际发展市场对丝绸、茶叶等的需求不断扩大,这就激发了地区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除了佛山、广州等两个商埠,商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开辟了创新和固有的商业模式和商机并存的局面。4.远儒、平民的文化倾向在岭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原地区的传统文化对岭南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岭南文化并没有被中原文化束缚,在文化观念和物质方面都有着与中原地区文化很的区别。首先,岭南文化的远儒性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都有所体现,从汉代到隋唐时期,岭南广东地区被朝廷所推举的人才大约24人左右。岭南广东地区唐朝前期没有一个进士,唐朝后期的进士总共5人,在全国中占据0.7%。其次,从岭南文化发展来说,中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并没有让完全影响到岭南地区使其成为主流文化。岭南地区文化具有充分的民间特色,文化具体不是自上而下的加以灌输,而是来自民间人民的认同感,因此岭南文化更加倾向于平民的文化,在古代中国边缘地区中,这种文化具有较高的活力和韧性。
二、岭南传统文化艺术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传统文化是人们生存经验的积累与升华,由生存而体悟出来的经验、思想、知识及其产品。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以及赖以生存资源的不同,形成不同特色的区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社会制度、时代条件、思想认识等因素制约,在内容和形式上精华与糟粕并存。青年大学生是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主力群体,把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和必然。因此,要正确认识地方传统文化的价值,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创新的原则,在宣传教育、科学研究和应用实践中坚持科学取舍。
【关键词】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对策路径
一、宁波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传承
宁波是中国东海之滨的著名港口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这块古老又年轻的土地上,出现过发达的农业、繁荣的商业、精致的手工业,积淀了厚实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涌现出大批独具特色的名胜、名品,产生了一批对中国历史有影响的杰出名人。
(一)宁波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先进的浙东学术文化。浙东地处偏隅且幅员狭小,在中华版图的位置并不显眼,然而浙东籍学人的学术成果,却是闻名全国,享誉世界。自东汉以来,王阳明、黄宗羲、章太炎、蔡元培、鲁迅、吕祖谦、王充等,皆是浙东学术文化的知名代表人物。从南宋开始,从理学、心学,到民主启蒙思想,再到后来的西学、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浙东学术界都具有杰出代表,浙东学派至今仍是中国最具有地域性的知名学术流派之一。
2.活力的宁波商帮文化。宁波人以经商闻名,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主要涉足成衣业、钱庄业、沙船业等时兴行业。宁波人经商足迹遍布五湖四海,是最早接受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商帮,活跃于各时代的中外贸易,涌现出包玉刚、邵逸夫、王宽诚、董浩云等闻名中外的巨商,凝聚了诚信合作、务实进取、开放创新、奉献反哺的“宁波帮”文化,有“中国的犹太人”的美誉。“宁波帮”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商帮,至今仍是浙商的主干力量,引领着甬商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
1地方优良传统文化拥有较多的德育资源和较强的育人功能
地方优良传统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各地传承的当代存在形态。在地方优良传统文化中,拥有较多的可供发掘利用的德育资源,这些可资利用的德育资源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把这些地方优良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运用到大学生的德育养成教育中可以起到较好的积极作用。
2地方优良传统文化进校园对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积极意义的实现途径
2.1地方优良传统文化进校园塑造了优良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地方优良传统文化进校园可以有效地塑造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避免“千校一面”现象。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校园文化建设要注意把学校所在地的优良地方传统文化引进来,塑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和地域文化识别度的校园和校园文化。以黄山学院为例,黄山学院分南北两个校区,南校区作为新校园,其校园文化建设注意发掘徽州地域文化资源,把徽州文化引进校园文化建设。首先,黄山学院南校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即在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中传承徽派建筑风格,其南校区图书馆和教学楼、办公楼系清一色的新徽派风格建筑,整个校园规划也秉承徽州古村落规划的理念,山水相依、富于美感。其次,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黄山学院也充分利用徽州历史文化资源。其校园内部道路命名蕴含人文精神,折射出徽文化属地的特质,通过道路命名,把校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体化,优化育人环境。
2.2地方优良文化进校园营造了浓郁德育氛围
德育养成教育需要良好的校园文化以及有感染力的德育氛围,地方优良文化进校园可以营造浓郁的德育氛围,对于促进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去年,赣南师范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孙弘安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了长文《坚定不移推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赣南师范学院以地方文化资源办学育人的探索与实践》,介绍了赣南师范学院积极利用赣南地方文化资源,推进苏区红色文化和客家文化进教材、进课堂工作,从而把地方优良传统文化深入、有效地推进校园的经验及取得的成效。他们通过积极推进苏区红色文化和客家文化进教材、进课堂工作,增强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吸引力;通过积极推进苏区红色文化资源和客家文化资源进校园文化活动,增强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力;通过深入组织开展苏区红色文化和客家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增强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感召力。赣南师范学院积极推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在有力地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同时,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思想过硬、品格优秀的基础教育师资,也提升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声誉。
摘要:传统文化是人们在历史中创造的,它体现了人们生成的智慧,对于学生具有很好的教育价值,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整合是文化育人重要途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体现师生主体地位、扎根学生生活世界、挖掘地方文化资源、重视学生思想陶冶。
关键词:民间文化;校园文化;文化整合
新时期,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加以灵活运用和有效链接,对加强和改进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1]研究表明,对于学生而言,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民族情怀、养成民族性格、塑造健全人格、增强审美能力、提升人文素养、提高道德修养。对于学校教育工作而言,传统文化是学校教育工作开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是学校教育内容和方法创新的材料来源,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色保障。[2]正是基于对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的认识,不少中小学纷纷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而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中小学特别重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来推进传统文化育人工作,以此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与校园文化打造相得益彰。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坚持怎样的价值取向,关系到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整合的实际效果,本文对此进行一些探讨。
1以人为本:体现师生主体地位
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整合常见的失误就是建成“他人的校园文化,他人的传统文化”。让师生在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这一过程中缺位。须知,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师生,享受者也是师生,不能得到师生的认同的校园文化就仅仅是被悬置的符号,不是有意义的文化存在。而且如果缺失了师生的认同感,传统文化的现实传承与意义生成也会失去了“人”这一重要的载体。我们知道,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都以客观形式存在,如果要发挥育人的功能必须让其实现从客观到主观转化。为此,在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这一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以人文本”的理念。要实现“以人为本”,需要做到四点:第一、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整合的过程中应该展示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格化的学校应该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质,因此,让校园文化在展示其承载的社会的地域特点、民族特色的同时,还要彰显独特性质的办学理念,而这个理念应该是集合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气质修养的精神文化底蕴。我们说,物化的形式或许可以改变一个人、一个地方的生活习惯,但是思想才是一个人、一种文化能看多广能走多远的决定因素。第二、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整合的过程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性格。校学生的文化性格是学生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综合涵养的体现,是传统文化在青少年身上再现的体现。因此,需要把培养学生的文化价值取向、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作为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目标,从而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成长,培养起自身的民族情感,陶冶出自己的民族性格。第三、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整合还需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以人为本”中的“人”天然包括学校中的教师,教师除了担负着教学工作,在校园文化中他们还扮演着传统文化传承者的角色,这不仅对他们的专业知识有基本的要求,还对他们的文化底蕴提出了挑战,让教师参与传统文化建设也是让他们自我提升和实现文化育人的过程。当今的学校都是多元文化心理和文化背景共存的地方,更加剧了对传统文化建设者和传承者心灵与精神的修养要求,这样的社会与时代背景,督促着教育者用毅力、用梦想、用灵魂去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传递。同时,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整合离不开师生的共同合作,中小学需要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来彰显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顽强的生命力,反过来校园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塑造也能够让师生们感受到民间文化的尊严与信仰。
2意义生成:扎根学生生活世界
传统文化是人们为了优化和服务自己的生存而创造的,所以从产生之初就与生活世界紧密联系。但是文化一旦被浓缩和符号化之后往往容易给人一种远离生活世界的感觉。中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整合传统文化,肯定不能把文化只以符号的形式存在,而应该是为了影响学生当下和未来的生活世界。这就要求必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拉近传统文化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在理解学习内容的意义的前提下更容易习得知识。这里所说的意义包括文本内容层面的知识意义和价值观层面的精神意义。所以,在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整合过程中,要实现意义生成,需要注意两个个问题。第一、需要关注儿童的视角。一些学校机械照搬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案例的文本或者符号,虽然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神圣性和严肃性,但是却完全是学生生活世界。所以,学校一定要考虑学生的视角,以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呈现文化现象,让学生觉得文化是可以理解、接受并分享的。第二、要重视学生的实际参与。如果学校认为学生只是涉世不深的孩子,对传统文化知之不多,不能很好地参与到传统文化建设中来,就忽视或者杜绝学生的参与,那就必然会让学生觉得传统文化与自己的生活世界关联不大。相反,一些学校在文化建设的时候专门留有学生专区,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对文化的理解,收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影子,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并让学生有机会在生活世界中实践文化。我们认为,学校通过实现传统文化的时空延展和意义再生来传承传统文化,实现以学生为载体的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延续,让学生习得传统文化,延续文化基因,记录民族智慧,发扬文化精神。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实质上也是人生教育,让文化进入并影响学生的生活世界。[3]而一旦传统文化进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就有可能激荡学生的心灵,并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影响学生的现实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