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地域文化研究范文

地域文化研究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地域文化研究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地域文化研究

地域文化的家具设计研究

[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背景下,我国人民对家具风格及造型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既要保证家具能够满足我国人民的基本需求,也要符合我国人民的审美要求,这就需要采取合理有效的设计方法进行家具设计,整个过程要结合地域文化进行综合考虑,为我国人民提供更加舒适、具有特色的家具产品。为实现这一目标,本文就针对地域文化背景下家具设计的原则进行分析,对基于地域文化的家具设计手法及设计要素进行探究,希望能为地域文化与家具设计的有效融合提供有利依据。

[关键词]地域文化;家具设计;原则;设计手法;设计要素

1地域文化背景下家具设计的原则

与传统的家具设计不同,基于地域文化的家具设计不仅要严格遵循舒适性原则、耐久性原则及系统性原则,还要落实地域优先原则及生态型原则,使其能够满足绿色城市的发展需求,为我国人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家具产品。

1.1舒适性原则

家具的主要功能就是满足人类的基本生活需求,使人类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若是家具的舒适性不足,将直接影响到使用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引起一些负面的情绪。因此,在进行家具设计过程中,必须要严格遵循舒适性原则,结合人体工程学进行设计,使家具能够为使用者带来触觉及视觉上的舒适感[1]。

1.2耐久性原则

点击查看全文

葛牌古镇地域文化研究

摘要:本文以陕西蓝田县葛牌地区的地域文化作为切入点,通过对葛牌古镇概况、历史人文及成果的充分研究,系统全面分析葛牌古镇在发展的历史中所形成的地域文化内容,展现一个全面、整体的葛牌古镇地域文化脉络,从而使得人们对于葛牌古镇地区的文化有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陕西;葛牌古镇;地域文化

一、概述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广阔的国土孕育着丰富的地域文化体系。关于地域文化的概念学科上也有相应的释义,我们所谈到的地域主要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地域自然环境因素、人文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结合体,地域文化具有历史记忆性和典型代表性,它是继承在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对应历史时间内,当地人生产生产的方式,人文风俗、传统文化和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地域性有着相对稳定的属性,但并不意味着它一成不变,而是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影响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完成了其自身地发展,演变。

二、葛牌古镇概况

葛牌古镇属于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城以南48公里处,距西安市82公里。这是秦岭山脉深处,群山环绕,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还有青砖石瓦的街道,古香古色的建筑。明清时期,蓝田县有四大古镇,分别是葛牌、焦岱、玉山和泄湖。葛牌镇南部与巴蜀连通,河南、湖北两地与之东侧相接,历史上便为西北、关中、陕南三地之间的枢纽地,是一个商贸中转站。葛牌镇始建于明末清初,历史上是三国时期秦国与楚国交通往来的咽喉之地,商州、蓝田和柞水及其周边地区物资集散都经由此地汇入、散出。1932年,红二十五军在葛牌地区建立了陕西关中地区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这里的人口构成有一个特点,客家人约占当地总人口66%以上。古镇内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历史建筑15处。葛牌古镇名字由来“苍藤绕牌”,因位于梨园沟内,山高沟深、植被茂密,特别是葛条(藤条)生长极盛,缠绕在一起,一处处如牌楼一般,布满峪谷,当然也布满处在沟中的村子四周,故得名葛牌。当地有俗语说:“出了南门数葛牌。”意思就是蓝田县城往南,地处由陕入蜀、鄂、豫的交通要道。葛牌镇,曾经是蓝田地区数一数二的繁华商镇。

三、葛牌古镇历史人文及成果研究

点击查看全文

地域文化下的地方地域美术特征研究

摘要:攀西地域文化赋予攀枝花地域美术独特的地域风格特征,攀枝花地域美术的创作主题、绘画语言形式、艺术精神都与攀西地域文化密切相关。攀西地域文化中的三线文化、攀西少数民族文化、攀西大裂谷生态环境文化从不同层面对攀枝花地域美术创作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攀西文化;地域美术;艺术特征

法国文艺史家丹纳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时代、种族、环境三大因素”[1]。攀西地域独特的三线文化、攀西少数民族文化、攀西大裂谷生态环境文化对攀枝花地域美术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攀枝花三线文化不仅是三线建设者一代人的文化记忆,而且是攀枝花城市文化精神的灵魂,融入地域文化创新发展的诸多方面。攀枝花工业美术的艺术精神,以弘扬三线精神为主旨,三线文化赋予了攀枝花工业美术独特的艺术品质。攀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彝族、傈僳族、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在审美观念、艺术表现形式上都有独特的民族特征,攀枝花地域美术在创作观念和绘画语言形式上都从攀西民族文化资源中汲取营养,使攀枝花地域美术独具攀西地域民族文化特色。攀西大裂谷独特的生态环境赋予了攀枝花地域美术独特的美学特征。攀枝花地处攀西大裂谷中南段,巍峨艰险、沟壑纵横的自然风貌,塑造了攀枝花地域美术崇高、刚毅、浑厚的美学品质。攀枝花地域美术立足于攀西地域文化进行创作表现,以攀西地域文化精神为艺术精神,形成了独具攀西地域特征的美术形态。

一、攀枝花工业美术的三线文化精神特征

三线文化是攀西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是指自1964年起,由国家主导,以我国西南和西北地区为重点区域开展的一场以战备为中心,以基础工业、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为重点的大规模经济建设运动。”[2]三线精神是指在三线建设过程中形成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文化精神。攀枝花城市建设因三线建设而生,三线文化是攀枝花的城市文化,三线精神是攀枝花的城市精神,也是攀枝花工业美术的艺术精神。2019年在成都举办的攀枝花工业题材美术作品展的前言中写道:“那段如火如荼的激情岁月虽悄然远去,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则深深植根于这片热土以及本土画家的血脉之中,并使其获得一种精神性的深度。”攀枝花工业美术创作主要围绕三线精神展开,以凸显三线精神为艺术主旨,形成独具攀枝花三线文化特色的艺术风格。首先,攀枝花工业美术强调以现实主义绘画风格,表现三线工业建设生产的艰苦环境,弘扬钢铁工人乐于贡献、不惧牺牲的崇高精神,“艰苦”是其绘画美学的内在本质。徐影中以反映三线建设艰苦环境的诗句“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创作了油画《创业年代》。吴汉怀的油画《炉台春秋》《凝固的乐章》《丰碑》、杨晓明的油画《劳动者》《1000度》都以厚重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三线工业生产的工作环境,“钢铁炉前是在千度的高温、粉尘弥漫的环境下生产,不仅工作条件恶劣,还会发生生命危险”[3]。此外,杨绍刚、陈景峰、王、马力、周昌泉等画家的工业题材绘画作品,也大多通过艰苦、危险的工作劳动场景展现钢铁工人无私贡献的崇高精神。攀枝花工业美术给人的震撼,不在于工业本身,也不在于绘画语言的绚烂多姿,而在于劳动者在艰苦环境中的无私奉献精神及其生命价值带来的心灵上的震撼。其次,攀枝花工业美术注重对国家观念、集体意识的弘扬,绘画理念强调表达个体命运与国家、集体命运的相互关联,体现出个体的人生价值通过在国家三线工业建设过程中得到实现。吴汉怀的油画《巢》,形象地通过在钢筋混凝土土中的鸟巢,比喻攀枝花建设者为了国家建设需要背井离乡,安家落户于“钢城”攀枝花。吴晓蓉的《进驻大三线》、陈景峰的《红色年代》等绘画作品,描绘了攀枝花建设初期,三线建设者拖家带口进驻攀枝花大山区的场景,情景感人至深,通过绘画场景隐喻个体命运与国家建设的关系。攀枝花工业美术强调把个体意识与国家意识、集体意识相统一的集体主义美学理念,以国家、集体利益至上,把个体价值与国家命运相融合的美学理念,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倡导的家国情怀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最后,攀枝花工业美术在叙事特征上具有戏剧性、运动性、宏观性的美学特征。攀枝花工业美术题材绘画注重叙事表现,强调通过具有戏剧性的劳动情景真实、生动地反映三线建设者的崇高精神。如,蔡光明的油画《山魂》描绘了一群三线建设者团结协作、艰难地把工业机械设备搬运上陡峭山坡的情境,画面情境具有强烈的运动戏剧性与真实感。杨绍刚的油画《抢修》描绘了工人争分夺秒抢修生产机械设备的戏剧性场面,画面中的工人姿势各异、生动自然,极具戏剧美学特质。崔柏涛的版画作品《荣耀》以钢花飞溅的劳作场景为表现主题,画面充满紧张的劳作节奏,情境极具戏剧张力。此外,杨晓明的油画《蓝天白云》《劳动者》、周昌泉的油画《新来的小师妹》等诸多工业题材绘画作品,都具有戏剧性、运动性的美学特质。攀枝花工业美术不仅强调叙事特征的戏剧性与运动性表现,而且注重在大场景、大空间的宏观语境下进行宏观叙事。如梁云彬、杨绍刚合创的油画《1965——弄弄坪大会战》、杨政的油画《裂谷飞虹》、张立广的版画《揽月》、陈景峰的油画、杨晓明的油画《1966年——在三线》、陈景峰的油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都以宏观的视野与场景表现三线建设的恢宏气势。这些宏观叙事作品在审美上不局限于自我关注,而更强调以国家、时代为背景进行叙事表现,其美学品质更具家国情怀,具有壮美的美学品质,与三线文化有内在的契合点。

二、攀西民俗美学特征

攀西地区分布有彝族、傈僳族、苗族、白族、纳西族、傣族、满族等少数民族,不同少数民族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体系,在艺术表现上各具特色。攀枝花地域美术在绘画创作主题、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受攀西少数民族文化影响,吸收了攀西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中的相关美学理念及艺术语言形式,独具攀西地域民族美学特色。首先,攀枝花民俗主题绘画作品强调把地域民俗美学作为一种绘画美学追求进行艺术表现。本土画家喜欢以攀西地区少数民族人物、服饰、建筑、生态环境等诸多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特征的绘画主题开展创作,以现代绘画语言形式反映攀西地区少数民族相关民俗文化及其美学理念。吴汉怀创作的油画《阳光下》《母与子》《照镜子》《彝族姑娘》《远方》《白族姑娘》《白族民居》等绘画作品,以纯熟的油画语言对彝族、白族的人物特征、绚烂多姿的服饰纹样和民间建筑样式进行艺术再现,绘画作品主题元素在色彩应用、造型特征上都极具民族文化性,具有鲜明的攀西民俗美学特质。杨晓明创作的彝族题材油画《根》着重表现彝族独特的“天菩萨”发饰文化,《守望》《归》则与彝族的游牧文化、农耕文化相关,画面表现了人与动物、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具有乡土田园的美学特质。攀枝花民俗绘画作品的美学意境与语言形式,和攀西地区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意象与视觉构成形式密切相关,其价值具有多重性,既具有人文价值,又具有艺术创新价值,在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创新及少数民族绘画本体语言的探究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攀枝花地域美术注重反映新时代攀西少数民族社会生活及其文化观念的历史变迁与精神风貌。民俗美学不只局限于传统,更强调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共鸣。攀西民俗绘画作品以攀西民俗文化的历史变迁为重要的表现主题,反映新时代攀西民俗美学的流变,强调民俗美与时代美的融合。杨晓明创作的油画《我也打工去》《微信》,注重表现工业文明与信息文明对攀西彝族生活方式的影响。杨政、陈景峰以攀西地区少数民族为题材创作的《农民工》系列油画作品,以彝族在城市中的不同劳动场景为内容进行绘画创作,不仅反映了新时代彝族人的生活现状,而且表现了彝族人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贡献,不仅具有民俗美学特质,而且具有现实主义美学特征。其三,攀西传统民间美术对攀枝花地域美术创作观念及其语言形式产生影响。攀西民间美术资源丰富,如彝族漆画、毕摩绘画、彝族刺绣等,这些民间美术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美学观念与语言表达形式。攀枝花地域美术在创作中融入了攀西民间美术的艺术观念,具有攀西民族艺术风貌。杨建的综合材料作品《岁月有恒》在材料上融合了彝族漆画的材料语言形式,强调对绘画材料的综合运用与装饰审美。宋来福的油画《木棉》、吕涛的油画《2018.春》在绘画造型上讲求图案审美,突出绘画语言表达的平面性与装饰性特征,注重绘画内容的设计构成与意象表达,与彝族刺绣作品有相似的美学特质。刘兆义根据彝族神话故事创作的系列数字插画,强调绘画语言的装饰性,将彝族文化元素与现代流行元素相融合,其绘画审美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当代性。在攀枝花地域美术的传承、创新过程中,攀西民间美术或直接或间接地对其产生了重要影响,使攀枝花地域美术在多元文化共存的当下能够保持地域文化美学特质。

点击查看全文

地域文化产业创新研究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其重要特征之一为优化产业结构。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文化产业作为区别于传统工业的第三产业被作为重点发展产业,而带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更是被作为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关键。工业设计是高科技含量的生产性服务业,是综合运用科技、艺术、经济等知识,对工业产品的外观、功能、结构、包装、品牌进行提升优化的集成创新活动[1]。研究利用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地域文化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综述

目前学术界对文化产业发展乃至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呈现繁荣态势,但从创新的视角,对工业设计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在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选定1989年至2015年全部期刊,按“题名或关键词”,以词条“工业设计与文化产业”输入检索,仅有2篇检索结果,即苏珂、高喜银在《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年第33期上著《工业设计促进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康辉在《现代商业》2010年第26期上著《工业设计对传统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在“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选定“全部”条件下,限定年度范围为1985年至2015年,选“学术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三项为检索领域,共获得检索结果56条,经甄别与本文立意有直接关系的研究文章不足10篇,其中包括上述在“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的2篇。在有关本文立意的研究中,关于工业设计对文化产业具有价值的研究约占一半,这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仅有3、4篇关于工业设计“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关于工业设计通过对文化的再创新从而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果更少,而且呈现碎片化状态。对本课题的研究,可借鉴的成果不多,这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

2工业设计创新与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

工业设计的本质是创新,创新是工业设计的灵魂和根本属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工业设计通过其完整的设计思维与方法实现对有形产品、无形服务及商业模式的创新。这种创新力量今天正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如斯坦福大学DesignSchool提出了"designthinking"系统来解决社会、环境、商业等综合复杂问题,并取得了巨大成就,设计思维(designthinking)被带入到更多情境下作为创新的驱动力。地域性是以地理区位相区别,反映的是传统积淀所形成的地方特征;是指事物的地方特色、区域特色,或者可广推为地方文化、本土文化。地域性文化历经累积和沉淀,形成了其鲜明的特色和内涵,并逐渐形成发展为具有地域独特性的文化产业。地域特色文化产业作为地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地域经济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文化资源和发展动力。中国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首次将发展文化产业定位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正式位列国家战略性产业之中。文化产业具有强大的联动效应,有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变,增强文化软实力。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是在一定文化及其业态的基础上,具有地域性特色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与体验生成、繁荣和提升的过程。工业设计创新具有驱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与体验生成、繁荣和提升的属性和职能。即工业设计通过创新方法与技术,能够在现有地域文化产业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文化产品、新的文化服务形式,以及新的文化业态。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工业设计自身也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由于本文立论在“驱动”而非“带动”,因此,这一点并非议论重点。值得强调的是,工业设计驱动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是以创新为“引擎”,以新生成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也是产品)与体验”为媒介和前提,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改善“文化产业”结构,提高“文化产业”效益,从而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后者的内容,这一点对立论论述十分重要,是论证的逻辑前提。

3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经过长期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为其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创新资源。近年来,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政策的支持下,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上比较突出。

点击查看全文

地域文化的陶瓷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摘要:在高度物质化的现代社会,地方文化资源作为一种“软实力”,需要借助产品设计这一“硬实力”进行宣传和推广,才能够更好地得到继承和发扬。该文通过对文创视野下永州地域文化进行归纳与提炼,再结合陶瓷文创产品设计实例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永州陶瓷文创产品设计的3个着力点,从凝练地域文化视觉元素、发掘地域文化内涵底蕴、融合地域特色陶瓷技艺方面分别探讨并开展设计实践。

关键词:陶瓷艺术;文创产品;设计应用

近年来,各类文化创意产品因应市场需求推陈出新,陶瓷文创产品正是代表之一。陶瓷文创产品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更加注重产品的文化性、地域性创意和表现,这些创意很多都是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和延伸,能够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同,因而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永州,地处湘江和潇水汇流之处,是地理意义上真正的“潇湘”,是湖南省第四个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及两千多年的建制历史,是一个历史遗存非常丰富的地区。将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的永州地域文化融入陶瓷文创产品之中,通过具有永州地域文化象征和纪念意义的陶瓷文创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打造永州文化的新形象;同时透过陶瓷文创产品的角度展现永州的自然风物、历史人文及民俗民风等,以保护、继承及弘扬永州的地域文化。

1文创视野下的永州地域文化简述

湖南省永州市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荟萃,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从历史人文资源来看,永州拥有深厚的虞舜文化、柳宗元文化、周敦颐文化(理学文化)、女书文化、瑶族文化、潇湘文化、碑刻文化、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同时还有怀素、周敦颐、何绍基、李达等名人故居,以及女书习俗、江华瑶族长鼓舞、宁远祭舜大典、祁阳祁剧、祁阳小调、江华盘王大歌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文化共同构建了永州灿烂的地域文化宝库。从旅游资源来看,永州拥有三山(舜皇山、九嶷山、阳明山)、三溪(浯溪、愚溪、濂溪)、三岛(萍岛、女书岛、巴州岛)、三庄(树德山庄、宝镜山庄、烟竹山庄)、四岩(月岩、朝阳岩、玉蟾岩、阳华岩)、四院(周家大院、龙家大院、李家大院、黄家大院)、四寺(永福寺、高山寺、万寿寺、塔下寺)、四塔(廻龙塔、文昌塔、凌云塔、吴公塔)等丰富旅游资源,这些也是永州地域文化不可或缺的物质载体。近年来,永州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开展了以“零陵古城”“潇湘古镇”为龙头的一系列建设开发及历史文化保护项目,这是保护、开发和利用永州地域文化资源,变文化优势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做大做强“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大举措。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将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的永州地域文化融入陶瓷文创产品之中,通过具有永州地域文化内涵和精髓的陶瓷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宣传和开发永州独特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对于展现永州的自然风物、历史人文及民俗民风,保护、继承及弘扬永州的地域文化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1]。

2他山之石———陶瓷文创产品设计实例研析

陶瓷艺术作为中国最为源远流长的造物艺术和产品体现,每个历史时期都深刻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境况、生活风俗、文化旨趣和技艺特点,由原始红陶到彩陶黑陶,由初始炻器到成熟瓷器,由无釉到有釉,由青花到五彩,种类繁多、器型各异、装饰丰富的历代陶瓷产品承载了中华文明的独特内涵和文化基因,新形势下的陶瓷文创产品也应担负起这一历史责任和传承,接下来试以一件优秀的陶瓷文创产品设计为例略加剖析。大家耳熟能详的《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于零陵古城潇水岸旁所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如何将这一极具永州地域文化特点的元素应用于陶瓷文创产品设计中,笔者以为WEIS家居品牌一款名为“禅钓”的陶瓷香插较好地做到了文化与产品的融合。“禅钓”陶瓷香插主体为白色陶瓷,因应白雪纷飞、天地同色的意境,融合现代美学审美,将《江雪》诗句中的元素进行几何化的简约立体表现而成。抽象块面化造型的扁平“孤舟”一端坐着“蓑笠翁”,身体靠下的手部位置斜开一小洞,使用时将点燃的线香插于其中就成为“钓鱼竿”,香灰自然垂落于“孤舟”之上,船体能有效承接香灰不易飘散,消除烫损桌面之虞[2]。此陶瓷文创产品将《江雪》之意境与香插之功能巧妙结合,线香代替鱼竿,香进而竿收,正可谓形备、境似、意巧的文创产品。“禅钓”陶瓷香插创作之初并非以永州地域文化为起源,但其创意来源的《江雪》诗句却与永州有直接关系。通过这一案例我们可以知道现代陶瓷文创产品能够承载和体现永州地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陶瓷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具有广阔的前景。

点击查看全文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友情链接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