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动力工程技术范文

动力工程技术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动力工程技术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动力工程技术

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企业对岗位技术人才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据行业统计数据分析,企业迫切需要大批“懂技术、会操作、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目前,由于社会就业岗位对知识的需要与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之间存在差异,本文以现代学徒制为依托,紧紧围绕“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管理体系、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为突破口,尝试建立一个适合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专业,并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实施模式。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船舶动力;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引言

随着船舶业的迅猛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与升级,船舶类职业院校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为全国的军工造船企业培养更多亟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近些年,船舶类企业越来越看重能适应岗位技能变化需求、具有综合能力的实践型人才,对于从事船舶动力设备设计、制造、安装调试与维修工作的技术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在为毕业生提供新机遇的同时,也对船舶类职业院校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由于社会就业岗位对知识的需要与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之间存在差异,以现代学徒制为依托,构建系统的培养模式,满足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以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对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究。

1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要实现零距离就业,只有通过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在本专业有效地形成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高度融合的沃土,在企业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社会经济和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现代学徒制成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热点。本文以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专业为例,以学院“双高”建设为契机,展开了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探索性研究。

2建设方案

点击查看全文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向

1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向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课程体系

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分为通识教育模块、学科基础教育模块、专业模块和实践教育模块4个部分,各模块的学分和学时分布情况。

1.1.1通识教育模块

通识教育模块是全校性课程,我校所有专业通识教育模块的设置基本一致,主要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人文道德修养、基础科学知识、语言应用能力等。通识教育模块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必要的知识构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识教育模块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道德、伦理、人文素质等方面的要求。

1.1.2学科技术模块

学科技术模块分为自然科学基础系列和学科基础系列两个部分。其中,自然科学基础模块主要包括工程技术领域所需的一些数学、物理、化学方面的知识,是基础教育的延续和提高;专业基础模块主要包括制图、机械设计、力学、材料学、电工电子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为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做好必要的准备。

点击查看全文

新进非现役文职教员学科专业素质教育

[摘要]为快速提高新进非现役文职教员的学科专业素质,提出了非现役文职教员学科专业素质的目标要求和三级教育途径,运用ARCS动机模型构建了教育体系;以动力工程学科专业素质为例,说明了知识目标、教育途径和素质效果的具体应用;应用教育途径的非现役文职教员学科专业素质效果明显,非现役文职教员学科专业素质教育途径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专业素质;非现役文职;军校

一、引言

非现役文职是军队中一种特殊人员,主要从事非军事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的各种工作,属于当今社会中一种新型职业,非现役文职教员是从事军事教学任务和教学管理的文职人员,已成为军校教员队伍中的一支新生力量,其承担的教学任务量逐渐增多[1]。非现役文职教员的专业素质是军校教员业务能力培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胜任职业岗位能力的必备条件,学科专业素质是专业素质的核心关键[2]。随着每年文职人员招收人数增加,社会人员和地方院校毕业生是非现役文职教员的主要来源,由于军队院校专业的特殊性,生源对军队院校专业内容和职业要求了解不多,新进文职教员的学科专业知识、学习实践经历与军队院校要求相差较大,普遍存在不熟悉军校学科专业知识、不了解装备状况、不知道部队情况等短板[3],学科专业素质就成为新进文职教员胜任教学岗位要求的一个壁垒。急需探索适合新进非现役文职教员特点的学科专业素质教育体系,为提升新进非现役文职教员的专业素质打下基础。

二、学科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以及潜在稳定必备的专业品质,主要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学科专业素质是指某学科专业教学所要求具备的专业知识、研究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包括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的精通、相关知识的掌握、熟悉学科的发展脉络和技术前沿以及学科领域的思维方法论,它不仅直接反映教学水平和工作能力的高低,还体现教学岗位胜任的程度。军种院校正在开展探索军队非现役文职教员专业素质和岗位胜任力的训练模式,已有一些相关的论文发表,如金振兴探索了军校文职人员岗位胜任力建设[4],吴有锋提出了军队非现役文职教员队伍建设途径[5],孙红岩提出了军校非现役文职教员实战化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6]等,都说明军校在非现役文职教员专业素质培养研究中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仅限于对非现役文职教员工作胜任力和教员队伍构建的宏观性研究,而对工程技术类新进非现役文职教员学科专业素质的教育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学科专业素质由专业素质、岗位知识、执教能力三个方面组成,归属在知识类、学术类、技能类三类,构建知识(Knowledge)、学术(Academic)、技能(Skill)三位一体的KAS学科专业素质构架。着眼于专业系室的教学岗位胜任能力,其中知识类是学科专业素质的基石所在,包括学科知识、专业知识、装备知识三方面组成要素;学术类是学科专业素质的核心关键,由科研学术、教学学术、装备学术三个要素组成;技能类是学科专业素质的外在表现,包括专业技能、应用技能和使用技能三个要素。学科知识是对某一专业的地位作用、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概括;专业知识是涵盖某一专业的理论、方法和应用规范;装备知识是对装备的构造、原理、应用、使用的囊括。教学学术是指专业课程教学问题的探索改进、方法创新和实践成果。科研学术是指某一专业科学技术问题的机理探索、技术创新和理论建立;装备学术是指装备构造原理、使用问题的探索研究、理论创新和技术改进。专业技能是指某一专业完成相应目标要求所具备的技术和能力;应用技能是某一专业中科技应用、成果应用和理论方法应用的技巧和能力;使用技能是某一专业中仪器设备、试验装置和专用装备应用的操作技术和实操能力。

三、教育实施

点击查看全文

热能工程技术在供热领域的改革

摘要:当下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让人们对于自身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天气寒冷的冬天,人们更加需要热气供应,从而保证室内环境的舒适。除了在生活方面,在工业方面也需要很多热能供应,在传统的热能工业领域,往往是采用热水管道的方式进行供热,并且在供热的能源上通常是采用煤炭能源,但是煤炭能源在燃烧的过程中,将会产生大量的污染气体,造成大气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当下,采用新的供热能源以及供热技术,提高供热效率以及清洁程度,成为了热能工业领域的发展新方向。本文就热能工业技术的概述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且对当下热能工业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且提出了改革和创新的措施,旨在推动热能工业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加高质量的热能供应。

关键词:热能工程技术;供热领域;改革;创新

1前言

城市化的不断深入,给热能工业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城市以及行业都开始有了新的热能需要,而传统的热能供应,已经无法满足新的需要,因此必须要对热能工业技术进行创新与改革,从而保证热能工业的发展能够适应时代的进步。传统热能工业,在供热资源以及供热技术上,都存在严重的缺点和不足,不仅会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并且还会导致环境的严重污染,对于这种情况,亟需进行资源以及技术上的革新以及创新,从而提高热能工业行业的效率以及水平,推动热能工业继续向前发展。

2供热领域热能工程技术的概述

热能工业,就是通过燃烧或者是其他方式,将其他能源转化为热能的工业形式,所谓的其他能源,既包括了电能,也包括化学能、矿能等多种能源类型,在能源的转化过程中,会发生一定程度上的损耗,而不同的转化方式,则有着不同的损耗比例,在过去传统的热能工业之中,所采用的技术比较落后,因此会导致比较严重的损耗,从而导致大量能源的浪费,影响着热能工业的效率和成本。我国当下的环境污染情况愈发严重,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逐渐成为了我国发展之中的主题词,因此必须要在热能工业领域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并且贯彻“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将环境保护放在热能工业发展的首位。除此之外,当下城市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导致人们对于热能的需求量大大增加,热能工业必须要在保证热能供应量的前提之下,实现环境保护以及资源节约。想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要坚持发展工业领域的热能工业技术,不断创新技术类型,提高技术水平,降低在能源转换过程之中的损耗比,降低能源转换中的能源消耗,实现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节能环保目标。

3当下供热领域之中的热能工程技术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点击查看全文

校企合作中工程教育的变革和实践

一、总体来看,工科院校具有理论知识学习的优势,企业具有实践能力培养的条件,而培养学生工程实际能力的最好途径还是通过院校与企业进行广泛合作。因此,需要立足于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探讨校企合作机制下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通过校企合作方式深入开展工程教育改革的方法,在人才需求分析、培养计划制定、实践教学环节的完善、青年教师工程能力培养等方面,开展相应的教学研究工作,探索积极稳妥地推进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思路。一、校企合作背景在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国都在研究需要什么样的工程人才。20世纪90年代,美国提出了工程教育“回归工程”;进入新世纪,又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领袖素质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

欧洲一体化以后,欧洲高校进一步加强了与工业界的紧密结合,通过加强校际协作、学生交流等促进工程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日本、韩国、印度等国把实行产学合作、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作为工程教育改革的重点。加强工程师的综合素质培养;实施领导力培训计划,培养工科学生引领本国和世界工程科技发展的能力;培养工程师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美国的工程教育开展比较成熟,早在1949年MIT就发表了著名的Lewis报告,提出“实事求是的专业人员”概念,强调工程教育的实践和综合;1955年ASEE发表Grinter报告,提出了“工程科学”的概念,建立了完整的工程教育课程结构模式;1967年的《工程教育目标报告》提出了五年一贯制和工程硕士计划,改变了美国高校以研究为取向的传统路线;1989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发表《美国工程教育实践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程教育实践模式。2005年美国工程院(NAE)发表《2020工程师培养报告》,研究了2020年工程教育的战略、工程教育实施项目与机制,以及对2020年工程教育的具体建议。欧盟也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先后推出了一系列的研究计划,对工程教育的类型、模式和核心课程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受前苏联影响,习惯于从系统性和科学性出发组织课程及内容,而较少从需求出发进行考虑,体现了一种典型的学科课程观。这种传统的思维模式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几十年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我国近30年的课程体系改革,基本的思路还是在原有课程体系下的改善,而没有从根本上变革。表现在:大部分工程教育依然维持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的三段论模式;没有打破学科的壁垒,课程的思维仍在学科内单向进行;工程实践课与理论课的矛盾仍未解决。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之前,包括天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内的高校已有计划、有目的地系统总结美欧日澳等发达国家和国内院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拟制了“工程创新人才基本要求大纲”,从工程创新人才的品行、能力、知识多个维度将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并通过品德养成计划、心理健康计划、工程实践校企合作下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实践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特点和需求,从工程教育现状分析、校企合作互动模式的角度论述了校企合作下工程教育的能力培养计划、创新能力培养计划等教育实践当中的具体改革来完成培养目标的实现。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较早推进了工程教育改革实验区建设,加强实验室建设,改进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方法,培养教师具有较高的工程素质,进而推进工程教育改革。近年来,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该计划是教育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在内的61所高校,成为首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原则,从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创新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制订“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等五方面推进该计划的实施。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第一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985高校,结合自身在工科专业和工程教育领域的传统优势,提出了“弘扬传统、与时俱进,科研支撑、校企联合,强化实践,突出特色,面向世界、培育英才”的基本思路,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用标准优化和调整了本科、研究生各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倡学校各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企业参与工程教育,可以更好地宣传企业文化,满足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学校为企业参与工程教育提供有利条件,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际经验。以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目前共有在校生858人,为国防科工委“十一五”国防重点专业,所属动力机械及工程热物理学科为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教学和科研实力雄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以来,该专业与哈电集团下属的哈尔滨电机厂、锅炉厂和汽轮机厂等企业签署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合作协议”。此外,学科牵头与哈尔滨电机厂共建了面向全国高校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校企合作层次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来,通过和企业的密切联系和深度合作,形成了若干校企合作的互动模式。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企业参与培养计划的制定由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根据培养标准,校企联合制定培养大纲,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包括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的制订。学校在进行本科生培养计划方案修订过程中,通过与企业充分沟通,在第二学年新开设了“项目学习方法与实践”课程,在第三学年新开设了“企业专家讲座”课程,并结合工程化培养的需求详细制定了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另外,在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情况下,结合专业课程及就业需求,深入分析和制定了学生实习计划,使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的组织机构和生产组织管理情况、主要产品的开发方法和生产流程、产品的工作原理及典型部件的装配工艺过程、先进制造技术和现代化生产方式、技术文档资料的编写和管理规范等。

2.共同开发和共享人才资源企业具有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学校具有基础理论扎实的研究人员,双方可互为提供科研、讲学条件,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学校每年派遣一定数量青年教师到企业接受工程化培养,也为企业科技人员提供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在职培训、学术讲座等形式的继续教育。另外,依托哈尔滨锅炉厂、电机厂、汽轮机厂等国有企业的资源,以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与国内大中型企业的长期科研和教学合作为基础,从企业中聘请富有教学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壮大教师队伍。国有企业的工程师具有丰富工程经历和掌握较先进的工程技术,是补充“卓越工程师”教师队伍的师资源泉,目前已有10余名高级工程师在从事本科生毕业设计指导、研究生合作培养等教学工作。

3.加强本科毕业设计的工程化背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每年约有40名本科生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毕业课题全部来自企业生产、开发和测试的实际工作,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全部实施双导师制,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制定毕业设计任务书,企业导师全程参与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答辩委员会由校企双方相关人员组成,答辩小组根据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情况和答辩情况给学生评定成绩,并向院学位委员会提出是否授予学士学位的建议。目前已有约70名参与校企合作培养的学生顺利毕业并获得学位,其中5名学生论文获得校优秀毕业论文。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