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动物医学培训范文

动物医学培训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动物医学培训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动物医学培训

高等医学院校替换外科实验动物建议思考

【摘要】外科动物实验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医学课程,是学生了解外科及其相关配套操作的门户,但在国外的医学课程中,却很少使用动物进行相关的演示及培训工作,同样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随着医学的进步以及医学教育的深化改革,现有的外科动物实验课程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该课程的临床指向性需要进一步体现,基于实验动物的使用缺陷以及对动物的关爱,如何寻找实验动物的替代品,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问题。目前,现有的模具材料和仿真技术可以完成实验动物的替换,但是需要我们医学院校的教师以及教育政策的制定者们转变思路,开拓创新,大胆尝试一种既能减少动物使用,又能提高教学教育质量的新途径。

【关键词】教育;外科动物实验课程;实验动物;动物关怀;替换;模具;教学改革

外科动物实验课程是外科学科的一个分支和培养环节,是提高学生外科技能和外科无菌意识的一种方法和方式,为进入临床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开展过程中,全国医学院校每年要提供不计其数的兔及犬等实验动物,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操作生疏以及动物管理问题等,一部分动物资源是处于浪费状态。按照动物伦理学、动物保护法的要求和动物保护组织的意见[1],甚至是学生的抵触[2],国外诸多院校长期以来是不使用或很少使用动物进行外科相关技能培训。根据多年的外科教学经验,认为在当代的医学环境下,寻找实验动物替代品应该逐渐提上医学教学改革的日程。结合本人在英国学习的一些见闻,谈一谈在此方面的建议和体会。

1外科动物实验课程的任务及思考

外科动物实验课程也称之为实验动物外科,是医学生接触外科操作的窗口和桥梁,内容包括了围手术期的基本操作如无菌术等,以及外科基本操作,如切开、缝合、打结、器官切除,消化道重建等内容。医学生在经过理论知识学习后,即将进入临床实习阶段。而在接触外科实际操作之前,医学生必须对外科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有相当的认识和掌握。因此,实验动物外科手术教学就成为医学生临床前期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在熟悉外科基本概念和技术的基础上,培养医学生的基本手术实践技能。一般的教学环节和使用的动物如手术示教(狗)和实践操作(家兔)。手术示教的人员主要是带教教师以及助手,模拟患者进行术前准备、麻醉、术中操作,实践操作的主体是学生以家兔模拟患者,将手术示教内容进行反复练习。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以下问题:(1)目前医学院校使用的外科实验动物(兔和狗)在解剖上与人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该环节对于学生熟悉人体器官解剖是没有帮助的,仅能在上述的外科操作技能上有一些感官刺激。拿使用最多的兔来讲,能实施的外科操作项目很少,兔的肠管很细,如使用该动物进行肠切除、肠吻合的训练,对于初学的学生来讲,是不太可能完成的。此外,由于多人分配一只实验动物,每一只动物可能都是初学者的牺牲品,但这些动物的牺牲,能换来医学生在外科技能上多大程度的提高,是一个未知数,但在此过程中消耗大量的兔、狗。(2)有些院校因缺乏完善的动物尸体管理体系,导致动物尸体的随意丢弃,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3)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很多临床手术均使用微创技术,目前的外科动物实验课,也是无法满足现代医学教学的需要,课程需要重新设置。拿英国来讲,根据1986年动物(科学程序)法(ASPA)规定,如医学院校需使用动物进行实验及研究,有非常严格的审批程序,更不用说拿动物进行学生的外科技能培训了。因此国外的院校很早便不断的在寻找实验动物的替代品,以此开展医学生的教育教学[3-5]。

2实验动物替代品的一些建议

关于实验动物的替代,早在1959年英国科学家WilliamRussell和RexBurch提出了3R原则:替代(replacement)、减少(reduction)和优化(refinement)[6]。虽然该原则主要是针对科学实验的动物替代,但是也反映对所有实验动物使用的3R原则。国外很多学者在早年均发表了对教育教学中对动物使用的看法,其中DANC.ENGLISH呼吁医学的教育者应该时刻质疑医学教育中是否有充足的理由使用实验动物[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医学领域科技发展,目前已有很多医学材料可以替代外科实验动物。

点击查看全文

新型兽医人才培养论文

1“3+1”新型兽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改革

1.1“3”的改革

1.1.1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资源,强化实践环节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即注重基础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增设交叉性、前缘性学科课程,合理压缩理论课课时比例,特别是全校公共基础课(如《基础化学》、《高等数学》等)。制定符合动物医学专业需要的教学大纲,适当增大专业选修课比例,增加实验实践课时。以2011级动物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为例,理论课2090学时,其中选修课297学时,实验实践课1421学时,达到理论课时的40.5%;实验实践课中,在企业完成的专业实习课为720学时,占总实验实践课课时的50.7%,保障了在总学时数不变甚至下调的情况下,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学时数的合理分配。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打通相近专业的基础课程。例如,将《生物化学》和《动物生物化学》统一为《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兽医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统一为《微生物学》,分方向的内容安排在专业课中。特别注重在课程中增加与生产实际相关的内容,并侧重与企业合作研究的内容。淡化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界限,以适应现代养殖模式的需求。充分利用研究所这一教学实践平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如《传染病学》实验项目均在研究所通过实际病例开展,增加学生临床诊断的学习机会。此外,还增设了《分子生物学》、《动物行为学》等较新的课程,强化现代诊断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

1.1.2邀请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专业人员进入课堂为提高教学质量,不断邀请省内外高校教授、行业专家等来校讲课。如邀请福建农林大学肖天放教授讲授《动物遗传学》;选修课《小动物疾病防治》由深圳瑞鹏宠物医疗机构多名执业医师根据自身特长分别讲授小动物内科学、外科学、药理学、保定、护理等课程内容。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即进入实习前的1个学期,每周安排2个学时让合作企业进入课堂,与学生分享当前畜牧业发展的状况和需求以及先进养殖理念。

1.1.3建立教学科研协同的实验教学模式教师将科研渗入本科实验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与研究、创新能力,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资源共享。打通教学科研实验室壁垒,坚持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与实验室教学中心“一体化”,有意识地将一些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创新性实验项目,加强学生的创新型实验能力。针对农业生产中的动物医学问题,引入科研成果,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基础与前沿、生产实践应用与实验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1.1.4依托龙岩学院动物医学研究所,建立开放式教学模式动物医学研究所不分节假日全天候面向学生开放,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可利用课余、周末、寒暑假在研究所学习。为了实现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研究所制定了学生实践的内容与要求,把学生的实践多次穿插在理论教学之间同步进行。例如,《兽医传染病学》等课程重新修订了实验项目,丰富、生动的病例加深了学生对《兽医传染病学》、《兽医外科学》等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动物医学研究所已发展成为动物医学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平台、毕业论文平台和教师实践技能培训平台,解决了校内外实践环节的结合问题。

1.2“1”的改革

点击查看全文

生物医学研究中动物生物理论研究

[关键词]生物医学;动物实验;生物安全;福利与伦理

动物实验是生物医学科研与教育的基础手段之一,生物医学的每一个重要发展和进步,基本与动物实验有关。在对于新近发生的病变如何采取措施时,动物实验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实验中动物作为“活的精密仪器”其使用量也在日渐增加。借助于动物实验,人们已经在研究生物医学技术方面做出了巨大成就,而这种成果也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加速实施科技创新兴国战略,在实验的研究中,必须了解动物实验中动物的生物安全,动物必须享受到物的福利与伦理[1]。

1实验动物的生物安全问题及防护

在生物医学领域研究中,动物实验是一项存在一定风险的科学活动。实验动物的生物安全风险不仅来自于传统的实验动物技术操作,也包括施加于实验动物的各种现代生物技术[2]。在实验过程中,各类生物危害因素高度密集,加之动物实验的设备、环境条件复杂,人员操作习惯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经常出现各类不可预见的情况,对生物危害因素的控制难度相对较大[3]。在动物实验中,大量采用了各种实验动物、转基因模型动物和牲畜、禽类等,但普遍存在实验动物的安全管理问题。因此,实验动物的生物安全及相应的防护措施尤为重要。

1.1实验动物的生物安全问题

1.1.1动物性气溶胶动物性气溶胶是指来源于动物的气溶胶,无论是感染性动物实验或非感原动物实验,还是一般的动物饲养和转运,动物性气溶胶是实验动物科学工作中最重要的生物危害来源之一。动物性气溶胶具有广泛传播、不易防范的特点,是研究动物系统内人兽共患病病原、流动传染病病原、感染性动物实验中的实验性病原菌和各种高致病性细菌传染的重要途径[4],也是人类接触动物致敏原的重要途径。

1.1.2意外创伤被实验动物抓咬、顶撞、挤压致伤是人在操作实验动物时常见的受伤原因。意外创伤也常常发生于使用注射器、尖锐的手术器械等进行动物实验的过程中,由于不谨慎、欠熟练或意外而造成操作人员的伤害。动物相互打斗所致的意外创伤,也是动物安全问题的诱因之一[5]。

点击查看全文

完善动物医学临床教学管理探讨

摘要:动物医学专业以培养合格的兽医师为根本目标临床教学是动物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本文从培养方案制定动物医院建设教学方式改革和教师专业技能培养等方面进行讨论以完善动物医学临床教学管理提高动物医学专业教学质量

关键词:动物医学;临床教学;教学管理;教学质量

动物医学专业要求学生以成为兽医人才为目标本专业毕业生应是具有在兽医医疗兽医技术服务兽医教育等相关部门从事动物医疗检验检疫疫病防控等工作能力的专业人才[1]而临床教学正是动物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动物医学专业是吉林大学的品牌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近年来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来看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薄弱如何通过完善动物医学临床教学进而提高动物医学专业临床教学质量达到社会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要求是目前面临的首要任务

1目前临床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各高校动物医学专业的临床实践教学主要存在理论与实验实践脱节实践教学资源不足教学体系不规范和临床教师教学水平相对较低等几方面问题[2-3]吉林大学动物医学学院现阶段学生的临床医疗虽然能够达到100%集中实习的基本要求但由于学院临床教学动物医院规模小病例数相对较少临床医师数量少等一系列原因无法保障学生的临床医疗实践的需求而校外合作的动物医院由于距离管理经费和生物安全等一系列问题无法接纳大批学生进行临床教学和实习实践因此完善动物医学临床教学管理和提高动物医学专业教学质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2完善临床教学管理相关对策

2.1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点击查看全文

基础医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思考

1基础医学实验室概况

目前,我校基础医学实验室承担了基础医学部下属15个学科35门实验课程的教学及科学研究任务。综合分析,基础医学实验室目前现状主要具有几个特征:①实验室多、分布范围广,且相对独立,管理难度较大;②实验室功能齐全,拥有大批精密贵重仪器;③实验的类别及项目多,实验条件复杂;④实验室使用频繁,人员集中且流动性大;⑤多个实验室使用了各种化学药品、易燃易爆物品、剧毒物品、放射性物品和生物实验品,部分实验还需要高温、高压、超低温、强磁、真空、微波辐射、高电压和高转速等特殊环境和条件;⑥部分形态学实验室经常接触到有潜在感染威胁的人体及动物标本;⑦实验过程中会产生“三废”物质及过期或失效试剂、药品需要规范处理。

2基础医学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若干措施

长期以来,基础医学部在部属各实验室的密切配合及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加强日常安全警示与检查,提高广大教职工的安全意识,强化基础医学部的管理与服务职能,注重对实验室安全隐患的治理,力促安全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杜绝安全责任事故,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

2.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为使各实验室安全管理有章可循,安全检查有法可依,我部根据《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规和学校的安全管理规定,结合基础医学部具体情况,先后制定了《实验室管理规则》、《基础医学部实验室物品管理规定》、《基础医学部化学试剂安全使用管理办法》、《基础医学部安全工作检查评比细则》等多项管理制度,确保规范化管理。

2.2明确安全管理责任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