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对职业素养的认知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摘要:职业院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作者对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认知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认知情况,为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职业院校;职业素养;认知情况
前言
相较于其他传统院校,高职院校以知识和技能的同步教育为主。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其根本目的是培养与岗位相匹配的高技能人才。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面临着学生对职业素养认知不明和职业素养教育缺失等问题,背离了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初衷。职业素养培养能够帮助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知识技能学习,也能够培养其创新能力,为个人的职业发展提供前提和保障。教育部门和教师要结合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现状,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进行研究,以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
一、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认知情况调查方法
作者应用问卷调查法和统计法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调查,并从传统文化和礼仪与职业素养的关系、职业能力内涵和高职院校学生自身最优势和最缺乏职业素养三个方面对学生职业素养认知情况进行阐释和分析。
(一)传统文化和礼仪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素养培养的缺失问题,基于职业素养培养理论假设和旅游企业对于优秀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要求,探讨了职业素养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方案,主张重视课程设计,注重学生实习阶段的心态引导,培养追求卓越的心态,将企业和学生评价作为衡量课程效果的最终标准。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职业素养;培养方案;优化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不能满足旅游企业对员工职业素养的需要,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人才紧缺,毕业生流失率居高不下,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服务意识、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等职业精神的缺失成为阻碍毕业生职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加强职业素养教育成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教育今后努力的方向。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初入职场时都遇到了职业目标不明确、自身能力和素养与岗位需求不适应的问题。大量毕业生在实习结束后便离开了旅游业,这种现象显示出旅游教育人才培养资源的效率低下。目前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校学习仍然侧重理论教学和操作技能的训练,在对学生的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精神培养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职业素养与职业发展的关系
中国知网(CNKI)将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一个人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他一生的成就。例如敬业精神保证了员工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的态度;责任心的大小与员工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往往是成正比的,敢于承担才会有大的发展;主动性是衡量优秀员工的试金石,只有把工作当成自己必须要做好的事情,才能创在出优质服务。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在职业活动中展现的素养成为推动职业生涯向更高层次岗位发展的决定因素。
二、职业素养培养理论假设
心理学的图式理论是关于职业素养对职业活动的影响的研究理论。图式(schema)被认为是存在于记忆中的认知结构或知识结构。富有工作经验的员工的认知结构暨工作图式更为丰富。图示理论揭示了人们在实践中形成既定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的过程。依赖于简单的文字解释很难支撑员工完成特定的职业的行为,丰富图示的形成除了相应的职业活动作为训练手段以外,还需要丰富的职业情境作为职业行为发生的环境条件。丰富职业活动图示的过程也就是完善职业素养的过程,学生如果在学校的学习活动获得简单抽象、不完整的图式认知训练,就不能适应实际复杂工作中对个人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只有通过亲身实践中获得的个人体验来充实原有的图式认知才能对工作的了解更加贴近实际。职业素养内容丰富广泛,它不仅体现在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还体现在日常的职业情境中。如同一个书香家庭的孩子从小被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形成对读书的渴望一样。在工作中用到的职业素养必然来源于工作,只有让学习者全身心的感受职场的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才是职业素养塑造的最好方法。
本文作者:谭永平、傅辉明 单位: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具备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越高,获得成功的概率就越大。根据行业生产和岗位工作特点,现代电力工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除需要有相应的职业技能和爱岗敬业、严于律己、积极进取、勇于奉献、行动敏捷、做事果断、乐观坚定、持续学习能力、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良好的职业形象等共需的职业素养外,还应有其独特的职业素养要求,如要忠诚企业,要特别强调安全意识和规范意识,要有很强的执行力,要想尽办法解决问题等;对不同专业又有不同的具体要求,如对线路施工与维护专业学生要求能吃苦耐劳、有耐力、有平衡力、有爆发力、有高空作业力、有团队意识等;对运行管理专业学生要注意广泛专注持久、敏捷、胆大心细、精力好、耐得寂寞等;对用电管理和服务专业学生要求细心、耐心、热情、诚信、平衡性好等;对电力设备维护专业学生要求能吃苦耐劳、认真负责、严谨、细致、有耐力、服务意识强等。
认知理论认为,认识决定行为,有怎样的认识就有怎样的行为,只有知之深,才能需之切。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就必须首先增强学生职业素养意识。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学院电力技术专业群形成了通过“五个教育”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意识的模式。学院电力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在近几年的新生入学教育中,除了进行军训和校纪校规教育外,还重点加强对专业认知的教育,比如通过制作形象化的视频和PPT向新生介绍专业产业的发展前景和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及意义。使学生从进入高职校门的那一天起,就明白自己所学的专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什么作用,从而增强对专业职业的认同感和从事该职业的自豪感。要想让学生热爱、从事某一专业职业,就必须首先让其对这一专业职业有个理性的认知和了解,知道这一专业职业有什么作用,是做什么和怎么做的,进而才会产生职业需要。因此,学院电力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在每年新生入学后,都及时组织他们到相关企业开展“走进企业,感知职业”的参观学习和调查活动,让其亲身了解专业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流程要求,感受企业员工爱岗敬业的精神、认真负责的态度、严谨细致的作风,感受企业严格的管理和要求。从而不仅使学生直观、感性地了解专业职业是干什么的,而且还理性地认识是怎么做的、标准是什么等等。如此,对内化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具有积极的重要作用。学院电力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充分利用拥有一批优秀校友资源的优势,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个专业每个学期至少要举办一次优秀校友报告会(或座谈会);每个班要聘请一名优秀校友作为职业素养导师,每月与学生进行至少一次交流活动;每个学生每个学期都要写一篇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体会文章。通过校友报告教育,使学生了解一个人要想在职场上获得成功,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而且还要有坚持、认真、负责、吃苦耐劳、奉献、合作、善于沟通等良好的职业素养,增强了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效性。开展介绍就业形势和行业技术发展状况教育,增强学生就业的危机感和从事专业职业工作的紧迫感及需要感。一是要在新生入学不久邀请政府就业管理部门有关领导作关于就业形势的报告;二是要邀请行业专家作关于行业产业技术发展情况与国外比较和专业人才能力素质要求的报告。引入企业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企业、对社会的认知,增强学生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和职业素质的基本了解,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为此,学院电力技术专业教学团队一是按照企业的工作环境设计实训室(实训基地),将企业文化标语贴在校园,如在电气运行仿真实训室贴上“电力生产,安全第一”等标语和相关的操作规程、工作流程,在变压器检修实训基地围上围栏,并贴上“高压危险,请勿攀爬”和“一切事故都可以避免”等企业标语;二是在校园建立企业捐赠的电力设备景观,如水轮机、风能发电机等,形成了独特的行业校园文化景观;三是定期邀请企业负责人作关于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管理要求、企业对员工素质要求等方面的讲座,通过讲座使学生直接了解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怎么做才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最受用人单位欢迎,什么样的毕业生走上岗位后发展比较快等问题,从而增强其养成职业素养的针对性和自觉性。
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意识是增强其职业素养的前提,加强职业素养培养实践是形成职业素养的关键。为此,学院电力技术专业教学团队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和学生日常管理“四个平台”,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实践培养,形成了开放性、立体化的职业素养培养的体系和机制。职业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课程不仅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也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载体。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就必须把职业素养培养贯穿到整个人才培养的各门课程中。通过进一步优化和整合“两课”内容,结合专业职业素养要求,将电力行业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电力法规等内容融入其中,并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不仅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而且还要了解作为电力人的社会责任要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学生树立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严谨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索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精心设计专业课教学,将职业素养培养融入专业教学中。每门专业课(包括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及实践课)都根据专业职业素养的需要增设了职业素养教育目标和要求,并将其融入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过程中,采用了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环境现场化、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仪容着装职业化、考核评价标准化的“五化”模式。在专业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入企业的工作流程和管理模式,让学生在准职业环境中扮演角色,使其树立知识、技能、素养必须协调发展的理念,自觉进行职业素养的训练,提高自身素养,认同企业的效率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真正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实和优化体育课教学内容,训练学生的职业素养。体育课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中具有其独特的作用。因此,我们根据专业职业素养的要求,在体育课教学中融入专业职业素养培养的项目内容。如增加拔河、爬杆、扳手劲、拉电线、背电力设备、过独木桥、下棋等项目,并将这些项目作为每年校运会的比赛项目。以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坚持、忍耐、爆发力、专注力、抗挫折力、公平竞争等职业素质。开设职业素养教育系列课程,训练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为提高电力技术专业群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我们在所有电力类专业开设职业礼仪和口才与沟通训练等课程。通过学习和开展有关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职业礼仪的标准和要求、口才表达与沟通的技巧和方法等知识,以此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形象,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在专业实践方面,我们一方面在学生上岗实习前都要首先进行岗位安全知识、操作规程、厂规厂纪等内容的考试,合格方能上岗实习;另一方面不仅对学生技能运用的“知道”情况和“做到”情况进行考核,而且还对其职业素养的认知情况和实际表现进行考核,比如对学生在专业实践过程中的纪律观念、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合作精神、工作效率等职业素养表现进行量化评价。在社会实践方面,主要是培养学生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社会责任、服务意识、吃苦耐劳精神、专业能力、规矩意识等素养,针对这些目标要求,我们实施了推动社会实践的“五个一”工程:即每个学生每学期都要自行联系到本校的一个部门或岗位担任义务工作助手;每个学生每年都要参加一个月以上的社会实践服务锻炼;每个城市学生每年要与农村同学回乡参加劳动一个月以上;每个班级每年都要召开一次学生社会实践汇报会;学院每年开展一次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平台,融入职业素养培养我们一是进一步丰富学生科技文化社团组织。除了学院已有的30多个校级学生科技文化社团组织外,还建立了系部和班级的学生科技文化社团组织,形成了既有文化艺术类社团,又有研究类、技术类和服务类等社团的“三层级、多类别”的学生科技文化社团组织体系,满足了学院要求每个学生至少要参与一个科技文化社团组织的规定,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加入一个社团。二是进一步拓展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在学院每年分别举办一届校运会、科技文化艺术节等大型院级活动的基础上,我们还根据专业特点举办了专业职业礼仪形象比赛、企业文化理念和规章制度考核竞赛、技术比武竞赛、技术创新竞赛、团队素质拓展比赛、用电安全知识竞赛等渗透企业文化元素的新活动,营造学技术、练技术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校园文化中接近并达到企业职业素养要求。三是建立考核评价激励机制。我们制定了《电力类专业学生社团组织活动考核办法》,鼓励学生创新,每年都对最佳社团活动方案、最佳社团活动效果、最佳社团进行表彰奖励和推荐进级。
通过学生日常管理平台,融入职业素养培养。管理是实现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最有效方式,学生的职业素养主要是通过日常管理逐步形成习惯的。为此,我们在宿舍、教室和实训室引入了6S的管理模式,并在相应的地方张贴有关管理制度和规程,让学生时时处处都按制度和规程做事,还有选拔学生干部和招聘勤工助学的学生都实行招聘竞聘制度,要进行竞选答辩和面试,每年要进行一次述职。二是让学生参与管理。比如设立卫生监督员、安全监督员、纪律监督员等岗位,组织召开班风、学风、校风建设座谈会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这些管理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纪律观念和管理能力。三是建立管理的激励机制。每年开展先进班级、文明宿舍、优秀学生、文明个人评比活动,评优评先与职业素养挂钩,对责任心不强和在纪律、卫生、安全、文明等方面不好的宿舍,其中的学生不能评优评先,不能参加学生干部的选拔。要实现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提高,考核评价是关键。为此,我们建立了技能考核与职业素养考核相结合、认知考核与行为表现考核相结合、课内考核与课外考核相结合、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评优评先与职业素养相结合的“六结合”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使学生的职业素养水平的考核评价更加客观、更加全面,有效促进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经过近5年时间的探索和实践,电力技术专业群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得到了明显提高。该专业群学生爱专业、学专业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专业稳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每学期综合成绩平均高于其他专业学生8%以上,学生“双证书”获取率都保持在100%;每年获文明学生和文明宿舍都分别在85%和82%以上,高于其他类专业7%和3%;近4年毕业生的就业率都保持在97%以上,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率在98%以上。实践证明,根据行业岗位工作特点,实施职业素养培养“五个教育”、搭建“四个实践平台”和建立“六个结合”评价机制的策略是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的。
摘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企业对新职工的素质要求为依据,通过“职业认知,职业体验、跟岗实习(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四大环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锤炼学生的职业素质,为其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关键词:职业素养;职业认知;职业体验;跟岗实习;顶岗实习
通过对多家企业的调查发现,现代企业在选择人才时,不仅看中他的专业技能,更看中他的工作态度、工作道德、团队意识、工作形象等,可以说职业素养成了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肩负着培养技术人才的学校应当整体构建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校数控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主要按照“三学年四阶段”的模式进行。
1职业认知
我校要把专业认知教育作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首要阶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行业的全貌与未来,树立起自己的职业理想。职业认知中开展的主要活动形式有:专业教师的讲解(图片、视频短片等);实训中心设备的参观、展台的参观;工厂的参观;邀请相关行业、企业的老板、优秀毕业生为学生做讲座,引导学生树立从事行业、专业的理想,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
1.1教师给学生做了机械制造专业的具体讲解(图片、视频短片等),引导学生树立从事行业、专业的理想,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
1.2到实训中心参观数控车间、普通车工、工件展台,让学生了解数控专业实习的设备、加工工件及工作环境等,对专业有初步的感性认知。
摘要:就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进行问卷与访谈调查,结合相关文献与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过程中在自我认知、专业知识与临床技能掌握、医德医风和科学精神等方面的相关情况。同时,针对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对策建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方面,社会对医务人员职业素养的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尽管医疗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仍然无法满足民众的现实需求,由此而容易引发各种医患矛盾。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决于众多因素,其中医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非常重要。推及医学教育,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是一个重要方面[1]。因此,本文以实施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和对策的调研———以汕头大学医学院为例”为基础,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试图梳理当前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并作出相应分析,提出有效建议。
1医学生职业素养含义
学者们对职业素养内容阐释侧重点有所不同,一般认为职业素养是劳动者对职业社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我国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出台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认为,医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达到医务职业所要求的四个内容,包括珍视生命、具有责任感、正确观念;尊重患者;与病人及其家属相处时表现出该有的态度和同理心;承认和正确处理医疗过失[3]。课题小组综合有关文献[4-6],认为医学生职业素养是医学生为了适应医疗行业所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临床技能、人文关怀、团队精神、敬业精神、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
2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现状
为了解当前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帮助医学生提高职业素养,同时为学校进行有关教学改革提供更多有效实证资料,课题组借助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根据上述职业素养内涵并参考有关文献,设计问卷并进行效度信度的测试之后,以汕头大学医学院为例开展了有关实证调研。本次调查时间是2015年4~6月,调查对象是汕头大学医学院2014级、2013级和2012级在校医学生与2010级、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见习生。共发放800份问卷,回收730份,有效问卷722份,有效率90.3%。另外,对20个见习生进行了实地访谈,录音并整理访谈内容。经过梳理和综合分析,同时结合有关研究文献,获得了医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基本情况。